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典故

时间:2023-07-20 19:21:36 晓怡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华成语典故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成语典故 1

  ●老骥伏枥

  【释义】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语出】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物】官渡之战后,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但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实现。这时的曹操已是五十三岁的人了,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仍在召唤着他。于是写出了诗歌《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诗人认识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却不消极,他要用建功立业来弥补人生这一憾事。

  ●有勇无谋

  【释义】指做事或打仗只凭勇气猛冲猛打,而没有周密考虑。

  【语出】唐朝陆贽《论西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人物】项羽的勇猛精神,的确无人能及,但项羽有勇无谋,是难成大事的。韩信在被刘邦拜大将后,曾与刘邦谈论天下大势,自己也承认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都不如项羽,项羽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但韩信还说,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汉军用计谋把项羽耍得团团转,刘邦正面与项羽相拒,韩信千里迂回,彭越在项羽后院打游击,项羽没头苍蝇一样疲于奔命,按了葫芦起了瓢,最终被汉军合围,其霸业以失败而告终。在有些时候,项羽还不如张飞,张飞虽猛,但也有粗是有细的时候,项羽只知用蛮力。

  ●阮囊羞涩

  【释义】阮孚的囊内只存一钱“看守”。比喻经济困难。

  【语出】清代百一居士《壶天录》:“阮囊羞涩;行止两难。”

  【人物】东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的儿子阮孚与他的父亲一样高傲放荡,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他整日衣冠不整,饮酒游玩,从不治家产,因此生活十分贫困。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阮曰:但有一钱看囊,空恐羞涩。后因以“阮囊羞涩”为手头拮据,身无钱财之典。

  ●枕戈待旦

  【释义】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时刻准备迎战。

  【语出】《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人物】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闻鸡起舞的故事就是这两位主人公。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奇货可居

  【释义】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语出】《史记 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人物】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听说:“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后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拔山盖世

  【释义】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语出】明代张岱《募造无主祠堂疏》:“千古英豪;后裔沦没;非越郡孤魂一祭;则拔山盖世之雄;几乎其为苦敖之鬼矣。”

  【人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 指项羽就是因成功的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英勇无比,可以把秦人歼灭了。由于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只落得个兵败自刎的下场。

  ●侧目而视

  【释义】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语出】《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人物】苏秦,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出身农家,素有大志。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衣锦还乡,他的父母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庖丁解牛

  【释义】庖丁解割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语出】《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人物】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技术之高明受到梁惠王称赞。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人物】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舞剑, 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刘邦)也”后用来比喻言行表现与真实企图不一致,别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对某种人事的攻击和胁迫,殷勤的表面后面隐藏着杀机。

  ●相煎何急

  【释义】煮得为什么那样急。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语出】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帝尝令陈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物】曹丕、曹植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的同胞兄弟。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爵为魏王,立嫡长子曹丕为太子,三儿子曹植加封五千户,成万户侯。曹孟德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为魏文帝。

  文帝(曹丕)尝令弟弟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神机妙算

  【释义】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语出】宋代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人物】公元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东吴的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想把他除掉。一次,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会被斩首。周瑜暗自高兴,觉得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可以借机除掉他。可是,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务的.办法。他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个草人。第二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大雾笼罩,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曹操看到这种情况,下令军队用箭射向对方。霎时间,曹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不一会儿,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经挂满了箭。周瑜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后,万分感慨地说:“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确不如他啊。”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叫做“草船借箭”。这个成语就是从此故事中引申出来的。

  ●笔下生花

  【释义】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人物】相传,李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另一种说法是李白少时苦学诗歌,每日抄写前人名诗,磨光了99支毛笔,最后写出的诗犹如花儿一样美丽。

  ●胯下之辱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②怯耳。’众辱③之曰:‘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胯⑤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人物】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仗着人多势众侮辱韩信:“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一统天下。 这故事启示意义在于,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家徒四壁

  【释义】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语出】班固《汉书 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人物】汉朝的司马相如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才子,不过他的家境很不好。

  有一天,大财主卓王孙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顺便让司马相如表演他的琴艺。卓王孙的女儿那时候刚死了丈夫,名叫文君,对音乐很有兴趣。当司马相如在宴会上弹琴时,知道文君也在场,就用音乐表达他的爱意。宴会结束后,卓文君仰慕司马相如才华,就离家出走到司马相如住的旅舍,两个人一起回到成都。

  可是回到司马相如的家,屋子里除了四面墙壁外,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后靠着朋友的帮忙,才在卓王孙家的附近开了一间酒店。没多久,邻居们都晓得,卓王孙的女儿居然在街上卖酒!卓王孙为了面子,不得已只好送给卓文君一百名仆人和一百两黄金,让他们购买田产、房屋。

  ●焚书坑儒

  【释义】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语出】汉代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书 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人物】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文官们提到分封诸侯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很是厌烦。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已经任丞相的李斯反对郡县制,并建议;史官所藏的书籍,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有的还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狠狠惩治他们。于是下令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也不详细审问,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部都活埋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过分而残暴。秦始皇是一个完成伟大统一事业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皇帝。

