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历史成语故事:城下之盟
【成语】: 城下之盟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释】: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举例造句】: 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可是有年头了,出自春秋『左传』。意思肯定是负面的,一般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有记录以来,签订的『城下之盟』数不胜数。但说起来最传奇、最有戏剧性、对交战双方影响最为深远的『城下之盟』,当属著名的『澶渊之盟』。今天借这个成语,跟大家讲讲这段传奇。
差不多一千年前,在东方先后崛起了两个大国。一个是契丹,也就是大辽;另一个晚了四十四年,就是刚刚统一了中国的大宋。
两个大国相比,大辽国土是大宋的两倍,而大宋那时的人口已经接近一个亿,几乎是大辽的十倍。两个大国都处在上升期,一个是龙精虎猛,一个是踌躇满志;一个谋求更大的扩张,一个梦想真正的大一统。
像这样两个大国,要是各处一处,一定能雄踞一方,创造出各自的辉煌。
但这一龙一虎偏偏是邻居,你要出头,我要发展。最终毫无悬念地撞在了一处,激出了炫目的火花,让后人为之惊叹。
让这一龙一虎纠缠在一处难舍难分的,就是当时被大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一部分。地处长城的南侧,也就是长城的里面。失去了长城的屏障,中原王朝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而且燕云地势高,北方游牧民族快马弯刀相当于从上往下冲。原本赖以生存的安全依靠,现在成了悬在中原人头上的一个噩梦。
一说到割让燕云十六州,就不得不说说儿皇帝石敬瑭,这里面有一段公案。漫谈几句,过去历史对于石敬瑭有两个评价,一是厚颜无耻,认比他小二十岁的辽主耶律德光当爹;二是大汉奸,为当皇帝,卖国求荣,割让燕云十六州。
其实这两顶帽子实在是简单粗暴不靠谱。首先,石敬瑭岁数虽然比耶律德光大不少,但按辈分排,确实比耶律德光小一辈,为拉靠山叫声乾爹是有点丢人,但也说得过去。第二,无论如何也说不上石敬瑭是汉奸,人家根本不是汉人,老石是沙陀人。他的国家概念和我们汉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说到献燕云十六州,当时石敬瑭只是河东节度使,主管山西事务。燕云地区是幽州节度使赵德均父子的地盘,跟老石是死对头。等于老石把别人的地盘许出去了。其实根本用不著老石,老赵父子早就想把自己献给大辽,只不过辽主开价不高,一直犹豫。辽主后来等得不耐烦,一怒攻取了幽州,那时候老石还在山西猫著呢。
事实上,燕云十六州是大辽自己打下来的,用不著老石割让,石敬瑭不过是当了皇帝后,补办了一个认可手续罢了。宋王朝一提燕云十六州就骂石敬瑭,其实是掩饰自己无能的借口。
燕云地区既然这么重要,这么让中原王朝寝食不安,于是大宋在统一了中国后,立刻撕掉以往的和约,发动了对大辽的战争,力图夺回幽燕。
第一次幽燕战役,宋太宗御驾亲征,率大军一直打到北京的西直门,最后在高粱河,也就是今天的紫竹院公园,与大辽主力进行决战,结果被杀得大败。宋太宗侥倖生还,屁股上还中了一箭,趴在驴车上逃了回来。估计是得了破伤风,后来箭伤年年复发,痛苦不堪,最后太宗就死在了这上面。
过了几年,大宋再次以十几万大军北伐,结果再次受挫。其中号称『杨无敌』的盖世勇将杨继业,率领残部断后,掩护全军撤退。主将潘美见死不救,导致杨继业被俘。
辽史记载,当时追杀宋军的大辽先锋是名将萧达凛。杨继业在生死关头,昂然不惧,与萧达凛对垒。两将交锋,萧达凛连发三箭,前两箭被杨继业避过,结果第三箭射杀了杨继业的战马,使杨继业束手就擒。
生擒大宋第一勇将,使萧达凛名声大震。当时大辽是萧太后主政,一看本家子侄这么有出息,立刻拜为『于越』,也就是三军总司令。
接连两次大败,宋朝产生了『恐辽症』,从此断了收复燕云的念想,由进攻转为防御。你这边完事了,人家大辽可不干了。没招你没惹你,你屡次来犯。
现在你不敢来了,我可要找你去了。
萧太后本不好战,但架不住雄心勃勃的萧达凛天天念叨。最后下了狠心,御驾亲征,率领全国二十万精兵南下,以图问鼎中原。
