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时间:2022-03-20 19:18:29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通用10篇)

  以前农村里的孩子拼命的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进入大城市生活工作,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已经让人们的思想发展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创业。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通用10篇)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1

  近年来,山清水秀的横沥镇在发展绿色经济的驱动下,陆续上马新能源项目和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发展成为一个外美内秀、宜乐宜游的小镇,吸引不少青年返乡创业。陈锐聪,这个生在深圳、长在深圳的80后,就难舍家乡祖传秘制烧鸡风味,带着一身好手艺回到横沥创业。

  秘制烧鸡香飘四里,陈锐聪开起了烧鸡主题农家餐馆,借着家乡的好山好水好资源,敲响了农家旅游算盘。

  祖传秘制腌鸡粉流传上百年

  说起秘制烧鸡的做法,实在的陈锐聪直说“很简单”。宰好生鸡,抹上酱油和祖传秘制腌鸡粉,放到烤炉里烤上25分钟就大功告成了。

  如此简易,难道人人可做?其实陈锐聪口中的“简单”实则不易。从选鸡开始,陈锐聪就数次更换鸡种,从黑凤鸡到广黄鸡等,最后决定使用本地产的三黄鸡。“要自己买鸡种来养一段时间,肉质才韧。”几个月的选鸡种折腾,陈锐聪笑说自己都可以开养鸡场了。

  最让人好奇的是秘制腌鸡粉。这就说来话长了。陈锐聪的太爷(爷爷的爸爸)、爷爷都是仍图横沥一带有名茶楼的大厨,秘制腌鸡粉创自其太爷,历经百年流传,最终到了第四代传人陈锐聪手中。

  “我父亲这一代没有做厨师了,他早早就在深圳安了家。”陈锐聪说,但父亲并没有让这个祖传宝贝断代,父亲一直爱下厨房展露两手,耳濡目染的陈锐聪从小就爱烹饪,“接档”祖传烧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精心挑选沙姜、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一系列配料,细细研磨至近乎白色的粉末……经过秘制腌鸡粉的腌制,新鲜出炉的烧鸡将调料味集中在表皮,使不肥腻的三黄鸡皮酥脆可口;内里鸡肉自带的清甜,在缓缓渗透的腌鸡粉的调动下,吃起来既有鸡肉原先的味道,又有调料的咸香。“这才是地道的横沥味道。”陈锐聪对这刚出炉的烧鸡很满意。

  休闲旅游业带动烧鸡热卖

  在陈锐聪记忆里,从小几乎每周末,父亲都要带他从深圳返回家乡横沥镇圩镇一趟。东江渡船垂钓,骑行遛狗,朴实厚道的乡里乡亲,喷香的横沥汤粉……让他回到深圳后仍然回想家乡的各种美好。

  大学毕业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陈锐聪在繁华的深圳都市里换了两三份工作,心里还是想着如何将家乡独有的味道传承下去。去年秋天,把心一横,陈锐聪辞掉了工作,拿着工作以来的积蓄回到家乡创业开烧鸡店。

  为何选择在乡镇开店?“说起这个,离不开大环境的发展。”陈锐聪这几年观察家乡,发现横沥交通日益便利,从市区来一趟横沥不过半小时路程,省道120线也马上要拓宽修整了;而且,拥有绿色生态、特色农业、温泉养生等丰富观光休闲旅游资源的横沥镇,吸引不少城市观光旅游客。

  “城市里机会是多,但各种运营成本也高。傍着现在发展不错的乡村游这棵大树,我对自己的创业很有信心。”陈锐聪指着店外的空地,告诉记者那里马上要上马几个新能源项目和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届时人流汇集,自己取材地道的横沥烧鸡肯定有发展前景。

  酒香不怕巷子深。清明小长假期间,陈锐聪的烧鸡店几乎爆满,不少深港游客都来品尝一番横沥烧鸡。“吃过了,还要再来。”家住深圳市福田区的麦斌对烧鸡赞不绝口。香港游客方玉嫦是个热爱旅游的驴友,初次到横沥游览就爱上了这个美食美景俱佳的地方。“吃过了横沥汤粉,还要吃一下横沥秘制烧鸡。这些好味道让我对这个地方记忆深刻。”方玉嫦已经开始拟着下次横沥乡村游的计划了。

  新农村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创业商机,大学生放弃高薪工作来到农村创业的案例也是越来越多,还有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们,有着一个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们,不防试着回家乡创业。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2

