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

时间:2022-11-18 04:08:11 开店项目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欢迎大家参考!

  1、小店诞生

  开一家小店,也许很多人想过。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日子也能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滋润。我也开了整整10余年的小店,开过服装店、书店、音像店,其中开书店的时间最长,将近10年。开店的经历,使我体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多少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年来,开店是我家主要的经济来源,脱贫致富,它是当仁不让的功臣。我很乐意把开店的经历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若能对朋友们有所启发,我将深感欣慰。

  开店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谋生,又能作为将来发展的根据地。开一个小店,虽不能大富大贵,但只要经营得当,养家糊口,或者实现小康水平,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们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小店,不是那种投资上千万的酒吧、饭店之类大手笔。小店生意虽小,但也能细水长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民间,向来有“小雨落成田”的谚语。可不要小看了小生意,闻名中外的温州商人,不是以几分钱的钮扣和几角钱的打火机起家的吗?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想当初,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是以推销塑料花,攒下的第一桶金;而台湾首富王永庆,曾经也是个卖米郎。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已是身价百亿?退一百步讲,就算经营不利,小店也是“船小易掉头”,进可攻,退可守,就是撤退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寻找新的方向。

  现在开一家小店,是轻而易举了,可是在20多年前,它需要的不仅是资本,还需要勇气。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还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被人看不起的。那时候,摆摊开店的,大多是些劳改释放回来的,以及在社会上游荡的二流子,是受人歧视的,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单位愿意接受他们,但他们也要吃饭也要生存,就只能自力更生,在这种初始愿望的驱使下,他们开始了练摊生涯。

  倒卖服装,是他们首当其冲的选择。当时物资匮乏,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末期,市场经济才刚刚萌芽,人们还不习惯于讨价还价,就是还价,也是羞羞答答的。标价多少,就卖多少,而想赚多少,全凭摊主的良心了,你想这个利润空间有多大?当初的这批人,没过几年,很多成了暴发户。当时还有个现象,姑娘一般是不屑于嫁给个体户的,会让人说成是“一切向钱看”的拜金女郎,有些大胆的就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那些财大气粗的个体户,吃“现成饭”。当然,幸不幸福是另外一回事。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个体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补充,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得到了政策上的默认。个体经济有了“名份”,顿时掀起了一个高潮。这时开店的小老板,虽没有前几年容易发财,但生意还是不错的。由于苏南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外来打工人员涌入,拉动了地方的消费,也使得各种各样的小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不过,那时候的服装店,卖的基本上是大众服装,是相对低档的,因为农民刚刚脱贫,还没有达到致富的程度,加上打工者大多来自贫困地区,他们的工资也有限,注重于服装的实用性,对服装的观赏性并不很在乎。

  其时,我从代课老师,调到了镇上的文化站工作,基层文化站的工作很清闲,就是管理一下录像厅、游戏机房、图书室,每天去对帐收钱,另外有空写一点文章,时间比较宽裕。我不想以看报喝茶来打发大好时光,准备利用空余时间,做点其它事情。当时我就想到了开店,开一家服装店。但我在上班,只能抽空照看一下,不可能坐在店里,我就想,请我的弟弟帮我照看店面。

  当时租的店面,在老街上,小学后面的一排店面,不算闹市区,如果给店面市口分等级的话,我的店面只能算丙级,但还算可以,而且有优势的地方。一般的店面是私人的住宅,是破墙开店的,房租都要一年或半年一次付清,而我租的店面是公家的,他们每月来收一次,这样我就节省了开店的资本,可以用在进货上。当时,我自己只有1500元,父亲支援了1500元,一共就3000元的资本。那时,苏州地区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接近3000元,相当于我用一年的工资收入,来冒开店这个险。简单的装修,是我弟弟亲身做的,因为他是做木工的,一手好活。买了一些衣架,到常熟招商城批发了服装,就开始营业了。

  我记得很清楚,开张那天,是1993年10月8日。我23岁。经营的品种,有服装、租书和塑封照片,还有一些小百货。我是个合法经营者,开店之前,就办好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后来,他们来收税费时,我记得营业税是每月180元,工商管理费是一年300元。租书也是为了吸引人气,而且没什么投资,直接把我家里的书架搬过来就行了。事实证明,租书项目尽管没赚到多少钱,但使我结识了不少朋友,也间接地带动了其它方面的收入。

