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潘世伟创业互惠成功纯属意外

时间:2024-04-22 21:56:02 海洁 创业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董事长潘世伟创业互惠成功纯属意外

  22年前,潘世伟从事自行车销售;12年前,他开起了成都第一家自选超市;到今天,潘世伟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600余家分店的本土连锁零售店巨头的掌舵人。说起互惠超市的成功,潘世伟连说,纯属意外。互惠连锁店的标志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不明原委的人可能还会纳闷。销售自行车出身的潘世伟笑称:“做零售就要像骑自行车一样,要保持平衡,并且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董事长潘世伟创业互惠成功纯属意外

  开超市,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时开第一家店时,完全没有想过要把这个生意做多大,只是出于买东西不方便的考虑,打算开一家超市,结果就做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潘世伟的回答让人感觉互惠的发展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做超市之前,潘世伟从事了10年的自行车销售工作,经常到外地出差,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外地的新生事物,也让他萌生了开家超市的念头,虽然当时他对零售行业的了解并不比普通市民多多少。据潘世伟介绍,创业的合伙人10个,但没有一个人懂零售,全都是“门外汉”,而且当时成都的零售业环境也相当恶劣,“去注册公司时,甚至都找不到‘超级市场’这个词。超市里面的柜台、货架也都是自己用木头做的,收银用的还是算盘。”但就是凭着这股激情与冲劲,成都第一家超市在棕北小区诞生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我们预计可能要亏两年,但简直没想到,第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4万元,开业第一个月我们就赢利了。”回忆起当年创造的“奇迹”,潘世伟略显疲倦的脸上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所有的人都很激动,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感觉到没有做不成的事!”到1995年,互惠又陆续在各个社区开出了12家分店,这个时候,潘世伟已经下定决心,要在连锁零售业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带团队,打造最好的工作平台

  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潘世伟几乎一直面带微笑,谦逊和蔼,就像耐心解答顾客的疑问一样。对待员工的工作,潘世伟自认为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我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很严格,公司对员工的管理也是军事化的。”

  潘世伟还不忘加强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除了自己每年都要到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六七次充电外,他也要求员工必须多看市场类、营销类书刊。在潘世伟办公室外的大厅里,记者看到有专门一块类似于阅览室的区域,书架上放着如《商界》《销售与市场》等各种经济类书刊多达近百种。“虽然管理很严格,但所有的员工都把互惠当成自己的家,甚至一些离开了互惠的员工兜了一圈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公司。”潘世伟说,虽然互惠不能给员工最好的待遇,但却能给员工一个最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员工不愿离开公司的原因,“当然,这也跟我个人魅力有关。”说完,潘总爽朗地大笑起来。

  奔事业,连锁之路走到底

  虽然潘世伟对员工工作要求很严,但工余时间,却爱和员工打成一片。潘世伟自己介绍说:“我经常和员工一起打羽毛球、篮球,公司每次运动会我都要参加。”“下来和员工走到一起,我觉得很高兴,感觉也很轻松。” 为此,潘世伟还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从没有陪家人逛过公园、逛过商场,太忙了,没有时间。但我相信他们都能理解我。”说到家人,潘世伟的笑容中透着一丝歉意。“每个季度,我们都要组织员工开车去周边风景区拉练,大家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既完成了工作又增进了感情。”在潘世伟的心中,员工已经成为了他的家人,他肩上挑的,是一个上万人的大家庭的责任。“现在,我无法想象除了零售行业外,还能去做什么。”潘世伟说,“我已经走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只能一直往前走下去!”

  对话

  记者:方便透露您的年薪吗?

  潘世伟:一年就10多万的样子,但我拿的是月薪。

  记者:职业生涯中,你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潘世伟:开第一家新店。

  记者:当老总,快乐和压力哪个更多一些?

  潘世伟:快乐更多一些。最大的快乐就是每开一家分店,就能解决一批下岗工人的工作,看到他们开心的感觉比赚钱更快乐。

  记者:如何看待与外资超市的竞争?

  潘世伟:外资企业的成本要高于国内企业,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优势。我们与外资超市虽然有竞争,但其实是在共同培育整个市场,这对大家都有利。

  记者:通过晚报,想对您的消费者说点什么?

  潘世伟:感谢成都消费者对本土零售企业的支持!

  潘世伟的连锁帝国梦

  18年前,他建立了西部第一家自选超市;同样也在18年前,他让食品销售人员首次脱下了“白大掛”,穿上了红黄色的全国第一套工装。18年里,无数企业倒下了,但他的帝国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店,继续书写着零售业的传奇;18年里,他把“社区型”超市从零写到了一千两多家,布满成都、四川的大街小巷……

  如此成功的企业家,却有着一颗异常淡定的心——不骄不躁,面对所有的荣誉处之泰然,他常说,开超市就是为了惠利他人,他就是互惠商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潘世伟。

  从一位成功的自行车销售商,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知名的连锁行业大亨,潘世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而他的互惠帝国从创建到现在走过了18年的历程,18年里它经历了何种洗礼才完成了连锁业巨头的蜕变?

