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养殖创业故事

时间:2022-12-10 13:30:34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青年养殖创业故事

  养鹅只为鹅毛 一月竟赚千万

农村青年养殖创业故事

  每年春天,内蒙古奈曼旗的养鹅基地都会孵化出上百万只雏鹅,这些小鹅一部分会留下来在基地饲养,另一部分卖给农民去饲养。这样算下来陈荣的鹅场一年就会产100多万只鹅。可是就算是有100多万只鹅,依然不能满足这个鹅场的老板陈荣的使用量。

  其实在这些鹅身上,陈荣最想要的不是鹅肉,而是鹅毛。小鹅出壳后3个月就可以取毛了。

  记者:“像这样的鹅毛什么地方是最好的呀质量?”

  员工:“这片最好,这是一个鹅身上的最漂亮的。”

  记者:“这种毛价钱怎么样?”

  员工:“这种毛在市场上要500多元一公斤。一根,这一根就2角多。一只鹅有14根,基本上就已经达到3元多了,这就是附加价值。”

  按照这样的价钱来算,一只鹅身上的毛就可以卖到20多元钱。可是即使是这样高的价钱,陈荣依然不能收到足够的鹅毛,整个国际市场对鹅毛也是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陈荣:“假如我们厂里能够达到一天提出一吨绒的话,那以现在的市价30多万元将近40万元一天。假如一天能够一吨绒的话一天就是40万元,一个月就1200万营业额。”

  记者:“营业额是吧?”

  陈荣:“像这样的鹅毛如果我每天能加工3吨,那我一个月的营业额就将近有1000万了。”

  每天加工3吨鹅毛是陈荣在心里为自己定的短期目标,为了达到心里的目标,他付出了近10年的努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陈荣和一起来大陆做生意的台湾商人都选择了南方沿海的城市投资,可是没过两年陈荣却相中了辽宁。

  陈荣:“当时我本来在南方的羽绒厂,基本上货源都从中国各地过来,包括四川安徽各地的羽绒都有。我发觉到从东北过去的羽绒质量,不管弹性 它的绒朵大小,远远的超过南方地带的羽绒,只要你有现金你可以买到很好的货源。羽绒,原毛或是绒朵。”

  起初陈荣就是在东北一带收购鹅毛,然后运到南方去加工,后来却发现在工厂里加工的鹅毛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东北。这时候的陈荣认为,东北是大陆鹅绒产量比较高的地方。同时也让他萌生了要去东北建羽绒加工厂的想法。

  陈荣:“所以我就到东北考察,考察到黑龙江省吉林省一直到沈阳,然后我发觉货源这么充裕。我每次从这边进货,不管汽运或火车运到南方,在那边加工,这边运费成本无形就提高了。我干脆在北方这地方设一个厂。”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陈荣开始琢磨着建厂的地点。沈阳工业比较发达,城市规模也大,物流比较方便,陈觉得沈阳是一个很合适的地点。

  带着要到东北来淘金的激情,陈荣花了1300多万组装机器设备,在沈阳开始建厂。

  陈荣:“当时投入包括这些设备,最主要的是工程师。当时这些设备还师台湾工程师过来组装的,当时这些设备是合人民币一千三四百万吧。那时候就是信心满满的,想肯定能大干一场。”

  陈荣的这些机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羽绒加工设备,每天能加工羽绒24吨。按照这样的加工量算的话,厂里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设备刚刚安装好,陈荣就马上和台湾的客户签订了一笔大额订单。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这个台湾商人傻了眼。

  陈荣:“有家屠宰场跟我合作,他几乎把他所有每天屠宰的鹅毛都卖给了我。结果我发觉到,攒了10天的屠宰的毛,到我这边加工,不到两天就完事了。工人都出去收鹅毛,大概得出去七八十公里,四五十人能收,一星期能收六七万只鹅,还不够三天的,两天多就又生产完了。”

  工厂员工:“我们都出去收鹅毛,我们全厂工人收一个礼拜的量,大约是两三吨吧,还不够我们这厂里加工两天的。”

  货源的紧缺弄的陈荣措手不及,眼看交货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可是陈荣却无货可交。这个时候的陈荣通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自己过去在东北进的那些原料是很多大的羽绒厂在改制期间多年积压的存货,而实际上东北的货源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

