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短篇成语故事精选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作为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武和孙邕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挥汗如雨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能言善辩,非常机智。
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因为他是一个小矮个儿,所以楚国的门卫想戏弄他,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看到这种情况偏偏不进去,他说:“我听说,人有人门,狗有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是到你们楚国来的,请问楚国是狗国吗?如果楚国不是狗国而是人国,我就应该从大门进去。”楚国的门卫无话可说,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
晏子见到了楚王,楚王想戏弄他,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意思是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多条街道,人多得张开衣袖就会使大地变成一片凉阴,挥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就像天上下大雨一样,一到街上就肩靠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派你来当使者呢?”晏子严肃地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者的原则是——按其好坏,各有所用。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国家,不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国家。我是最不好的使者,就派到你们楚国来了。”楚王听了哭笑不得,也不敢再戏弄晏子了。
后来,人们用“挥汗如雨”来形容天气太热,流汗很多;用“比肩继踵”表示人多,十分拥挤。踵,脚后跟。
●.既往不咎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过去做错了的事不再加以责备。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家喻户晓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晓,知道。
●.箭在弦上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文。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
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己和自己的祖辈也非常气愤,但是他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后来,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裕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禅灵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江,江淹;郎,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才思,才情;尽,空,完。
●.骄兵必败
汉朝时,军队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国的军队发生战争。公元前68年,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占领了车师国,匈奴于是派骑兵袭击车师国。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的皇帝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国,使他们不再骚扰车师国;而宰相魏相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国再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在增多。现在摆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顿朝政,治理官吏,这才是大事。”接着,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因为如果仗着国家强大、人民众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而骄横的军队一定会灭亡的。(原文是:‘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我们汉朝的军队应该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军队,而不是骄横的军队啊!”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来,人们便用“骄兵必败”来比喻自负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会打败仗。骄,骄横;兵,军队。
●.骄奢淫逸
春秋时代,卫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完,另一个小儿子名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州吁,因此州吁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只知道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但是卫庄公却任由他的宝贝儿子乱来,并不管教。
卫庄公的大臣石碏(què) 担心州吁这样下去,长大以后不仅不会有所作为,而且对卫国的生死存亡也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于是石碏便劝卫庄公说:“爱孩子,就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一定要让孩子走上正路。而骄横、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着要走上邪路了。(原文是:‘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可是卫庄公根本不听石碏的劝告,仍旧加倍地溺爱州吁。
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继承了王位,史称卫桓公。然而卫桓公没有当上几天国君,州吁就把哥哥卫桓公杀死而自立为国君。卫国的大臣和人民对杀害国君的残暴行为非常愤怒,都认为州吁是一个毫无仁义道德的坏蛋。于是,大臣石碏暗地里联合陈国的国君把州吁给杀掉了。
后来,人们引用“骄奢淫逸”作为成语,来形容放纵奢侈、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
●.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养了三千门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xuān)。有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买什么吧。”冯谖到了薛邑后就和债民们说:“孟尝君不要你们还债了。”说完,冯谖当众把账单全部烧掉了,薛邑百姓为此非常感激孟尝君。冯谖回去,孟尝君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给我买什么东西了吗?”冯谖说:“我觉得你家什么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张给你把‘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之职,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尝君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可是冯谖却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如今你才有一个洞,还不能放宽心啊。让我再替你开两个洞吧。”接着,冯谖到了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这个人非常能干,凡是接待他的诸侯,都能富国强兵。”魏王相信了,便把丞相的职务留给孟尝君。齐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用更隆重的礼节去请孟尝君再回去做宰相。冯谖这个时候才说:“现在三个洞都修好了,你可以放心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了。”
后来,人们用“狡兔三窟”来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避免灾祸。现在多用于贬义。
【中华短篇成语故事精选】相关文章:
中华成语故事(15篇)12-15
中华成语故事4则08-13
中华成语故事15篇08-12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3篇01-20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05-29
短篇精选笑话故事11-15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9篇09-25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3篇09-01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13篇06-15
短篇励志文章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