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司创业故事

时间:2024-09-09 09:15:56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公司创业故事

  农家女三车白菜创业变金凤凰

农业公司创业故事

  生意从三车白菜开始

  苏南的富庶天下人共知,在苏南的带动下,苏北也开始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而,从小在苏北农村长大的王丹玲家里不但没有先富起来,却比一般的贫困人家还要贫穷。在亲戚的周济下,王丹玲勉勉强强读到高二,就再也无力读下去了。

  辍学后,王丹玲随二表姐到上海打工。到了上海,王丹玲才知道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流光溢彩。然而流光溢彩的生活不属于她们这些打工妹。王丹玲和二表姐在一家皮鞋厂当工人,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工资却仅有那么微薄的几百元。

  一年后,每况愈下的皮鞋厂苦撑了几个月后,终于关门大吉了。二表姐去了南京,王丹玲开始回家帮助体弱多病的父母照顾田地里的庄稼。从小王丹玲就喜欢读《农民文摘》之类的刊物,她曾多次劝父亲改种经济作物,倔强的父亲却说:“民以食为天,不种粮食,吃啥?”这次,在王丹玲的苦劝下,父亲终于同意将大部分土地改种大白菜。在父亲心中,女儿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多,见过大世面,她的选择或许是有道理的。

  大白菜长势喜人。一天,南京的二表姐在电话里对王丹玲说:“南京的白菜很贵,比家里的价格要贵好几倍呢。”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既然南京白菜销路这么好,以后就把白菜运到南京去卖。

  到了大白菜上市的旺季,王丹玲和父亲雇了三辆货车,满载着全部希望一路颠簸到了南京的白云亭蔬菜批发市场。一下车,王丹玲傻了,批发市场的门前到处都是满载着大白菜的卡车。一个小胡子农民上前说:“你们还往这运白菜啊,白菜太多了,卖不出去。今年也不知道哪来这么多的白菜。”

  果然,像小胡子农民说的那样,没有销路,小商贩趁火打劫压价格,只出几分钱一斤,还只愿要菜心子。王丹玲愁了:今年寒流来得频繁,要是天气突然变冷,三车大白菜就全会被冻坏。

  回到小旅馆,王丹玲一边偷偷地抹眼泪,一边打开收音机听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还没到,王丹玲却心里一激灵关了收音机,给二表姐打电话,让她明天有空过来帮忙。

  第二天,二表姐赶到菜场门口的时候,却见王丹玲的车旁围了一群人,车上挂着一块白底红漆的大牌子:“爱心大白菜,免费赠送”。二表姐走上前冲着王丹玲喊:“丹玲,你疯了吧,咱能卖一分钱是一分钱,总不能白扔了吧。”

  王丹玲的大白菜只赠送给普通市民,每人限领三棵,主要是防止小商贩哄抢。三车白菜免费送是个猛料,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爱心大白菜一下子牵动了石城老百姓的心。

  随着媒体的关注,领大白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少有人不付钱白拿走的,来领白菜的都是些爱吃白菜又心肠热的人。三车大白菜在短短的三天里全部销售一空。

  千里迢迢卖白菜,本是一个赔本的生意,经王丹玲这么一折腾,还就赚了。三车白菜卖了整整一万元,这一万元使王丹玲备受启发,也成了她生意的开始。

  一次演讲中小企业融资百万

  卖完大白菜,王丹玲留在了南京,她想在南京寻找商机,做点小生意。但究竟做什么生意,她心里也没底儿。每天吃完早饭,她就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转悠,寻找创业的路子。

  一天,王丹玲路过板仓街的时候,见路两旁一家挨着一家的汽车装潢店,顾客盈门。板仓街地偏东郊,车流量不大,生意却出奇地好,王丹玲深感好奇地来到一家小门面,想多看看这行的门道。

  小门面的老板是位中年人,乐于与别人攀谈。王丹玲与小老板闲扯了一阵子,才问到主题:“你们生意这么好,一年下来也有不少赚头吧!”小老板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框,十分不满意地说道:“唉,我这是小打小闹,小本生意,赚不了几个钱,一年下来也就赚个一两百万这个样子。”

