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时间:2020-11-11 19:01:43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汇集

  1、程门立雪(杨时)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汇集

  [释义]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语出]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近义] 尊师重教

  [用法] 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成语故事]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2、司空见惯(刘禹锡)

  [释义] 司空:古代官名;见惯:常见而习惯了。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语出]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正音] 空;不能读作“kònɡ”。 [辨形] 惯;不能写作“贯”。

  [近义] 屡见不鲜习以为常 [反义] 绝无仅有盖世无双

  [用法] 形容某类事物或某种现象经常见到。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辨析] ~和“习以为常”都有“看惯了;不感到奇怪”之意。但~多用于书面语;“习以为常”多用于口语。

  [例句] 这种种行为;在我们初来的东方人看来;多少存着好奇心和注意的态度;但在他们已~。

  [英译] a matter of common occurrence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3、梦笔生花(李白)

  [释义]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语出]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

  [例句] 李太白~,特睡乡幻景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

  4、力透纸背(颜真卿)

  [释义] 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语出]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 力;不能写作“利”;

  [近义] 大笔如椽笔力千钧

  [反义] 轻描淡写

  [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形容书法或诗文。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书法展览会上的作品;其中不少是~的佳作。

  [英译] profound in conception and succinct in language

  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释义]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例句] 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容不迫,~。

  6、赤膊上阵(许褚)

  [释义]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正音] 膊;不能读作“fù”。 [辨形] 膊;不能写作“博”。

  [近义] 赤手上阵轻装上阵 [反义] 披挂上阵披坚执锐

  [用法] 多含贬义。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 (1)大刀会的人个个~;手拿大刀和鬼子拼命。

  (2)反革命暴徒以为时机已到;公然~;大打出手。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朝政**,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

  7、马革裹尸(马援)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作为军人;应以~为荣。

  [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8、黄袍加身(赵匡胤)

  [释义] 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语出] 清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正音] 袍;不能读作“bāo”。

  [辨形] 袍;左边不能写作“礻”。

  [近义] 自封为王称王称霸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再看客官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两耳之垂超过凡人;真是洪福齐天;不久必定~;成为当今之君无疑!

  9、洛阳纸贵(左思)

  [释义] 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语出] 《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正音] 洛;不能读作“ɡè”。 [辨形] 洛;不能写作“落”。

  [近义] 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宾语、定语、补语。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10、背水一战(韩信 )

  [释义] 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 战;不能写作“站”。

  [近义] 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舟 [反义] 重整旗鼓

  [用法] 可用于军事;多比喻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有时也比喻有“决战”精神。还可用于体育比赛等。一般作谓语、定语。

  [辨析] ~和“破釜沉舟”;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例句] (1)预选赛出现的全部希望就在这最后一搏;队员们决心~。

  (2)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消极等待毫无指望;必须~;大干一场。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汇集】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03

孔子名言汇集01-16

实习单位意见汇集12-08

关于谚语汇集01-23

小升初语文知识汇集07-02

忧伤古风句子汇集10-11

唯美古风句子汇集10-09

古风古韵句子汇集09-24

校园搞笑句子汇集09-28

俄语石油词汇汇集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