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吉利:蛇吞象后的创新演练
在通往古巴重要名胜风景区的公路上,产于中国浙江吉利汽车的1200台旅游用车正在飞驰。鉴于去年进口的这批汽车良好的公路与安全表现,古巴旅游部部长Manuel Marrero Cruz已决定同意下属公司向这家中国公司再进口500台自动挡汽车。
李书福知道让古巴所有的旅游地实现“满城尽是吉利车”并不遥远。因为最新向古巴出口的500台汽车中,按照C-NCAP五星最高安全标准设计的吉利“帝豪”,已经扛起了“高性能、高品质”的国际大旗。
与此同时,李书福刚刚拿到手里的沃尔沃这张王牌,还在积蓄另一种力量。
虽然沃尔沃在上海嘉定区项目还处于“待孕期”,距离实现真正的中国生产还有2年之期,但在此期间面对各种质疑,仍然需要李书福不厌其烦地解释,问题主要集中在怀疑吉利对沃尔沃究竟有多少消化能力。虽然朴实的李书福一再表示“吉利需要沃尔沃,而沃尔沃更需要中国”,但他明白事实胜于雄辩。
并购沃尔沃之后,李书福在内部提出两个重要的“冲击说”:一是在人才创新上发起冲击、二是在技术创新上发起冲击。这样的口号听起来并不新鲜,但这恰恰说明,吉利需要在人才与技术基础建设上进行一场“恶补”。
破解人才倒挂结构
从“四个轮子加一张沙发”到“蛇吞象”后的国际化,李书福正在试图压缩管理基础的建设周期。
“并购沃尔沃之后,我们将形成两线运营,即沃尔沃和吉利本身,而吉利这个原来的品牌将成为集团品牌,它将通过帝豪、英伦、全球鹰等三个品牌来运营全部的吉利产品。”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向《经理人》透露:“对于今后的沃尔沃运营上,我们正在加紧运作公司管理体系内的建设。”换言之,吉利准备通过建设自己的管理体系,做好与沃尔沃之间的管理无缝连接。
但是,包括吉利在内的中国制造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创新人才。对于这两大基础性薄弱问题,仅仅依靠并购国际品牌能否解决?李书福表示:“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成败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在他看来,构建企业的“人才森林”才能让企业创造出核心技术。
目前,吉利的人才结构呈一个倒挂的梯形。在梯形的上部集中了行业最顶尖的精英,比如在沃尔沃系里有大众北美CEO斯蒂芬-雅克布、原菲亚特CEO赫伯特-德梅尔、原瑞典华轮-威尔森船务公司总裁约恩-方斯-施罗德、原殷拓集团亚洲公司CEO霍建华等,而在吉利总部,则有原任职于戴姆勒-克莱斯勒技术中心的赵福全、原北汽控股集团总工程师童志远、原英国BP集团高管袁小林、原菲亚特集团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沈晖、原海尔人力资源总监魏梅、原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桢等人。但是,这种头重脚轻的人才结构,是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公司内部,李书福提出一个叫“元气动力”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由人力资源部提出,始称“原动力”,但是李书福认为:“从中国人的《易经》角度,元气才是人的动力之?本。”
而所谓的“元气动力”,实际上是所有员工发自内心的心愿,与公司愿景一致,并急需激发出一种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内在精神力量。吉利为此推出了三个创新基础项目:“问题解决票”、“我为生产一线出把力”、“管理岗位末位淘?汰”。
“问题解决票”和“我为生产一线出把力”两个创新项目,前者通过把问题即时暴露出来,职能部门及科室人员得到信息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有效解决,不仅实现“有了问题,立刻暴露,彻底排除”的目标,而且消除了原来职能部门与生产一线单位之间互相推诿的不良现象;后者是非生产人员每人每月至少抽出1个工作日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让职能部门主动地为一线单位和一线员工服务,减轻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
而“管理岗位末位淘汰”则实行内部竞聘的方式,即把绩效不好的管理岗位拿出来竞聘。魏梅向《经理人》介绍其做法有“三关”:第一关是资格审查,即对学历、工作经验等任职资格进行核定;第二关是吉利评价中心的测评,即各竞聘候选人首先进行职业经理人在线心理测评,其次是根据管理者对素质模型指标进行测评;最后一关就是领导组面试,要求竞聘候选人作PPT竞聘演示。原下属备件公司的副总邱金荣,就是通过“管理岗位末位淘汰”项目成功竞聘为分公司总经理的。
“通过这些创新制度,一方面打破了中基层之间那种僵硬的上下级关系,同时发现了一批优秀的中层管理领导,进而逐步改变吉利人才结构梯形倒挂的现状。”魏梅表示。
而与此同时,吉利在技术基础建设上也进行另一场更为严峻的“恶补”。
“全矩阵式”管理
作为即将与沃尔沃双线运营的吉利自有品牌,过去在“四个轮子加一张沙发”简易战略下,一直以低端市场作为定位方向。而在企业内部,研发落后、产品单一的窘境一直是老大难,这也是李书福的另一个痛点。
并购沃尔沃能带来对自身技术基础提高吗?由于两者技术平台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嫁接,因此李书福迫切需要让自身技术基础实现内向性的提高。
吉利推行了一项称为“技术创新工程”的整合创新体系。“我们首先通过技术体系整合,理顺体系架构和运作机制,同时推行产品平台战略和通用化建设,以及能源多样化等研发战略,最后,作为体系的长期积淀,我们通过知识积累把经验和知识保留下来。”副总裁赵福全概括了建立该体系各个模块之间的传导关系。
在“恶补”这套整合创新体系中,吉利尝试对技术研发管理工具进行创新,比如 “全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
矩阵式管理在西方备受推崇,但多数中国企业都难以恰当运用,因为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难以考核等难题。
吉利的创新在于将矩阵管理 “内部市场化”。其矩阵的纵横节点是专业处室而不是个人,研究院考核处室、处室考核个人。这样的设计,客观上激发专业处室的能动性,给他们充足的自主权和管理创新空间。吉利的思路是对研发形成任务流:把任务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后分别启动,均衡地从一个部门转入下一个部门,每个部门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连续工作,和生产流水线十分类?似。
很显然,吉利在努力提升自己核心竞争优势,以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印度塔塔,倚靠并购沃尔沃而迅速上位的吉利,虽被贴上“国际化”标签,但要真正赢得未来,路还很长。
【吉利:蛇吞象后的创新演练】相关文章:
创业需要创新、创新必须务实04-19
创新的创业项目03-11
创新创业计划11-09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作业创新创业计划书03-26
创业中创新思维的运用03-07
创新创业事迹材料05-17
创新创业的计划书03-24
创新创业计划15篇03-04
创新创业计划书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