  最近,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悄然出现一股返乡潮。

  又到新一轮大学生签约高峰期,记者在与一些应届毕业生和其他大学生的接触交流中发现,面对目前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等问题,不少大学生纷纷把返乡工作作为第一选择。 看重家乡发展空间 今年25岁的易凌志是四川德阳人,3月底他将离开求学近7年的杭州,返回四川。

  “工作是春节前敲定的,家里和我自己都很满意。”易凌志说,自己求职方向比较明确,读研开始就决定回去。虽然他也和同学一起投过浙江和上海的一些单位,拿了几个offer,甚至还有一家上市国企的高层一再劝说他留在浙江,但小易还是选择了四川成都一家单位。

  “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是我看重的。”易凌志觉得,与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竞争,不如选择西部这片蓝海。另外,身为家中独子,他初中就开始住校,与父母交流很少。看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小易希望能陪在他们身边。

  和小易一样,22岁的钱一旦也是因为看重家乡发展空间,于是在20xx年毕业后,毅然放弃宁波市区一家银行的offer,选择到老家北仑区春晓镇的一个村子里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觉得跟银行工作比起来,村官更有发展前景。”小钱笑着说。 高房价前另择出路 与应届毕业生比起来,已在湖州长兴工作近3年的张啸松,可以说是这拨返乡大军的先行者。

  “离家近,生活压力小,来的第二年我就凭自己的力量支付首付款买房子。”老家安吉的他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十分明智,“虽然那时回基层工作的研究生不是很多,但时至今日,很多原来在杭州打拼的同学也慢慢通过各种渠道回流了。”

  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浙江大学学生晏钧这段时间也在考虑返乡。“杭州房价太高了,不知道奋斗多少年才买得起。”现在正在昆明找工作的他,计划三月初再回杭州准备毕业事宜。

  “刚面试完一家公司,还在等两个面试。”晏钧说,他在面试时碰到好几个和他差不多情况的同学,“有复旦的、有厦大的,都是在沿海读书,然后家人在云南这边就回来找工作了。”虽然也收到一些浙江企事业单位的面试机会,但经过考虑,晏钧还是选择回昆明。

  半数原籍学生返乡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回乡就业,表明边缘地区、边缘城市和农村正在快速发展,这几年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在转变,那些回乡就业的成功案例给其他大学生带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成都的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郎洋同样如此选择,本来大学期间已经收到了上海等地多家知名外企的offer,但毅然决定放弃,选择在成都郊区创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旗下的了解网已经初具规模,谈到当初的选择时,他认为自己的选择十分正确,既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也给当地的就业带来了贡献。

  对大学生这股返乡潮,有专家认为:“随着国家引导和财政投入的加大,小城市与农村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而回乡工作的生活成本和维系家庭的感情成本支出都会较小。”因此,他认为,回乡潮表明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就业理加趋于实际。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3

  "今天刚送出去两大车羊粪,又来了一拨拉羊粪的。" 4月18日上午,正阳县乐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xx的手机响个不停,找他联系买羊粪的货主接二连三。他说,眼下正是菜农、果农积肥旺季,羊粪成了菜农果农眼里的抢手货。

  大学生回乡卖羊粪

  在正阳县乐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看到,一辆装载15吨羊粪的汽车整装待发。司机探出头说,这一车羊粪准备发往上蔡县三禾葡萄园。问他为什么跑这么远来正阳拉羊粪?该司机说:"这个地方的有机肥比较纯,施肥效果好,路程远一点也划算。"

  "这家葡萄园有3000多亩,与我们长期合作,一年用我们的羊粪2000吨以上。"xx说,正阳向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他们的老客户,长年使用他们公司加工的羊粪。

  今年30岁的xx,是正阳县兰青乡周孟村人。2006年,他以604分的优异成绩考上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4年后,大学毕业的他本可以留在一个不错的科研单位工作,但是,他却做出了让人吃惊的选择,到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和别人一起种植食用菌。

  没想到在经历了6年的食用菌创业后,喜欢思考做事的xx发现了羊粪里的商机,就改行做起了有机肥。

  "我们提出自己的口号是:环保纯羊粪,有机肥倡导者。"xx说, 2016年4月,他和朋友刘凯华等人成立了正阳县天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正阳天润农业湖羊养殖基地的羊粪,依托郑州大学的技术力量,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采用优质菌种发酵加工成有机肥。

  "天润农业湖羊养殖基地有10000多只湖羊、年产6000多吨羊粪。"xx说,他们将其加工成纯羊粪精制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花肥三款产品。发酵处理、晾晒、筛选、包装......以前人们敬而远之的"臭粪蛋",如今变成了循环利用的宝贝。

