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3-06-01 23:31:22 振濠 创业资料 我要投稿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1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15篇)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

  鄂州市“90后”大学生xx,回到家乡汀祖镇,创办杨凤养殖场,带动解决周边65名农民与8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2021年5月,他本人还获得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鄂州选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据了解,xx,1991年8月出生,系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经管系学生,现为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杨凤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鄂州市山禾生态农业旅游股份公司总经理。

  2012年06月返乡创业,创办鄂州市杨凤养殖场,创业之余,他积极钻研农业技术,合作社还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技术管理与市场渠道对接,同时带动解决65名农民与8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并保障了其生活来源。

  2014年10月,杨凤养殖场申报了湖北省现代农业人才项目,杨凤养殖场每年为市场提供商品猪2000头,优质种公猪精液3000份,年产值达300万元,为乡村振兴服务。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xx于2018年04月创办鄂州市山禾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以推动完善合作社多元化经营,推进合作社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高效发展。同年8月xx成功申请鄂州市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工程培训对象,同时参与鄂州市汀祖镇杨王村关于鄂城区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十个一批”项目的申请工作。

  在历时半年的市场调研及对本村历史文化、风土民俗的深挖,xx于2019年5月在鄂州市汀祖镇杨王村开创“白雉山鸡田园客厅”项目,同年12月参加鄂州市返乡创业大赛,荣获优秀奖。2020年7月获得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发,在“封城”后的第一时间,xx线上组织发起了线上抗疫捐赠公益活动。抗疫捐赠工作期间,他共组织了鄂州市近4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位参与本次防疫捐赠活动,捐赠抗疫物资20多万元。

  据悉,2021年5月,xx荣获得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鄂州选拔赛第二名;6月,他获得2021年度湖北大学创业扶持项目扶持政策;2021年12月经团市委推荐,xx还参加全省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富民示范培训班学习。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2

  2012年,我大学毕业。与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曾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一个能让自身能力得以发挥的岗位谈何容易。三年中,我奔波于高楼大厦之间,这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乡创业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2014年的春天,大理的旅游开始发展,身为大理人,一直都喜欢依山傍水,宁静质朴的生活。所以就有了苍山下,洱海边,我们的第一个客栈。那时候的大理是旅游胜地,游客络绎不绝。不料,好景不长,我们遇到的疫情,对于客栈经营来说,疫情就是灭顶之灾,之前的努力在一年间就会付诸东流。

  2021年,我和家人经过一番踌躇和多方考虑之后,终于做出勇敢的决定——做电商农业,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做客栈积累下来的资源和经验,回乡创业干出一番事业。

  我坚信:只要有知识和本领,即便没有走进城市,走入农村也能有所成,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自主选择当农民,命运也同样会改变。我决定用“知识务农”的理念和实践,帮助家人转变观念,书写自己的命运。

  于是,我的`务农创业之路,在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启程了。“不成不罢休”的创业意志,使我在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头。

  我回到了剑川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领我们的团队和剑川县甸南镇白山母村合作,组建了剑川丰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并在白山母村以免费提供藜麦种子,教授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白山母村位于剑川县处甸南镇东南部白山母山,海拔2800米—3200米,昼夜温差大,都是红土地,适合藜麦生长,种出来的藜麦品质堪比藏区,高配比三色,颗粒饱满,颜值高、营养足。在经过试种三年检测品质后,于2021年开始规模化、标准种植500亩藜麦,产量达到16万斤,通过免费提供藜麦种子给农户种植,并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撑,带动了150户农户,平均每户增收9000元。

  2021年订单农业预售模式的实验成功,促使白山母原有种植户外甸南镇其他村的农户也积极报名参加2022年的藜麦种植。2022年丰源农业计划在剑川县甸南镇白山村、玉华村、上关甸村、华丛山片区以订单农业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20000亩以上藜麦种植。

