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车和家CEO李想:优越感、价值、安全感是衡量产品的三个标准

时间:2023-02-28 03:35:15 经验访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专访车和家CEO李想:优越感、价值、安全感是衡量产品的三个标准

  李想,车和家创始人及CEO。他认为,一家企业是由产品和商业组成的。产品关乎用户的获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屋顶,而商业则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关乎企业如何跳到屋顶的最高点。

  5月27日,车和家创始人及CEO李想在混沌研习社做了题为《产品与新商业》的分享。李想认为,一家企业是由产品和商业组成的。产品关乎用户的获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屋顶,而商业则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关乎企业如何跳到屋顶的最高点。

  今天这篇文章,总结了李想十多年来在互联网产品领域积累的经验。

  今天,我在这里开场讲的第一个主题,是产品篇。进行这个话题的讨论很有必要,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在最近这两年所谓的创业热潮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有一大堆完全不懂产品的人,到处去跟大家讲要如何创业,如何做产品。

  但是过去这两年里呢,创业的失败率应该是有史以来最高的,真正做出来的企业寥寥无几。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今天首先来讲讲产品。

  到底什么是产品呢?

  那么,我们今天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产品?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但是,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上面,会面临这些问题:产品到底讲的是功能呢?还是体验?产品到底体现了什么能力?

  以我过去创业的经验,我是这么理解产品的:当我们打造一个公司,打造一个服务,打造一个App,打造一个功能,甚至写一篇文章,我们都是在做一个产品。这些事情对于我们的能力要求,其实都是相同的。

  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其实产品力不是一个技术能力,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能力。

  当我们把产品当做一种专业技能去做的时候,我们会接二连三地做低效率的事情,进行各种各样的体验,刷各种各样的存在感,把原本只要一个步骤就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六七个步骤去完成。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产品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能力。这个可能和大家平时对产品的理解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做产品的第一步:设定一个清晰、可衡量的目标

  定义完了产品,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弄清楚产品的第一步是什么。

  我看到大部分的创业者,还有在做产品的人,往往会缺失第一步。一旦缺了第一步,后面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白搭。

  我们要进行的产品的第一步,就是针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清晰、可衡量。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当我们做一个事情、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如果没有在最初就设定一个目标,由于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后续所有的参与者就都会在不同的世界里思考问题。

  我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失败的创业公司,团队里几十号人,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世界里面想事情,每个人觉得自己在为这个企业好。但是实际上,在公司到死为止,这些人都没有讨论过这个企业共同的目标是什么。

  要么就是大家开产品会,吵得一塌糊涂:你的体验不好,我的体验好,你的功能不好,我的功能好等等。但是对于这个产品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他们从来没有沟通过。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就是2008年的时候,我当时还是汽车之家的CEO,我们合并了另外一家企业,也是汽车网站,叫车168。我们当时的流量是它的十倍以上。但是合并完以后我们发现,虽然两家汽车网站的员工人数差不多,但公司的效率差得完全不止十倍。

  合并完以后我们讨论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愿景。当时是我负责这两个公司的合并,我就问车168的高层和同事们:“车168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的统一回答是,我们的目标是要做最有影响力的汽车网站。

  我接着问:“你们所指的最有影响力具体是什么?”我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人说我们要变得更专业,有的人说我们要在厂商那里最有号召力,还有的人说我们要让用户感觉好,对我们评价好。

  我说你们每一个人对目标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在日常工作中,你们要怎么去执行这个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对目标的设定上面出问题,最大的原因在于贪心。我们其实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好了,但是我们却经常会希望通过一个过程,去解决四、五个问题,照顾到更多的人。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做不好,整个组织效率极为低下。

  在做产品上面,你问这个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得到回答是我们既要解决A,又要解决B,还要解决C。我说这简直就是胡扯。

  在汽车之家,我们当时的目标就很明确,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做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衡量访问量的标准就是PV。每一天,我们都在为这同一个目标工作。

  衡量产品的标准:优越感、价值、安全感

  当我们设定好了共同目标,让团队的所有人都能在一个世界里思考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给产品定义一个标准。

  什么是产品的标准呢?我进行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就是三个关健词:优越感、价值、安全感。安全感决定了用户是不是用你和买你,优越感会变成你的品牌向外传播的口碑,还有就是要有价值。

  我相信,我们任何人首选使用的产品和品牌都符合三个特质。在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些产品是如何体现这些特质的。

  1.苹果

  我们先来看看苹果。苹果的价值是什么?设计好、易用。这是它典型的价值。

  苹果的安全感是什么?有苹果用户在意前两天出现的病毒吗?没有。苹果会给你弹出来一堆没用的弹窗吗?不会。你用苹果会非常的省心,这就是它的安全感。

  最后,苹果的优越感是什么?一帮朋友在一起吃饭,大家的苹果手机一定是可以放在桌子上的,不用塞在兜里。

  2.顺丰

  我最喜欢用的快递公司是顺丰。那么顺丰符不符合这几个特质呢?