  陈荣:“当时金钱的损失折合人民币几十万吧,但是最痛心的不是金钱的损失,是我在羽绒界的信誉度。我历来从来没发生过这种情况。”

  投资了千万元的设备,却没有了货源,继续做下去原料始终成问题,撤资不做了,前期的投入就泡了汤。一天陈荣为了寻找货源来到了一家养鹅场,看到鹅场里的鹅,陈荣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陈荣:“我就想我们台湾有那种品种挺好的鹅,然后我就尝试着把它引进来。”

  因为原料不足陈荣的羽绒厂每年只能生产3个多月,这时陈荣决定自己养鹅,用自己的鹅来供应自己的羽绒厂,但是他却不想养殖本地鹅。长荣鹅是台湾的品种,体形比普通家鹅要大,更重要的是这种鹅的产绒率高。但是这种南方品种的鹅适不适合在北方生长呢?

  陈荣:“我第一次就带了15个种蛋过来,结果在这边孵化出7只鹅雏。”

  小鹅孵出来以后陈荣并没有精心的照顾它们,而是把他们放在农民家里像当地的鹅一样在院子里放养,为的就是看这种长荣能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经过两个月的饲养这些长荣鹅完全长大了,而且对北方寒冷的环境很适应。

  养殖户:“再说他那鹅也好,多老大呀。这大鹅蛋这稀罕人,顶咱们这俩,真顶咱这俩。你瞅这鹅蛋吧再看我这个,就像大鸭蛋似的。本地鹅正常应该是8斤左右,像这种大鹅,大公鹅有时候长到30斤。”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陈荣开始在厂里饲养长荣鹅,养殖规模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到2003年陈荣的场里已经有了1万多只种鹅,但是如果想满足厂里的鹅毛需求量,眼下的养殖规模还是在是太小了。如何扩大养殖规模成了陈荣眼下亟待解决的事情。

  陈荣:“沈阳市周遭要找这么1000多亩地也不容易,价钱更不用谈了根本不是企业能接受的价钱。”

  土地的费用问题阻碍陈荣事业发展。正在陈荣想办法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内蒙古奈曼旗的政府正在招商引资。他决定和厂里主管业务的孔祥云经理一起到内蒙看看。

  公司总经理孔祥云:“刚开始来吧我就觉得到这来看看也无可厚非的,过来考察一下,结果到这来以后呢他就挺坚定的,我就要在这建场。我也挺生气的,一再阻拦就是拦不住,那没办法了就是选在这了,就在这建场。当时他们去内蒙建场的时候我跟他们一起去过,当时一去一片大沙漠,非常荒凉那地方,我觉得那地方根本就不适合人去生存。”

  员工:“他当时去内蒙考察的时候我跟着去了,看那个地方真是不怎么样,条件特别差。”

  朋友们的好意陈荣心里明白,但他清楚的知道这一次他跑去内蒙建长荣鹅养殖场并不是一时冲动,内蒙土地面积辽阔,发展起来空间更大,而且农副产品丰富,鹅的饲料问题也在无形中解决了,最最让他看好的还是奈曼旗的地理位置,这里虽属内蒙古管辖,但是却离辽宁省很近,这样一来方便了商品的运输。他不但要在内蒙建厂而且还要让周围的农民和他一起养殖长荣鹅,以此来扩大养殖规模。

  办理还相关的手续后,陈荣来到了内蒙古奈曼旗,开始建养殖基地。

  陈荣:“原来基本上荒漠就是这个样子,因为当时是一个水库的边缘区,自然的风沙很大,我们用推土机一寸一寸的把它平整了。”

  在内蒙的一片戈壁上,新建的基地比过去的养殖场大几倍,养殖鹅的数量也比过去增加了。这时候陈荣想到要实现他的第二个想法,让当地的农民帮他一起饲养长荣鹅。他认为长荣鹅品种好,他又可以回收,当地农民一定愿意养殖,没想到情况却恰恰相反。

  养殖户:“卖的价钱比我们当地就算高一倍吧。鹅雏,自己家产的5元钱可以买到,这个鹅雏是10元钱。”

  记者:“你当时心里面怎么想的?”

