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人员如何创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在职如何创业
行业就近不就远
“正职为副职拓路,副职为正职加码”,在某高校担任经济学院系主任的郑教授,说起自己在业余成功经营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当起“老板”的经历,脸上就露出了得意之情。谈到“下海”创业,郑教授认为,在职人员当然要以正职为重,不能挖公司的墙角,作为老师就不能耽误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但是为了创业成功,降低风险,也必须依托自己在本职工作中的积累,充分利用职场资源。因此,选择与自己工作相近的行业投资可谓是创业成功的捷径。
郑教授从经济学院毕业后就一直留校任教,从教已数十年。如今成了系主任,主要教授企业信息方面的课程,工作稳定,收入也颇丰。但由于常年与商业打交道,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创业的冲动,总想尝一尝当老板的滋味。在对自己的优势和拥有的资源进行分析之后,郑教授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开一家市场研究公司。他觉得市场研究公司的业务与自己常年所研究的专业领域息息相关,而且由于工作关系,郑教授对于商业市场的现状也一直非常关注,可谓了如指掌。
心里有了谱,郑教授立马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而且为了进一步增加公司创业成功的几率,他又将公司的主营项目定位在自己最擅长的商情研究上。由于娴熟的专业背景,郑教授的公司除了提供一般信息服务之外,还成为国内首家提供“调查、研究、策划、执行”一条龙服务的公司,公司的业务自然也做得红红火火。如今,郑教授公司的资产已达上千万元,但他还是守着老师的方寸讲台,继续给莘莘学子传道、授业。利用业余时间创业,不但没有影响郑教授日常的教学工作,反而使他的教学过程增添了许多生动的案例。他将自己的专业应用于公司经营,又将公司在经营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真可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规模宜小不宜大
对于大多数投资创业的在职人员来说,资金、时间和精力都相对有限,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适中的企业规模除了能降低创业初期店面、人力等资金成本之外,也便于投资者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进行管理。
加盟小型连锁店被认为是在职人员创业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加盟商多年的经验与品牌效应,以及它所提供的完善的配套措施和培训指导体系,都有助于投资者相对较快地获得创业成功。已届而立之年的沈先生在经过多年打拼之后,手头有了十几万元的积蓄。把钱存银行吧,由于存款利率低,他有点不甘心;投入股市的话,风险又太大;经过几番比较之后,沈先生决定加盟某快餐连锁店,快餐店的加盟门槛比较低,投入不大但有可预期的利润。
现在,沈先生的小店已经开张半年多。算上2万元的加盟费,2.5万元的设备费用,以及每月1万元的店面租金,沈先生至今的总投入大约为10万元。由于投资和经营得当,沈先生的店从第一个月开始就有了赢利。半年下来,初期投入已经差不多收回,目前每个月约有1万多元的纯利润。沈先生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积累逐步“做大”,但绝不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盲目“大做”,过度举债经营,得不偿失。
管理当放不当抠
由于创业期规模较小,投资者可以暂且不考虑企业的管理形式,没有必要建立和大公司一样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创业者切忌事事亲为。在职人员创业,本来时间就有限,如果不把精力放在企业决策这些大事上,而是拘泥于琐碎的日常业务,企业发展的前景就不容乐观了。
企业运营的好坏取决于管理,因此在职创业者要学会“抓大放小”,自己制订出企业发展规划和建议之后,就可以将公司放手给他人管理。关键是要懂得,这种符合现代公司制度的方式也有利于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张先生是一家IT公司的白领。1年前,他耐不住寂寞,投资5万元开了家便利店。一开始,他感觉很新鲜,感觉“便利店就是自己新生的婴儿”。除了请人在白天照看小店之外,张先生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扑在了小店上,进货、记账,甚至是晚上整理货架,全部都亲自操刀。然而,干了不久,简单而又费力的工作使他感到厌倦,白天黑夜“连轴转”的生活也让他感到身体吃不消。权衡再三,张先生制订出了一套便利店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并聘请两名管理人员打理日常事务,一位负责财务、一位负责门店。自己则利用休息日或者晚上光顾一下小店,与两位员工进行沟通,看看有什么问题,并帮助他们设计促销方案。管理模式的改变,张先生得以轻松地“坐收渔利”。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选择行业、确定规模、制订管理方案……以上提到的种种建议都说明,在职人员创业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对自己的能力、财力和精力做出恰当的评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进行投资。即使已经决定创业,做什么,怎么做,做多大,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创业者提前做好理性的分析,制订创业规划。如果分析到位、规划得当、管理有方,在职人员创业也完全可以成功,鱼与熊掌就可以兼得。