  互惠18年

  在很多人眼中,潘世伟是一个传奇人物,甚至有些“看不懂”。因为18年前,他搁下了从事8年业已成熟的自行车销售业“另起炉灶”,在成都棕北开设了一家“社区型”超市,此举开创了西南自选超市的先河,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让人不解的是,当时他还做好了一个准备——“亏损两年”。而那时的他,已在自行车经营行业稳坐西南地区“头把交椅”,年营业额已有4-5亿。

  忆起当年创业,潘世伟颇为感慨,“身边没有人不反对,就连老婆也不赞成。”不过,当年即便潘世伟的“转身”决定,遭到所有的反对,“在中国做企业,如果光说不做不行,一定要有执行力。”于是他力排众议,依旧停下了自行车销售的步伐,将步子迈在零售业的大道上。

  原来,常年出差的潘世伟看在国外看到过自选超市,发现这种购物方式非常便捷,“一家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货物很齐全。”而当时,超市对成都人而言还很遥远,比如要拿货,糖酒就只能在糖酒公司去买,日用品就只能在日杂公司买,当时是分得非常细,当时的中国市场就是这种业态。当时的潘世伟只抱着一个想法,超市买东西很方便,街坊邻居肯定会很喜欢。

  互惠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只是让潘世伟以及创业团队吃惊的是,他们的计划“落空”了——棕北店第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万元,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赢利。就这样,互惠从94年的棕北店开始,18年里,共开设了1200多家,互惠的红黄色从成都向全川扩张,先北上绵阳、南下雅安、东取南充和广安,现在甚至将触角延伸到了重庆的乡镇街道,而潘世伟如今正谋划着将互惠开进昆明、西安,一年700家,这是潘世伟的新目标。

  但如此大手笔的扩张计划,潘世伟却不愿假手于他人,全部采用直营店的方式。不仅如此,互惠目前已经开设的1200多家店,也全部都是直营店。与之相反的,互惠的竞争对手正在采用直营与加盟店的方式“跑马圈地”,互惠坚持投入更大的直营店,而坚决摒弃加盟店,作为掌门人的潘世伟又有着何种的怎样的谋略呢?

  “互惠从建立开始,就把目标定为中国的NO.1,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时就要做出异于常人的决定。”潘世伟喝了口茶继续谈到,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从未将盈利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互惠要做中国的NO.1也应该拥有长远的眼光。在潘世伟与太太何婕(互惠超市总经理)看来,加盟店虽然可以快速扩张使得互惠的门店数量获得狂飙式的发展,但对于门店提供服务的品质以及门店内产品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互惠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就很难传承。故此,为了让门店的品质得到保障,潘世伟率领的互惠集团放弃了加盟店这一更快的扩张方式,选择了成本更高的直营店,“这样互惠的牌子才能持续。”

  对于一个人而言,18年的都日子不算短,发生的故事,那并不会比满天繁星少。对于一家企业而言,18年里能够遇到的风风雨雨真能聚成满天星斗。而一路走到今天,回想当年时,可能会有弹指一挥间的感觉;但对潘世伟而言却是五味陈杂。原来,18年里,与互惠一同起步成长的川企不在少数,但能够陪伴其一路走来的却是少之又少,潘世伟甚至经常感叹:“同一行业中,一个相伴走过10年的企业都少之又少,真的会有孤单的感觉。”

  而潘世伟这位成功带领互惠走过18年的掌门人,却一直将最大的对手锁定在自己身上,“18年里,我们最大的对手一直是自己。”

  “成功不是一下子的,是上万人用了18年的心血经营出来的。”潘世伟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18年里遇到了很多难事,有很多辛酸以及旁人不理解的东西。在潘世伟与太太看来,难事只要坚持找对了解决方法就能解决,遇到的外界困难并不算什么;而最让他们时刻如同芒刺在背的,是自我的提升——员工素质的提升,因此互惠有了“四川零售业黄埔军校”的称号。

  黄埔军校 培养子弟兵

  大红、明黄是互惠的颜色,红色代表热情,象征着互惠的服务永远贴心周到;黄色代表希望,意味着互惠是一个能让人感受到希望的地方。自然而然,热情、希望就是互惠文化最好的诠释。