  "粪先生"带来百万商机

  "我们的注册商标就是“粪先生”。"xx说,这个"粪"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把羊粪生意做好;另一个是发奋的意思,他们要为以羊粪为资源的有机肥事业做大做强而努力奋斗。

  "如今,我们的羊粪已经在网上销售。"xx说,开春是施肥旺季,他们公司的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来公司的客户要接待、发货。网上客户订单量也在增加,生意火爆。"刘凯华笑着说,"“粪先生”忙得很。"

  xx透露,他们公司的羊粪销售相当火爆,每天来要货的人络绎不绝,一年的羊粪销售收入有100多万元,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

  xx满怀信心地表示,他将把"粪先生"牌有机肥做大做强,在有机肥行业领跑全国。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4

  在镇原县孟坝镇工业园区,新建的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格外引人关注,这个合作社以养驴为业,创办者xx是一名“80后”大学生。

  提起xx,孟坝镇赵咀村的乡亲们评价很一致:“能吃苦,有主见。”

  2000年,家境困窘的xx考上了湖南衡阳工业职工大学。毕业后,他被推荐到深圳先进微电子有限公司任助理机械工程师,年薪5万元。2010年,xx被江苏常发集团选聘担任产品研发部副部长,年薪达到15万元。

  在常发集团工作期间,xx发现山东省许多村镇养殖业比较发达,效益非常好。

  “山东农村和我们村的情况很相似,人家能把养殖产业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我们不行?”2011年,xx产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xx在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和考察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家乡搞牛、羊、驴规模化养殖,带动乡亲们致富。

  (接1版)通过与孟坝镇党委书记耿勤学衔接沟通后,他决定选择“庆阳驴”作为自己的养殖产业,在家乡搞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3月,xx带着全部积蓄返回家乡。

  回到村里,xx开始着手场地选址、设施修建等前期工作。妻子李燕燕和父亲则在承包来的30亩地里覆地膜、种玉米、种草。在新疆经营车辆运输的吴旭弘看到哥哥决心这么大,毅然卖掉了车辆,举家返回家乡,与哥哥一同创业。

  2012年5月,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完成注册并开工建设,4个月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养殖场出现在孟坝镇工业园区。

  目前,xx的合作社已购进适应性强、药用价值高的“庆阳驴”170头,储备饲草100多吨。一个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故事正在激情上演……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5

  xx出生于叶邑镇的农村,后来他以高分考入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2001年至2014年,他供职于全国颇具影响力的通信公司——烽火通信,曾担任公司电信网络部总监,年薪达几十万元。工作后的xx还攻读了清华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妻子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在家乡亲人、朋友、同学眼中,xx夫妻是典型的社会精英。他们在北京购房买车,生活安逸。

  “我身边的朋友都是一群挤过高考独木桥跳出龙门的农村娃,有着硕士及以上学历,有着体面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xx说,长期生活在北京等大城市,他们发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瘦肉精、地沟油、假羊肉、膨大剂的草莓在身边躲之不及,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健康问题;随着孩子们先后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开始把食物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为了吃上有肉味的肉,他们要驱车千里从老家带回;为了吃上有菜味的菜,他们在郊区租了巴掌大的一片地;为了吃上健康的鸡蛋,他们订购“高大上”的昂贵有机蛋……

  2014年,xx做了人生中一个非常“任性”的决定:辞职,回到老家养羊喂鸡。“我们有融入骨子里的乡土情结,我们希望寻一方土地,为家人、为亲友、为更多人的食品安全踏踏实实做些事情;我们也希望能凭己之力给家乡带去一点点改变。”感慨地说。xx回乡创业的想法吓坏了除妻子外的所有亲人。“我当时就非常反对,他现在在北京事业有成,干吗非得回到农村来呢?”xx的哥哥景炜鑫说。

  带着创业的激情和梦想,xx最终还是辞职回到家乡叶县寻找合适的农场。xx几乎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既要考虑天然环境、远离污染,还要顾及政府规划、产权关系、村民意愿。那时,自由职业的妻子帮他做了不少初期考察工作。接连跑坏两双鞋的妻子开玩笑说:“将来农场的`第一笔收入要记得给我买鞋!”