  除了藜麦种植和销售,剑川丰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还是一家专业种植、加工和销售各类初级农产品和预包装产品的企业。公司专业从事云南助农产品、生鲜、特产等生产与销售,业务也涉及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应用,工艺美术品、花卉、纺织用品、服装、日用百货等的销售(含网上销售),2021年9月,丰源农业实现网上销售剑川农特产品520万元,成为剑川的线上企业。以口碑开拓市场,用诚信展望未来,本着“管理创造价值,服务提升优势,品质至上,服务至优”的发展理念,公司始终秉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以质兴业、以优取胜”的宗旨,坚持在第一时间让客户品尝到最原生态、最新鲜的云南特产,公司目前有稳定的供应链,先进的发货仓,2021年累计完成了公司电子商城20万个会员注册,分销商团队1000人。

  不仅为自己,也要在合作互利和致富带富中彰显本色。作为一名新农人,我始终抱有深深的教育情怀,深刻认识到推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为此,在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发展藜麦种植产业的同时,我也积极发动更多返乡人员、乡贤人士参与支持家乡建设,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推出“才存论坛”等。

  关于乡村振兴,梦仍不止。我希望自己像藜麦束一样,牢牢地扎根在家乡这片沃土上,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3

  xx,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人,黎族,大专学历。海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海南省工商联第八届总商会副会长、海南省光彩会副会长;陵水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县工商联副主席、陵水兴罗果蔬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妇联主席。自2009年返乡创业十年来,她不忘初心,感恩前行,带领乡亲父老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

  一、不忘初心,返乡创业

  2004年大学毕业后,经过几年的工作磨炼, 她于2008年在海口创立了一家农资销售代理公司。创业初期,为尽快了解我省农业发展情况,她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经常到田间地头做调研,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资。在此工作期间,当她看到家乡有些小而散的种植户因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而生产出来的瓜菜品质不好,卖不出好价钱;有些种植户因信息不灵,没有做好种植计划而跟风种植,加上销售渠道不通等因素,造成农产品大量滞销,一年的艰辛连到投入成本都收不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戳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这一切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时刻告诫自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较为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让家乡种植户增产增收。

  身为土生土长的陵水县文罗镇人农民的孩子,怀着对农业的情怀及带动乡亲改变生产生活的现状的一份心,2009年6月,她决定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返乡创业,并于当年成立“陵水兴罗果蔬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的理念,为了能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和贫困户,原来只有六十户社员,到目前为止,发展到了610户社员,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即公司提供农资,技术和市场,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合作社社员。到2012年,合作社种植荔枝龙眼果园、瓜菜面积达900多亩。经过培训和传帮带,农户、农村妇女、本地青年在家门口就业,既增加收入,又学会管理、技术,也增加了对市场的了解认知。为了更好的带动农民致富,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她认识到有品牌才有影响力,合作社注册了“文罗鹅”,“兴农人”等商标品牌。

  2015年,为利用互联网+促进城货下乡、农货进城,便民惠民,她决定加盟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成为合伙人。文罗镇6个村委会一万六千多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获得互联网购物与销售的便利,学会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本领。她还组织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入社,采取“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农村淘宝”的模式,为农民提供优质种苗,技术培训、就业和农产品运销等服务,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供、产、销产业链。

  经过近10年发展,兴罗合作社从最初的几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610户社员,服务群众3000多人,合作社积极为社员开展各项服务。

  一是引进新的种植品种、特别是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

  二是开展种植技术咨询及培训;

  三是先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给农户,让农户发展冬种瓜菜和果树种植;四是为缺乏生产资金的部分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五是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合同(种植保底收购合同),合作社组织农民贫困户种植黄秋葵200亩,让农户每亩收益增加1000—1500元。农民在自家地上种植管理,产品由合作社按市场价格负责统一销售。

  近年来,参与基地瓜果采摘的群众妇女每年有100多人,提供的`固定就业岗位每年有40多人,帮扶贫困妇女每年有50多人,每季度临时工人有180多人。在2018年,合作社成员荔枝、龙眼年总产量达200多万斤,销售额1400多万元,香蕉年总产量860万斤,销售额700多万元;每年种植圣女果、豆角、茄子、冬瓜、西瓜等反季节瓜菜基地500亩;

