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富商创业故事

时间:2023-03-10 16:53:11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温州富商创业故事

  温州商人艰苦创业的故事

温州富商创业故事

  他叫李守望,内蒙古自治区温州商会副会长,内蒙古亚西亚眼镜公司与内蒙古金色年华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高中毕业就去内蒙古大草原创业。第一年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现在他已成了千万富翁,分别经营着眼镜、服装、休闲娱乐等不同的行业。在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内蒙古亚西亚眼镜公司、内蒙古金色年华娱乐有限公司以及意大利“阿玛尼”、日本“伊发”等许多世界眼镜名牌的全国总代理。现在,事业有成的他,将回笼资金荣归故里,买地办厂再次创业。

  创业之初 苦苦打拼

  1990年,高中毕业、年仅21岁的李守望带着父母东拼西凑的三万元,与自己的同胞兄弟离开了家乡,到当时生活环境还非常落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创业,以做眼镜、钟表生意为生。那时候,内蒙古呼市店面租金便宜,李守望靠自己的诚心,说动了内蒙古呼市民族商场经理,一下子包了六间柜台。有了店面的李守望,马上雇来6位员工,做起了钟表、眼镜生意。每天要起早贪黑,十点钟下班回到那不足9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继续磨镜片,因为当时的镜片全是手工磨的,所以每晚他都磨到半夜三更,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而且,每次他都要亲自到上海、广州等地去进货,坐不起飞机,又舍不得买卧铺票,只能坐火车的硬座,一坐就是两天两夜。晚上,实在困得受不了,就拿报纸铺在走廊里睡。由于受资金限制,他只能小批量进货,这就意味他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去一趟。跟记者提起在内蒙古创业的艰辛,李守望说,只能用“很苦”来形容。但付出就有收获,在往后短短的四年时间,李守望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大小小20多间店面,员工达到40多位。

  几度改行 酸楚自知

  不满现状,勇于抓住商机是李守望的商道特点。但几度改行的酸楚,也只有李守望自己知道。1993年,就在“博士伦”隐形眼镜非常风靡的时候,李守望觉得自己有那么多间店面,小本经营做不大,于是大胆决定,从事制造隐形眼镜的行业。因为投资大,他心里明白,风险肯定是有的。

  引进国外技术,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从台湾进材料,不久李守望就做出了质量好的隐形眼镜,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眼镜品牌。马上去联系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客户,批发隐形眼镜,由于价格便宜,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以102元/副的价格每天平均能批出5000副左右。但因为制造隐形眼镜,要有知识产权与产品专利,李守望只能退出制造隐形眼镜的行业,开始从事超市批发零售业,经营意大利名牌“阿玛尼”、日本“伊发”、“苹果”、“露雪莱”等世界眼镜品牌的中国大陆总代理,并搞起了批发眼镜行业。把批发销售网络逐渐扩大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现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

  回乡办企 甜蜜荣归

  1995年,李守望又筹集800多万元资金,在好朋友亚洲摔跤冠军呼日嘎和著名歌手腾格尔的支持、帮助下,包下了内蒙古自治区当时两个五星级酒店“内蒙古饭店”和“新城宾馆”,做起了娱乐生意。生意经营得非常火爆。现在两个宾馆每天的营业额是12.3万元,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左右。

 

  在罗马摆地摊

  43岁的刘光华,生于浙江温州下属的瑞安市仙岩镇河口塘村。络腮胡,皮肤黝黑,与20年前的毛头小伙相比,只是身形略显发福。然而最大的变化是,刘光华多了几分意气风发:“温州不可能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但可以成为温州人的金融中心,鼓励股权投资基金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在今年的温州两会上,面对当地市领导,刘光华“指点江山”。

  从一个初到海外的洗碗工到一名成功的商人,这样一条路,是大多数海外温州人都走过。

  14岁涉足商业,17岁成为老板,21岁只身闯荡欧洲,如今刘光华在世界著名时装之都意大利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

  1983年,正值温州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17岁的刘光华,自筹资金在家乡温州瑞安开办了“求精”电器开关厂,就此他掘得第一桶金。