  踏破铁鞋,终觅净土。在辛苦寻觅中,xx在家乡的亲人和同学给予了他很多帮助,并终于在伏牛山下找到一处理想场址——位于叶县夏李乡油坊头村的稻谷泉自然村。这是因一眼天然泉水而得名的偏僻山村,山环溪绕、清泉灵润、民风淳朴,且山坡较为平坦,发展农场得天独厚。xx和三个朋友共投资300万元,承包稻谷泉村500亩荒山,注册叶县天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修路、架电、打井、建棚,在光秃秃的山上建起了养殖场。随着第一批100多只羊和几百只柴鸡的入住,xx的养殖场算是开张了。

  成功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14年,叶县遭遇大旱,为保障人畜用水,农场的几十亩花生颗粒无收,稀落的花生秧全成了羊的过冬口粮;由于经验缺乏,购买的鸡仔大量死亡,最终成活率不足30%;从偏远地区购买的高原羊,不适应本地气候,导致接连病亡;2015年5月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雹更是把羊棚掀到了几百米外的山坡上,直接损失达30多万元。“那天晚上风特别大,一开门,好家伙,好大的冰雹。往羊舍这边一看,傻了,羊在那儿站着,棚没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xx仍心有余悸。

  然而这些都不能动摇xx创业的信心,每一次打击都鞭策着xx不断成长。他咨询专家,遍访成熟养殖场,请教资深养殖户,在学习中不断改进。最终,新的羊圈建成,鸡舍搭起,动物防疫审批手续完毕。羊入圈,鸡上山,一切都慢慢地走入了正轨。如今,xx每天早上依旧例行巡视羊舍、鸡舍,忙碌之余,备感欣慰。想起两年前这里的一片荒芜,他嘴角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如同冬日暖阳。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6

  两年前,海南大学园艺系毕业的xx放弃了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创业,种植名贵果树、养起了生态鹅,并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西燕镇侯面村xx的生态农业园种养基地,看到千余只生态鹅在果树下引吭高歌,十分热闹。

  初见xx,记者感受最多的就是他身上的那份不服输的干劲和朝气,在他的讲述下,一段“90后”辛酸与曲折的创业之路展现在我们面前。

  两年前这位20来岁的大毕业生,毅然放弃稳定的职场生活,选择回乡创业。当时许多人对xx的选择无法理解,认为这个“90后”只是头脑发热。然而,两年过去了,xx选择的这条“农村创业路”却干得有模有样,种养规模日渐扩大,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熟悉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大学生搞种养就是不一样,这小伙子真是不简单!

  xx选择回乡创业的愿望缘于听到一个企业家说过一句话:农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当前民营企业赚钱最多的行业是农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农业问题,并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投身于农业领域必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一席话在xx心中萌发了今后要在农村创一番事业的激情。

  2014年7月,xx4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大部分同学抱着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安适日子的想法纷纷去应聘,也有一部分同学满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奔走于各大中城市寻找出路。xx因为心中有自己的梦想,改变了毕业后要到大城市发展的初衷,毅然回到了家乡。

  “在外面创业确实很精彩,可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林人,我的家乡自然资源丰富,也是创业的理想之地。”xx告诉记者,回家创业只是一个小目标,带领周边群众一起致富才是他最终的理想。

  2014年7月,xx揣着母亲给的20多万元,在西燕镇侯面村六面庄流转了150亩土地,种植红梨60亩,还种上了红心蜜柚、莲雾、橘子等名贵果树,从此开始了艰辛的创业道路。同年,xx成立了上林县梅馨生态农业园种养专业合作社。

  种植是个周期性长的项目,3至5年才有收入。为弥补资金的不足,xx又养殖了生态鹅,通过“以短补长”来维持合作社的正常运行。

  2014年,xx购买了500只鹅回来养殖,每天起早贪黑,配饲料、清鹅粪,精心照料着鹅,但由于技术不过硬,鹅还是死了一半,等到出栏时只能收回本钱。2015年,xx再买了1000只鹅回来养殖,由于精心饲养,管理到位,当年出栏的一批生态鹅收入近3万元,收获到了养殖的“第一桶金”。目前,xx养殖场里养殖了1000只生态鹅。

  看到xx在种养上取得了成功,村里的青年都自愿加入到他的合作社,通过种养产业一起共同致富。xx决定在几年时间里不断扩大种养规模,使企业逐步壮大,向社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无偿传授养殖技术,让一部分农民多学一些致富本领。

  回想一年来的创业经历,回味创业中的辛酸苦辣,xx坚定地告诉记者:“农村农业是我们大学生创业的广阔天地,虽然创业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有付出,终究会有回报。只要我坚持,我们的青春梦想就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厚土壤中美丽绽放。”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7

