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用微信创业的故事

时间:2023-05-24 10:48:53 偲颖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95后大学生用微信创业的故事

  故事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95后大学生用微信创业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95后大学生用微信创业的故事

  故事1: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来自许昌学院的郭玉静虽然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却带着自己的团队创造了一年几百万的利润。从最初的微信平台卖水果到现在的高校小蚂蚁联盟,从三个人的小团队,到现在二十多人的互联网公司“哎吆嗨”。郭玉静说创业,团队和机遇很重要,坚持不懈,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退缩是她创业一直坚守的东西。

  成长从1到100万的蜕变。

  2014年3月,一向对新兴事物比较敏感的郭玉静,抓住了微信平台开放的风潮。三月是学生对水果消费的旺季,萌生了在微信上卖水果的想法。说做就做,经过一个月的筹备期“幸福鲜果坊”网上商城上线了,短短一个月之内,平台粉丝量激增上万,靠着口碑和便捷的服务引得了学生的热烈追捧。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郭玉静的团队掘到了第一桶金。也发现了校园市场隐藏的巨大商机。

  6月份郭玉静的公司正式成立了,靠着前几个月的积累经验和团队的不断扩大,她瞄准了校园市场上的其他商家,刚开始非常困难的,通过跟商家的联合,从校内线上的点对点售卖商品到现在构建网络平台全面推广线上移动购物使得他们的公司在校园一炮而红。现在学校80%的商户都与他们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而且他们的校外市场也在延伸。目前通过微信开发建立系统化的网络平台应用规模以及触达数百家。在今年的三月份,郭玉静又通过校园巡讲方式将技术和经验零成本地与全国高校中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分享,虽然才短短几天,却已经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200多份申请,也预示着高校小蚂蚁联盟的正式成立。为吸引更多高校创业者的加入,小蚂蚁联盟以零成本加盟的形式面向全国高校启动。在谈到他们的盈利模式的时候郭玉静说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们的团队,从1到100万基本是靠量而积累过来的,天下从来就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其中经历的波折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一度面临团队解散、资金无法运转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困境,但是幸运的是,一直在坚守,不离不弃,最终走到了现在。

  创业拼的是工匠精神。

  面对社会上的竞争,郭玉静坦言压力是非常大的,而他们做微信开发,做移动商城的应用技术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没关系,郭玉静说如果在速度上赶超不了别人,那就在你的技术精雕细琢,用工匠的心态来做,在营销推广与技术维护后期服务做到让客户满意,让每个客户都得到极致的体验。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联通公司、重庆德庄、电视台等行业翘楚主动寻求合作,山西广西、湖南湖北、北京、新疆等各地人士纷纷慕名而来寻求合作,他们校园哎吆嗨团队也在一步步走向更健全的体制,针对企业不同的行业特色提供“私人定制”服务,让每个客户享受别样的服务。这在竞技游戏比赛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技术流的程序员,运营的管理大拿,以及码字想创意的策划者,感谢每个团队成员在里面发光发热才有了他们现在的成就。

  梦想打造全国极客商城。

  影响用户选择权的不仅是供求关系,而是包含了体验。唯有用户的体验才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主要专注于高校联盟和中小企业转型两大业务的郭玉静说到我们要因势速变,未来已来,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下一步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和社会上导师的帮助打造一站式的极客服务,用最专业的手段来解决中小企业的互联网问题,打造全国第一的极客商城。

  对于将来,郭玉静希望通过逐步打造完整的互联网产业链,能够让身边的大学生创业群体也能有所作为,更快的成长,最终目标要打造全国大学生创业第一品牌,同时也希望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够加入到他们的集体中来。

  故事2:

  今年24岁的刘真海,毕业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在政策扶持和帮助下,2013年,他出资10万元创办了微型企业——重庆软晨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微信开发及运营服务。

  2013年,公司仅有3人,年收入100万元。一年后的今天,这家小微企业已经发展成40多人、年产500万元的规模。“创业过程大概有三步,先广撒网建立沙滩,然后转型升级在沙滩里找贝壳,最后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贝壳里找珍珠的过程。”谈到过去一年多的创业感受,刘真海这样说。

  做微信项目赚下第一桶金。

  从2013年起,重庆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微型企业政策扶持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刘真海便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代表人物。

  依靠5万元创业资本金补助,90后大学生刘真海开始圈地打造自己的“沙滩”。刘真海踏出校门发现的第一个商机不是APP,而是微信。微信的“圈子营销”模式已获得众多商家青睐,其中最紧缺的便是打造平台的技术人。

  刘真海看准了这个市场。“第一单业务是为一家餐饮连锁店设计微信平台业务。用户只要登录该店的公共平台,就能查询餐厅信息、订餐、点菜,到店即可开吃。”刘真海说,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给这家餐饮店制作了一个微信平台,除去1万多元的制作成本,第一桶金赚了2万元。随后,刘真海又成功拿下了UME、巴将军、武陵山珍、美茜百货等企业打造公众企业微信平台的订单。

  “看似不错,实际利润不高。好的微信平台通常在4万-5万元,这是2013年的市场价。但随着竞争杀价激烈,今年的市场价甚至跌到了1万-2万元。”刘真海说,虽然公司2013年的营业额达到了100万元,但做这种项目就是在不断重复,无核心竞争力将无法做强做大。他开始思考第一次转型。

  做运营管家公司驶上快车道。

  “在微型企业处举办的一次培训中,有个老板说他们有自己的微信,却不会管理。我当时就想到我们可以做这个。”刘真海说,转型两个多月后,他们和7个商家签约,涉及餐饮、租车、酒店、KTV等多个领域。

  “比起做项目的一次性服务,我们做运营,客户可以选择根据粉丝数量付费,也可以选择按月缴纳微信管理月费。比如,通过粉丝数量盈利就是通过帮客户建立和维护微信平台,多一个有效粉丝就可提成0.5-1元不等。”刘真海说。

  公司转型后开始迅速发展,公司也从小龙坎一个负一层的地下室搬到了解放碑的国贸大厦,团队人数也飙升到了60多人。

  整合小企业组建大平台。

  “微信服务重在如何驾驭。你可以帮十家、百家公司做运营,但那是帮别人做。但要想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平台,并把客户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我们进行运营管理。”刘真海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年营业额将能达到500万元。

  从今年3月起,刘真海开始调整原有的业务板块,悄悄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他与相关企业强强联合,正在打造一个智慧社区平台,这里包含了市民吃穿住用行涉及的方方面面。为了优化资源,他将团队人数缩减到了40多人,并将办公地搬到了重庆两江IT微型企业孵化园,享受每月20元/平方米的租金优惠政策,可节约上万元的运营开支。

  “市微型企业处不仅提供了办公便利,还通过人才培训,为我们接洽了很多客户资源。”刘真海说。

  刘真海说,微信的平台价值在于背后的庞大用户数据资源。而要想获得这样的数据资源就要做好免费的市民服务。比如和街道办合作,市民以后可以直接连接到街道办信息系统,进行政务信息查询。

  “如果不出意外,该项目明年可以进行内测,随后上线运营。”刘真海说,这将是他明年的重要工作。

【95后大学生用微信创业的故事】相关文章:

95后女大学生创业小项目03-15

8090后创业故事04-29

80后的创业故事04-30

90后女大学生创业故事分享03-25

80后女性创业故事05-02

80后女性创业故事精选05-03

微营销创业的故事12-11

80后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故事03-22

95%的经验是由创业后才得到03-23

90后女性创业成功故事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