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实用[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故事1
成语解释:
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成语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成语繁体:善賈而沽
成语简拼:SJEG
成语注音:ㄕˋ ㄐ一ㄚˋ ㄦˊ ㄍㄨ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善贾而沽作谓语、宾语;指怀才不遇的'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待价而贾
英语翻译:sell at a good price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自认为当权者会推行他的仁政,在鲁国任职期间,鲁君受到季氏的控制,他只有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鲁君没有重用他,他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行。”于是抱着“善贾而沽”的念头去周游列国
成语故事2
【成语故事】
跟狐狸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与所谋者利害根本对立,事情绝对办不成。通常用作“与虎谋皮”。
周时有个人,喜欢皮袄,也喜欢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华贵的皮袄,就去和狐狸商量要它的`皮;他想为祭祀做一席羊、豕美馔,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可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狐狸就成群结队地逃到墓群里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树林深处去了。
所以,这个人十年没有做成一件皮袄,五年没有摆成一桌酒席。
为什么呢?是这个人找狐狸、找羊商量的事做错了。
【出处原文】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
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
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
《太平御览·职官部六·司徒下》引汉符朗《符子》卷二〇八
成语故事3
一、提出问题
我们学过很多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一饭千金——韩信;负荆请罪——廉颇;胸有成竹——文与可……这些成语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成语故事的书籍、报刊和教科书。
2、上网查询资料。
3、询问老师、长辈们及身边知识丰富的.人,听他们讲成语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通过查阅资料及走访,得知成语故事从内容上可以分许多种类:
1、有关描写勇敢、爱国人物的成语故事:赤膊上阵——许褚;断头将军——严颜;身先士卒——曹彰;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破釜沉舟——项羽……
2、有关描写读书、写作人物的成语故事:手不释卷——吕蒙;下笔成章——曹植;呕心沥血——李贺;入木三分——王羲之;凿壁偷光——匡衡;萤囊映雪——车胤和孙康……
四、得出结论
1、这些成语中的名人大多是春秋战国和三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
2、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告訴我们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描写勤俭节约的;有描写美好品格的;有描写读书写作的;有描写英勇爱国的;有说明道理的……
成语故事4
【拼音】yǐ yì dài láo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西,后投降四川称帝的公孙述,汉光武帝派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冯异想进攻恂邑,隗嚣也率军进攻。冯异手下建议避免正面交锋,冯异主张先占据该城,然后以逸待劳,等待疲劳的隗嚣来攻,这样把隗嚣打得狼狈不堪。
【典故】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孙子·军争》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作战、工作等方法
【相近词】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相反词】疲于奔命
【成语造句】
◎ 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造句】
(1) 由于球场离我们很近,大家以逸待劳赢得了比赛。
(2) 在游击战争中,我军常常以逸待劳,以少胜多,把远道而来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3) 我军应充分休息,然后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4) 这次战斗我们采取的是以逸待劳,以众对少的战术,可以说是稳操胜算了。
(5) 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6) 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
(7) 他採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採取行动。
(8) 在决赛之前,老师嘱咐大家要注意保存体力,以逸待劳,结果获胜。
(9) 一张一弛的近义词是以逸待劳、休养生息。
(10) 面对远来疲惫的对手,我队则是以逸待劳,从容应战。
(11) 占据高地,以逸待劳,主动回击,以制服来犯之敌。
(12) 此法优点:以逸待劳,守株待兔,有成就感。
(13) 我现在可以以逸待劳,测试通过而我几乎没做任何事情。
(14) 稳坐网中的蜘蛛,以逸待劳地等候猎物上门。
(15)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以逸待劳、避实就虚的战术。
(16) 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
成语故事5
出处:《孟子·离娄篇》。
意思:日夜不停。形容日夜忙碌的情形。
周文王体恤人民,把百姓看作伤员一样随时关心爱护。他追求公正的道理,却又像永远没有达到目的似的从不自满。
他还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君王的长处,来实施禹、汤、文、武四位贤王的德政;遇到有不合当时实际情况的`问题,就抬头思考,白天想不好,夜里继续想;侥幸想通了,高兴得坐等天亮,以便立刻付诸实行。
《孟子·离娄篇》最后一段话的原文是:“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夜以继日”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成语故事6
【成语名字】捻神捻鬼
【汉语拼音】niǎn shén niǎn guǐ
【近义词】:惊惶失措、心上心下
【反义词】:气定神闲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
【成语解释】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捻神捻鬼造句】每到夜里,小和尚都捻神捻鬼念念有词,才能慢慢平静下来。
【捻神捻鬼的'成语故事】
《警世通言》第21卷:只见几个店家都忙乱乱的安排炊翼,全不来招架行客。公子心疑,因带有京娘,怕得生事,牵马过了店门,只见家家闭户。到尽头处,一个小小人家,也关着门。公子心下奇怪,去敲门时,没人答应。转身到屋后,将马拴在树上,轻轻的去敲他后门。里面一个老婆婆,开门出来看了一看,意中甚是惶惧。公于慌忙跨进门内,与婆婆作揖道:“婆婆休讶。俺是过路客人,带有女眷,要借婆婆家中火,吃了饭就走的。”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哗声。京娘亦进门相见,婆婆便将门闭了。
成语故事7
杜渐防微
【拼音】dù jiàn fáng wēi
【成语故事】汉和帝刘肇即位后,窦太后掌权,她的哥哥窦宪被封为武阳侯,权力越来越大。丁鸿直言不讳地对刘肇说大将军武阳侯窦宪仪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这是朝廷的隐患要及时清除。汉和帝采纳了丁鸿的意见,罢免了窦宪等人的官职。