  近日,笔者走进建瓯市小桥镇康丰农业孔雀养殖基地,场主xx正给基地的蓝孔雀添水、喂食。这里,早已是游人眼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005年xx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在福州工作。因为工作不太理想也换过几家公司,再加上结婚后两地分居,他萌生了回家乡创业的想法。

  “当时考虑农村可能发展养殖业比较适合,也想过养鸡、鸭等,但是那些太平常,利润也薄。后来从中央二套《致富经》了解到养殖蓝孔雀有利可图,这才选择了它。”xx说道。

  2011年4月,xx正式辞去工作回到建瓯,投入七八万元资金建起了孔雀养殖基地。

  “养殖孔雀与养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养鸡到了一定的日龄,如果不卖的话,后期就要亏本,但是孔雀不一样,它的观赏性价值高,越养越漂亮,卖的价格也越高,不会亏。”xx做起经验介绍。

  喂养期间,他专程到外地养殖场了解孔雀的生活习性、繁殖情况及销路等,同时也开始自学相关喂养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11月,60只肉食孔雀刚一出栏,就被抢购一空,这更加坚定了xx养殖孔雀的信心。

  “说实在的,刚开始时我只是个愣头青,真正开始做之后,很多经验是从养殖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不能因为没经验、不敢养,就放弃自己的初衷,把自己挡在成功门外,这样会一事无成。”xx说出了创业路上的艰辛。

  如今,康丰孔雀养殖基地占地面积从最初的300平方米发展到3000多平方米;蓝孔雀数量从最初的20只种、120只苗,发展到现在存栏种蓝孔雀100多只,年出栏肉孔雀400多只、苗孔雀1000多只,特别是肉孔雀在市场上还特别走俏,成为当地政府特别扶持项目。

  “随着影响力扩大,大家对孔雀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肉食孔雀畅销厦门、莆田等地,每斤卖到80元,多为活体寄售,有的周边游客买去当宠物,一个月的苗一只160元。”xx说。

  几年来,扣除养殖成本以后,xx养殖孔雀的年纯收入都达到了十多万元,销路越来越宽。更振奋人心的消息是,康丰孔雀养殖基地已成为小桥镇“十里景观带”重要一景,成为游客观光、体验、休闲的好去处,大大提升基地人气。“孔雀养殖前景很好,就说在养殖业当中,跟鸡、鸭这些对比一下,优势就体现出来。”xx说,眼下,他正打算重建场房、扩大养殖、结合乡村游,开起“孔雀食府”来延伸产业链。

  “选对了一条路,少走很多弯。”xx告诉笔者,现在他开始带着周边的一些乡亲一起养殖孔雀,希望把这条致富路越拓越宽。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8

  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汶上县南旺镇梁庄村,“小猪倌”xx是村里有名的“不听话”。不愿安逸过日子的他,硬是逆着老父亲的意愿回家接手了那两间猪圈。而后,他贷款两百万投资扩建现代化养殖场,不仅改变了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猪圈的模样,还把自家养殖的小猪送上了“网”。

  养殖场里玩直播,学会给猪喝“下午茶”

  汶上县南旺镇梁庄村,在京杭大运河的河畔。4月3日,1985年出生的xx正在自家养殖场里抱着一只“萌萌”的小猪,举着手机玩直播。

  作为村里出了名的“猪倌”,xx“玩”的东西永远那么新奇,时常让村里人摸不着头脑。“以前看他给猪装地暖、安空调,就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又说是给猪直播?”

  xx不在乎,他打开手机里一个直播平台,给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看了看他的个人页面,上面写着:“2007年开始养猪,那一年23岁,经历了猪市的大起大落,流行疾病的反反复复……”

  页面的下方,是他发的各种好玩的动图,有小猪出生的、有小猪出笼的,上面还都配有有趣的文字描述,“虽然我才刚开始玩直播没多久,但效果很好,已经有不少外地的养殖户看到后,主动联系我交流经验。”

  他身后是整个南旺镇规模最大的养殖场之一,是他从父亲老梁手里接过来的。3月29日,养殖场正式更名,他注册成立了绿丰农场。两名此时不怎么忙碌的工人,正在养殖场中间的空余土地上,翻土种着什么东西。

  xx指着几颗幼苗说:“这是俄罗斯牧草,长成后可以喂猪,就好比是猪的下午茶。”说完xx还不忘有些“得意”地补充,这是他通过玩直播从外地养殖户学来的。

  也曾一刮南风,半个庄闻见臭味

  xx的“猪圈”,没有污水横流,也没有臭气熏天,每间养殖场里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养殖机械设备,就连工人喂猪用的加料机,都能一键启动后自动前行。

