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普:从央视主持人、守艺人到创业人,我享受这开挂的人生
知名主持人、公益代言人、中欧校友、互联网创业者,赵普的身上,你可以扫描出很多特质,却很难用一个词给他定位。曾经的央视名嘴,如今的东家APP联合创始人、普雷资本创始人,互联网上,赵普画风突变,率性的他坦言自己像一个在互联网世界里四处探索的小孩。
的确,从“普哥焦枣”为家乡代言到“东家守艺人”APP为手艺人呐喊;从为公益慈善事业站台到尝试文创领域投资管理,他的身份越来越多,似乎开了挂。
“我对自己的生命质量很满意,因为我的每一个身份都是一个自我突破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愉悦。”这个视褚时健为创业偶像的中年男人如是评价自己当下的状态。
商业评论:您的身上,抹不去的标签是“知名主持人”,媒体给您带来了什么?未来,您希望自己身上还有什么样的标签?
赵普: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从业人员,这个身份的确给我带来很多其他职业给不了的东西,譬如公共影响力、传播力,以及积累的各种资源。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正因为“知名主持人”标签在身,所以当我再做其他事情时,别人往往会因为这个标签而质疑我的商业能力和商业判断。
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坚持原则的人,不喜欢和别人打嘴仗,所以我不会去辩驳,只会用行动去证明,因为我坚信——“闻其言,观其行”。
未来,我希望在“知名主持人”的后面再加上一些斜杠,譬如代言人、守艺人、投资人、创业者等多种身份,因为我的每一个不同身份都是一个自我突破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愉悦。
商业评论:很多人曾猜测您离开央视后将回母校执教,但您却以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加盟“东家”,这出于怎样的机缘?
赵普:16年前,我有幸跟随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资深主席冯骥才先生一起调查中国传统手工艺,成为最早关注这一领域的媒体人之一。
随着了解的加深,我对手工艺人这一群体的情感也在加深。每一次面对老手艺的消亡,都像在我的心底敲了一击重锤,这种悲哀的现实让我明白,文化传承如果没有物质证据,不但不完整,而且很脆弱。所以,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让手艺人有展现手艺的机会,同时又能让他们获得相应的回报,那就再好不过了。
从央视离职后,我发起成立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一个NGO组织。此后,我又幸运地结识“东家守艺人”文创电商平台,并成为联合创始人。
我希望这个平台能让我们的手艺人有时间、有空间慢工出细活。所以,我在不同场合呼吁: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商业评论:“工匠精神”成了一种热潮,您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赵普:“工匠精神”在当下的流行,看起来是一种时髦的概念,但其实是基于一个时代的需求。“敬业,乐业,专注,精工”这样的工匠精神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只是在当下似乎变得稀缺起来。
事实上,在高速增长的经济体里,工匠精神尤其需要,特别是传统手工艺更加需要。众所周知,传统手工艺往往都是有历史沿革的,需要专注和精工,并且要有去掉浮躁、不为外界风潮所影响的耐心和恒心,这也是传统手艺人需要的基本素质。
商业评论:2017您创立了普雷资本,从主持人到联合创始人,再到投资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对您最大的改变在于什么?
赵普:应该说我不是身份转变之后才改变的,而是在转变之前就有改变了。我认为,身份从来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我个人的自然发展轨迹。
我的创业是一个由自然到必然的爆发,并不像向外界看到的那么突然。当然,我的心理经历了不断累积的过程。
从主持人到创业者,满足了我的创造欲,也让我体验到了一个创业者的心路全过程。从无到有,从0到1,从1到10,这其中既有挑战和痛苦,也有成功和喜悦。
商业评论: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总经理课程(AMP)”的学员,学习的动因是什么?有没有哪门课程或哪位教授让您记忆深刻?
赵普:我有很多朋友是中欧校友,所以我很清楚中欧在中国商业教育领域的地位。进入中欧学习时我还只是东家APP的联合创始人,应该说,当时的目的还是挺明确的——接受系统而专业的商业训练。
在学习后,我发现中欧的商业训练非常职业,又讲究理据,通过在中欧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商业思维,而且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资本的看法,也对我酝酿并创立普雷资本这个专注文化创投的平台有着非常大的助力。
特别是教我们战略学的朱天教授,他在《中国增长之迷》(课程教材)一书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指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华文化,这也证明了我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没有错。
商业评论:普雷资本专注文创领域风险投资管理,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进行创业?
