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如何避开融资那些坑
但是,关于创业的一个残酷事实是,很多创业项目失败不在于人、产品或运营,而是融资节奏、股权结构、与投资人的关系。产品与运营可以招揽团队来分忧,但融资与股权层面的设置,却只能由创始人或合伙人的你来考量。当你急于获得融资,却反而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陷入无尽的坑里。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创业公司如何避开融资那些坑,一起来看看吧。
1.如何找到真正的投资机构?
在投融界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像银行中国代表处(UN、US、BVI、HK等)、国际有限公司(私募)、基金会、协会、融资网站、投资咨询顾问担保有限公司,等等,这些机构只要不是真正自有资金,往往都是虚假的(钱从海外进来的时候,按国家政策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谁都会说钱在国外),恶迹斑斑。银行代表处,基本是不做业务(除少数批准外,国家也不让做),唯一就是提供上市服务。很多名字起得很响亮的“中国”、“国际”、“华人”之类在海外注册的公司,经查是没有金融许可证的机构,和所谓的投资咨询、顾问公司没什么不同,往往都是花几千元注册的空壳公司,依靠一些社会关系来套项目、圈钱。一些所谓担保公司,它们在银行根本没有担保额度。所谓国外的基金会,其实他们的实力和耐心根本没可能去投资一个具体的实业项目,尤其是不了解的,它们的资金是直接去金融圈里(外汇、股票、证券、上市公司的债券等)去滚动,一旦失败就直接解体了。
要记着,在中国投资是有潜在壁垒的。中国国内的一些协会,那些以非正规手段挂靠的机构,其实和牙防组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么做只是为了有个号召力圈有钱人的钱罢了,对一般的项目并没有兴趣,唯一感兴趣要做的就是造势。融资网站是最能忽悠人的了,他们以为自己拥有的信息就能左右投资人,其实有钱的人都不是傻瓜,而浏览或者发布投融资信息的往往都是一些中间人或者非常小额的个人(要这些人出钱投资更困难)。
另外,市场上总有那么一些资管公司打着帮助创业者融资寻找资金的'旗号,骗取高额评估费,更有恶劣到与评估公司联手欺骗融资者的现象,上当的创业者比比皆是。我曾经找到了北京的一家所谓资管公司,初来乍到没有经验,白白交了2万的评估费用,接着就没了下文。这些资管公司往往给人一种可为企业提供投融资业务的假象,但实际上是通过不断变更企业名称、办公地点来打“游击战”。即使找银行贷款,也会面临收取第三方费用的问题,银行的融资成本主要有三块:银行贷款利息、政府行政部门收取的费用、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对于我们这种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创客陈陆寒(化名)开发了一款顺风车软件,他感觉融资只是“想象中的美”,“15年5、6月份的时候,我经常去北京参加项目路演,参加项目路演之后,各种投资机构给你打电话,说我们是给你对接投资人,投资机构,很多很多,我每天可以接到5、6个电话。”
简单的几次项目路演,这么多机构就要主动投资,这让小陈有些喜出望外。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与投资人见面,得先交钱。陈陆寒说,“他们的说你要参加我们的会,我们在哪找的有酒店,投资人跟项目方有交流会,但是你得交酒店的费用就是800块钱,进场费。800块交完后,他们给你讲一系列怎样融资、完善你的商业计划书。”
还没有见到投资人,就花了800块钱的入场费。小陈心里盘算,与几百万融资相比,区区几百无所谓。谁知想要拿到融资,还得过导师这一关,不过还得再交钱, “让你参加三天的培训会,参加完之后会介绍给你导师,你跟了这个导师,他负责给你项目进行辅导,但是你要跟这个导师的话得再交钱,再交1万多块钱的辅导费。真正投资者没接触到。”
入会费、培训费、评估费,不少创业者为了见到投资人,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那么,见到了投资人就能顺利融资吗?前方还有哪些陷阱等着创客呢?