  “老喽,这小子弄的这些新玩意儿,我是一点也弄不明白了。”在养殖场东面的一大片麦田里,xx的老父亲梁吉月乐呵呵地说着。这个和养殖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人,现在几乎完全不插手家里的养殖业务,只是帮着儿子打理面前这400亩良田。

  对于儿子的想法,他也曾不解。

  2007年,已经在济南一家制药厂工作了4年的xx,厌烦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渴望挑战和闯荡的他,一心想要回家接手家里的养殖业。“我爸不愿意,他就想着让我在济南有个稳定的工作,买套房成个家,以后安安稳稳过日子。”

  但显然,已经下定决心的xx不想按父辈的意愿这么过下去,“我不能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靠着这句话,xx硬是说服了父亲回到老家,先从家里多年经营的养殖场“下手”。“其实我也是啥都不懂,只是偶尔帮着打打下手,再说猪圈里臭气熏天,我呆不住。”回想起刚参与养殖那几年,xx也是颇有“成见”。

  他回忆说,过去猪粪都是不定时铲出来,然后堆积到墙外,“到了夏天那味儿没法闻,村里人都说,一刮南风,半个庄都能闻见。”当时想雇个村里人来帮忙都找不到,人家嫌臭、嫌脏,有的干上一天就跑了,最后只能找些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偶尔来帮着打理。

  因为此前对养殖一窍不通,xx除了跟着父亲学习之外,便经常天南海北的出去接受培训,“县里经常组织养殖户外出学习,每次我都不落下。”时间久了,视野开阔的xx甚至还了解到了美国的养殖业,他意识到像父亲这样养猪全靠“听天由命”的老方法,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快就会被淘汰。

  贷款二百万改建,去年销售额超1000万

  梁吉月从上世纪80年代养猪,几十年来都是天冷让猪冻着,天热让猪扛着,饲料直接买现成的,“就是几千年来咱农民的养猪方式,一年出栏也就三四百头吧。”

  直到2013年,已经积累了6年养殖经验的xx觉得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他从广东、上海等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学到了很多科技养殖技术,认为这些技术可以引到自己家里来,“我当时核算了下,要扩建新的养殖场大约需要200万。”

  老父亲一听就急了,在他看来,一年赶上行情好挣个十万八万,全家吃喝不愁就够了。

  满怀闯劲的xx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他的规划里,养殖场里要安漏粪板、地暖、降温设施、自动加料机,甚至沼气池也要建,“当时我意识到大量的粪便排出来后可以通过沼气池发酵,然后直接给农田施肥。”所以他成了当地最早实施“土地流转”的人,因为他需要大片的土地来解决发酵粪便的问题。但因为当年多数农村人还不懂什么是“流转”,xx只得先找自己的叔叔伯伯,挨家挨户说服他们。通过贷款、借款的形式,xx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扩建新养殖场,仅地下管网等工程就耗费了半年多。

  经过1年多的建设,新养殖场正式落成。相较于过去老父亲那种传统的“一锅炖”式的养猪方式,新养殖场除了科技设备之外,还设置了产房、妊娠房、护理房都各种功能用房,将处于不同时段的猪分配在不同的房间里。养殖规模也从父亲时代的三四百头,一下子扩充到了2500头,年出栏可以达到5000头,2017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万。

  现如今,除了已成规模的养殖业之外,养殖场外流转的400亩良田也种上了小麦。xx指着京杭大运河一侧的大片良田说,“因为猪粪发酵后本身就有防虫害的作用,所以这些小麦几乎不打农药。”去年,xx申请注册了一个农产品品牌,打算今年尝试推出无公害小麦面粉。

  两年的时间全部回了本,现在猪场内外环境好了,工人也好找了。“俺真是老了,不服不行。”说起当初和儿子斗气的事,老梁一脸不好意思。

  让媳妇学电商打造“梁庄村”品牌

  看似事业蒸蒸日上,但年轻的他却始终心存危机感。“2016年我去泰安参加培训,一位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在山西为一位煤老板规划养殖业的时候,对方一次性上马就是两万头猪,相当于当地全县一年的养殖量。”下课前,这位经济学家指着在座的上百位中小规模的养殖户说:“你们的未来,要么改变,要么退出,大规模集团化养殖是大趋势。”