  ●囊萤映雪

  【释义】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语出】《晋书 卷八十三 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人物】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夏天的一个晚上,他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便抓了几十只萤火虫口袋,把它吊起来,勉强用来看书了。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赔了夫人又折兵

  【释义】比喻想算计别人,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人物】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 ,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 ,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 。 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 。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也证明了刘备一种无畏的自豪。

  ●路人皆知

  【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语出】晋代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人物】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司马师后来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在场的王经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百步穿杨

  【释义】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杨树叶子。形容射箭技巧娴熟。

  【语出】《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人物】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他能射落在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的三片杨柳叶。但有人却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后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觉得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中华成语典故 2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十分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齐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十分专心集中精力跟教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教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此刻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教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可是,一个提高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螳螂捕蝉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明白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明白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明白榆树下头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明白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启示: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此刻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潜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原因是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宠辱不惊

  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职责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之后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情绪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经典魑魅魍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飘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公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无礼地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孙满解释说鼎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强大任何魑魅魍魉都不敢接近。

  中华成语典故 3

  有一次,颜渊问孔子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意思是说:老师慢走,我也慢步,老师急走,我也急走,老师快跑,我也快跑;然而老师假如一溜烟地飞驰,那我只好眼巴巴地远远落在后面了。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颜答复道:“夫子步亦步,是说您谈话我也谈话;夫子趋亦趋,是说你同人争辩我也同人争论;夫子驰亦驰,是说您阐述古圣先贤之道我也论述古圣先贤之道。可是,您有时基本不必启齿,而人们却都佩服您,这一点我就无奈学习,只好难望项背了!”

  中华成语典故 4

  庄子在谈论“义”的时候,先列举出一些古代明君圣贤的.故事来进行阐述。他说:“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通蹲)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意思是: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贤者许由,许由不干,逃跑了,商汤决定将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仅不接受,而且发了脾气;纪他听到了此事,担心汤再来找他,便带着他的众门徒躲避到窾水河畔去了,诸侯们听到后,担忧纪他投河绝世,络绎不绝前往窾水之滨吊慰;三年之后,申徒狄闻知这些贤士之事迹,甚慕其高名,遂投河而死。庄周在讲完这段故事之后,紧接着说了下边一段话:“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系兔脚的一种,类似绳网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意思是说:荃这个东西是用于捕鱼的,不能得到了鱼,就把它忘掉了,蹄这个东西是为了捕捉兔子的,不能得到了兔子也把它忘掉了,言词是为了达意,也不能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言词了。对那些“忘言之人”我是决不与他们交谈的。

  “得意忘言”成语,也是从这里来的。

  中华成语典故 5

  从前有一个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请一位好朋友来家中喝酒。可是这位朋友酒喝得很少,好像有什么心事,不一会,便告别回家了。

  这个朋友回家以后,就生病了。看了医生,吃了药,都没有用。乐广听到这个消息,就去看望这个朋友,问他怎么会生病的。朋友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时候,我彷佛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动,我喝了那杯酒,心里非常害怕回到家里就得病了。

  乐广听了,感到很奇怪。他回到家中,检查了原来喝酒的地方,发现墙上挂着一把弓,那弓的影子落在杯子里,看上去就像一条小蛇。于是他又把那位朋友请来,当场作了试验给他看,那位朋友恍然大悟,病也就痊愈。

  中华成语典故 6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天时已晚,还没寻着客店。他正着急,碰到一个老农。他在马上喊:“喂,老头儿,这儿有旅店吗?还有多远?”老农说了声:“无礼!”。“五里?”他以为不远,猛加几鞭朝前跑去。他跑出几十里也不见人烟,越想越不对头。他猛然醒悟过来,拨转马头又往回赶。

  他见那老农还在路边等候,急忙下马,诚恳道歉:“老伯,请您原谅,我刚才太没礼貌了。请您告诉我,哪儿有旅店?”老农笑了:“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我也不该让你白跑路。找旅店的路口你已经错过了;如不嫌弃,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轻人满心欢喜和感激。

  故事虽简单,但由此反应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交流;沟通而产生的。好与坏呢也就随着相互之间的刺激与交流的变化而不同。但同这故事一样:“投桃报李”似的.真诚相交,都会有好的效应的。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是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投桃报李的故事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中华成语典故 7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中华成语典故 8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能工巧匠,名字叫鲁班,他在土木和手工工艺方面有很多发明,比如锯子、云梯、墨斗、曲尺等都不在话下,据说他模仿飞鸟做成的竹制飞鹞能在空中飞行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建筑匠人都把他奉为祖师爷。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能工巧匠名叫匠石,居住在郢都,他经常和朋友表演一个“魔术”,就是把朋友的鼻子抹上白灰,然后用斧头砍过去,白灰一扫而尽,鼻子却能不碰到分毫,本领非常之高强。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敢在鲁班和匠石面前耍弄逞威,那就有点不要脸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

  中华成语典故 9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中华成语典故 10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中华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07-20

孤掌难鸣成语典故07-26

趋炎附势成语典故03-21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08-18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12-24

成语典故大全07-20

成语典故出尔反尔04-12

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10-18

与马有关的成语典故10-13

成语典故:气壮山河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