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成语故事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的成语故事1
1 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2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
4 草木皆兵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5 望梅止渴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觉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觉得渴了,于是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类似的成语还有画饼充饥。
经典的成语故事2
名缰利锁的故事
发音: míng jiāng lì suǒ
解释: 缰:驾牲口用的缰绳;锁:锁链。比喻名利束缚人就像缰绳和锁链一样。
出处:宋·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蓝田生玉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
【注音】yè gōng hào ló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典故】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经典的成语故事3
【拼音】nǎo mǎn cháng féi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齐武成帝高湛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企图夺取帝位,后主高纬便调兵捉拿,将军替高俨开脱说:“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后主当场释放了高俨,不久就派人暗杀了他。
【出处】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
《北齐书·琅邪王俨传》
【释义】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肥胖丑陋的形象
【近义词】大腹便便
【相反词】骨瘦如柴
【成语示列】匹夫但知高官后禄,养得你脑满肠肥,哪里懂得这些大义。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
【其它使用】
◎ 在实用主义者的眼里,脑满肠肥的'资本家是最有知识的,因此资本家就成为最有道德的了。
◎ 老同学们一个个在自己的领域中干得不错,他们脑满肠肥满面红光。
经典的成语故事4
成语什袭而藏出处:这故事原出《阚子》,《太平御览·地部》曾引载。
什袭而藏这故事原出《阚子》,《太平御览·地部》曾引载。
从前,有个宋国人,拾到一块燕石。燕石是一种光洁如玉的石头,因产于燕山,故名燕石。他以为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宝物,非常小心地收藏在家里。并且逢人便告诉,叙述他如何幸运地获得了这件宝物。
邻居和亲戚朋友们都到他家里来向他祝贺,同时要求欣赏欣赏他的`宝物。他很高兴,当即穿戴整齐,隆重地拿出一口大箱子来,打开一看,里面也是一口箱子,再打开看,箱子里还有箱子。这样箱子套箱子,总共套着十口。从最后第十口小箱子里,取出了一个红绸小包裹。打开红绸,还有一层红绸包着,一层一层地打开。当他轻轻地打开最末一层红绸,那“宝物”呈?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全场不约而同地爆发出轰雷似的一片大笑。有的人虽想顾全礼貌,掩住嘴巴,竭力忍住笑声,可是怎么也忍不住。有的人则直截了当地说了:“啊,原来是这么个‘宝物’!它的价值倒同碎砖破瓦不相上下哩!”
人们于是一哄而散。
主人非常生气,默默地,认真小心地,把燕石更加宝爱地收藏起来。
经典的成语故事5
这个词先出现在元代戏曲作家石君宝的作品《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到了清代,又有一个小说家西周生写了一本《醒世姻缘传》,里面提了一句“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先来看第一个,大家很明显都能看出来,这句话用了一个不讲究格律的对仗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绵”是绞丝旁的,而不是木字旁的“棉”。为什么我要和大家强调这个差别呢?一是为了防止写错字,二是因为这个字是这个词的一个关键。“棉”一般指的是棉花,在中国也不算太稀罕的东西;但“绵”指的是丝绵,在古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纺织材料,普通人家一般没什么机会用上。
丝绵的质地非常柔软,而里面却藏着一根细细的针,肯定会让人很难察觉,容易受伤。而这样一把小小的针还能够剔髓挑筋,对应上面的那句“笑里刀剐皮割肉”,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词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形容人外贸和善但是内心却非常恶毒。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第二个出处,能够和知心这个词对应,应该是一种还不错的状态。丝绵是柔软的,而针是刚硬的,这里的意思就是指人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这个词的两个意思,一个贬义一个褒义,非常矛盾,大家理解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上下文关系。
反义词:色厉内荏、心慈面软
近义词:不露锋芒、笑里藏刀
成语造句
这个人在外总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实际上是绵里藏针。
经典的成语故事6
【成语名字】
贼头贼脑
【汉语拼音】
zéi tóu zéi nǎo
【近义词】:
贼眉鼠眼、贼头鼠脑
【反义词】:
光明正大
【成语出处】
1、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他们大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
2、清·李渔《玉搔头·奸图》:“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毕竟是个奸细。”
3、胡奇《琴声响叮咚》:“他同几十年前一样,瘦得像一只贼头贼脑的猴儿。”
【成语解释】
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贼头贼脑造句】
我们不出声,等了好几分钟,终于见到小刺猬贼头贼脑地伸出了一个尖尖的小脑袋,两只小眼睛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确定安全后,又开始蠕动起来。
【贼头贼脑的`成语故事】
《镜花缘》第十四回:那日到了无肠国,唐敖意欲上去。多九公道:“此地并无可观。兼之今日风顺,船行甚快,莫若赶到元股、深目等国,冉去望望罢。”唐敖道:“如此,遵命。但小弟向闻无肠之人,食物皆直通过,此事可确?”多几公道:“老夫当日也因此说,费了许多工夫,方知其详。原来他们未曾吃物,先找大解之处;若吃过再去大解,就如饮酒太过一般,登时下面就要还席。问其所以,才知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所以他们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唐敖道:“即不停留,自然不能充饥,吃他何用?”
