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业的认识误区
危机时刻,许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丢了,自然想起了创业。但对创业许多人存在误解,以为创业只是年轻人的事,或者创业只能拿到风险资金才能创业等等。其实这些也是想当然的误解,创业有时比你们想象的容易。
经济寒冬之中,大量公司倒闭、企业裁员,凯恩斯主义也越来越不那么管用,这时候,人们再次想起了熊彼特,“创新”、“企业家精神”、“创业”,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2009年3月中旬专门推出创业专辑,讲当然危机时刻,各个国家除了重视凯恩斯的经济激励计划外,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创业尤其重视,认为创业是打破目前经济不景气下的恶性循环,提高就业率和恢复经济活力的一剂良药。也有人提供质疑,认为经济萧条原本就意味着创业环境的恶化和相关可利用资源的减少,在这个时候鼓吹创业,究竟是正当其时,还是有些病急乱投医呢?
从一般观点来看,经济不景气时期的创业要更艰难一些,当经济下滑、人们的收入下降、需求减弱,连那些曾经业绩良好的大公司都生存艰难,初创型的小企业又如何能在寒冬中存活?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指出,现在恰好是创业者的良机:首先是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大裁员的背景下,创业者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招揽优秀的人才,而“人”的因素,一直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其次是运营成本也会有所降低,至少写字楼办公室的租金有可能会大幅下降;而面对最严重的需求减少问题,关键则是有没有足够的创造力去发现和引导需求。
“创业”一词始终与“创新”紧紧相连,尤其是在这个萧条时代,若只是复制已有的企业和产品很难获取真正的成功,人们更期待看到变革者的出现,期待看到有人能打破僵局,开创新局面。说到底,经济寒冬就是大浪淘沙,机会总属于那些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英雄。
误区之一:创业者都是单干户,“孤胆英雄”?其实创业更需要与人合作,合伙创业很重要。
太多人习惯于把创业者想象成“孤胆英雄”,而事实上,不管苹果、微软还是Google,这些耳熟能详的创业神话,其初创者都是两个或多个合伙人,创业者并不会离群索居,恰恰相反,他们需要与人合作,需要社会关系网络,更多事实表明,比起远离他人,创业者更喜欢“扎堆”,正如美国的硅谷,年轻人们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交换各自对生意上的看法,形成了一个十分有利于创业的信息网络,这种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当地为创业者提供便利的各种基础设施一起,共同把硅谷营造为“创业者的天堂”,据统计,全美有1/3的风险投资,都流向了硅谷和波士顿的`创业者们。
误区之二:创业者是年轻人的专利?,其实老爷爷级的创业成功者也不少。
固然,许多关于创业的传说中,那些年纪轻轻的“天才”们二十岁不到就走上了自己的创业道路,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也有65岁才开始创业的肯德基老爷爷。毕竟,创业不仅仅是电脑、网络这样新兴行业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很多时候,由年龄和阅历所积累起的财富,也将成为创业的重要资本。
误区之三:必须要得到风险基金才能创业?其实大多数创业者是亲朋好友互借的。
正如前面所述,创业不仅仅是新兴热门行业的事,而风险基金恰好只对生物、高科技、电脑网络等热门领域有兴趣。
统计显示,大多数创业者的启动资金,并非来自风险基金,而是自己的家人,朋友,合伙人和其他对这一创意有兴趣的人,即是著名的3F原则:Family,Friends,Fools。
误区之四:创业一定要先有个创新产品?其实提供一些新服务等也是可以创业成功的。
创业者并不一定要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新发明,有时候,甚至并不需要在产品本身上做出创新,一位欧洲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家指出: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并非是在产品上做出革新,而是在生产过程上做出革新,包括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创造更有效率的产品流通体系等等,都可以成为创业者的启动之源。
【有关创业的认识误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