  这次培训让xx印象深刻,尤其是相比去年,今年初的猪肉价格走势也不是很好,让他对这个行业的危机感也越来越强。xx说,作为新一代的农民,更应该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让传统养殖转型为现代农业,将来才能出口到国际市场。”

  待今年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他玩起了直播,靠直播来认识天南海北的农业专家和养殖户,互相借鉴、分享养殖经验和技术。同时,他还在淘宝上注册了一家网店,准备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销售养殖设备。“县里的电商产业园经常搞电商培训,每次我都让在县城照看孩子的媳妇去学习,希望她能把电商业务发展起来。”

  xx说,他希望未来能够把农产品的销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起来,除了正常供货之外,还要摸索着推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我想把更多的农业技术引到村里来,不仅我自己,还要带动村里的乡亲们一起靠现代农业技术,打造出属于我们梁庄村自己的农业品牌。”他要改变过去老父亲那种“一人打拼、靠天吃饭”的老传统,“只有大家伙齐心协力,让村里的农业种植、养殖循环起来,咱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9

  近日,扬州大学XX届毕业生焦阳阳频繁来到扬大机械学院,向导师询问各种农业机械方面的技术知识。这让不少老师感到奇怪,因为毕业后,焦阳阳就被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录取,并在两年后,顺利晋升到中层领导干部,他现在怎么开始操心农业知识了?扬大毕业生放弃高薪回乡创业 五百强白领当农场主

  原来,早在XX年,焦阳阳就放弃了公司的高薪职位,辞职回到农村创业,如今的他通过网上销售大米,年利润达30万元左右,吸纳当地40人就业,近日被家乡海安县评为“最敢创业新青年”。

  放弃高薪职位,世界五百强白领回农村创业

  XX年,焦阳阳从扬州大学毕业,通过层层筛选,顺利进入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工作努力的他,在两年时间内就晋升为公司中层领导干部,工作环境和待遇都非常优厚。但每天朝五晚九与平淡无奇的日子却让焦阳阳渐渐感到迷惘。

  “那时候的感觉,就像是按着轨道行驶的火车,它永远知道在哪上站、下站,缺乏年轻人应该有的激情,对未来的生活,也渐渐失去了热情。”这个时候,焦阳阳想到了回到家乡农村创业。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那辈种田大部分都是人力劳作和看天吃饭,记得上大学前,每年盛夏,我随妈妈背着几十斤重的药水桶在齐人高的庄稼地里治虫,由于天气炎热,常常是出去一次,回来时身上的衣服都湿透。我在比利时出差时,看到那里有很多的家庭农场,它们都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械设备运作。农场主依靠技术过得轻松又快乐。”焦阳阳说,他的梦想是,开办一家这样的农场。

  然而,这个决定一开始就受到了母亲的阻挠。“妈妈听到我的决定后,很是恼火,在她的观念里,种田辛苦,付出多、收入少,她还请来我的姨兄做工作,劝我还是去大都市工作,旱涝保收。”

  焦阳阳开始不断劝说母亲,并给母亲发了大量图片和视频,里面的耕种方式与传统不同,主要靠大规模种植、机械化操作、视频监控管理,人工操作的部分已经很少了。看到这些,母亲才点头答应。

  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己改造机器,解决治虫难题

  焦阳阳回家创业得到了所在乡镇的大力支持,经过做工作,他从3个村民小组农民手里流转到512亩耕地,托管农民责任田。

  他和大学一位学农的同学共同参股,一起谋划生产,投入资金30多万元,添置机械设备,组建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还聘用当地20多个农民前来打工。

  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第一道难题是500多亩农田病虫害的防治——沿用传统的治虫方法,根本来不及治,且人工喷药不安全。

  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焦阳阳得知广州、河南等地有智能无人机喷药防病治虫的技术。他赶紧采购相关机器回来试用,却发现这些机器并不实用,有的地方重复喷药,有的地方喷不到。

  “当时也是急得焦头烂额,毕竟机器花费了大量的成本,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好在焦阳阳大学时学的是机械设计专业,他运用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对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农药喷洒系统,解决了难题,喷药时间大大缩短,每亩田只需不到一分钟就能完成,500多亩田喷药用工,由原来的60个减少到3个,3人合作只需要一天半时间就能喷完。不仅如此,与人工在田间来回走动喷药防治的方式相比,还不会伤害庄稼。

  探索“互联网+农业”