  市场经济的理念让这片土地更加开化,同时,这里的人民更向往国外那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温州由此掀开一波波出国淘金热。当时能出国的,都是“能人”,1987年,21岁的刘光华带着美好的向往和激情只身出海。

  时尚之都罗马,有一条飞利浦大街,它位于罗马火车站附近。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走进这条大街就像走进了中国南方的一座城镇。

  刘光华打算让自己拥有的资本在此启航。但是马上发现,自己在国内的这点积累简直杯水车薪。语言的不通与资金的短缺,令他的梦想只能在这片土地上呻吟。

  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不得不从打工起步。从一名国内的小老板变身为洗碗工。异乡的孤单和梦想的沦陷不断地在夜深人静时敲打他,但他发誓: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争取成功。

  商机存在于有心者和行动者

  他每天边洗盘子边琢磨其他同乡在国外的发迹之路。三个月,他便有了一个很重大的发现,正是这个发现让刘光华开始了他在海外的创业之路。

  刘光华发现很多发迹的同乡都是从摆地摊卖家乡的衣服开始的。于是他用在餐馆打工赚来的钱购置了中式衬衫,在罗马火车站摆起了地摊。决定摆地摊只是刘光华在异国创业迈出的第一步,然而紧接着刘光华做出了另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大胆决定,这为他打开了在国外创业的大门。

  “一是我知道市场上(中式衬衫)已经有销路了,第二个是他们(同行)要想去中国进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就先把这些衣服全部吃下去,觉得这个肯定有市场。”

  刘光华以温州商人特有的精明和冒险,将手头仅有的资金,一次性订购同类衣服,结果几万件服装全部卖光。

  尝到甜头的他,开始盘算着下一个行动计划。

  在罗马摆地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在火车站边上,开了一个小门店做服装买卖。

  在意大利,时装业的收入仅次于旅游业居第二位,在这个服装制造业久负盛名的国度里,刘光华的下一个计划就是,在罗马的繁华地段,买下一个小店铺,开始销售他的中国服装(6.00,0.11,1.87%)。

  小店开起来了,然而每天前来光顾中国服装的顾客却寥寥无几。为开店投入自己全部积蓄的刘光华显然是无路可退的。他不再守株待兔等人上门来买他的服装,他开始主动出击,寻找中国服装固定的销售市场。然而,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是他做梦没想到的。

  拿着服装给意大利人看,出去找市场。“他一看你是中国的服装就扔出去了,有些好心人把喜欢的衣服放在另一边,不好的衣服就扔在另一边。这样,我就有一种启发:有些是有人喜欢的,有些是不行的。”

  每天空手而归,衣服一件也卖不出去,刘光华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落魄和一无所有。这样的磨难整整持续了四五年时间。

  1500万代价的收获

  就在刘光华在意大利痛苦徘徊的时候,温州永嘉的卢伟光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卢伟光和夫人陈洁,原本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中学的语文教师,令人羡慕的黄金稳固型夫妻组合。生活与工作,不需多折腾也可以家境殷实。1994年,卢伟光终于按不住公务员朝九晚五的沉闷生活,携父亲资助的30万资金毅然投身商海,成立后来鼎鼎大名的安信地板,开始做起地板生意。

  开业第一天,来了很多人,但买的人少。有个年轻人转悠了半天,问卢伟光地板的优点。卢伟光说:“耐磨不怕烫。”

  没想到年轻人较起真来了,要拿烟头烫两分钟再决定。卢伟光当时很为难,实木地板蛮贵的,进货的时候也没想起来试一下。但话已出口,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年轻人的要求。年轻人果真点燃一支烟,耐心地在地板上烫。看着烟雾在木地板上绕,卢伟光心里着实紧张。2分钟到了,地板安然无恙。就这样,卢伟光做成了他经商生涯中的第一笔生意。

  “当时卖给他18平方米,单价好像是270块,毛利润25%”。卢伟光对第一笔小生意至今记忆犹新,“净赚了1000元。”

