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时间:2024-06-27 16:01:25 创业政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欢迎阅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国家领导人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一是江湖和谐、生态文明。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搞“政策洼地”,不搞“拉郎配”。

  三是通道支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是陆海统筹、双向开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沿海内陆开放,扩大沿边开放。

  五是统筹规划、整体联动。着眼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既要有“快思维”、也要有“慢思维”,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统筹推进各地区各领域改革和发展。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战略定位是科学有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长江经济带有四大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长江黄金水道瓶颈制约有效疏畅、功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陆海统筹、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全面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带。

  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新格局

  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也是长江经济带规划的重点,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和城镇布局优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引导人口经济要素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集聚,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长江重要支流保护,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夯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加强湖泊、湿地和耕地保护,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成渝城市群。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而不是又鼓励新一轮的大干快上。这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区别于其他战略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制定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二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三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四是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一是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三是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解决长江中游航道“梗阻”问题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要着力推进长江水脉畅通,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一是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二是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强化港口分工协作,统筹港口规划布局,优先发展枢纽港口,积极发展重点港口,适度发展一般港口,严格控制港口码头无序建设。三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四是大力发展联程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

  创新驱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创新驱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纲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有:

  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三是集聚人才优势,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结合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予以积极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打造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服务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链,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五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公众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二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聚。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联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四是积极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关键系统及装备研制能力,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实施沿江城市宽带提速工程,持续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纤入户,提升宽带用户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4G移动宽带网络建设。三是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先进高端制造业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

  四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一是突出产业转移重点,下游地区积极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内需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二是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三是创新产业转移方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

  发挥武汉引领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上中下游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差别很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

  一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这个重点,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三是要强化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二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宽进城落户渠道。二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

  三是加强新型城市建设。一是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质,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二是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三是要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空间过度扩张,推动特大城市部分功能向周边疏解、产业向中上游转移。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把武汉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发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贸易创新政策先行区。鼓励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率先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推动长三角与中上游地区共同构建航运、加工贸易和金融合作链条。率先构建引领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

  二是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三是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武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点布局,支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

  鼓励地方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

  一是统一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动上海、重庆等地率先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区域间市场准入和质量、资质互认制度。研究建立务实、高效的区域标准化协作机制。

  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省际之间沟通协调,做好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和建设时序衔接,打破区域分隔和行业垄断,逐步消除区域运输服务标准差距,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加快物流体制改革,推进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直达运输,规范收费行为,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项目。鼓励地方研究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等资金进入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领域。鼓励跨省区共同发起设立城际铁路、环境治理等投资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规范化运作。探索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服务,支持长江船型标准化建设。

  【拓展内容】

  会议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列出负面清单,设定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区域、产业,强化日常监测和问责。要抓紧研究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覆盖到长江流域。要有明确的激励机制,激发沿江各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会议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增强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战略意义

  集群发展

  专家指出,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空间经济战略的一个重大政策举措,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而产业升级无疑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推手之一。

  “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势突出,有必要依托现有的产业资源和发展环境,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快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说。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提出“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相关文章:

创业计划书的写作纲要03-04

创业计划书的格式纲要03-03

创业步骤解读03-27

创业模式解读03-26

创业案例解读11-25

个人创业计划书的纲要重点03-03

“情商”吴长江的创业故事11-17

有关创业模式的解读03-28

新加坡公司注册解读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