  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2016年8月她创建陵水文罗镇荔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基地推行“妇联+公司+基地+贫困妇女农户”的经营模式。联合农户,扩大标准化荔枝种植面积,减少化肥使用量。带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开设果蔬种植培训,把原来简单的帮扶种子、农药、化肥扩展到技术培训,使荔枝园种植效益增加5% 以上。相关工作人员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积极为贫困户妇女把关,为她们探索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基地生产的荔枝经海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2016年11月注册成立“海南妍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产、供、销售服务,劳务合作、技术合作、市场合作等方面,服务周边的20多户果农,2000多亩荔枝、龙眼、香蕉等果园。

  二、帮扶乡亲,关爱人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方瑜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在得知清水湾、香水湾、土福湾三湾“候鸟”缺少蔬菜水果的消息,立即深入贫困户家中收购农产品,并提出捐赠物资辣椒、百香果、龙眼、豆角、圣女果等产品。先后为“三湾”各小区候鸟居民捐赠了2000余斤水果和蔬菜,进一步保障了“候鸟”生活必需品供应。在疫区防控期间,给一线交警捐赠100箱圣女果,其中为了武汉更好的防范疫情,许方瑜自掏腰包捐赠辣椒16000斤、冬瓜24000斤,共计20吨瓜果蔬菜支援武汉疫区,为武汉后勤物资保障尽一点力,同时还捐赠武汉灾区爱心善款3000元。此次捐赠,还帮助到了当地农户解决了瓜果蔬菜滞销的问题,使老百姓安心抗疫。

  返乡创业十年来,她不断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了解农村政策,做农户的技术指导员,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她经常到基地,到田间果园,手把手,认真、细致的教授社员、农户技术要领,重点、难点、关键克服,从育苗、施肥、控梢、诊病、打药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悉心指导。胡桂玉,是合作社的贫困社员,前几年,丈夫不幸离世,她1人养育6个子女,生活陷入了困境。从乡亲们中得知她家的情况后,许方瑜主动上门帮助她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并聘请她到荔枝基地务工。胡桂玉每天和其他工人一起干活,每天收入100 -150元,每月至少收入3000元,不仅解决了家庭拮据的困境,而且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如今的胡桂玉脸上多了一份笑容。社员李亚梅夫妻俩,缺乏劳动技能,贫困好饮,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她和村干部一起动员李亚梅马仁智夫妻俩到合作社基地工作,每月夫妻俩收入6500多元,如今家里盖起了两层楼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信心。

  2019年陵水兴罗果蔬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妇女联合会,她被选合作社妇联主席。她认为如今的女性不再是传统的女性,不再是简单的相夫教子,她们在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工作岗位,社会奉献,都彰显着女性本色,起到身先士卒、模范带头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女性,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更多的女性,帮助她们获得自信、自立、自强和走上工作岗位,倡导女性奋进追梦,积极发挥社会作用。更好的发展当地农业,壮大当地农业服务,带领更多的农民就业,带领妇女奋进追梦。

  2019年4月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黄晓薇来琼调研,高度赞赏她返乡创业带领妇女致富,帮助贫困儿童圆大学梦。要求省妇联多渠道宣传,多方面帮助,女性创业不易,更多发挥她妇女致富领头雁作用。

  2019年我公司增加300亩百香果种植,尝试槟榔园与百香果套种,促进农民庭院种植新模式,取得初步成果。在2019年度以科技扶贫,开展文罗镇30户贫困户加入百香果种植基地,以每亩100株的投入,年度分红共计24000余元。

  合作社获得了不少的荣誉。2018年,海南妍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被省农业厅评为海南省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陵水县委、县政府授予陵水兴罗果蔬产销农民合作社为“十佳帮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她本人2017年荣获“陵水县十大电商人物”称号、2017年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农业厅表彰评选她为“2016年海南省农村青年致富能力人”,2018年度荣获“最美陵水人”称号,2019被省妇联评为 “海南省三八红旗手”,2019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及中共海南省委荣获:海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荣获首届“海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荣誉证书,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三八”国际劳模妇女节特别策划活动《致敬海南最美巾帼奋斗者》中荣登:“最美爱心人物谱榜单”。