  养殖户:“心里好像就是啥吧,外地人来到这能长久了啊?是不长久的呀。能不能是卖完一批再走了咋整?反正就是心里有点不平衡,就是买他那鹅雏的时候。”

  养殖户:“他是从台湾来的,我们对他也不知根知底的,他说那鹅养完之后回收,那么贵买的雏,谁知道他最后收不收啊。”

  但是怎么样能让当地农民相信自己呢?在内蒙建场已经快一年了,可是除了自己的饲养量增加之外,当地的农民并没有被他带动起来。2005年春天,让陈荣既惊又喜的是,他的鹅雏忽然比以往好卖了很多。原来是一件事情帮了他的忙。

  陈荣:“像我们家的鹅雏不好的,我就不能给农民,因为造成效益不良,但有的时候可能是农民不理解。要是质量不行我宁愿留起来自己养。”

  2005年春天,因为电力不稳,场里孵化出的小鹅质量很不好,可是陈荣已经收了一位叫孟繁秋的农民的定金,答应出的第一批鹅雏就卖给她的。但是为了信誉,陈荣决定,这批鹅雏一只都不卖。可是孟繁秋却着急了。

  孟繁秋:“给他打电话他就说鹅子,你再晚两天吧,晚两天,对不起啊。老说对不起让我等两天,再等一个礼拜,再等7天再等5天,都拖到4月几号了,他还是让我等。”

  孟繁秋是想赶在春播之前把小鹅养的大一些,可是迟迟拿不到鹅雏,她的心里起了顾虑。

  孟繁秋:“我想他是不是骗我呀,是不是把鹅卖给别人了。”

  情急之中的孟繁秋没有再打陈荣的手机,而是拨通了场里的电话。

  孟繁秋:“后来我就给这打电话来了,一打电话没说陈总这事,也没跟他们说我是谁,我就问他们家场子出鹅雏没,他说出了,我说卖没,他说不卖,别说你们这没定的了,就是我们这用户围场的定了,我们都没给,质量不好等下一批吧。我说下批得几天,他说大概得一个礼拜左右。这样我才知道陈总是为我们着想,质量不好的不卖给。”

  随后陈荣把孵化出来的第二批质量好的小鹅给了孟繁秋。这事很快在孟繁秋所在的村子里传开了,村民们看到孟繁秋家的鹅长得快,而且陈荣又守信誉,都纷纷到场里卖陈荣的鹅雏。

  陈荣:“她也憋不住了,她今天才告诉她特意打电话到场部去问人家。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所以现在经过这件事证实以后,她完全信赖我们公司。这有的时候农民的一句话抵过你做上百万条广告。他口传这家鹅雏不行,一下子就没人买了。”

  附近的农民购买鹅雏的量越来越多,陈荣也从刚开始不受人信任的台湾老板变成了这些村民的好朋友。现在陈荣自己的场里养鹅40万只,农户养殖60万只,加在一起,陈荣每年就能收购活鹅100多万只。

  这些鹅的鹅毛已经大大缓解了他在沈阳羽绒厂的货源问题,虽然离他为自己定的每天加工3吨鹅毛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他觉得这样发展下去,货源总有一天会解决。现在在陈荣的场里,那些去了毛的鹅肉也都采用分割销售的办法卖到了全国各地。

  陈荣:“鹅、鹅肝、鹅、鹅舌,现在这个货基本上,辽宁省他们做熟食的有鹅肝,鹅心这些也有销售,基本上大致都是南方。”

 

 

  小鹌鹑做成大产业

  如今,河南省辉县市鹌鹑养殖业在畜牧养殖中小有名气,小小鹌鹑成了一些农民招财进宝的“金凤凰”,20多户农民靠着这些“金凤凰”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小康生活。那么这些乖巧可爱的鹌鹑是如何“飞”到这里,进而成为给农民产“金蛋”、“银蛋”的“金凤凰”的呢?怀着好奇,我们走访了辉县市高庄乡贾沟村的丰源鹌鹑养殖基地。

