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做一个“茶星巴克”有多难?
在北京东二环至三环之间三丰北里的悠唐购物中心,“煮葉(TEASURE)”茶店显得特立独行,像一家独立书屋或咖啡馆,却有茶香溢出来。
韦物主义认识“煮葉(TEASURE)”创始Helen是在两年前,彼时她正在准备煮葉的开店事宜,今年年初“煮葉(TEASURE)”终于面世。
“从计划到开店,前期准备用了两年半”,她感慨说。
用两年半时间去准备一件事,在这愈发浮躁的时代显得非常另类。Helen计划把“煮葉(TEASURE)”,打造成一个像星巴克那样的茶品牌连锁店。
Helen此前是星巴克高管,任华中区运营总监,十多年的资深行业经历告诉她,有的事只得慢慢磨,急不得。
冰山之下:产业,而不止是一个品牌
想把茶店做成“茶中星巴克”,如今在中国有不少尝试者,但尚无成功者。它们要么是服务、口感难以保持水准;要么,感觉像又一家面目模糊的茶馆or奶茶店,没有星巴克散发出城市“第三空间”的文化亲近感。
Helen说:“要打造一家茶类星巴克,重要的是冰山之下的体系”,在星巴克的管理经验,让Helen看见了星巴克的体系,一个深植产业的体系。
如果你认真研读过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写的两本自传《将心注入》、《一路向前》,你会发现,星巴克最早并不是开咖啡店的,而是美国西雅图一家咖啡豆、咖啡器材供应商,它在咖啡产业上游待了近十年,直至舒尔茨决定开咖啡店,星巴克店面背后巨大的产业链优势开始发酵。
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的咖啡产业像如今的中国茶产业一样,山头林立,缺乏一个标准,哪个区域种的咖啡好?烘焙工艺如何?完全没有一个标准,每个地方都说自己种的咖啡豆纯正,每个咖啡师都说自己烘焙制作的咖啡是一绝——像极了中国现在的茶产业。
而星巴克为了保证服务与产品的品质,舒尔茨做了两件事:
一、制定行业采购、烘焙,直至前台的咖啡制作的行业标准,这保证了产品和服务的品质;
二、培养这套咖啡文化的“守卫者”,星巴克的员工们。
这就是Helen所说的“冰山之下的体系”,与其他只是营销或炒作概念的茶品牌不同,Helen更关心冰山之下的建设。
为此,“煮葉(TEASURE)”深入中国各大茶产地调研,建立了像星巴克一样的深入产业的“标准化采购体系”:一条透明,标准化的采购流程,标准化制茶工艺,对茶进行评级、定价。这保证持续优质的茶高效流入煮葉的供应链体系。另外,煮葉还有饮品手册,煮葉的饮品都是有SOP(标准操作程序),使得呈现给顾客茶有着标准化的高品质。
“煮葉(TEASURE)”也像星巴克一般培养人才,他们不把服务员称之为服务员,而是“伙伴”,并且建设了一个“煮茶师”的专业考级体系,进入煮葉就会要求学习煮葉编写的两本茶教材,还有六本门店经营管理教材,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茶的知识,经营知识,定期进行考试。
Helen用这套体系来传承煮葉的茶文化,就像星巴克的完善的基层员工培训体系一样。
星巴克会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每年都会派大量团队去咖啡原产地,像印度尼西亚、哥斯达黎加,去采摘咖啡豆,去了解咖啡的全线生产过程,对有晋升潜力的基层员工送到咖啡大学培训8~14周。星巴克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企业文化在员工心底扎根,使员工充分掌握关于咖啡的知识、保持对星巴克和咖啡的热爱。“煮葉(TEASURE)”也是如此,有完善的茶专业、服务、经营培训体系。
Helen说:“星巴克的管理流程十分精准,这意味着员工能被训练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检查其标准度,因此大家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喝到口味一致的星巴克咖啡,享受一样的服务和环境,这种高标准化是它能够遍布世界的重要因素。而煮叶目前也构建了这套体系,这是我们最自信的地方。”
星巴克的管理层90%源于基础员工,星巴克就像一所咖啡大学,让员工掌握咖啡知识,学会经验管理。而煮葉的员工也能不断成长,成为茶专家,因为Helen建立的一套关于茶的完善培训体系。