  几十平方米的小店居然有这么大的赚头,街上车流滚滚,公务车、出租车、私家车这么每天在大街上跑来跑去,灰头土脸的,它们也总该要经常美美容,洗洗脸吧。

  汽车要美容要“洗脸”,王丹玲脑际突然闪过一个词“亮脸”。“好,就干汽车亮脸这一行。”王丹玲不禁握紧了自己的拳头。

  创业需要资金,可是庞大的资金源泉在哪呢?没有资金是最大的烦恼,但王丹玲不怕,她说:“有着肥美的田地,却没有多余的麦子做种子,怎么办?借呗,总不能让这么好的田地荒着吧。”

  几天后,南京几家有影响力的平面媒体上出现了一则显眼的小广告:免费讲座,给想投资的人一条金点子,演讲主题《商业奇谋:千万富翁从天而降》。

  由于贫穷,王丹玲对经济有着特殊的敏感,她一直在自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读了许多财富方面的书籍。她的知识积累这次派上了用场。在暂时租借的一家学校的礼堂演讲那天,前来听讲的人爆满整个礼堂。王丹玲激动异常,她讲得声情并茂,台下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

  演讲结束后,王丹玲向所有听讲者发了自己的名片,希望能够寻找到合作者。第二天,就有几位有投资意向的人给她打来电话,约她详谈。几经筛选,王丹玲最终选择了一位在市场上倒卖鸡蛋的暴发户。

  几个月后,王丹玲有着自己独特创意的“亮脸”公司营业了。

  妙计擦鞋收拢巨额投资

  “亮脸”公司开业后蒸蒸日上,王丹玲自是喜上眉梢,“倒蛋大王”更是心花怒放。但是,时隔不久,王丹玲就觉得市场需要如此巨大,而自己的“道场”又实在太小了。她敏锐地意识到必须乘大好时机,扩大规模,走规模经营的道路。

  王丹玲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倒蛋大王”,“倒蛋大王”却颇感为难,因为他又玩股票又炒房子,摊子铺得太大,实在无力再出资,他让王丹玲再等等,等手上资金充裕了再作打算,不急在一时。

  王丹玲说:“等面包被别人拿光了,你就只能捡一些面包屑吃了。做生意有时候也必须与时间赛跑,与时间赛跑就是与财富赛跑,谁跑得快,谁掘得的金子就越多。”

  就在王丹玲一筹莫展的时候,韩国一家公司的中国市场部经理杨经理来南京考察市场,王丹玲闻风而动,决定前往游说。

  在杨经理下榻处,王丹玲侃侃而谈。杨经理虽听得目瞪口呆,但仍不为所动。这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生意人,面对这样的老手,王丹玲有些心灰意冷。待王丹玲讲完了,杨经理呵呵一笑,说:“王老板,对于你讲的情况,我要向总部请示才能作决定。”

  临走的时候,王丹玲执意要为杨经理擦一次皮鞋,杨经理惊呆了,这位风雅善辩并且事业有成的女老板怎么会肯弯腰给别人擦鞋呢?

  王丹玲见杨经理不解,笑着说:“我在皮鞋厂打过工,跟一位老师傅学了一手擦鞋的手艺。我招进来的每一位员工,我都会为他们擦一次鞋。”

  杨经理笑了笑:“你这是忆苦思甜呢,还是笼络人心呢?”

  王丹玲爽朗地回答:“两者都有。”杨经理还是不解:“可我不是你们公司的员工。”

  王丹玲说:“对待合作伙伴和可以成为合作伙伴的朋友,我都会为他擦一次鞋,只一次。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要想真正在一起合伙捡金子,首先要成为真诚的朋友。为朋友擦一次鞋,就算是一片诚意和见面礼了,没什么丢颜面的?”

