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1
【拼音】抛砖引玉pāozhuānyǐnyù
【释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主人公】
【近义词】引玉之砖、一得之见
【反义词】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位诗人叫常建,还有一位诗人叫赵嘏。常建对赵嘏的才华非常佩服,他总想得到赵嘏的诗作,只是没有办法。后来,他还真想出一个索诗的法子。常建打听到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玩,他便先赶到寺庙,并在墙上题了两句话,然后躲到一边去了。这天,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拜佛游玩。当他转到一座墙壁时,发现上面题着两句诗。他端祥片刻,心想,诗写的不错,为什么只写了两句呢?于是,他提起笔来,在常建的诗后又补上了两句,成为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赵嘏走后,常建赶过来观看,一字字的琢磨,认为补写的这两句确实比自己高明,便抄写了下来。别人看过之后,都说常建为了得到赵嘏的`诗,用了"抛砖引玉"之法。成语"抛砖引玉"就是由此而来,比喻以较差些的作品或是较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见。后来人们多用于自谦之词。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2
出处:
《历代诗话》
意思: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自谦的说法。抛:扔、投。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ú)。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还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他的诗也很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是非常佩服。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办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大学生励志,成了完整的一首。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3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名叫从稔禅师,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须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能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一天,众僧晚参,从稔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敛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悟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暇的诗才。他听说赵暇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寺,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暇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暇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句。常建的诗没有赵暇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暇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抛砖引玉”因此而由来。
释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4
抛砖引玉《历代诗话》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著名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也写得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瑕的诗才,却是非常佩服。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办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上了两句。赵睱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首。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用自己的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了赵锻续成的精彩的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抛砖引玉”这句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5
【注音】pāo zhuān yǐn yù
【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位诗人叫常建,还有一位诗人叫赵嘏。常建对赵嘏的才华非常佩服,他总想得到赵嘏的诗作,只是没有办法。后来,他还真想出一个索诗的法子。常建打听到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玩,他便先赶到寺庙,并在墙上题了两句话,然后躲到一边去了。这天,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拜佛游玩。当他转到一座墙壁时,发现上面题着两句诗。他端祥片刻,心想,诗写的不错,为什么只写了两句呢?于是,他提起笔来,在常建的诗后又补上了两句,成为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赵嘏走后,常建赶过来观看,一字字的'琢磨,认为补写的这两句确实比自己高明,便抄写了下来。别人看过之后,都说常建为了得到赵嘏的诗,用了"抛砖引玉"之法。成语"抛砖引玉"就是由此而来,比喻以较差些的作品或是较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见。后来人们多用于自谦之词。
【出处】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
【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相近词】引玉之砖、一得之见
【押韵词】真凭实据、凿凿有据、物以类聚、溘然而去、麾之即去、进退失踞、来者不拒、创深痛巨、深识远虑、绝裙而去、......
【示例】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其它使用】
◎ 我们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现可称之为"串换式"或"对调式"的移民思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特在此加以介绍、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 考虑到此教材的使用面极广,近几年还进行了多次改版,所以有必要相互切磋,以利于共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本人把自己十多年来在教学中的改进工作总结、概括出来,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同时也可供教材再版时参考。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6
“抛砖引玉”这则成语的抛是扔,投。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常被用为以自已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墼子:生砖,即土坯。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谂掸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7
出处:《历代诗话》。
意思: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自谦的说法。抛:扔、投。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ú)。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还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他的诗也很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是非常佩服。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办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8
抛砖引玉的典故: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抛砖引玉的汉语词典解释:
1.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套曲:「他道是抛砖引玉,俺却道因祸得福。」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天缘巧合》:「君勿靳此,亦抛砖引玉耳。」
●张抗抗《淡淡的晨雾》:「他原以为自己人微言轻,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想不到自己的话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响。」
●《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亦省作「抛砖」。
●宋苏轼《与朱康叔书》:「谨作小楷一本寄上,却求为书,抛砖之谓也。」
2.相传唐人赵嘏有诗名,至吴,常建欲得其诗,知其必游灵岩寺,遂先题诗二句于壁,嘏游寺见诗,补续二句以成一绝。
●常建诗不及赵嘏,故人谓建乃抛砖引玉。见清西崖《谈征·言部·抛砖引玉》。
●常建为玄宗开元时进士,赵嘏于武宗会昌二年进士及第,时建已早卒。所传建题句待嘏补成事,其谬显然。后常用为以浅拙引出高明的谦词。
●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套曲:「他道是抛砖引玉,俺却道因祸得福。」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天缘巧合》:「君勿靳此,亦抛砖引玉耳。」
●张抗抗《淡淡的晨雾》:「他原以为自己人微言轻,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想不到自己的'话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响。」
●《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亦省作「抛砖」。
●宋苏轼《与朱康叔书》:「谨作小楷一本寄上,却求为书,抛砖之谓也。」
抛砖引玉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一得之见引玉之砖投砾引珠
反义词:无
用抛砖引玉造句:
1、我刚才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高见。
2、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不知所贵,谓之买椟还珠。
3、我先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
4、也许我将抛砖引玉,以这份名单来鼓舞其他小学教育工作者创建他们自己的名单并在他们各自的博客上公布。
5、以上只是个人的了一孔之见,权当抛砖引玉。
6、我先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才华出众的人不要数典忘祖。
7、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8、我的提议只是抛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9、在这个座谈会上,我仅是一家之言,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希望多听听大家的见解。
10、这个排名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并非终结定论。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9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u),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写得也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非常佩服。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正好在苏州,他高兴地说:“这是个好机会,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方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写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诗。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到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了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常建的计策成功了,他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诗,换来了赵嘏续成的精彩的整首诗!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方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见解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种表示自谦的说法。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10
人性,自古以来,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研究的课题。
在《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中,唐太宗作为一国皇帝,纵使可以“一呼百应”,可依然无法从辩才和尚那里要到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与之后萧翼的智取《兰亭序》帖相比,唐太宗输在对人性的把握上。
作为一国皇帝,当得知真迹被辩才和尚收藏,唐太宗自然按照皇帝的做派,派官员向辩才和尚索取,而对于辩才和尚来说,他把此真迹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又怎会因此惧怕皇权?!官员拿不到真迹也是必然的结果。后来,唐太宗还是不死心,又将辩才和尚召进宫中给予优厚的供养,这一次,没有直接索取,试图能够感化辩才和尚。有过之前派官员索要的事情,此时的辩才和尚,想必也深知,皇帝的“优厚供养”也是有其目的。另外,作为出家之人,本来就是看破红尘,又怎会因为身外的优厚供养,而放弃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兰亭序》帖呢?!碰壁也是必然之事。
唐太宗,先后两次,即使是一硬一软两种做法,终究是站在自身是皇帝的角度处理此事,始终是无法在辩才和尚那里找到突破口,拿到真迹。
而后来的萧翼,为什么就能拿到真迹呢?
