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的成语故事
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这是一篇关于一泻千里的成语故事,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泻千里
【一泻千里】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例}:1、金沙江穿行在 川 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狭窄,。2、《怒吼吧黄河》一曲,描写中国人民因五千年的苦难而怒吼,气势磅礴。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也比喻文笔奔放畅达。语本唐 李白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宋 陈亮 《与辛幼安殿撰》:“ 长江 大河 ,一泻千里,不足多怪也。”明 王世贞 《文评》:“ 方希直 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
基本信息
【词目】一泻千里
【音译】yí xiè qiān lǐ
【注意]“一” 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第一声。 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 如“一半” [yí bàn];[yí gòng] 在第一、 二、 三声 字前念第四声[去声], 如“一天” [yì tiān];
【近义词】一日千里、一落千丈、一蹶不振、每况愈下
【反义词】迂回曲折、斗折蛇行
一泻千里的成语故事
【英译】
1. to rush down a thousand li; to flow down vigorously.
2. (style of writing) bold and flowing.
3. to write fast and in a fluent style.
【基本解释】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流畅。今又比喻急剧持续地下降。
详细解释
含义
江河奔流直下;迅达千里,流得又快又远。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流畅。今又比喻急剧持续地下降。
出处
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速度快 。
示例
王蒙《湖光》:“雄浑的钱塘江好像离他更近了,江水~,大桥从容坚实。”
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在河,一泻千里。”
方希直如奔流滔滔,~,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 ★明·王世贞《文评》
注意
“一泻千里”的“泻”不能写成“泄”,没有“一泄千里”这种写法。
辨析
~与“一落千丈”有别:~强调速度;指流得快而远;常指水流急速、文笔奔放等;“一落千丈”强调深度;指降得快跌得深;常形容地位、声望、权力等急剧下降。
造句
1、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这个奇妙无比、世外桃源的'地方,那里的瀑布一泻千里,使我我流连忘返。
2、当三年前有关堪萨斯牛只感染口蹄疫的谣言传入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时,牛只价格一泻千里。
3、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岸边,眼望瀑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如此美景真是让人留连忘返。
4、眼北望,那扑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它们咆哮着,翻腾着,以气吞山河之势一泻千里。
5、这个赛季,我们从火箭身上时不时能看到软蛋的作风,也时不时能看到强悍的打法,既有精彩夺目的大爆发,也有一泻千里的溃不成军,既有团结如一人的流畅,也有各自为政的迷茫。
6、放眼北望,那扑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它们咆哮着,翻腾着,以气吞山河之势一泻千里。
7、万里无云时,倚著栏杆远眺美国瀑布,水势一泻千里,雷霆万钧,惊叹之馀,可不要忘记用照相机留下珍贵镜头。
8、他们间的谈话是不连贯的,不象知友们在一块时那们地一泻千里,大家都有点发闷,因为天气既不好,而消遣的东西又只不过打打牌子和开着留声机跳跳舞罢了。
9、瀑布紧贴着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10、大师化境般的导技,令活泼色彩与生动意象一泻千里,叙事手法更是奇诡奔放,虚实互间。
11、每当日薄西山,远山寂静鸟儿不鸣,便销声匿迹,当旭日东升一片升腾就,一切周而复始,远眺黄河一泻千里如万马奔腾,回首人间百年沧桑可谓莫衷一是。
【一泻千里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尸居余气的成语故事06-08
乐此不疲的成语故事05-29
鱼目混珠的成语故事01-01
才疏意广的成语故事12-29
食少事繁的成语故事12-28
呵壁问天的成语故事12-28
弹冠相庆的成语故事12-26
诚惶诚恐的成语故事12-26
坐享其成的成语故事12-19
强弩之末的成语故事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