  其实,王丹玲当时也只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一时突发奇想,想出擦鞋这一令她自己也有些哭笑不得的一招。没想到这次临场发挥,拉近了她与杨经理的距离。

  半个月以后,杨经理陪同公司总部的老总登门“拜访”,王丹玲喜出望外,向这位老总捧出了自己的计划书。在计划书上,王丹玲分析了以南京为中心所辐射的都市圈内,苏、锡、常及杭州等城市的市场容量,提出了迅速占领市场,攻城略地的策略。

  这位老总是带着赏识和满意离开的,当然,王丹玲因为上次的临场发挥,表演了一出擦鞋“闹剧”,这次也只得将计就计给这位大老总也擦了鞋。

  时隔不久,杨经理带来好消息,韩国总部认为王丹玲是一位有能力有潜力并且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决定投资1500万元。

  现在,王丹玲的亮脸公司正在呈遍地开花之势奋力发展。昔日的农家女早已脱胎换骨,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凤凰”。

 

 

  小鹌鹑做成大产业

  索静霞,辉县市第一个“吃螃蟹”、跟鹌鹑有不解之缘的人,辉县市丰源鹌鹑养殖公司经理,目前的她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鹌鹑养殖专家和致富能手。

  索静霞今年42岁,高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期间,她干过摄影、开过饭店、做过煤炭生意等。她到安阳某地联系煤炭生意时,偶尔经过一家鹌鹑养殖户,与生俱来的好奇感使她忍不住参观了起来:面积不大的鹌鹑舍里,嘈嘈杂杂养殖了近一万羽鹌鹑,俯那蛋栏里早已是密密麻麻堆叠了数不清楚的鹌鹑蛋。“据说,鹌鹑蛋可补气益血、强身健脑;鹌鹑肉也是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父母年事已高,如果能养些鹌鹑,岂不是更好?”索静霞默默地想着。经再三掂量过后,她毅然买了7000羽鹌鹑雏儿回家了。谁知,这股子孝心竟为她以后的创业路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年,她家养的鹌鹑竟为她盈利上万元。“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飞来”的财富让索静霞为之一振:“鹌鹑蛋市场价远远要比鸡蛋价格高,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前景肯定非常广阔……”索静霞准备在鹌鹑养殖事业上大干一场了。

  2005年,索静霞到外地去考察鹌鹑养殖,逐一走访养殖农户,询问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丰富,索静霞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从刚刚引进的7000羽迅速增长到l万羽、15000羽,小小的养殖场里竟然再也撑不住这庞大的鹌鹑“军团”,这使她在心中开始酝酿着更大的打算。

  看着索静霞的鹌鹑养殖事业一天天红火起来,周围的乡里乡亲纷纷慕名赶来,也请求搞鹌鹑养殖。索静霞这下子犯了愁:“生意总是害怕竞争的,如果养殖户多了起来,市场份额也会被挤掉,那我岂不是弄了个人财两空?”可她迅即又转变了想法:“市场份额被占满的说法现在来说很不现实,如果能扩大周边省市的市场,别说我现在的养殖规模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就算再有几十个同等规模的养殖场也满足不了这庞大的市场啊!如果我能带领农户一起养殖,统一回收,统一销入市场,还能引导大伙一起致富,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嘛!”想到这里,索静霞便欣然答应了乡亲们的请求。此时,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已经在她脑海里初步形成了。