  索静霞,辉县市第一个“吃螃蟹”、跟鹌鹑有不解之缘的人,辉县市丰源鹌鹑养殖公司经理,目前的她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鹌鹑养殖专家和致富能手。

  索静霞今年42岁,高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期间,她干过摄影、开过饭店、做过煤炭生意等。她到安阳某地联系煤炭生意时,偶尔经过一家鹌鹑养殖户,与生俱来的好奇感使她忍不住参观了起来:面积不大的鹌鹑舍里,嘈嘈杂杂养殖了近一万羽鹌鹑,俯那蛋栏里早已是密密麻麻堆叠了数不清楚的鹌鹑蛋。“据说,鹌鹑蛋可补气益血、强身健脑;鹌鹑肉也是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父母年事已高,如果能养些鹌鹑,岂不是更好?”索静霞默默地想着。经再三掂量过后,她毅然买了7000羽鹌鹑雏儿回家了。谁知,这股子孝心竟为她以后的创业路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年,她家养的鹌鹑竟为她盈利上万元。“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飞来”的财富让索静霞为之一振:“鹌鹑蛋市场价远远要比鸡蛋价格高,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前景肯定非常广阔……”索静霞准备在鹌鹑养殖事业上大干一场了。

  2005年,索静霞到外地去考察鹌鹑养殖,逐一走访养殖农户,询问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丰富,索静霞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从刚刚引进的7000羽迅速增长到l万羽、15000羽,小小的养殖场里竟然再也撑不住这庞大的鹌鹑“军团”,这使她在心中开始酝酿着更大的打算。

  看着索静霞的鹌鹑养殖事业一天天红火起来,周围的乡里乡亲纷纷慕名赶来,也请求搞鹌鹑养殖。索静霞这下子犯了愁:“生意总是害怕竞争的,如果养殖户多了起来,市场份额也会被挤掉,那我岂不是弄了个人财两空?”可她迅即又转变了想法:“市场份额被占满的说法现在来说很不现实,如果能扩大周边省市的市场,别说我现在的养殖规模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就算再有几十个同等规模的养殖场也满足不了这庞大的市场啊!如果我能带领农户一起养殖,统一回收,统一销入市场,还能引导大伙一起致富,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嘛!”想到这里,索静霞便欣然答应了乡亲们的请求。此时,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已经在她脑海里初步形成了。

  2006年,为扩大自家鹌鹑的养殖规模,同时也为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鹌鹑示范养殖场,她决定在稍微偏僻点的地方再建一座养殖场,而原养殖场专门搞鹌鹑抚育。2006年秋天,她选定的高庄乡贾沟村养殖基地终于开工建设。期间,索静霞吃住在工地,推土,挖地,买砖,盖房,找水,架电……这些又苦又累又繁琐的事儿都离不开她的指挥和安排。2006年底,新的养殖场终于开始派上用场,索静霞马上就引进了l万羽鹌鹑雏儿。可寒冬已至,鹌鹑雏儿必须要在40℃的情况下才能存活,这下子可让她犯难了:“这寒冬腊月,养殖场又在偏远的农村,没有采暖设备怎么办?”可善于思考的她马上想道:“平时我们过冬家家总要生起炭炉,这鹌鹑要的就是一个温度,如果能在这里生个大炭炉,温度不就升上去了么?”她立刻去找技术人员寻求意见,确定可行后,就开始了“保暖”计划。可眼瞅着鹌鹑雏儿进了抚育室,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温度是提上去了,没有先进的恒温控制,怎么才能保证室内40℃不变呢?”没有机器控制,只能自己控制了。这样,索静霞干脆就住在了鹌鹑窝里,天天守着那个温度计,就这样,索静霞忍了1个多月。看着鹌鹑雏儿一天天长大,索静霞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天道酬勤。在索静霞的悉心经营下,她的鹌鹑养殖事业一天比一天红火。2007年,索静霞的鹌鹑养殖场正式挂牌,鹌鹑由最初的l万羽增长到10万羽。与此同时,从被动地带领农户养殖到主动地寻找合适的农户进行培训,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正式开始运行。常村镇的王村铺、高庄乡的北新庄、百泉镇的小官庄等农民养殖户纷至沓来,公司+农户的规模慢慢壮大起来。截至目前,丰源养殖公司所带农户已经达到25家左右。