“每一位煮葉员工都是自信、热情并且专业的,甚至有很多顾客来店里和我们前台的员工聊茶”。“煮葉(TEASURE)”像星巴克一样,企业文化是首先要学习的,星巴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的咖啡连锁品牌,与其充满人文精神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星巴克一直强调要以人为本,而“煮葉(TEASURE)”也一样,不但尊重每一个顾客,也尊重每一个员工,这使得“煮葉(TEASURE)”的员工整体素质非常高。
煮葉店里员工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与笑脸,是韦物主义在任何一家茶馆、中式餐饮店难以看见的。
第三空间的生活方式:细微之处有神的存在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早期坚持将星巴克打造成 “第三空间”,何为“第三空间”?如今星巴克咖啡馆是典型的第三空间,其他第三空间还有酒吧、公共图书馆等,一个除了家、办公室之外你可以依赖,完成你生活方式的地方。
而Helen正在把煮葉构建成一个都市“第三空间”,成为像星巴克一样,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需要懂得都市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品位。
我国咖啡人均年饮用量为0.03公斤,中国茶叶人均消费量为0.95公斤,中国人并非不喜欢喝茶,但茶还是私物,在家里喝,在公司泡,没有一个茶融入的公共场景,这是没有茶类星巴克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茶馆太“仪式感”,需要摆茶具,冲泡,这让想放松,或专注工作会谈的年轻人不适应;而现在许多饮品店的茶又太随意,失去了喝茶的感觉。
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回归本质,星巴克成功是打破了咖啡业的“传统藩篱”,把曾经数千种分支的咖啡标准化,把维持高品质的一杯杯咖啡卖给所有需要它的人,茶和咖啡一样,本质上一口饮品,被人为堆砌了很多符号,星巴克卸掉了,煮葉也在努力卸掉。
Helen说:“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讨厌麻烦,煮叶不像中国传统茶需要那么多仪式感,你来喝茶,喝茶就好,在店里慢慢喝或者带走一杯热茶都可以,我们通过产品品质和设计细节关心顾客,而不去打扰他们”。
韦物主义喜欢日本设计大师黑川雅之的一句话“细微之处有神的存在”,存在感并不需要在设置一个个“仪式感”之上,而是融入细节,让人在无形中体会到质感与关怀。Helen为了追求“煮葉(TEASURE)”的细节质感用了两年半,跑了数万里程,日本、景德镇、福建武夷山都有她的足记。
Helen为了“煮葉(TEASURE)”的设计,多次飞到日本去请“国宝级设计大师”原研哉。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他被“煮葉(TEASURE)”的构思和Helen的执着打动,原本“煮葉(TEASURE)”只是想邀请原研哉做室内设计,结果大师主动接过了“煮葉(TEASURE)”从门店到茶具的所有设计。
Helen为了把原研哉的设计最好的呈现出来,对“煮葉(TEASURE)”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妥协,例如原研哉设计的一个融入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正”茶壶,景德镇根本就没有烧制工艺,为此,Helen多次跑到景德镇找到工艺最好的工匠一起研究烧制方法,终于在开店前一个月完成了这个摆在顾客桌前的茶壶。
Helen告诉我,目前“煮葉(TEASURE)”开了三家店,两家在北京一家在西安,每一家基本在经营2个月左右,客流呈快速上升趋势,顾客复购率非常高。周末的下午,韦物主义看到许多年轻人在这儿谈天休息,煮叶成为他们在巨大都市森林中的栖息地。
“中国人喜欢喝茶的,煮叶把最原本的茶呈现给大家。会谈、工作、独处、约会时,煮叶就默默地陪在你们身边成为一种茶香四溢的生活方式”她说。
【做一个“茶星巴克”有多难?】相关文章:
女生创业有多难03-01
民企融资有多难,解决出路在哪里02-27
星巴克的管理经验03-21
揭秘星巴克的经营流程!11-13
星巴克CEO的12条经验03-21
星巴克加盟条件和费用多少09-14
从星巴克里学到的经济学03-07
星巴克CEO的12条创业经验03-28
星巴克如何运营?详细开店步骤揭秘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