  我能果断地决定开店,其实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在正式开店之前,我已经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那就是塑封照片。1990年以来,我在《当代青年》杂志发表过几篇文章,当时在文章下面,留有作者的通讯地址,有很多读者给我写信,我也认识了一些笔友,其中有位福建的笔友,给我寄来的照片,是塑封好的,这让我很惊奇,也灵光一闪。当时,第一批公民身份证刚刚颁发,也是这样塑封好的,如果照片也能这样塑封起来,不但更漂亮,而且不易褪色发黄,保存的时间也就更长,一定会深受欢迎的。

  福建的那位笔友,也不知道这种塑封机是在哪儿买的,他只说是照相馆给塑封的。我询问了苏州的很多照相馆,都没有这种塑封机。那时没有互联网,信息查找远没有今天这么便捷。有一天,我终于在一张报纸的中缝,看到江苏宜兴有一家塑封机厂,我欣喜不已,通过114台查到他们厂的电话,问清了他们的厂址,第二天,我就坐车到他们厂,花了1200元,购买了一台塑封机。这台塑封机,可以塑封名片,还有5寸和7寸的照片。

  为了试探市场反应,了解人们对塑封照片的接受程度,我联系了镇上的女工住宅区,在他们门口,摆了个摊,在桌子上放了几张塑封好的样照。作为对住宅区领导的感谢,我免费为他们塑封了几十张照片。他们对这种新颖的塑封工艺,也非常感兴趣。我在住宅区只摆了两天摊,旗开得胜,前来要求塑封的打工妹,络绎不绝。她们一般出门在外打工,都会拍很多照片,但又不易于保存,能够塑封起来,既使照片看起来更亮更清晰,也不会发霉变质,让她们爱不释手。第一天,一共塑封了350多张,第二天共塑封了280张,收费是每张1元钱。(现在的照相馆里,一般都有了照片过塑服务,收费也很低廉,但在当时,人们是见所未见,感到新鲜,所以很受欢迎。)初试牛刀,就小赚了一笔,让我充满了信心。等我撤了摊后,还有很多人打听什么时候再来?等我的服装店开业后,人们看到这种塑封照片的服务,纷纷前来,除了打工妹,还深受本地人的欢迎。半年以后,才有照相馆跟进,也做起了塑封服务。

  我的书比较杂,既有言情、武侠,也有文学类、生活类,以及其它学科的书籍,看书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每天能租借出去100本左右,收费是每天每本两角。前来借书的人,有学生、工人、教师、商人,还有一些单位的领导,相互熟悉以后,他们会在我店里购买服装、塑封照片,当时的影集、通讯录和音乐盒这类小百货,也很好卖的。我通常是上午在单位,把事情做好以后,下午就可以回来看店。工厂里的员工,胸前会挂一个胸卡,很多厂家的胸卡,就是我塑封后制作的。有家名片社还和我挂钩,他们承印的名片,拿到我这里来塑封。实际上,开店之初,流动资金的积累,就来自于塑封的业务,租书的业务能应付日常开销,而卖服装方面,得到的利润,要投入到下次进货的周转,才能把服装店不断壮大。

  2、服装经营

  开店不久,就到了年底。众所周知,年底是服装销售的旺季,全年一半以上的利润,要靠年底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实现。每家店都在加大进货量,备足货源,我也不例外。每个星期要去进一次到二次货,每次进货3000元左右,有西装、西裤,毛衣、内衣、皮茄克(不是真皮的)等,临时有点资金紧张,不好意思,我也借用了单位的数千元去进货,因为当时我负责收帐的,年终时的录像厅和游戏机生意都很好,一天能收入上千元,不过,过几天我就能还上的,当时我店里每天的营业额,在一千元左右。可能是人缘和服务不错,生意在镇上的店中,属于中等偏上的。