赵普:我相信文化创富,而且文化已经创富。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缘起的,创业更不是即兴之作。
选择文创领域的资本投资,首先缘于“文化”二字。因为我和另外两个合伙人王雷、汪之雄都是文化的信仰者。其次,我也看到资本的力量,它不声不响,无色无味,但却可以五颜六色,咆哮奔腾。
王雷是我在加盟“东家守艺人”后寻找办公场地时认识的,作为“77文创园”的掌门人,他身上既有理工男的脚踏实地,又有文人的浪漫情怀;汪之雄则因为很多年前的一个投资而名震业内,那个给他带来超过1200倍回报的企业正是如今的腾讯,他在功成身退后开始收藏各类古籍善本,但他还有自己的情怀。
商业评论:您如何看待当下世界范围内以及中国文创行业的投资现状?
赵普: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华文化。但目前,中华文化在市场中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商业开发,可以看到两组公开数据:
一是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占比仅为3%,同时期美国占比高达43%,另一个是文化产业占本国GDP之比,美国为25%,日本为20%,而中国仅为4.5%。所以,中国的文化需要市场和资本的介入,同时资本也亟需进入文化产业,发挥资本的价值。
商业评论:除了工作,您还坚持慈善和公益事业,那是基于什么样的初心?
赵普:做慈善的初心很简单——扶危济困。这么多年的'慈善经历,让我对慈善的理解越来越成熟——我从最开始看重捐款的数量,逐渐明白要观察捐款实施的效果,以及对人心的改变。
我现在参与不少公益项目,本意不仅是做一个项目,而是希望还原老百姓的尊严。我认为,慈善的本质就是科学分配,公益的本质就是要还原人的尊严。
商业评论:当下流行的知识付费领域也是不少创业者的方向,您如何看待?
赵普:知识的本质是分享和传播,所以我个人认为,知识付费可能有悖于人类发展的精神。在互联网生态体系下,知识付费的空间不大,当然并不代表这个行业没有前景。
我想说的是,要想在收费领域有所突破,可能非常难,因为这需要你的知识产品非常特别,让别人有足够的动力付费。除此之外,付费知识的最大困扰在于知识的优劣由谁来甄别和确定。
现在已经进“碎片化”时代,我一直认为得碎片者得天下,我的想法是如果能够用你的知识帮助他人对碎片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将非常了不起。
商业评论:从机器智能到手工艺术,您认为手艺人会被机器取代吗?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未来?
赵普:我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很多行业,但不会取代手工艺术。打个比方,画画艺术诞生于很多年前,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了照相机,但是画家并没有消失。这是因为画和照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达。
我从来不否认人工智能存在的必要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我认为要大力推广人工智能,但是,我认为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
此外,艺术水平和手工制作将会成为未来人类识别彼此的重要砝码。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未来将会在很多层面高度重合和趋同,譬如拥有同样的手机、电脑,穿着同样的品牌,看着同样的电影,只有艺术水平和手工艺术是区别彼此的标签。
中产阶级崛起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的升级,而中产阶级的重要特征就是在消费升级中区别彼此。
商业评论:作为创业者,您如何面对和化解创业路上遇到的挑战或者困惑?
赵普:我喜欢用一个战斗解决另一个战斗,在一个战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换另一个战场去解决,也就是说,我不会用钻牛尖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说,我想解决一个品牌的问题,在当前的品牌传播上做不到的点,我就会想方设法从另一个方向去找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用高大上的话说,就是当我遇到问题时,我更喜欢用战略的眼光去解决战术的问题,用整体思维去解决局部问题。
商业评论:您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如果未来可以自由选择,您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
赵普:我觉得我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至于未来,我从来不期待财务自由后的生活,因为那会很无聊。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挑战的人,现在一边创业一边创造,同时适度平衡生活,这让我既有机会深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又有时间享受人生,现在这个状态就是我最喜欢的。
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因为我认为任何有创造力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好奇心和天真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期许,那么我就期许自己永远保留一份真吧。
【专访赵普:从央视主持人、守艺人到创业人,我享受这开挂的人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