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德康的财富故事:三十年打拼演绎波司登神话
高德康,1952年1月出生,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全国劳动模范、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羽绒服装及制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江苏省常熟市康博村党支部书记,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兼党委书记。
8台缝纫机起家,经过30年的打拼,高德康将波司登做成了世界品牌,为中华民族长了志气。从第一个以民族服装品牌成功打入瑞士市场,到成为“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6家中国名牌企业之一,波司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品牌成长之路。2007年10月11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在港筹资约8.36亿美元,是香港第一家上市的羽绒服生产企业。
目前,波司登年销售额达65亿元,品牌价值达102亿元。昔日的“小作坊”已经进入中国的“500强”,并以连续11年销量第一的业绩稳坐中国羽绒行业的“第一把交椅”,被誉为“波司登”神话!
波司登成功的秘诀是什么?“30年成就一个世界品牌”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实现做大做强民族企业的目标还要多久?
让我们走近高德康,走进波司登。
2006年10月10日,中国沈阳。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德康登上领奖台,接受“2006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奖牌。聚光灯下的高德康神采奕奕,充满了壮志豪情。
此次颁奖典礼是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所属活动之一,由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办、中国生产力学会承办。波司登作为我国纺织行业唯一一家企业榜上有名,与上海宝钢集团、中国海油集团、国际航空公司等著名企业一起获得该项殊荣。
而在30年前,波司登仅仅是一个拥有8台缝纫机的“小作坊”。从一开始的替人“来料加工”,发展到“贴牌”制衣,最后拥有自主品牌,波司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品牌创新之路。据权威机构调查,波司登品牌价值达102亿元,成为中国服装行业最具价值品牌。
“品牌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品牌的塑造、培育、提升和创新,来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腾飞。”近日,在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饭店,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德康这样告诉笔者。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位居中国500强企业行列第379位,其销售量连续11年在同行业中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2005年年销售额达到65亿元。
一台自行车与8台缝纫机的故事——创业始于最艰苦的磨练
时光倒退30年,江苏常熟县白茆公社山泾村二大队的一个年轻人,不甘忍受贫困与落后,带领11位农民成立了缝纫机组,用仅有的8台缝纫机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
波司登的光辉历程就是从这里开始,而那位年轻人正是高德康,当时他酷爱文艺,虽然未能正式学过乐谱,但一般的曲子只要听过两三遍,他就能弹奏出来。
有人说他聪明,但后来更多的人感觉到,在他的身上更有一股执着而不服输的信念。当时,这个作坊式的缝纫组,既没有自己的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给别人做一些“来料加工”式的活计,而最远的一个客户则是上海的一家小企业。
上海距常熟200公里。每天天还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的那台“二八”式自行车上路了。那时常熟至上海还没有水泥路,尽是坑坑洼洼的沙石路。即使这样,高德康还是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狂奔”到上海,取到布料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在当天夜里返回村里,来回需要十几个小时。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回到家里,常常是脚肿了,腿酸了,人累得像散了架一样。要是赶上刮风下雨,道路更是泥泞难行。但是无论有多累,路上遇到多少困难,高德康都会风雨无阻地在当天赶回村里,因为他知道,村里11个弟兄还在“等米下锅”。
第二天,高德康再骑车把加工好的成品送往上海,然后再取回布料,如此反复,一天又一天,这其中的辛苦只有高德康自己知道。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他,可看起来却像一个老头,头发凌乱,满目沧桑。
“20多年前的我,竟然比现在还要老1高德康诙谐地说。长期的“骑车”生涯锻炼了他的腿部肌肉,即使到现在,仍然保持快速行走的习惯,一般的年轻人都跟不上。
然而那段艰苦的创业经历,留给高德康的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高德康说:“这段经历造就了我超人的耐力和在困难面前宁折不弯的精神,后来公司在发展阶级经过了数次的大风大浪,我都挺过来了,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因此他告诫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历史不同,每一个人的成功的途径也不可复制,但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每一个创业的年轻人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如今,高德康曾经骑过的那台自行车和用过的缝纫机,还完整地保存在波司登公司的历史陈列室里,一批又一批进入波司登创业的年轻人,都会亲身感受到“一辆自行车和8如缝纫机”的故事,以此励精图治,顽强创业。
4年“报废”6辆摩托车—“为人作嫁衣”却发现巨大商机
进入高德康创业的第5个年头,即1983年的时候,高德康的交通工具已是“鸟枪换炮”了: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
虽然交通工具“先进”了,但高德康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变,换上摩托车并不是为了少挨累、享清闲,相反他却比过去更忙了。过去骑自行车一天跑个来回,现在换上摩托车后,一天要两次往返于上海与常熟之间。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高德康竟然“报废”了6辆摩托车。
从自行车更换为摩托车,看起来仅仅是交通工具上的变化,但实际上折射出“小作坊”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个时候的“小作坊”已带上一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经营业务也不再局限于“来料加工”,已经向“贴牌”制衣转变。
富有戏剧性的是,高德康为第一个“贴牌”生产的企业,就是生产出我国第一件羽绒服的上海飞达厂。而如今,上海飞达厂已被波司登全面收购,该厂的“双羽”牌——我国最早的羽绒服品牌,业已被波司登收入囊中。
应该说,高德康是一个“不安分”的商人,他在为上海飞达厂做“贴牌”时,就敏锐地发现了羽绒行业的巨大商机。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流行的是皮夹克,而羽绒服仅仅问世10年,却因样式庸肿,布料粗糙,颜色单调,不被市场和消费者看好。尤其是加工羽绒程序复杂,许多企业都不愿意做这单生意。
然而当时高德康对羽绒服却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还是一个正在走向富裕的国家,人们更多的是需要这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虽然这种产品季节性强,但是需求量特别大,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在短期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产生无限的发展空间。由此,高德康萌发了一个梦想:让中国的老百姓都穿上又轻又暖又合适的服装!
“商场上机会稍纵即逝,你不抓住它,它就会悄悄流走。”多年以后,高德康回忆当时的冲动时仍然激情澎湃,“我就像着魔似的喜欢上了羽绒服,直觉告诉我,这将是我用一生时间去追求的事业1一位专门从事企业研究的学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挖到的“第一桶金”,选择的是竟然别人不想为或不敢为的项目,结果只有他去做了,而且成功了。
高德康正是这样的人,他对公司的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当时,高德康一边“贴牌”加工服装,一边潜心研究羽绒服市场的未来走势。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高德康已经掌握了从生产、加工到制作羽绒服的一整套成熟技术,他决定向梦想进军了!
对高德康来说,1992年是他创业历史上的一个最重要拐点。在这一年,高德康终于不甘“为人作嫁衣”,注册了“波司登”商标,迈出了打造品牌羽绒服的第一步。2年后,波司登羽绒服正式面市销售,高德康终于创造了自主品牌参与市场竞争。
此时的高德康就像一个刚刚做了父亲的人一样,兴奋不已。从一开始为人“来料加工”,发展到“贴牌制衣”,最后创造出自主品牌,能够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它花费的是整整18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