  可能是性格原因,我做生意还是比较诚实的,对进回来的服装,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定价,绝不会漫天要价的。当时在全国,已经流传着一句话:“苏州人,杀半价”,意思就是,如果你到苏州去购物,主要是指服装,要对店老板的开价,还掉一半的价钱,店主还有利可图。我店里的商品,是有一个标价单的,明码标价,可以适当还一点价,但不能离谱。比如一件进价40元的服装,我会标价65元,对一件进价80元的西服,我会标价120元。这个利润空间是合理的,顾客存心要买,稍微还掉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让我吃惊的是,新开在我对面的一家服装店,那个定价让我目瞪口呆。一件进价才13元的短衫,他们可以标价85元;一件进价25元的三七毛的毛线衣,他们可以开价125元。人们一则不知道内情,另则购物还不太理性,对服装面料的辨别能力较差,被他们蒙了不少人。我是不屑于这么做的,我宁愿每件衣服少挣一点,但会和顾客建立一种信任友好的关系,他们相信我,下次还会光顾我店里的。

  当记者需要有新闻嗅觉,开店也需要有一定的商业敏感。我除了在单位可以看到报纸,自己另外也订有几份报刊,其中的《苏州消费报》,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在这份报纸的头版,曾经发过一篇《打工在苏州》的通讯报道。我及时关注报纸上关于流行服饰的资讯,对于市场的判断,我会“闻风而动”,进货的新款方面,尽可能做到领先一步。开店伊始,我在服装经营方面,曾有三次走在了同行前列。

  第一是苏州真丝围巾的销售,我店里的丝巾销售,是镇上销量最大的。批发市场上的丝巾,一是尺寸小,是小丝巾;二是假冒的,不是真的真丝料子。我是直接从苏州的丝巾厂进货的,一是保证面料质量,货真价实;二是尺寸大,开幅有115cm,接近于正方形。真丝围巾上还有绣花,柔软滑爽精美,深得顾客青睐。冬天气温低,打工妹几乎人人要买围巾,有的还要寄回去。系上这种围巾,有飘柔的感觉,给女孩平添几份妩媚的气质。小镇是个有名的江南古镇,当时旅游还没开发,但仍然有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看到我店里的丝巾,都要抢购一空。一个冬天,我卖掉600条丝巾,每条的纯利是5元,一共挣了3000元。

  第二是白色的牛仔裤,也是我第一家进的货。原先比较流行是海青色的牛仔裤,比如苹果牌的,威鹏牌的,大多以青色为主。这年冬天,我看到市场上有白色的牛仔裤,就进了几条回来,当天晚天就卖完了。第二天我又进了20条,还是没几天就销掉了。随后去进的时候,大家一涌而上,家家都进了货,销售就进入平缓期。接着又有了背带牛仔裤的款式,又是一阵风。你有我有大家有,销路就差了。我有几条没卖完,来年春天,有外地一个美术学院的师生来水乡写生,她们把我的那几条库存的背带牛仔裤,当宝贝一样买走了。

  第三是纯棉的球裤,是单独穿的那种球裤,比套装上的球裤质地要好。我从报纸上看到新闻,说上海和苏州,这种纯棉的球裤,特别是红色和蓝色的,非常的流行,成为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就想,这股风潮,还没刮到我们小镇上,我何不先尝试一下?那是小年夜的前一天,我转遍了常熟招商城,只找到一家有批发这种球裤的,批发价是21元,零售价是28元,基本是不还价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了二十几条,没想到,回来一挂出来,一些高中的学生和上班族,特别喜欢,一个晚上就卖得差不多了。小年夜,我再次来到了招商城,又进了四十条。做服装批发生意的,除了常熟本地的,很多是浙江等外地商人,他们大年夜就要回去的,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才回来,要是在年前不备好货源,真到过年时,就进不到货了。这四十几条,随后两天就卖完了,其中有几条是让人顺手牵羊拿走的,因为围上来的人多,其它店里没货,就我独家经营,我看不过来,有的就没收到钱。

  春节过后,我盘算了一下,开了几个月的服装店,尽管生意挺不错,但也没有多余的钱,因为挣到的钱,就像滚雪球一样,又投入到经营当中了,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也是一个资金链,钱就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产生效益。不过,我开店时才投入成本3000元,现在起码增值了几倍,这是让我高兴的。刚开始一年,只要不亏本,我就能承受的,能够盈利,那是意外之喜了。

