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海归创业的硬伤:“是什么降低了我们的价值?”
在苏州工业园区首届“科技领军人才”称号授予大会上,15名科技领军人才和园区相关科技企业拿到了1.2亿元注入资金。其中12名获奖者为海归。
海归认为自身竞争力在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归国创业,人们看待海归的眼光已经越来越理性。早在2006年,智联招聘网曾对100家拥有海归的企业调查表明,与5年前相比,有92%的海归认为其竞争力“下降”了。
海归创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如何拿到更多的钱,是海归面临的一大挑战。
项目与资金对接不只需要政府的资助和扶持,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项目和团队。
(来源中新社)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以团队的形式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现在,人们看待海归的眼光越来越理性化,估价也不再盲目。海归在事业起步时期的处境相比过去要艰难许多,心理落差不可避免,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海归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其实相当于把回国创业的门槛也垫高了,为自己设了道障碍,最终导致难以跨越。”
——留学新西兰海归 杜振宁
“相比5年前,海归不仅不再像过去那般受宠,许多先天不足的劣势也在逐渐显现。比如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对市场环境水土不服等,创业成功率在下降,对于刚回来的人更是如此。现在,很多人已经从对海归的盲目期望中走了出来,回归到比较理性的状态。”
——留学德国海归 刘 珂
端不平的家庭事业
理不清的社会关系
“我身边有不少与我年龄相仿的海归朋友,聊到创业,很多人表示,虽然面临着种种现实的困难和阻碍,但是说到底最能影响他们创业心态的,还是家庭。”
说上述话的人名叫杜振宁,10年前赴新西兰留学,现在已是烟台塔斯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谈起回国创业,他动情地说:“老一辈的海归,在国外的生活比较优越,有事业,有房子,有车子,却并不一定感到幸福。在我所接触到的留学生圈子里,80%的人都希望回来,中国人‘寻根’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与生俱来的。”而说起创业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他表示,只有生活上适应了,心态才能放平,调整好了心态,创业才能有保证。“对于比较年长的海归来说,回国创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实是生活。”杜振宁惋惜地说,一些老海归虽然自己回国了,但是家还没有完全回来,家人、孩子都在国外,形单影只的孤独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打退堂鼓。“海归创业的物质支持不可少,精神支柱更加不可或缺,它们一个是支架,一个是灵魂。归国人员的家庭安置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杜振宁说。
另一方面,有些海归由于旅居海外多年,对中国国情的印象渐渐淡化,缺乏对文化、社会以及商务规则的认识,创业时容易陷入偏离市场需求并与国情相悖的尴尬境地。加拿大加达国际商务投资集团总裁闫长明犀利地指出,海归在创业探索中过多套用国外模式,没有结合中国实际,是创业过程中的硬伤;而无法融入现代中国的文化氛围,不会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则是海归创业者的隐痛。杜振宁建议海归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多下些功夫,“海归要做聪明人,回国后就要快速适应这里的文化氛围,学会跟团队成员打交道,跟工人打交道,跟市场打交道,跟政府打交道,还要跟媒体打交道……不能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的海归,是无法承担起领导和统帅一个企业的责任的。”
够不着的资本:
海归心中的阵痛
身为山东靶点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总裁的刘珂,20年前受国家公派赴德国波恩大学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感觉到中德两国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差距很大,那时的中国基本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没有钱,创新的东西也很少。我可以在德国看见日本的索尼和韩国的三星,却完全找不到中国的痕迹。这些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发现国家、民族要强大,经济就必须强大,经济要强大就要创办企业。”
刘珂不无遗憾地告诉笔者,通常来讲,药物研发在国际上都有大企业作为后盾,或者由风险投资来支持。中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投资机构往往讲求快速回报。在这样的背景下,刚起步的海归企业想拿到资金就更困难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国外风投机构,手下都有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来对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从而实现资金和项目的有效对接。由于有着成熟的组成机制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他们的投资行为完全是商业的。而中国的现状是,对风险的测定和评估通常由纯金融业人士负责,其中不乏一部分人其实不懂技术创新,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一笔交易成本。”刘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