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1
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
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源自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长,如果要一遍遍复述全文的话,时间肯定不够用。但是我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在故事中,客人对主人提出了一些建议,而这段对话正是“曲突徙薪”这个成语的原意所在。客人所说的话也蕴含着故事中的道理。因此,我把这两段话作为重点来讲解,并辅以图示,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接着,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如何?他们的处境又是怎样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意义和比喻义。最后,我让学生使用这两个成语进行口语练习。由于问题设计合理,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成功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2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和《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为了在两个课时内完整呈现这三个故事,我决定将它们放在一起处理。在第一课时,我们将初步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通过朗读、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学生们可以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成语的含义。在第二课时,我们将深入研读故事,进一步理解成语内涵。通过分析每个成语在故事中的使用情境和作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练习题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会设计直戳关键问题的问题,力求简明扼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问题,我相信能够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简单而有效。
当教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时,我抓住了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的关键点,以引出其内在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接下来,当我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学生: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通过简明扼要地解答这个问题,我解决了故事情节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滥竽充数所带来的后果,并受到了教育。最后,当我教授《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和讨论,以领悟这个故事的寓意。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学生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精简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该注重实效性,有些问题直接切中关键点,有些问题逐步深入,有些问题则可以通过迂回跳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使课堂提问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总之,课堂提问应该注重效果,有的问题能够直接抓住关键点,有的问题能够逐步展开深入讨论,有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巧妙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3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故事都具有很强的寓言性,虽然人物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故事所反映的人性问题却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最终导致失信的笑话;另一个故事则描述了一个为了生计或个人利益而混入其中,并最终无法继续伪装的人的遭遇。故事的情节已经被简化到了只剩下关键的梗概,但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太详细,却能引发人们深思。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加深入地探讨故事中的道理。因此,在课堂上,我希望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思考这些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我会积极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故事的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能够将故事所传达的道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自由讨论,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心理。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总之,我希望通过这堂课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让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受益终身。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在了解“竽”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古代乐器。竽是一种木制的吹奏乐器,外形有点像现代的萧,但更宽大和粗糙。它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宫廷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表演。接下来,让我们来解释一下“滥”字的含义。滥这个字的本义是指超过限度、不加选择或者质量低劣。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滥竽充数时,意思就是他没有真正的才能或者技艺,却冒充行家来参与某项工作或活动。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一些人靠虚张声势、武断行事以获取地位或者利益的行为。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一下“滥竽充数”的意思。比如说,在一场音乐比赛中,如果有一个选手明显技术不过关,但是靠装腔作势来掩饰自己的不足,此人就可以说是滥竽充数。他参与比赛只是为了凑数,而不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和专业素养。理解了题目后,我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些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会滥竽充数?为什么有人会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这些问题并不难,所以我鼓励同学们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初步解决后,我们可以把它们连起来,讲述一个关于滥竽充数的故事。之后,我们可以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和研究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的情景。有人说:“他可能会感到紧张,担心被发现。但是他必须保持冷静,以免露馅。”还有人说:“他可能不会太紧张,因为在混进来的过程中他已经发现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太会插手,甚至可能还有其他人也在冒充。”无论如何,南郭先生第一次成功了,并获得了俸禄。这个情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让学生理解在犯错时人们常常有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有被发现时的自负和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次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所期望的——让学生通过文中的人物反思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进行口语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做出了什么决定。”请注意逻辑的表达,有条理地将前因后果说出来。这个口语训练实际上也是对故事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 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 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案例07-19
曲式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论文03-03
物理教学反思案例04-05
“案例分析”应重在分析-关于搞好“案例分析”的若干想法12-03
面试案例分析02-18
求职案例分析07-28
沃尔玛经典案例分析06-22
沟通案例分析03-09
面试案例分析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