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4-05-07 07:33:48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重、难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导读法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入了不少的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交流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叫作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课文中讲了哪三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小黑板出示初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楚国 戳穿 演奏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语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禄:左边是“示字旁”,同时提醒右下不是“水”。

  四、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4.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1、描红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外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名称。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2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4

  从前有个人,他非常想穿一件皮袍,同时又最爱吃精美的佳肴。他整天都羡慕别人有华丽的狐皮大衣,梦想着自己也有一件这种价值千金的大衣。可是他没有钱去买这样昂贵的狐皮大衣。怎么办呢?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去找狐狸商量,请它们献出它们的皮。

  他在野地里转悠,碰到了一只狐狸,他便十分亲热地对它说:“可爱的狐狸,你身上的皮实在漂亮。可是在你们狐狸圈内,有谁又会欣赏你漂亮的皮呢?这样好的皮放在你身上实在太可惜,你不如把皮献给我,你再随便披一件什么皮就可以了。”

  他的话刚一说完,狐狸吓得直吐舌头,转身就窜进山里去了。

  这个人没得到狐皮,回到家里又想起了精美的佳肴。他恨不得马上做一桌整猪整羊的`佳肴,先用来祭祀,然后自己把佳肴吃掉。可是他没有钱去买猪、买羊。于是,他又一转念,跑到外面去寻羊。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只羊,便立即对羊说:“我现在正打算做一桌上好的酒菜,请你为我献上你身上的肉。”

  他的话还没说完,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飞也似的逃进树林里去躲起来了。

  这个人要狐献皮、要羊献肉的事情在狐狸群和羊群中传开了,它们都远远地躲开了他。五年过去了,这个人没有弄到一只祭祀用的羊;十年过去了,他没有做成一件梦寐以求的狐皮大衣。因为这个人要想得到这些东西的办法太愚蠢了。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5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应用广泛,它们饱含了智慧和人生哲理。我想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展示成语的深刻内涵。

  故事发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去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在跳远比赛中,我不小心扭伤了脚踝,疼痛难忍。看到我这个样子,我的队友们都非常关心,他们马上朝我走来,一起传授我急救方法。

  首先,他们告诉我要“不出所料”,检查受伤部位是否骨折。接着,他们利用膝盖作为支点,帮助我固定脚踝,并且用布条给我做了一个简易的绷带。“相信自己”是他们对我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要保持信心,相信我能够康复。

  虽然我感到疼痛,但其他队友鼓励我“勇往直前”,不要因一次失败而气馁。他们告诉我,每个运动员都会遇到挫折,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听完他们的话,我又重新找回了信心。

  最终,我成功完成了跳远比赛,并且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为我欢呼雀跃,这个胜利属于所有人。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成语的内涵。成语不只是简单的词语组合,它们携带着人们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这次经历,我体会到了成语中蕴含的道理,不出所料、相信自己、勇往直前,这些成语都是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信心和勇气。

  总结而言,“成语故事”是一种通过真实的故事来传递成语意义和深刻内涵的方式。这种表达形式既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又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成语蕴含的智慧不仅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在作文中得到体现。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6

  前无古人

  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学家陈子昂有才学有抱负,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后来又从军。公元696年,建安王武攸宜北伐契丹,陈子昂担任参谋。有勇无谋的武攸宜吃了败仗。陈子昂献计献策,甚至自告奋勇请求率军出击,武攸宜不仅不允还把他降职。陈子昂义愤填膺,他登上幽州台,想起古代燕昭王重用大将乐毅的往事:乐毅在赵国当武将。因赵国发生内乱,又到魏国去当官,有一次,魏王派他出使燕国,燕昭王欣赏他的才能,请他留下。后来乐毅率军攻下70余座城池,立下了丰功伟绩。有人嫉忌他,在昭王面前说他野心勃勃。昭王不听谗言,把搬弄是非的奸臣杀了,使乐毅更效忠于他。陈子昂吊古伤今,悲愤地唱出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说:“再也见不到像燕昭王这样礼贤下士的'古人,也不会见到这样的人了。海阔天空,我只能悲伤地独自痛哭流涕。”后来,陈子昂被一个县令所诬,投入监狱,忧愤而死。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7

  横行霸道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花花公子薛蟠,与贾府是亲戚,他到贾府来,名义上是上学,但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白交学费还不求上进、只求结识些纨跨子弟。此时宝玉和秦钟他们已经人学了。有两个学生,因乐此不疲地贪图薛蟠的银钱,被他哄上手了。班里还有两个长得妩媚风流的学生,外号叫“香怜”、“玉爱”。薛蟠这个人的.心性却好比水上浮萍漂泊不定,今日爱东明日爱西。自结识了香怜、玉爱二人,就弃去了当时的好友金荣,近来又有了新朋友,就弃去了香怜、玉爱。对他这种喜新厌旧胡作非为的举动,贾瑞虽然被命管理学生,但为了阿其所好,以便从中勒索,竟然对薛蟠的行为不闻不问,一任薛蟠横行霸道。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8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 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 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是当时的琴师。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 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 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10

  开台锣鼓

  马烽《〈吕梁英雄传〉起头的话》:在这八年的斗争当中,人民用血泪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无数民兵英雄。一九四四年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上,单说出色的民兵英雄,就有一百二十四位。这些人物当中,有的是爆炸大王;有的是神枪能手;有的是破击英雄;有的是锄奸模范;有的是智勇双全的领导人;有的是天才卓越的指挥员……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本领。真是花开万朵,朵朵鲜红。象许多民兵英雄,英勇斗争惊天动地的战迹;象围困蒲阁寨、围困娄烦、围困三交、围困岔口等史无前例的模范战斗,要一一介绍出来,恐怕三年五载也说不完。如今只写一个故事,虽然仅是一个小村子里的事情,但也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这些闲言淡语,只当作一段开台锣鼓吧!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11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他对剑术非常着迷,梦想能够成为一名顶尖的剑客。他日夜苦练,终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剑法。