公元1004年秋,萧达凛统帅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沿途城池纷纷土崩瓦解,一直杀到澶州城下。这里离宋都汴京只有二百多里,对大宋帝国来说,当时可以说是危在旦夕。
当时很多大臣都主张迁都南逃,大臣王钦若建议迁都南京,一打听,他就是南京人;大臣陈尧叟建议奔成都,一问,他就是成都人。大伙都想往自己家跑。最后宰相寇准以无以匹敌的勇气,连劝带哄再吓唬,给了年轻的皇帝宋真宗极大的鼓舞。最后决定,御驾亲征。
双方对决于澶州城下,大辽二十万,阵中有盖世名将,靠的是马快刀急;大宋三十万,有皇帝御驾亲征,凭藉著坚城依托。一场旷世大战即将爆发,两个大国的命运将由此一战而定。谁也没想到,战局突然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有史书讲,这场大对决,双方其实只射了一箭,但这一箭却决定了两个大国此后一百多年的历史。
大战在即,辽军主帅萧达凛率数十轻骑来到澶州城下,他要仔细研究一下这座城的情况。他在离城墙七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这是个安全距离,那时最厉害的射手大概也只能射五百步远。但他没想到,就在他对面的城墙上,摆著一架弩,床子弩。
漫谈几句弩。以前中原人在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直吃亏。游牧民族臂力强劲,加上马的冲击速度,箭射的比你远;中原士兵站那儿够不著人家,只有挨打的份儿。但凡事都是公平的,我劲儿没你大,但脑子比你聪明。
中原人发明了弩。
弩是一种发射箭的机器。简单的弓箭用的是人上半身的力量,而弩则可以用全身的力量把弓拉开,装上箭,瞄准,扣动扳机,对方就躺下了。后来弩弓越做越大,要用几个人的力量,甚至用牲畜的力量拉开,放上巨大的飞箭,一旦发射,声势骇人,在当时就是重武器了。
这种复杂的机器只有国家才能组织生产,最早形成量产的是秦国,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不是偶然的,是有技术保证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弩,是在长平之战上。面对胡服骑射、天下第一的赵国骑兵,秦弩百发百中,在漫天的箭雨下,四十万赵军竟然无法突围,只能任由对方宰割。第二次秦弩威震天下,是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这次,等著挨打的是匈奴人,在超越射程下,秦弩照样能洞穿匈奴皮制的鎧甲。
匈奴人在惊骇中被打出了河套地区。
后来弩被不断改进,更简便、更准、更狠。汉朝时李陵带五千步军,纵横大漠数千里,匈奴八万骑兵围攻,愣是拿他没办法,就是因为李陵手中的『连弩』厉害,这五千步军是名符其实的铁刺蝟。诸葛亮也是用弩高手,据说他太太对弩进行了改进,诸葛弩威震天下,曹魏天下闻名的骑兵也不敢与之争锋。
司马懿宁可穿上女人衣服也不出来,直到你耗尽粮草自己退去,就是因为诸葛弩实在厉害。
到了宋朝,现在摆在萧达凛面前的是一架床子弩。一听名字大概就知道这架弩的尺寸了,根据传下来的图形知道,这架弩要四个人使用绞盘才能把弓拉开,箭长两米,份量沉重。
当时守在这架床子弩旁边的是威虎军的一员偏将,名叫张瑰,手下有六个弟兄。这时天刚濛濛亮,耳听马蹄声响,一支小部队来到城下。当先一员大将,衣著华丽,一看就知道不是一般人。这些人站在离城墙七百步远,用马鞭对著城墙指指点点,并没有担心安全问题。这些人不知道,这架床子弩的有效射程是一千五百步。
城墙上,几个人立刻行动起来,四个人合力把弓拉开,另两人装箭上弦,张瑰瞄准那员大将,亲手扣动了扳机。
一声呼啸,那支大箭飞了出去。
萧达凛正在凝神观察城上形势,忽听到一股劲风扑面而来,赶紧躲闪,但来不及了。那支利箭穿过了他脸上的护具,直透他的左眼。有史书描述,箭势太过强劲,把萧达凛从马上射得飞了出去,然后力道不绝,竟把萧达凛钉在了地上。
谁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顿时,城上和城下的人全傻了。
半天,旁边的部将才反应过来,扑上去把萧达凛的尸体抢了回去。萧太后和众位大将听到消息都赶了过来,来不及悲痛,他们看著那支利箭,更多感到的是恐惧。
一代名将萧达凛之死,让萧太后悲痛欲绝,輟朝五日,全军戴孝,为萧达凛发丧。现在行了,主要张罗这场战争的人死了。摆在孤军深入的辽军面前的问题是,是战还是和。心存畏惧的萧太后最后选择了和,但下一个问题是:怎么和?
