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今典投资集团董事长王秋杨:征途上的行者
洪晃曾评价说,王秋杨是个传奇女子,她的胆量、性格和相貌都是新中国新女性的典范。在今年7月登顶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之后,王秋杨成为首位登顶世界七大洲高峰、徒步南北极点的中国女性。短短7年间,王秋杨实现了从业余登山爱好者到非职业登山健将的蜕变。尽管有诸多充满光环的社会身份,但王秋杨最愿意被称为“在路上行走的人”。
享受攀登的孤独
坐在层高6米的办公室里,王秋杨一身疲惫。从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回归城市生活,她还没有完全适应。梦想一夕达成,反而令她生出一份失落。她用“无所事事”来形容这段时间,那种感觉“就像个失业的人一样”。为了缓解这种情绪,昨天下午她去健身房进行恢复力量训练。体重仅54公斤的她,能举起75公斤的重量做深蹲。几个小时的训练之后,她精疲力竭地回家。一整个晚上,肌肉酸痛到无法入眠,以至于今天坐在椅子里,向后稍稍转动一下胳膊,都疼得让她直皱眉头。
力量训练为王秋杨找回了活着的感觉。对她来说,登山不只是攀爬,而是一种在登山开始之前就已经进入的状态。缓解失落的另一个方法是写作。她原本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只要一踏上旅途,她就会有与自己对话的需要。从徒步南北极到陆续登顶世界七大洲高峰,山友们斗地主的时间,她就窝在帐篷里写日记。即使在准备冲锋登顶的最后几天,她从山上下来休整之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写日记。一个地方一本,9本日记整理出来有8万多字。于是,就有了两本记录自驾游的书和一本记录登顶珠峰过程的书:《只为与你相遇》。
在她看来,“7+2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个人登山运动一个阶段性的结束。她打算列出写作提纲,重温6年间在路上认识的朋友和登山过程中经历的故事。她说:“我这个人老是匆匆忙忙的,但我相信南美印加土著人的一句谚语:赶两天路要歇一天,否则你的灵魂会跟不上你的脚步。”登山运动起源于18世纪的阿尔卑斯山,早期属于高风险运动。伴随技术、装备和个体经验的进步,登山运动在20世纪进入个体化时代。但包括珠峰在内的世界七大高峰,仍然是人类挑战极限的存在。在不少人眼中,登山运动是个富人运动。登顶一座海拔5000米的山,不用协作也要1万元;超过5000米海拔的山,3万-5万元;登顶8800米的珠峰,装备、进山费、协作和物资费就要25万元人民币。但财力保障仅仅是前提,登顶珠峰仍然充满风险。即使有了充足的物资准备和专业协作,还受到天气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所以王秋杨常说:“不是人征服了山,而是山眷顾了人。”
2003年对王秋杨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她开车自驾游去了西藏阿里,为设立苹果慈善基金进行实地考察;同年,她看到了王勇峰一行登顶珠峰的直播,并与登山结缘。这两个看似颇为随机的事件,彻底改变了王秋杨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她今天的生活重心。7年后,她已经为苹果慈善基金投入1500万元人民币,在阿里建造了4所学校;同时从一名登山初学者成为首位完成“7+2计划”的中国女性。无论在职业登山圈还是非职业登山圈,王秋杨都是一个传奇。
她在军人家庭中长大,自幼受到的教育是崇尚英雄,青春期又为三毛的流浪文学所吸引。因此,2003年当她偶然看到王勇峰一行登顶珠峰的直播:登顶后,队员们展开国旗,配着国歌。她感动得热泪盈眶。经过王石介绍,她结识了登山队长王勇峰。王勇峰很快发现,她在登山运动上有优势。尽管王秋杨比较瘦弱,一米七的个子只有54公斤,但她的高山反应却很轻微。在7000米的海拔高度,她的高山反应往往等于普通人在5000米海拔的反应。换句话说,在平地上体能比她好的人,在山上可能只能跟她打个平手。这种天分,正是登山运动需要的素质之一。
她原以为登山是个集体运动,有几百人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直到2003年10月第一次登顶云南哈巴雪山,她才对登山运动有了完整的认识。在一天的行走中,越往上走人越少,队友们前后相距甚远,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她当时在城市里每天过着早晨7点上班,晚上11点才下班的日子,公司事无巨细她都要过目签字。在山里行走,她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快乐,发现“人生其实还可以这样度过”。第一次登山之后,她逐渐放手公司的具体事务,每年拿一半时间用来行走。
从2003年到2005年,她对登山抱持一种随性的态度。出门之前不订时间表,不买返程机票。旅行只有一个方向,无所谓目标感。走到某一天觉得该回家了,就立刻回家。这期间,她陆续登顶了四川四姑娘山二峰、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新疆墓士塔格峰、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和西藏启孜峰。问她,登山爱好者有哪些特质?她说:“首先要敢于上路,敢于挑战自己,才能走出那一步。并且登山不是每次都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山友,能够一个人自己上路,是一个可以享受孤独的人。”
前行的信念与责任