从书中可以看到,在辩才和尚“一见如故”之前,萧翼不但只字未提《兰亭序》帖,甚至连自己的真实身份都没有明示给辩才和尚。
那么,在这之前,萧翼做了什么?
萧翼先是从唐太宗那里借了几本王羲之的杂帖真迹,以备作为“诱饵”,实施他的“抛砖引玉”之计。
“砖”有了,又如何引“玉”呢?
接下来,萧翼天天到寺院偶遇辩才和尚,每次只是礼貌地鞠个躬,其他的什么都不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停的刷脸”,以此先引起了辩才和尚对他的好感。“刷脸”几天后,俩人的关系升级:由最初的只是打个招呼进而上升为可以进入方丈室内闲谈。至此,萧翼拿到了施计的机会。
走到这里,萧翼已经取得辩才和尚的'好感,但他仍然没有急于“暴露”自己,而是,开始为他的“抛砖引玉”布阵。
首先,“抛出砖”作诱饵。谎称自己有王羲之的真迹精品,请辩才和尚法鉴。明明知道这真迹只是杂贴,却故意说是精品,而对于手里有《兰亭序》真迹的辩才和尚,自然要说“算不上上乘佳作”———辩才和尚必然要走到这一步。
萧翼接着布阵,故意说道“更好的,只怕难找了。”,以此引诱辩才和尚说出他有更好的真迹。因为在萧翼之前的布阵中,已经将辩才和尚的感情调整到“一见如故”的状态。辩才和尚此时早已放下所有的防范心理。为了证实自己所言是实,自然又说出自己有《兰亭序》。事情走到这里,只能证明《兰亭序》果真在辩才和尚这里,但依然拿不到。
萧翼进一步布阵。故意说不是真迹。辩才和尚果真一步步掉入萧翼布的局中,急得脱口说出《兰亭序》就是寺院的真宝,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所说是真,甚至请萧翼第二天来看真迹。至此,《兰亭序》随手可得了。
接下来,怎么把《兰亭序》拿到手呢?!萧翼进一步布阵。
第二天,当辩才和尚将《兰亭序》真帖拿给萧翼看时,萧翼又故意指出很多瑕疵,故意说不像真迹。
这里,萧翼见到真迹为什么还要故意说不像真迹?如果萧翼认可是真迹,辨才和尚必然更加小心谨慎地藏起真迹,这样的话,萧翼虽然看到了真迹,还是拿不到。只有进一步的质疑真迹,才会让辩才和尚心理开始动摇,请求留下萧翼的杂帖,以便对证真伪。既然是对症,真迹与杂贴必然放在屋内的某一处等待对症。这样,就为后来萧翼轻松找到真迹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萧翼紧紧抓住人性这一点,用几张杂帖,诱出并拿到《兰亭序》真迹。没有动用到一兵一卒,看似简单的几个交往片段,萧翼却在其中暗暗布下一个个局,一环扣一环,使得辨才和尚必然拿出《兰亭序》真迹。
相比较于唐太宗,萧翼的手法实在是高明!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11
抛砖引玉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成语故事:传说活了120岁的唐代禅师从谂,一天晚上,同弟子们一同参禅悟道。刚入座,从谂便宣布:今晚要你们回答问题,谁对禅学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众僧皆疑虑凝心,静坐参禅,唯有一个小和尚大胆跨步向前,躬身一揖。从谂见了,缓缓说道:刚才我是抛砖引玉,不想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抛出砖去,引回玉来。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众人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对任何工作都是有益处的'。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12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
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
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
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
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
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
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
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抛砖引玉05-19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8篇05-19
关于抛砖引玉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10-28
成语故事07-22
经典成语故事08-18
成语故事精选07-26
经典成语故事11-07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7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04-20
成语故事:爱屋及乌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