 

 

  一个“鸭司令”的艰难创业史

  今年39岁的吉志远,是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有名的养鸭能手。从2000年投资几百元建起的简易小棚发展到今天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的标准大棚;从最初的1000只鸭子扩大到年存栏10万只的养殖规模;从小打小闹发展到如今自繁自养科学养殖,吉志远成了当地有名的“鸭司令”。

  创业路上摸索前行创业初期最为艰难。1999年,在决定兴建养鸭场前,吉志远四处考察学习。他不顾路途遥远,到处走访请教养殖专业户。通过学习,他了解了不少养殖技术。2000年,经过充分考察和准备工作过后,而立之年的吉志远正式走上了规模养鸭的道路。

  在他看来,引进优质的鸭苗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为此,吉志远第一批便引进了1000只优质鸭苗。尽管他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养殖技术,可没有实践经验,养殖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还是吃了不懂技术的亏,而且实践经验实在是太缺乏了。”通过冷静地反思,吉志远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吉志远主动参加各种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班,并到四川农大进行系统地学习。通过努力学习,他渐渐掌握了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产蛋率以及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同时,他买回许多关于养殖实用技术的书籍,边学习边实践,遇到难题他便跑到畜牧站向家禽专家请教。勤快心细、精明能干的他很快掌握了养殖的实用技术。

  在后来的养殖过程中,吉志远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他每天跟随鸭群,查看鸭粪的颜色、稠稀、气味等,分析鸭子发病的原因,及时用药调治。从长期的观察实践中,吉志远摸索出了一套根据麻鸭粪便诊断病情的防疫方法,及时对鸭群进行病害防治,保证了幼鸭的正常生长。

  随着幼鸭的长大,食量增加,吉志远采取科学配方饲料喂养的方法,进行粗细青饲料搭配混合喂养,喂养高蛋白玉米粉配以皮、豆饼和青饲料、添加剂、驱虫保健剂等,促进成鸭快速育肥。为节省饲料,他还把自然放养与饲料喂养相结合,在室外养殖,有利于鸭子摄入自然中的微量元素,积累营养,促进鸭子生长。

  天道酬勤,吉志远养鸭的道路越走越顺,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在吉志远的精心饲养下,目前存栏种鸭达到1000只,年出栏商品鸭10多万只。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吉志远还通过改进饲料配方,逐渐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用药量,从而达到了无公害产品的要求,鸭子销售一路走俏。同时通过科学饲养,减少了鸭病的传播,他养的鸭成活率都在95%以上。

  带领乡亲一同致富在吉志远的带动下,许多村民加入了养鸭的行列。

  “我养鸭子都是跟着吉志远学的。只要我有什么问题就会去请教他,他都会很爽快地给我们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村民严平清说,“没有他的帮助,我养鸭子也不会这么顺利。”

  采访中,许多附近的村民向记者表示,如今走上致富道路的吉志远,总是积极帮助想要养鸭致富的村民。只要有想学习技术的村民上门找他,他总是热心地传授,并带动他们一起养、一起卖。在他的帮助下,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种植养殖全面发展

  “要想养鸭挣钱,还得规模养殖,同时销路也十分关键。”接下来,吉志远将继续扩大养鸭规模。为了保证收益,目前他正与一些鸭业公司接触,希望通过与鸭业公司的合作,保证鸭子的销路,从而降低风险。

  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吉志远还不忘了发展水果种植,目前他种植的脐橙已达到15亩。

  “我的脐橙可是纯天然的绿色水果。”据吉志远介绍,他家果树施肥所用的肥料全是鸭子的粪便,没有采用其他任何化肥。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也解决了由养殖场粪便引起的污染问题。

【农村青年养殖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农村养殖创业项目06-11

南方农村创业项目养殖08-18

湖南农村养殖创业项目05-12

适合农村的小本创业养殖项目01-31

农村青年创业项目01-19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06-10

农村创业项目推荐:刺猬养殖08-02

关于农村青年创业好项目08-20

农村创业项目:刺猬养殖前景和养殖效益分析08-09

青年CEO创业的经典故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