身为职业经理人的谭先生如今就一边给别人当“管家”,一边又自己“当家”,却做到了两头兼顾,在外人眼里风光无限。谈到自己的成功,谭先生就将其归功于分析、规划与管理。创业之初,谭先生选择成立广告策划公司,原因就在于他在日常公司的业务接触中发现,给手机等通讯厂商做品牌策划的利润空间非常大。作为某国产手机生产厂的“管家”,不论是对手机的专业研究,还是在手机领域积累的人脉关系都成为了他创业理想的平台。
公司成立之后,“当家”的谭先生一直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自己做“管家”。他说,经营者与投资者脱离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式,投资人管公司很可能造成公司内部的不民主。而谭先生自己在“职业球员”和“职业俱乐部老总”两种角色之间的转换,不仅没有力不从心,还相互促进。谭先生说:“在大公司做‘管家’,让我有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得以站得高看得远,拓展更广阔的人际空间,掌握更丰富的渠道和资源;而在自己的小公司‘当家’,则可以实践自己在大公司无法实施的想法,并把自己在大公司里学到的好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公司之中。”
篇二:
很多企业对于在职员工都有明文规定,不准他们进行自主创业。而另一方面这些员工又不会甘于在为企业创造大量利润的同时,自身创业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将导致的后果只有两个:自我消沉或者跳槽离职!而这两个结果都是企业的领导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创业”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内部创业,是由一些有创业意向的企业员工发起,在企业的支持下承担企业内部某些业务内容或工作项目,进行创业并与企业分享成果的创业模式。这种激励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的创业欲望,同时也能激发企业内部活力,改善内部分配机制,是一种员工和企业双赢的管理制度!
案例:
2000年,深圳华为集团为了解决机构庞大和老员工问题鼓励内部创业,将华为非核心业务与服务业务,如生产、公交、文印、餐饮业以内部创业方式社会化,先后成立了广州市鼎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创通公司等。这些内创公司依托华为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市场占有率为其产品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同时也成就了企业内部优秀员工的创业梦。
优势:
相对于另立山头,自力更生的创业方式,内部创业在资金、设备、人才等各方面资源利用的优势显而易见,由于创业者对于企业环境非常熟悉,在创业时一般不存在资金、管理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困扰,可以集中精力于新市场领域的开发与拓展。同时由于企业内部所提供的创业环境较为宽松,即使是创业失败,创业者所需承担的责任也小得多,从而大大的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相对成功的机率大了许多。从另一方面来说,建立企业的内部创业机制,不仅可以满足精英员工在更高层次上的“成就感”,留住优秀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扩大市场领域,节约成本,延续企业的发展周期。
提醒:
内部创业要有政策上的支持。对于正在实施的创业活动,企业管理层应给予其充分的行动和政策自主权,并指定高层领导与其保持联系,随时调配企业内部资源,帮助其排除创业过程中的内部阻力。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实施创业计划的最主要顾虑就是创业风险,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对于创业者给予的薪酬太低,而一旦创业失败又将面临过重的惩罚,那么他们宁愿选择保守消沉,所以企业管理层在制定内部创业政策时要能够容忍创业者犯错。
在制定创业员工的奖励制度时要注重红利分配与股份持有相结合,使员工真正有一种做“主人”的感觉,坚定其创业信心和决心。对于内部员工创建的企业,本人出资比例可以在30%以下,在以后的时间里如果公司发展顺利,员工可以通过股票上市或从原公司回购股份,而且,一旦创业成功,员工还可以从原公司获得奖金。员工创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过把“老板瘾”,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目标,所以在薪酬方面应制定优厚的薪酬待遇。
【在职如何创业】相关文章:
在职人员如何创业03-26
在职创业又添“垫脚金砖”03-04
教你如何创业 如何选择创业好项目?03-01
创业常识:创业如何融资02-26
从"为何创业"到"如何创业"11-17
从「为何创业」到「如何创业」11-19
如何善待创业03-11
未来如何创业03-26
在农村如何创业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