  顺丰的价值,是用最快的速度帮你把货物送到。我们喜欢用顺丰的隔日送达,顺丰有自己专门的空运公司来保证运输的效率。

  顺丰的安全感是什么?它100%是丢客率最低的快递公司。

  顺丰的优越感又是什么呢?淘宝上所有贵一点的产品,商家都会告诉你顺丰包邮。企业也会用快递公司去衡量另一家企业。如果一个企业给你发一份文件的时候,是用顺丰寄过来的,你会觉得这个企业很不错。

  3.微信

  微信的价值是什么呢?帮我们最快捷地做沟通。

  微信的安全感是什么呢?微信上面不会出现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什么垃圾广告。

  微信的优越感是什么?很多人会在朋友圈里面秀孩子,秀自己出去旅游,在朋友面前展示优越感,这里面体现的人性心理其实非常有意思。

  用户价值的衡量:时间和钱

  那么,在衡量产品标准的三个关健词里面,最核心的一个词是哪个呢?我认为是价值。

  大概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招来了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产品经理(他后来变成了我们的产品总监),当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反人类的理论。他说,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只谈价值,不谈体验,我们后来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产品。

  什么是价值呢?你要帮助客户解决什么问题,这件事情就是你要实现的一个价值。汽车之家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帮助你们购买和使用汽车,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其他的。

  当我们有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以后呢,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用户的价值到底要如何进行衡量?我的回答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用户而言的价值衡量只有两个,一个是用户愿不愿意为你真正付出时间,另外一个是用户是否愿意为你真正付出钱。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进行用户价值的事前衡量呢?就是我们要去问消费者的需求,去听市场的声音,这为我们做产品需求和功能提供了可选项。但这绝对不等于最后的决策,你还得在这些可选项里面,选出真正变成能变成产品的需求。

  有一个挺简单的办法,就是我们找五到十个企业不同部门的人,让他们坐在一起,把这些可选项都列上去,让他们自己去选。大家在客户真正愿意花钱购买的功能里面做一个排名,最后排在最前面的一到三个变成产品的功能,剩下的全部砍掉。

  这里我举一个我们在汽车之家做产品的例子。在有新员工加入汽车行业以后,我会带他们做一个很简单的训练,就是到底汽车应该怎么做产品。我会先问他们,你们认为自己会做产品吗?他们都认为自己很会做。

  接下来,我给他们出了一个题:如果我们给这辆车增加一万块钱的材料物料成本,你会把这个成本加在哪里?

  我问的都是开放性问题,不是封闭性问题,所以这个讨论会写满一面墙,这也是我们原来做产品的一个方式。有人会说我需要一个空气悬架,有些人说我希望把这个做成可变色的全景天窗,还有人说希望增加按摩座椅,要增加22寸的轮毂。

  接下来我会问他们下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真正做产品的方式。我问,当你们在座的各位变成了消费者,你会多花一万块钱在这一堆配置里买哪一个?答案很快瞬间集中,90%以上的员工会做出同一个选项,就是希望把钱全花在内饰上。

  我接下来问他们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让他们去看一看这个市面上同价位、同级别的车里面,内饰最好的车是不是销量第一。因为大家要在外形上做出本质的差异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内饰上可以做出非常大的差异。

  所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怎么做好产品呢?只有当我们团队里所有的人都在同一个世界里,有同样的标准和同样的尺子,你会发现下面的人价值和效率会发挥得无限的大。

  昨天晚上十点的时候,我们负责技术的VP还跟我聊到,他说用时间和钱去衡量用户价值很容易,他也很认同,但他想加一个新的衡量标准。这个新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他说是情感。

  什么是情感呢?其实就是口碑。当用户真正对你的产品付出情感的时候,他会发自内心帮你去传播。

  用优越感和价值塑造品牌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家老是问我们要怎么去做品牌。在衡量产品的三个标准里面,由于安全感是一个基础需求,所以它不太适用于塑造品牌。

  但是,优越感和价值几乎把一个品牌展示到了极致,所以我们在传递品牌方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产品的优越感和价值。

  这里我也举几个例子。

  1.茅台

  茅台的优越感是什么呢?就是国家领导人在喝,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跟国家领导人喝到一样的东西。

  那它的价值是什么呢?一般最优秀的广告都是这么传递的,说它的酿造使用了怎样高端的技术,所以人们喝起来会觉得非常好。

  2.爱马仕

  女士们最喜欢的一个品牌,叫爱马仕。几乎所有爱马仕的广告,都是让包出现在了一个你非常向往的场景里面,要么就是你看到了一个像维多利亚·贝克汉姆这样的明星,他提着爱马仕。这就是爱马仕的优越感。