  从这一笔生意开始,3年时间,卢伟光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上海青浦创建了自己的工厂,从经销商进军地板制造业。如果,国内市场就这样稳妥,卢伟光或许就这样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到今天。

  然而,在企业迁进大上海之后,正当卢伟光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国内市场“深耕”营销网络之际。国家的一个政策转向差点令安信的地板上游资源——木材断流。

  这个差点令国内地板业深陷困局的举措,却推动了卢伟光的安信地板全球化的“创举”。

  市场充满不可预测性,也因此处处充满障碍。只有提升经营中的实力,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叩开巴西的市场,卢伟光可以说是通过1700万的亏空转化而来的“软实力”。

  1999年春节前夕,市场被普遍看好,他从巴西预订了很多木材。但按照传统习俗,绝大部分装修工程在那时候都停工暂歇,没人买货,他手头资金链一下子窘迫起来。

  那个时候,印尼盾暴跌。1美元本来兑换8500印尼盾,一下子跌到了1∶13000,大部分供应商都转向印尼采购,包括和巴西合作多年的台湾人。

  因此,卢伟光就无法从存货中套现来支付订货的款项,而他的储备资金也用完了,他遇到了经商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

  市场是非常现实的。

  在这种时候,业内有人对供应商吹毛求疵,采取拒收货物拒付货款的对策。卢伟光也很犹豫:如果按照原来约定的汇率订货,自然能够赢得巴西人的尊敬和喜爱,但贷款利率加上汇率损失,折合起来要亏损1500多万元人民币,几乎是当时一整年的利润;如果毁约的话,自己这3年在巴西辛苦经营的渠道和信用则要毁于一旦。

  这种纠结不仅令他本人寝食难安,连家人也觉得压力重重。这个时候,连夫人和弟弟都被调配出去筹资。

  “我平时很少向人家借钱。但那个时候,时间很紧,于是叫我太太和我弟弟飞回温州,一天借到一百万现金,用一个麻袋装着飞到上海,按时付清了木材款。”他说。

  风波之后,卢伟光总共损失1500万,虽然代价很高,但卢伟光有了收获,巴西业界风传“上海安信讲信用”,卢伟光的友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50多个原木锯材厂由此建立了深厚的交往。

  把握服装潮流脉搏

  在卢伟光卖出第一块地板的时候,刘光华正在意大利拍照片。

  为什么刘光华不用心打理自己濒临倒闭的服装店,而是每天晚上都在街上拍沿街橱窗的服装?

  “服装最漂亮的东西就是最显眼的地方,所以我们就从马路边上可以看见橱窗里那些东西是我要的东西,就拍一些,带回来。”

  很长一段时间,在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和中部佛罗伦萨的街头,人们时常发现一个拿着相机的夜行人反复穿行于大街小巷,他总是行色匆匆,却每每在服饰橱窗和门脸前驻足和拍摄许久。刘光华一连数月拍回来大量的流行服装照片。他开始潜心研究流行服装的款式,那一段时间,他买的衣服也特别多。面料、做工、样式、袖口甚至钮扣,他都看得十分仔细,逐渐地,刘光华看出了一些名堂。

  小店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然而刘光华并不满足于眼前的这一切。他聘请了自己的意大利设计师,紧紧把握服装的流行趋势,设计出了意大利人真正想要的服装。

  “开始就是一定要做的东西是他要的衣服,如果做的不是他要的衣服,我们吃亏的是自己,所以你必须要有所了解今年流行的趋势,或者流行的款式,或者流行的面料,我们必须找那些名牌店,那些大的公司,所以去看了以后回来才会留下定单的。”

  由于款式新颖、价格便宜,服装订单像雪片般纷至而来,生意很快成倍上升,对于还未到而立之年的刘光华来讲,梦想仿佛触手可及了。

【温州富商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台湾女孩在温州创业故事05-04

2016温州商人创业赚钱秘诀03-19

温州市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政策06-12

创业达人分享创业故事10-25

肯德基创业故事08-06

淘宝创业故事06-08

大学创业故事05-28

携程网创业故事04-29

烧烤创业故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