  一天,他听说有一把传说中的神剑深藏在湖底,据说只要将船停在指定位置,向湖中投入剑,剑就会自动出现在水面上。小明非常期待能够获得这把神秘的剑,于是决定亲自去寻找。

  小明带上自己最得意的木船和手中最锋利的剑,来到了湖边。他按照传说的方法,将船停在预定的位置,然后将剑投入湖中。随着剑沉入湖底,小明等待着神剑的浮出。可是,好久过去了,湖面依旧平静,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小明有些焦急,心想:“莫非我做错了什么?”他几次尝试,但都无济于事。他不禁开始怀疑传说的真实性。

  正当小明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老人走了过来,看出了他的困惑。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你错了地方。剑已经不在那个位置了。”

  小明不解地问:“那神剑到底在哪里?”

  老人笑着伸出手指,指向远处的一片草地说:“剑不在湖底,而是在岸边的.草地上。你要放船再去找剑,就变成了刻舟求剑。”

  小明恍然大悟,觉得自己真是糊涂透了。他立刻放下木船,拔腿向草地奔去,果然在那儿找到了传说中的神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陷入错误的思考方式中,而不愿意去重新审视问题。就像小明一样,他死抠着剑必须在湖底,而错失了真正的机会。有些时候,只有放下固有的观念,重新审视问题,才能找到事物的真相。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12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13

  一、我会写得又美观又正确。

  kuākǒusāibāngwéiguānfènglùyǎnzòu

  ()()()()()

  chuōchuānpèifúshényùnqiángbìbīzhēn

  ()()()()()

  二、我会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三、还其原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张牙()爪

  点()之笔电闪雷()()不舍名()其实

  四、我能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智慧小木屋

  ◎米靠碾,面靠磨,遇到问题靠琢磨。

  ◎愚蠢的人多花时间解释,聪明的人多花时间思索。

  ◎没有思维的人犹如没人居住的大厦,很快就会倒塌。

  开心一练

  一、我读得准,写得规范。

  jiǎojiézhēnzhuóbìràng

  ()()()

  tuǒtiēlǐmiàomáolǘ

  ()()()

  二、我会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即兴即时访问拜访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1.贝多芬()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得如痴如醉。

  2.星期六,爸爸()了他的小学老师。

  3.老朋友见面,()我们聊了将近半天。

  4.明明是个没主见的孩子,办事总是(),一点儿不果断。

  三、黄金搭档。将括号里能与前面搭配的词用““画出来。

  月光(洁白皎洁)月夜(宁静平静)发现(问题题目)

  反映(意见建议)印象(深刻深厚)著名(诗人朋友)

  五、我会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

  2.出自历史故事:、、、。

  3.出自神话故事:、、、。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开心阅读

  七、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轻松探究

  八、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成语多数是四个字的,那么多字的成语你见过吗?照样子写几吧。

  例: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我国文字起源很早,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的是( )

  A.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铭文

  2、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定在龟甲和兽骨上,目的是为了( )

  A.纪录历史B.占卜凶吉C.传递文书D.制工艺品

  3、商朝的书写材料主要有( )

  ①龟甲②兽骨③青铜器④竹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的是( )

  A.甲骨文B.金文C.铭文D.隶书

  5、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今天的汉字是从下列哪种文字发展而来的( )

  A.甲骨文B.铭文C.大篆D.隶书

  7、商朝的金文是指( )

  A.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C.刻写在石器上的文字D.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8、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属于( )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9、西周文字主要有( )

  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④隶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0、把小篆做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是在( )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朝

  11、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竹简、帛书、石刻基本上都是( )

  A.金文B.小篆C.隶书D.楷书

  12、草书和楷书形成于( )

  A.秦朝B.汉朝前期C.汉朝后期D.三国时期

  13、三国两晋时,书写起来最为流畅便捷的是( )

  A.隶书B.楷书C.行书D.草书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14

  功成不居

  春秋时期,老子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假如失去了对立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也就不存在了。老子用下面这些话,开诚布公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恶了。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有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对立形成,长和短对比出现,高和低互相存在,音和声对立和谐,前和后不能分离,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圣人用无为来处事,用不言来教导,任凭万事生长变化,不去管它,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图报答,事业成功了但不夸耀,正因为不夸耀,所以他赫赫有名的功绩永不失掉! 中国历史五年级成语故事6

  咄咄怪事

  晋成帝时期,殷浩曾任过征西将军庚亮的参军。在晋康帝时,接受建武将军之封,任扬州刺史,后又任中军将军,统管扬州、徐州等五个州的军事,在官场上也可谓光彩夺目。可是由于当时晋朝统治集团上层闹分裂,将领之间勾心斗角、加上北征后秦失利,最终还是被撒了职,并流放到信安(现浙江衢县)。虽说对于被贬黜(chù)一事殷浩从未向人抱怨过,可人们总能看到他沉默寡言,老是伸出一个指头,对空画字。这引起了人们好奇心,有好事者悄悄跟在他后边,细细琢磨他画的字,时间长了,后来终于弄清楚,那是“咄咄怪事”四字。这时,人们恍然大悟,他对自己被撤职和流放,是深怀不满的。只不过作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他不能开诚布公地道出自己的冤屈,也无处倾诉这种冤屈,所以只能整天对空画字以泄怨愤。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五年级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五年级成语故事11-23

五年级语文成语故事的教案07-13

成语故事07-22

经典成语故事11-07

经典成语故事03-02

成语故事精选07-26

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语文教案07-13

塞翁失马成语故事02-17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