  那爱马仕的价值是什么呢?它会跟你说我用的鳄鱼皮,是用法国最好的手工缝制的,从而体现出它是你所有的包里面最好的一个。

  3.苹果

  我们来看看苹果的广告。苹果早年的广告是有严重的问题的,就是它的广告并不传递价值,也不会传递什么优越感。

  可能你看到乔布斯最早在苹果做的广告,看完只会觉得这个广告太酷了,但你找不到这产品跟你有任何的关联。

  自从苹果改成Apple以后,它的广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里面永远在讲一种你向往的场景。在苹果的广告里面,产品永远是年轻人和小孩在用。而且,苹果现在的广告要么讲产品的设计,要么讲非常有价值的功能,简单到拍照、音乐等等,这都是产品带给你真正的价值。

  这个时候,你会感觉这一群人是我向往的。无论是拍照,音乐,还是优秀的设计,这都是我想购买的,这件事跟我是相关的。

  说到最后,我觉得我们做产品,最重要的提炼价值本身。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至于怎么做出优越感来,就得靠人本身的素质了。

  我的这个理论能帮助大家做出合格的产品,但要做出顶级的产品,得看每个人自己的天赋。

  互动问答

  提问1:李想老师,您在提到产品的优越感、价值和安全感的时候,举的例子都是行业老大,这是否意味着其他品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们的价值要怎么体现?

  李想:我其实不希望举这种负面的案例,解答它们为什么不存在,因为负面的案例对于我们做好一个事情没有本质上的帮助。可能我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就是任何一个新鲜的东西出来的时候,我的优先选择是看它好的地方。

  就拿共享单车这件事来说好了,大家最开始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投资人和VC去赌共享单车,不关心它背后的原因,只关心它不靠谱。但是投资人和VC在共享单车上花钱,一定有他的需求,我们要去弄明白他们花钱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跟很多投了共享单车的VC聊天的时候,得到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对整个商业的理解。

  我们今天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线上流量在开始产生垄断,线上的获客成本在大幅提升,高到你已经无利可图。这时候,大家忽然发现在线下获取用户的成本反而是低的。

  而且很多人也想不到VC们的逻辑,其实是摩拜和ofo获取的是有支付能力的用户,获得这些支付用户的成本也很低。从本质上而言,投资人和VC之所以盯着单车、充电宝和接下来会火起来的便利店,都是把它当作线下的入口来算的。

  提问2:李想老师,您刚刚说到产品的优越感、价值、安全感,这三者之间是不是有重合的地方呢?

  李想:我觉得这三个标准里面,产品的价值是很容易衡量的。就像我刚才讲的,价值是一个标准,是衡量产品时一个可量化的方式。

  而安全感和优越感,在我看来它们其实属于人性的范畴。优越感的实质是我们心理感受的好坏,或者我们所向往的东西。

  实际上,在不同的年龄层里面,优越感其实发生了巨大的断层。由于过去的生活经历和背景,还有所生时代所造成的差异,导致了60后、70后、80后、90后对优越感的基础需求有本质上的差别。这种断层导致很多企业瞬间就消失掉了。用马化腾的话说,他很难理解不同年龄层的人对优越感的要求。

  60后、70后最主流的人群,对于优越感评定是性价比,我买的东西要超值,超值就证明我精明。这个年龄层的企业家做产品的时候,最喜欢讲的也是性价比。

  到了80后以后,包括70年代末的人,这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在别人面前证明一些东西。

  对于这个群体而言,一个产品在身边的人眼中是不是足够好,是不是足够牛,决定了我的优越感。

  到了90后,甚至80年代末,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好,这让他们具备了一个特别好的素质,叫自我。他们只要喜欢一个产品,所有的一切我都不在乎。我喜欢就是我的优越感,根本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所以不同层次的人,对于优越感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这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不同年龄层的人,大家做企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马化腾当年说的,你什么错都没有,只是因为你变老了。

【专访车和家CEO李想:优越感、价值、安全感是衡量产品的三个标准】相关文章:

专访李宁:从温和走向强势06-11

专访苹果前CEO斯卡利:看好竞争对手小米05-25

专访阿迪全球CEO赫伯特·海纳:机遇与挑战并存06-08

专访“财富狂人”严介和05-17

李铿锵:“红薯郎”到“红薯CEO”08-27

专访阿里CEO张勇:最大烦恼是健身 为阿森纳球赛熬夜06-01

专访宜人贷CEO方以涵:幸亏当初上市了 监管出台是利好06-02

专访美团网CEO王兴团购就像马拉松04-24

李想创业故事11-11

专访斗鱼CEO陈少杰:直播行业谈下半场还太早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