2007年登顶珠峰,标志着王秋杨登山运动进入理性阶段。在登顶珠峰之前,她对登山的态度从随性变得更加理性。从2005年开始,她陆续参加过各种攀岩、攀冰的培训班。拿证不是目的,只是想打牢基础。她为自己请了一个教练,协助她训练体能和肌肉力量。她训练十分刻苦,每周4次雷打不动,每次连续3个小时。能举起75公斤重做深蹲,就是那时练就的功底。在做好体能准备的同时,她陆续登顶了“7+2”中的3座高峰:南极洲文森峰、四姑娘山大峰、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和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一时间,珠峰的距离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如果说寻常女人的梦想,是一个超大号衣橱,让王秋杨心潮澎湃的,却是拥有了一个超大号的装备间。睡袋、驼包、雪橇、滑雪服、雪地靴、防寒服、袜子,分门别类,应有尽有。她笑言自己见证了中国户外用品业的发展。1998年她在秀水街买一身行头就敢去南极徒步。经历了多次的生死考验之后,她变得越发沉稳仔细。每次出发之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设计装备方案和准备装备清单。“比如这个清单适合5000米,一个单子适合7000米,另一个清单适合8000米。你要一丝不苟,反复对比不同的方案,检查每一件装备。每个细节都关乎你此行的成败,你带错一双袜子,可能你就会把双脚留在山上了。”王秋杨这样说。
王秋杨把登山还原成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在山里照顾好自己。她还记得第一次登山时的情形:“那时候一些简单的事情我都不会,连雪地靴的鞋带都要王勇峰队长帮我系。当时觉得自己特别没用,特别惭愧。”在攀登过50多座山峰之后,她已经磨炼成一名久经考验的“战士”。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能同时照顾好多个人。在登顶珠峰之前,她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有人告诉她,攻顶当天只要能够穿戴好,走出帐篷,登顶就成功一半了。因为在海拔8000米的地方,人处于在缺氧的状态下,要按照顺序穿戴,带上沉重的装备,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在山上,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你不知道明天、下一个小时、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这也是探险的魅力所在。”有时候队伍行进中,忽然有人一声惨叫就掉下山崖,恰好被藤蔓架在空中,还有办法营救,否则掉下去就是无底深渊。比如,今年7月登顶北美麦金利山之后,队伍从山上下撤时,冰雪开始融化。从冰川上面经过时,冰层太薄经常塌陷,小组里不断有人掉下去。整个队伍采用了截组的策略,用绳子把大家连结在一起,每个人相隔10多米,万一有人掉下去,前后的队友就启动救援。有些冰面太薄,只能匍匐前进,还要带着各自的行李。还能听见冰川底下,滔滔大河的声音。一个冰川裂缝区,短短十几米的距离,连爬带钻,需要3个小时。“那一刻真的很害怕,这些时刻你在当时是痛苦万分的,但时空转换之后你会用、有另一番体会。”
她用“痛并快乐着”来总结登山运动。在她的山友中,有多次成功登顶经历的人。他们不是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的豪放派。相反,登山和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登山对心理是一个很好的磨炼,它会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让你坚韧不拔。在不停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它很正向,让你学会自我激励,变得很细心、很有耐力。但与赛艇、滑雪相比,登山是种很自虐的运动。王秋杨认真地说:“它对身体的损伤很大。在高海拔环境中,人的脑细胞死亡率高,并且是不可逆的,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近视。所以每次从山上回来,反应都会变迟钝。”
每次登顶,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2007年登顶珠峰前,王秋杨给家人发了短信,“我会争取努力活着回来”。而当他们这支业余登山队到达8300米营地时,看到帐篷里趴着一个已经死亡的日本人。王秋杨说:“他穿的登山靴跟我一模一样。我会想象,那个人是我,也会永远躺在这里。”“山在那里”,是登山家马洛礼的一句名言。在王秋杨看来,很难用言语表达它的深义。登山者宁愿死在山上,那是一种就算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也要往前走的信念。每次出发前,王秋杨都会写好遗嘱,用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家人和企业。她坦率地说,在登山这件事情上,家人永远是担心的。你不能指望家人特别支持你,不反对就是支持。
登山磨掉了她性格中的急躁,让她对生命充满感恩。王秋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心是苹果基金会。之前在阿里筹办学校的过程,让她体会到了做慈善的艰难。西藏漫长的冰雪期,阿里偏远的地理位置,让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截然不同于内地。在学校筹建完毕后,她发现更关键的是增加就业机会,否则当地人从学校出来之后,还是只能去放羊。她马上要去阿里实地考察,并在那里开设藏医学院,从每个村庄选拔一名“赤脚医生”,为他们提供场地、医药、服装和培训,降低婴儿死亡率。她并不害怕外界对于慈善活动的非议,只要每一分钱实实在在地利用好了,她就感到很踏实。
【今典投资集团董事长王秋杨:征途上的行者】相关文章:
复星集团董事长的创业体会03-03
80后360教育集团董事长创业成功故事03-05
创新投资集团倪泽望:创业者要有使命感03-14
青年创业研究中心今成立02-28
杨晖:创业是梦想的表达11-24
非营利性组织取得的收入征不征企业所得税?03-06
创智集团的创业之路03-06
天狮集团创业资讯07-11
怎样注册广州公司集团03-27
如何注册集团公司?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