经典的成语故事7
[成语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成语解释]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成语故事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经典的成语故事8
【注音】wěi shēng bào zhù
【出处】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盗跖》
【解释】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死板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尾生丧身
【同韵词】苍黄翻覆、金玉货赂、云趋鹜赴、獐头鼠目、星罗云布、拿糖作醋、本相毕露、堕甑不顾、不食周粟、危邦不入。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尾生一生特别信守诺言,只要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一天他与一个心爱的'女子相约在梁下相见,该女子没有按期来。突然天降暴雨,水漫到他的腰间,他还是痴心等待,信守他的诺言,结果水把他淹死了。
【成语举例】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
经典的成语故事9
【注音】píng tóu pǐn zú
【典故】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太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
【释义】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乱发议论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评头论足、品头评足、说长道短
【反义词】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同韵词】贞不绝俗、无妄之福、高世骇俗、遗风馀俗、贩夫走卒、宿学旧儒、烟波钓徒、江左夷吾、略识之无、发隐摘伏、......
【谜语】鞋帽讲究
【邂逅语】瞧着鲁班刻凤凰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班要雕刻一只凤凰,周围很多人前去围观,不一会,凤凰的头刻出来了,人们开始议论纷纷,有说像仙鹤的,有说像老鹰的',有说像野鸭子的。待凤凰全部雕刻出来后,人们纷纷赞美鲁班是如何神奇,刻得多么好
【成语举例】你应该多干点实事,不要总评头品足。
【成语造举】
◎ 过多地评头品足,不适当的埋怨,无穷的忧虑,数不尽的清规和戒律,以为这是指导农村中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正确方针。"
◎ 他们倒什么也没问,又去看我那包里的早年照片,很有兴趣地评头品足,甚至连穿旗袍都说是怪模怪样的奇装异服。
◎ 苏娅的手袋就装着一册新诗集《疯狂的竖琴》清样,自然不愿掏出来让此人评头品足,只说:"不过你最好别读,太看得起我,我可能会受宠若惊。"
经典的成语故事10
【成语名字】耳满鼻满
【汉语拼音】ěr mǎn bí mǎn
【近义词】:滔滔不绝 、喋喋不休
【反义词】:缄口不言、罕言寡语、守口如瓶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
【成语解释】满耳朵满鼻子。谓闻之熟极。
【耳满鼻满造句】这件事情已经被大家说的耳满鼻满,却还没有办好。
【耳满鼻满的成语故事】
《救风尘》第三折:(周)然你你你那耳根。当初破亲也是你来。关了店门。则打这小闲。(小闲)你休要打我。俺姐姐将着锦绣衣服。一房一卧来嫁你。你到打我。(旦)周舍。你坐的。你听我说。你在南京时。人说个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自见了你呵。我不茶不饭。听的你娶了宋引章。我待嫁你。你却着我保亲。
经典的成语故事11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的。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都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解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能学宋国农民的实践,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秩序,如果想要尽早完成它就破坏顺序,最后不但不能提前完成,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经典的成语故事12
山崩钟应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魏国大殿前的大钟无缘无故地自动大响,很多人觉得奇怪,就跑去问张华是怎么回事。张华告诉他们这是蜀郡发生地震或山崩引发钟的共振。为了验证这话,有人亲自去蜀郡查看,果然如此。
【典故】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
【释义】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近义词】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成语举例】偎红倚翠阳台下,阿母惊魂几欲飞,请看古来啮指感,山崩钟应尚无违。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十五回
经典的.成语故事13
【拼音】guàn shān dài lì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时,东海有大鳌能顶着蓬莱仙山到沧海到处游玩,这事传到一群红蚂蚁那里,他们非常惊奇,相约到东海边去观摩。在东海边见到海中的蓬莱仙山时隐时现,时而东时而西。蚂蚁见后觉得没有什么神奇的,说与他们头顶饭粒没有什么差别。
【典故】《文艺类聚》彼之冠山,何异乎我之戴粒也。 卷九七引《苻子》
【释义】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押韵词】胡天胡地、客客气气、脚不沾地、橐驼之技、美人计、标同伐异、源殊派异、浩然之气、鸿都买第、肆行无忌、......
经典的.成语故事14
成语解释:
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成语繁体:捨我其誰
成语简拼:SWQS
成语注音:ㄕㄜˇ ㄨㄛˇ ㄑ一ˊ ㄕㄨㄟ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舍我其谁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敢于担当。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非我莫属、舍我复谁
成语例子:我嫡孙也,欲立太子,舍我其谁!(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
英语翻译:If I can't do it, who can?
成语谜语:哪一个是舒淇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经典的成语故事15
【注音】kàn shā wèi jiè
【出处】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晋书·卫玠传》
【解释】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结构】动宾式
【押韵词】清都绛阙、心瞻魏阙、燕雀乌鹊、鲁莽灭裂、英雄闲日月、雄才远略、奉为圭臬、北门锁钥、永不磨灭、积日累月、......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太子洗马卫玠很有才华,而且相貌堂堂,眉清目秀,堪称一个美男子,少年时跟随母亲到京城投奔舅父,舅父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耀他,一时他的名声很大,很多人前来争相观看与请教问题,27岁时因疲劳过度而死
【成语示例】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明·李贽《初潭集·师友十》
【经典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11-07
经典成语故事03-02
成语故事精选07-26
成语故事05-15
经典成语故事05-07
成语故事07-22
关于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大全03-07
成语故事范文11-30
简单的成语故事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