  为了将互惠的文化诠释到位,互惠有着极为严格纪律和人才培训机制。据了解,互惠的管理就像一个军事化的学校,每个员工必须参加培训后才能上岗,新员工要培训3个月,老员工每两个月就必须回来参加培训,培训达不到标准的就降级。

  走进互惠总公司会议室,抬头就可望见一张标语,上面赫然写着:平平淡淡就是错,无功就有过。更令人吃惊的是,互惠有着这样一条“军规”,新晋员工一年内没有升职便会被淘汰……这些规定看起来有些苛刻,但就是这些近似苛刻的制度让互惠有了“四川零售业黄埔军校”的称号,用潘世伟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是在培养自己的子弟兵,他们中一部分成了公司管理层中坚力量,还有一部分在其他超市里担任重要角色,相当于我们也在做人才培养和输送。”

  为了让服务标准化深入人心,互惠在94年刚刚建立棕北店时,让销售人员脱下了传统的“白大掛”,穿上了互惠的红黄色工装,这一举动可谓是食品销售行业的一大里程碑动作。在此之前,全中国从事食品销售的工作人员,都要穿着医生样的“白大掛”,而互惠改变了这一情况,真正的地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服务行业需要的是耐性、稳定并且持久的激情,这与互惠文化不谋而合。而怎样保证员工的士气与激情,互惠有自己的妙招。互惠公司的运动会办到今年已经是第18届,也就是说从公司成立之初,运动会项目就同步诞生了,“让大妈大婶们在操场上跑步、跳绳,这得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儿。”潘时伟对坚持了18年的运动会颇为自得,“坚持开18届没有什么了不起,厉害的是能让40多的大婶们上跑道。”

  当然运动会一件事远远不够。互惠还有办法——培训课,潘时伟介绍,互惠的培训课并不是简单的讲座,而是互动式的课堂,“培训期间还有体育课和劳动课,结束时还有考试,与正常的学校生活无二致。”此外,互惠的员工每年还有两次军训,将员工分批送到部队进行训练,“部队铁的纪律有利于培训员工的纪律意识,并且团队协作意识也能极大的增强。”再配合上互惠年轻的管理团队,用潘世伟的话来说,那就是“周围的人都朝气蓬勃,你想老气横秋都不得行。”

  为了执行铁的纪律,潘时伟自己时刻都穿着红色的工装,“不能因为是董事长、总经理,就不遵守制度。”潘时伟正了正声音说,“我并不赞成那种把公司高管和公司分割开来的情况,因为我们都是公司的一份子,应当遵守。”

  未来战略:做精做专

  07年初,潘世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互惠的首要任务是做强,并非做大。事隔三年,零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大卖场纷纷进驻成都“跑马圈地”,互惠的战略会有变化吗?

  潘时伟董事长明确表示:不会,互惠仍以做强为首要目标,未来将向做精做专的方向努力。开连锁店做零售必须沉下心去,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做,急不来。因此连锁店需要系统的管理,投入成本较高,因此有很多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做直营,而18年过去了互惠仍然做的是直营,管理1200多家直营店和管千家加盟店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业务流程和体系都不一样,“互惠未来需要做精做专,这也是零售行业的一个趋势。”

  此次采访前几天,潘时伟刚刚完成了对重庆、昆明、西安市场的考察,年内将在重庆开设多家新店,争取年末时突破100家;而昆明、西安市场的进驻,也已经搬上了潘时伟与他的团队的工作日程表,只是时间问题,“明年开始互惠会争取每年新开700家直营店。”对于700家每年的速度是否过快,潘世伟很是自信:“互惠已经18年了,厚积薄发,已经积蓄了大量的力量,700的速度不会太快,互惠的品牌能够承受。”

  外来零售业巨头来势汹汹,大有横扫成都零售业的势头,但潘时伟对此并未表示出过分的担忧。“零售行业之间有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各地区区域文化差异很大,区域性的零售行业应该是非常强劲的。”潘时伟看来,亚洲人有着自己的消费习惯,中国人的家庭情结更是不可替代,买东西喜欢去离家近的,以社区为目标的互惠很有优势;而现实也在不断证明,外来卖场仍有着“水土不服”的毛病,“只有中国人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包括互惠在内的本土零售业会有很好的未来。”

【董事长潘世伟创业互惠成功纯属意外】相关文章:

许式伟:学会理解客户需求创业就成功了一半03-01

天津中盛粮油董事长王伟其人03-17

陈松伟:做到极致便是成功03-16

80后360教育集团董事长创业成功故事03-05

曹国伟从CFO成功变成了CEO11-24

从意外所得看你的创业能力03-03

意外所得看创业能力11-14

意外所得看你的创业能力03-28

成功的董事长给自主创业大学生的建议03-17

新浪掌门曹国伟:现在开始创业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