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0-11-18 09:35:12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与“不”有关的成语故事

  1、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与“不”有关的成语故事

  解释: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故事:

  东晋时一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他询问一个老人是何地,老人回答他说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战乱而迁居到此,就没有出去过。渔夫问是什么朝代,老人回答:“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2、不知所措

  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故事:

  三国时,吴国有一个人名叫诸葛恪,字元逊,年轻时任骑都尉(一种官职),公元246年(孙权赤乌九年),被任命为大将军,兼管荆州方面的军事,很受孙权器重。

  公元251年,孙权忽然染病,自知在人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便拜诸葛恪为太子太傅,让他辅佐太子。第二年春的一天,孙权病危,他将诸葛恪和中书令、太子少傅孙弘叫来,嘱托完后事,第二天就去世了。

  孙权死后不久,诸葛恪得知孙弘企图杀掉自己,便抢先下手杀了孙弘,为孙权发丧后,立孙权的小儿子孙亮为吴王。当时,孙亮还只十来岁,不谙世事,凡事听从诸葛恪的安排,诸葛恪大权在握了。

  后来,诸葛恪在给他的弟弟诸葛融的信中写道:“大行皇帝(指孙权)逝世后,孙亮年纪幼小,对父亲的死和自己的继位既悲又喜,不知怎么办才好……”“我受命辅佐幼主,自知才疏力薄,因此诚惶诚恐,生怕有所闪失,但我一定尽心尽力以报答故主对我的信任和恩情。”

  3、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解释:形容无耻到极点。

  出处:《欧阳文忠集.与高司谏书》,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故事: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他既是散文家、诗人,又是史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和金石学家。他四岁丧父,从小生活非常贫困,母亲无力送他上学,只是以荻草枝儿作笔、以沙滩为纸教他识字。

  十岁后,欧阳修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读到特别喜爱的书,就从头到尾抄下来。他的记忆力很强,有时书还未抄完,他就能够背诵了。

  二十二岁那年,欧阳修参加进士科考。连考三次,都获得第一名。第二年他复试录取后,被派到西京任留守推官,当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从此他开始了官场生活。

  不久,欧阳修卷入了一场政治革新与反革新的斗争中去。当时,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北方又有西夏入侵,朝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上书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十项措施,还指出宰相吕夷简任意超格提拔官吏、滥用私人等情况。为此,他遭到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攻击和抵毁。

  在这之后,在吕夷简等的诬蔑下,范仲淹受到降职处分,被贬到外地去做官。欧阳修等人却同情范仲淹,为他鸣不平。

  当时,有个名叫高若纳的谏官,不仅不主持公道,反而和吕夷简一鼻孔出气,伙同权奸诽谤贤士,认为范仲淹应当被斥逐。欧阳修对此十分愤怒,特地写了一封信给高若纳斥责他。信中说,昨天这个贬官,那个待罪,而你居然还有脸见众官员,大模大样地在朝中走进走出,并且称是谏官,简直是不知道人间有羞耻这回事了。这就是欧阳修的名篇《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的这封书信,触怒了高若纳和吕夷简一伙。他们立即采取报复行动,奏告仁宗,结果把欧阳修逐出京都,降职到外地去当县令。直到几年后朝廷重新起用范仲淹,欧阳修才同时被恢复原官,回到京都供职。

【与“不”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与月亮有关的成语故事01-06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08-11

与自相矛盾有关的成语故事12-09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400字08-24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15篇08-24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14篇08-11

屡见不鲜的成语故事11-19

四体不勤的成语故事12-28

大逆不道的成语故事3篇12-26

一去不返的成语故事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