2.可怕的对赌协议
如果真的见到投资人,融资陷阱也很常见,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对赌协议。百度百科显示,对赌协议就是收购方与出让方在达成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
对赌协议就是收购方(包括投资方)与出让方(包括融资方)在达成并购(或者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一种权利。所以,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
签署对赌协议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许多创业者并不真正懂得这种期权的含义,急于签署条件严苛的对赌协议,导致最后失去了主动权。
成为一家能够获得风投公司支持的初创公司当然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能够获得更多关注的目光,也正因为这一点,无数的创业者们都在尽其所能,都想着能快一点拉到融资就快一点。但是,这样做并不见得对创业者有利。 你越是有能力 Hold 住自己,才能获得越合理的结果。
3.过高估值是一个自己挖的坑
创投界老将王功权认为:一定不要掉进 融资作价过高的陷阱:和资本博弈 机构死得起,你死不起。
企业稍有规模的时候,都想自己融资,特别是银行、政府那边的融资不好拿。大家都觉得现在资本市场蛮狂的,风险资本挺傻的,有点“钱多人傻快来”的味道。
但是,世界上的商务不管多么复杂都有一个基本常识:买卖。投资人都在资本市场上混了很久,不可能白给创业公司融资,创业者以为自己谈了一大堆,耸耸肩膀,称项目在国外有某种模式作为一种参照,就可以作价很高,实际上这非常危险。企业值多少钱大家在资本市场上都是有一定概念的,当资本市场上非常狂热、价格叫得非常高的时候,作为创业者要知道假如有泡沫,是要把自己放在泡沫最上面等着摔下来呢,还是坚持走在自己的路上。这里有涉及到资金管理的内部机制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
风险投资,管理基金的绝大部分是职业管理人而不是老板,这些职业管理人在考虑投资的过程中大部分会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说白了就是自己的饭碗,和很多国有企业干部是一样的,你做的每件事情考虑的是责任问题,假如企业在某个热门的方向上进行融资,我作为企业管理人,我遇到了我没有投进去,这对自己职业能力是一个非常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基金很想投进去,但是,不管职业经理人在创业者这里是什么说法,回去公司开会都摇着头说太贵了。但怎么办呢,不投就失去这个机会,投又价格很高,坏人都是逼出来的,做法是什么呢:我先投进去再说。
不是要那么高的价格吗,先投,一脚踏进去再说,比较专业一点的机构会跟你签署各种对赌协议,要求实现这个实现那个,你达不到的时候回过头就把你的股权对冲了。而创业者觉得这些协议等未来达不到再说,把钱先融进来。这里涉及非常大的危险:职业管理人投进去之后会跟他的合伙人说这是一个好项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决策者支持,现在投进去了,价格这么高职业管理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在企业往前走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那么竭尽推出你的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会面临极其大的压力,他会面临合伙人们共同的一个问题:当初你不是说这个项目很好吗?怎么会没有这么好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作为一个基金负责人想要自己下一个项目通过决策者支持是很难的。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呢,他会来折腾你,比如要在下轮融资中想办法拼命提高价格证明他是对的,或者会通过各种其他方式追求利益,总之,要把高价买的东西最后通过低损失补偿回来,减轻自己的风险,于是,创业者会发现股东里出现这种力量:天天琢磨着怎么把他的利益加大。很快就会形成团队和投资者冲突,演变为矛盾。
如果公司的下一轮是缩水融资,投资人是不会同意的,因为你缩水融资意味着他上一轮融资是错误的,此时,公司想涨价融资融不进来,因为你没有像原来预期想得那么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公司融资需要经过原有投资者同意,原有投资者就宁可不同意,给你放在这里,用我们的话就是“把你当作一幅画贴墙上”,这笔投资在基金管理上会永远被充当一个投资的权益挂在那里,哪怕最后失败了仍然可以提取资金百分之多少的管理费。
就像国企一样,哪怕那个东西烂掉也一定是属于我的资产,这样我就可以免责,最后你的创业团队只能获得这一轮投资,很难拿到下轮了,高价拿不到,低价投资人不同意。过一段时间一直把企业陷入很大的困境:企业缺钱,假如这时你的投资人说给你300万,你要不要?不要的话,找别的钱投资人不同意,要的话投资人会说多长时间用什么样的价格再转成股份,就会用很便宜的价格转出股份,来冲抵原来做高价带来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投资界屡见不鲜,几乎一个基金在投资投高的时候都会采取n多对策和做法来冲抵原来高价投资。这是一个基金后面一切运作习惯与思维方式,包括责任、利益机制问题,创业团队是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把作价做高了,你带来的风险非常大。
所以买卖要公平,任何不公平的买卖都会留下严重的后患。创业者在融资阶段和资本博弈的时候,创业公司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机构会分散投资多家企业以分散自己的风险,所以真正出现博弈的时候,你死不起,机构死得起。举个例子,中国有个企业曾经要上市,但在路演的时候投资者决定不上市,因为作价太高,正好当时互联网严重下滑,如果上市的话,上市之日就是这些投资者投资错误的证明之时,所以这个企业死掉了,它叫:8848.中国电子商务最早的先行者,非常遗憾,最后投资人做决定不上市。大家会很奇怪,为什么不上市呢?比如它的价格是10亿美元,一旦上市价格就跌了,即便以后再起来,做这个项目的投资人就要承担损失责任。
【创业公司如何避开融资那些坑】相关文章:
1.创业路上的那些坑
7.创业公司融资干货
8.创业公司融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