大辽使者来到澶州城,主动表示讲和。大宋君臣这时也被一个问题弄迷糊了,这到底是谁输谁赢啊?说白了吧,谁赔谁呀?
这时,寇准等一干大臣挺明白,我们赔吧。大辽空全国之力大老远来一次,空手而回,面子上下不去。另外这二十万人就是二十万只猛虎,真逼急了跟你玩命,折腾起来结局如何还不好说呢。花点钱买个太平吧。
宋真宗派能说会道的大臣曹利用去谈判,给出的底限是一百万贯。那时大宋的年收入是一亿贯,这一次战争的军费就要五千万贯,所以这一百万在皇帝眼里不算什么。曹利用临出门时,寇准把他拉到一边,声色俱厉地跟他讲,皇上虽然说一百万,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你的脑袋。
曹利用果然是个人物,死缠烂打,软磨硬泡,最后和大辽达成了协议,主要是这么几条,双方结为兄弟,宋为兄,辽为弟;双方以白沟为界,燕云十六州宋朝不要了;每年给大辽三十万岁币;双方开展边境贸易。
曹利用急火火赶回来见宋真宗。宋真宗当时正在吃饭,曹利用不能过去,只好用手比划了个三。真宗一看以为是三百万,一口饭没咽好差点没噎死,最后掉著眼泪说,得,为了天下苍生,三百万就三百万吧。
等吃完饭,曹利用过来匯报说是三十万,乐的真宗满屋直蹦,当即重赏了曹利用一万银子。三十万在当时其实只是大宋两个富裕县的财政收入,和庞大的军费开支相比不足一提。
这次和议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经过这次城下之盟,两个大国终于踏实下来了,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战争,从此相安无事,各过各的太平日子。这种和平的景像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
而这期间,宋朝通过巨大的贸易逆差,每年都从大辽赚取大量的外匯,心里过意不去,自己还主动提高了给大辽的岁币,就算是帮兄弟了,就当是扶贫了。
后世对『澶渊之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以前像汉武帝那样试图把对方杀光的做法是做不到的,既然杀不光就要想办法相处。和约本身是双方实力碰撞的产物,但它给不同民族间如何和睦相处,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和典范。一百多年的和平共处,双方在经济和文化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了双赢的繁荣局面。
苏辙评价说,百数十年,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寇准等一干雄杰,在强敌来犯时能挺身而出;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又能识时务,现实、务实地把握时局,造福于双方后世,体现了政治家的雄才伟略。
中国在『澶渊之盟』后,正式迈向了历史的巔峰。没有了战争,大宋王朝埋头发展,文化发达,财富剧增。远远领先当时世界的其他国家,经济总量达到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当时全世界五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全都在中国。
现在看上去,『澶渊之盟』像是屈辱的城下之盟,但在背后,其实是高明的政治。这就不是那些只知逞一时之勇、嘴里空喊爱国、只顾脸面的匹夫之辈,所能理解的,所能想像的了。
【历史成语故事:城下之盟】相关文章: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04-23
历史成语故事11-08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02-23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01-15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01-03
历史中的成语故事02-24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0-14
中华历史成语故事12-07
历史成语故事:大材小用12-11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大全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