  母校扬州大学的农学专业很强,焦阳阳就常回扬大,详细询问相关领域的教授关于农业种植和农业机械方面的技术知识。

  去年,焦阳阳与广州一家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过代理的形式对外销售、租赁植保无人机,同时提供飞防植保服务和培训服务,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全自主飞行的智能植保无人机精准喷洒和高效作业带来的实惠。与此同时,焦阳阳在当地县农委支持下,拓展“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投入3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上销售大米,全年销售粮食收入130万元,年利润达30万元左右,并吸纳当地劳力40人就业。

  如今,焦阳阳的创业已经走上正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他正在谋划提高粮食质量,种植黑色大米、优质香米,从事粮食加工,由过去卖稻谷变成卖优质生态米。焦阳阳还申请注册了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利用无人智能飞机为全国各地农民种田提供防病治虫服务,将更多的种田人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我们这代人,对土地欠缺了一份归属感,因为没有躬亲耕耘,不了解我们对土地的依赖,但只有扎根土地,才能更好地汲取营养,奔向美好的未来。”焦阳阳说道。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 篇10

  端午节过了,通过网络销售商洛特色槲叶粽子的xx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是她依托网络销售商洛特产的一个创新。敢想敢干的她了解到许多商洛籍在外人士非常怀念家乡的槲叶粽子,从5月开始着手打造“秦农阳阳”槲叶粽子,依托民生食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生产,5月28日开始接单销售,仅5天时间就接了5000单,到端午当天就销售了3万多个槲叶粽子。虽然纯利润没有多少,但是xx很满足,她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创业的路会越走越宽。

  xx今年30岁,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现在是洛南县众鑫农园豆制品专业合作社法人,2014年获得了高级职业农民证书。

  xx的父亲一直从事豆制品生产,大学毕业后,她看到洛南豆腐干等传统豆制品味美、质优、价廉,广受周边城市居民喜爱,毅然回到洛南开始创业。2011年3月带领周围农民成立洛南县众鑫农园豆制品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法人。经过详细考察,她在石门、保安一带发展农户种植大豆,免费给农户提供种子,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收获期回收大豆,销售给豆制品企业。同时,她将多个豆制品企业联合起来,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联系各地经销商,为豆制品企业生产的产品打开销路,形成合作共赢模式。合作社现发展成员12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她创办的洛南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店,年销售收入400万元。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xx没有满足,她利用年轻人熟悉互联网的优势,开办电子商务,使合作社产品逐渐在网上打开销路,扩大了产品销售额度。今年2月,xx牵头成立了忆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开拓网络市场,主要销售豆腐干、木耳、花菇、柿子醋等商洛特产,短短几个月时间,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对于xx来说,创业绝不是一时冲动,创业更不能浅尝辄止。已经当妈妈的xx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走南闯北开拓销售市场。回来将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的与合作社成员分享,在线上线下扩大销售的同时,将河南、北京、天津的客户源介绍给大家。xx还多次组织合作社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定期开办农民培训课,自己亲自授课,讲解知识,传授经验,开阔合作社成员的视野,改变传统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她动员李梦芹、吴军锋在洛南农贸市场开办农产品专营店,帮他们租房子,联系货源,讲解销售要领,终于使他们的经营进入正轨,年销售收入过百万。

  谈到下一步规划时,xx说:“我们忆农公司下一个五年规划就是大力发展土豆及土豆深加工,我打算以‘一个土豆一盘菜,每个人都是大厨’为口号,和现在大城市盛行的送餐APP合作,将土豆、配料以及拉丝的工具包装好,如果客户下班后需要做饭,只需要一个电话,送餐APP将在五分钟内将土豆配料盒送到客户家,客户只需要简单的去皮、拉丝,将配料倒进去清炒,几分钟时间一盘菜就做好了。”

  xx忘不了去洛源镇龙潭村走访时的情景:“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民常年以土豆为主食,那里交通闭塞,即使用钱买他们的土豆,对他们帮助意义也不大,我们忆农公司打算在收购土豆的时候,采用以物换物的方法,在村子成立兑换点,可以用土豆换取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让那些以土豆为主食的农民也换换口味。一个土豆一盘菜,每个人都是大厨’项目实施后,我们公司打算每卖出一盘土豆捐一元钱,届时将与红十字会联系,由红十字会监督捐款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回报社会。”xx说。

【大学生回乡创业案例(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农民回乡创业成功案例10-06

创业案例:“90后”潮籍华侨华人掀起回乡创业潮09-10

大学生回乡创业项目10-31

大学生创业案例08-25

大学生回乡创业优惠政策03-04

回乡创业好赚钱07-17

回乡创业扶持政策05-07

大学生回乡创业,半年净赚80万07-31

大学生回乡创业之优惠政策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