  到了1994年的10月,我已经挣到了一万元,这是去掉各种开支后的利润,这也是我们家,挣到的前所未有的最大的一笔钱。如果不是开店,只是上班,三年不吃不用,也挣不到一万元。开店收获的不仅是钱,还有很多人生中的财富,比如创业的经验,比如为人处世的态度。94年的11月,我的儿子一周岁时,感染了细菌性痢疾,在儿童医院住了半个月,花了2200多元的医药费。我们在医院陪着儿子,暂时把店打烊了。毕竟是新开店,经验不足,在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导致了1995年,服装店的经营情况,出现了滑坡。

  开店的利润来自于销售,但还有个问题,往往会被人忽视,那就是库存。如果库存没有处理好,那全年的利润就积压在库存上了,等于一年白忙活了。从94年夏天开始,就开始有库存出现了,只是当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比如一种衬衫,进了五件,回来很好卖,两天就卖掉三件,以为很好销,我会在接下来的进货中,再进五件或八件,然而,这样一来,这衬衫很难卖光,总会留下二三件的库存,而过了一个星期,就是亏本卖,也没人要了。其它服饰的销售情况,也大致如此。到了95年初,库存服装越来越多,有好几千元,这部分成本,基本是打水漂了。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卖服装要见好就收,这次进五件都卖掉,下次不要进了,应当换别的新品种,就是进,也最多添一二件,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积压。时装不是大米,大米今年卖不完还能明年卖,时装变成旧装,送给顾客,他们也不一定要的,还嫌占地方呢,所以要及时处理,亏本也要卖,总比压在手里好。

  店越来越多了,已经有的服装店,在走中档和高档的路线。常熟招商城的服装,是属于大众化的,做工相对粗糙一点,有的店老板就去无锡、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进货,款式新颖,面料也很考究,价格也卖得起,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会选购这类高档的服饰。进货的地方,更远的有武汉的汉正街、辽宁的海城、福建的石狮等。我是男的,审美眼光比不上那些女老板,加上服饰的流行周期很短,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很快会被新品替代,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有点吃不消,我已经有了转行的打算,于是在经营服装方面,精力和投入都有所收缩。

  照相馆有了塑封业务,他们比我更便利,我的塑封生意就冷清了。租书生意在稳步发展,但挣到的钱,几乎都投入到服装方面了,活钱变成了死钱。我有自知之明,服装不是我的长项,我要适时转向。在细心的观察中,我找到了一个新的点,我要努力站在这个新的启点上,发挥我的智力和能力。这将是一个浪漫的事业,我有信心去尝试,也许成功,也许失落,这并不很重要,只要我试了,就义无反顾,就像一只大雁,如果它不振翅试飞,如何知道天空的广袤?如何知道自己还能飞翔?

  创业的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

  初创阶段,以产品和技术来占领市场。

  第二阶段

  公司化阶段,规范管理来增加企业效益,这是需要创业者的思维从想法提升到思考的高度,而原先的搞关系就转变成一个个渠道的建设,公司的销售是依靠渠道来完成,创业搭档团队也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

  集团化阶段。这时依靠的是硬实力(产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整个集团和子公司形成了系统平台,依靠的是一个个团队通过系统平台来完成管理,(人治变成了公司治理),销售变成了营销,区域性渠道转变成一个个地区性的网络,建立了销售队伍,有一定的销售队伍管理能力。思维从平面到三维。这时你就可以退休了,创业者及其创业搭档就有了现金流系统(赚钱机器),它是24小时为企业工作的,这就是许多创业者及其创业搭档梦想达到的理想状态。

  第四阶段

  这是创业的最高境界,集团总部阶段,是一种无国界的经营,也就是俗称跨国公司。集团总部的系统平台和各子集团的运营系统形成的是一种体系。集团总部依靠的是一种可跨越行业边界的无边界核心竞争力(软实力)子集团形成的是行业核心竞争力(硬实力)这样将使集团的各行各业取得它们在单兵作战的情况下所无法取得业绩水平和速度。思维已从三维到多维,这才是企业发展所能追求和达到的最高境界。

【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相关文章:

创业开店的项目05-12

创业开店项目06-05

穷人创业开店05-12

热门的创业开店项目05-10

挣钱创业开店项目05-10

热门创业开店项目05-10

小本创业的开店项目05-13

乡镇创业的开店项目05-13

县城创业开店项目05-13

挣钱创业开店的项目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