【典故】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睹几而作,不俟终日。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后汉书·丁鸿传》
【释义】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用法】作谓语、定语;同“杜渐防萌”
【近义词】防微杜渐、杜渐防萌
【相反词】任其自然
【成语示列】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
闻一多《给梁实秋、吴景超、翟毅夫、顾毓琇、熊佛西诸先生》
成语故事8
汉高祖刘邦初建汉朝的时候,有一些异姓的诸侯王。陈豨在代地谋反,高祖前去讨伐,路过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骂他招待不周。
当时赵王手下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他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
赵王将自己的指头咬出了血,说:“我的父亲失去了国家,没有陛下,我们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议论说:“赵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背弃皇上的恩德。”他们就私下里谋划弑杀刘邦。
恰好事情被发觉了,刘邦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愿意被囚。许多忠于赵王的臣子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受罪,这时刘邦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到了长安。
后来,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搞清楚了,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降为宣平侯。张敖就向刘邦称赞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
成语故事9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
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成语故事10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典故】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汉书·食货志》
【释义】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相近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其它使用】
◎ 可是,从当前的一些影片(包括文学剧本)看,恰恰未在这一中心环节上下功夫,相反,舍本逐末,热衷于编排一些热闹有余,趣味不高的离奇情节。
成语故事11
东汉扶风郡有个人名叫马援,因他为国出力,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便封他为伏波将军。此人不仅治军甚严,打仗有方,而且也很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使他们长大成才。
有一次马援在行军途中听说他的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就写了一封信劝诫他们。信的大意是:“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象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喜欢议论造谣的人,我是最讨厌的。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公道正派,是我最敬重的.人,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豪侠好义,能为人担忧,也是我所敬重的人,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
后来人们把“刻鹄不成尚类鹜”简缩为“刻鹄类鹜”(“鹜” 亦作“乌”),用来比喻学别人虽没有完全学到手,但还总有些相象。把“画虎不成反类犬”简缩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别人不但没有学象,反而象另外一个人了。也用来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以致成为别人的笑柄。
成语故事12
成语故事: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武。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国。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等待天明),习武健身,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让他起在我前面!"
出处:
晋书·刘琨传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旧唐书·郑畋传》
" 畋 谬领藩垣,荣兼将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
《四朝闻见录·张史和战异议》
"境土未还,园陵未肃,此诚枕戈待旦思报大耻之时也。"(宋 叶绍翁)
《鸣凤记·夏公命将》
"上厪宵旰之忧,下混华戎之辨,诚臣子枕戈待旦之时也。"(明 王世贞)
《明史·吴良传》
"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成语故事13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很大年纪了,您的后代里可有派去寻找好马的吗?”
伯乐答道:“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看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上恍恍惚惚,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飞一样的快,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都是些才能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好马的方法。有关人叫九方皋,曾和我一起拿着扁担挑绳打柴,他识别天下好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请您接见他。”
九方皋三个月后回来说,良马已经找到了。
秦穆公便问他:“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牝而黄”)。”
秦穆公便派人去牵回来,牵马人回来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牡而骊”)。”
秦穆公很不高兴,责备伯乐说:“先生推荐的人怎么这样啊,连雌雄黑黄都不分!”
伯乐叹了一声说:“像九方皋相马,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外表怎么样。他看到了马的主要方面,而忽略了那些次要的地方。像九方皋这样相马,才能真正得到宝马良驹呀。”
等马牵来之后,秦穆公一看,果然是天下少有的良马。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而不应在乎其表面现象。
成语故事14
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成语故事15
舍我其谁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典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敢于担当
【近义词】非我莫属、舍我复谁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11-07
经典成语故事03-02
成语故事精选07-26
经典成语故事05-07
成语故事07-22
成语故事05-15
成语故事熟能生巧04-04
同舟共济的成语故事04-18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02-05
防微杜渐的成语故事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