  2006年,为扩大自家鹌鹑的养殖规模,同时也为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鹌鹑示范养殖场,她决定在稍微偏僻点的地方再建一座养殖场,而原养殖场专门搞鹌鹑抚育。2006年秋天,她选定的高庄乡贾沟村养殖基地终于开工建设。期间,索静霞吃住在工地,推土,挖地,买砖,盖房,找水,架电……这些又苦又累又繁琐的事儿都离不开她的指挥和安排。2006年底,新的养殖场终于开始派上用场,索静霞马上就引进了l万羽鹌鹑雏儿。可寒冬已至,鹌鹑雏儿必须要在40℃的情况下才能存活,这下子可让她犯难了:“这寒冬腊月,养殖场又在偏远的农村,没有采暖设备怎么办?”可善于思考的她马上想道:“平时我们过冬家家总要生起炭炉,这鹌鹑要的就是一个温度,如果能在这里生个大炭炉,温度不就升上去了么?”她立刻去找技术人员寻求意见,确定可行后,就开始了“保暖”计划。可眼瞅着鹌鹑雏儿进了抚育室,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温度是提上去了,没有先进的恒温控制,怎么才能保证室内40℃不变呢?”没有机器控制,只能自己控制了。这样,索静霞干脆就住在了鹌鹑窝里,天天守着那个温度计,就这样,索静霞忍了1个多月。看着鹌鹑雏儿一天天长大,索静霞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天道酬勤。在索静霞的悉心经营下,她的鹌鹑养殖事业一天比一天红火。2007年,索静霞的鹌鹑养殖场正式挂牌,鹌鹑由最初的l万羽增长到10万羽。与此同时,从被动地带领农户养殖到主动地寻找合适的农户进行培训,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正式开始运行。常村镇的王村铺、高庄乡的北新庄、百泉镇的小官庄等农民养殖户纷至沓来,公司+农户的规模慢慢壮大起来。截至目前,丰源养殖公司所带农户已经达到25家左右。

 

 

  一个研究生的农业创业故事

  这些天,安县晋毓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覃智斌每天都要围着长沟村走上一圈,看看各养殖小区的建设情况。他是西南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7届硕士研究生,“我们正准备建设扩繁场,给养殖户提供更多便利。”

  包括覃智斌在内的7位研究生入驻安县,源于安县人钟建平。钟建平发现,当地的兴仁乡有养殖传统,安县的3个生猪万头村兴仁乡就占了两个。灾后重建中,绵阳规划的绵安北养殖产业带重心南移,兴仁有新的发展契机。但在考察兴仁后,钟建平有些畏难,“兴仁养殖产业有基础,但要壮大则必须有专业人才。”

  钟建平搜肠刮肚,想到了自己曾参观过的安县第一家零排放养猪场,有一位研究生在里面负责技术。钟建平辗转找到这位技术人员罗英,却不曾想罗英带来了一个团队。

  娇小的罗英是四川农业大学兽医专业07届研究生,知道兴仁乡要搞养殖园区,罗英挨个给同学打电话。很快,来自西南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的7位研究生聚在一起,成为一家公司的股东,分别负责种鸡孵化场、种猪场等项目。

  资金问题上,他们把钟建平拉了进来,研究生们则用技术入股。

  研究生们的另一赢利模式则在养殖户文良搭建的獭兔养殖场实现。文良养兔7年,以前每年出栏也就1万只左右,而现在他准备年出栏10万只。研究生们给养殖户提供技术,而养殖户给研究生们股份,目前,他们已以10%的比例入股两家养殖户。

  在覃智斌们的规划中,将在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年孵化规模300万只的种鸡场;建一个3万套的育雏中心;新建600头的母猪扩繁场;再搞一个供园区使用的饲料厂。

  “我们还有两所高校作后盾。”覃智斌说,他们还聘请了5名当年的导师作为技术顾问。

  50万元基金助力大学生创业

  安县人事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今年在安县实现创业的大学生就有50余位。过去三年,在安县实现成功创业的大学生超过200人。安县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一块宝地。

  今年,安县财政拿出50万元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用于贴息贷款和政策补贴,每个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贷款,同时给予最高60%的县财政贴息。

  安县还实施了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援助,到目前已为30多名贫困生提供就业创业援助。

【农业公司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成就公司老总的创业故事02-27

农业创业故事:种果树带领乡亲同致富03-04

农业项目创业计划12-15

农业创业故事:发现鱼鹰养殖商机之后赚千万11-20

创业故事开广告公司12-11

创业投资农业领域的建议02-28

农业创业故事:平水库养鱼鱼庄成聚宝盆03-04

农业创业故事:开猪脚店赚到1200万元11-20

农业创业计划书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