  她时常以“以已之力影响带动,激发自生动力,达到共同致富”的工作要求鞭策自己,返乡创业10多年来,她不忘初心,心怀感恩带领乡亲继续前行。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4

  xxx、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xxx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xxx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xxx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xxx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xxx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5

  xxx,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xxx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富而思源,勤俭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磨练,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蜕变为一个有上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十多年来,自己发家致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12年他毅然放弃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合水县,积极筹建家乡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筹自建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投资3460万元,占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资2880万元,建成水源区、办公区、生产区配货车和工作用车7辆,新建办公楼450平方米,生产厂房680平方米,引进国内外自动化生产设备30多台(套)。于2013年5月建成运营。二期投资580万元,新建销售网点40处,开发碳酸饮料5种以上,2013年5月启动实施,主要实施市场开拓和碳酸饮料生产。厂区周围环境优美,制水规模大,纯净水、无气碳酸饮料日生产能力可达15000余桶/瓶。

  公司生产水源来自高原井水,经水质验检,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办公区设行政部、财务部、销售部、会议室等,厂房区购置安装了过滤器、高温电炉、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消毒器、检测仪、无菌自动灌装系统等一流自动生产设备,并按照消毒、分离、生产、包装的流程和生产要求严格进行分段隔离。拥有纯净水、碳酸饮料厂区,五条生产线,核心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全封闭无菌电脑自动化灌装生产线,百级空间净化间。在产品最终质量控制上,建有完备的化验室,能够进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多种微生物指标化验,对生产关键环节,完全按照IS09001标准要求进行关键点控制。

  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质、稳定、可靠。公司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目前产品在市场试运营期间反响热烈并迅速跃升为合水县纯净水的龙头产品。“怡硕”成为市内家喻户晓的纯净水品牌。伴随着市场需求、企业的壮大,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并为国家缴纳税款65万元,共吸纳家乡富余劳动力60人。2015年初,他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成立了怡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承包土地318亩,大力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带动全村6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击商海,诚信创业。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证,产品难有市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xxx又专门购进了一套质量检验设备,严把质量关,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后获得了“庆阳青年返乡创业典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有的.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个大老板了,该享享福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是家乡的百姓群众支持得来的。

  赚到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于是,xxx开始了自己的另一项计划,发展无极限,追求无止境。xxx经常说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新干、小康新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6

  xx在计划生养上是榜样,在回乡创业上也是典型。太湖县弥陀镇安乐村现年60多岁的老党员、老妇女干部祝金霞总是这样称赞本村河口组女青年农民刘xx。现年31岁的刘xx出生在弥陀镇的周家岭。那里地处崇山峻岭,土地贫瘠。初中毕业后,刘xx想,有个初中文化,出往闯几年,学点技术,回来办个私人企业,应当成功。办事干脆爽利的刘xx就这样离别故乡,外出浙江台州打工,专门从事密封垫圈产品生产。在台州打工期间,刘xx与同一车间的本镇安乐村有志青年余向群相爱,并结为伉俪。

  2004年9月生下一个孩子后,刘xx夫妇就共同约定:为了创业,我们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少生优生,就只生一个孩子。在浙江台州的十几年中,刘xx夫妇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坚强意志,积累了资金、把握了技术。2011年10月刘xx夫妇,响应镇党委政府回乡创业的`号召,决然回到故乡,就在居住地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厂房、购置机械办起了太湖县群发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密封圈半成品组装销售。往年,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五十多个型号的密封垫圈产品主要销往湖北、河南、江西和本省阜阳、潜山等地,供不应求,真正闯出了一条小产品、大市场的致富之路。建在家门口的太湖县群发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就近就业。目前,在公司终年务工的农民工达20多人,她们大多是本村留守妇女,月均收进2000元左右。

  我们这些农民工,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在家门口这个公司做事,除每个月能挣钱外,还都能早出晚回。既能照料老人,又能照顾到孩子上学。农忙时还可以不误庄稼,这比出远门打工优越很多。太湖县群发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的质检员朱凤娥乐和和地对笔者说。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7

  xx的家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跟东北的很多乡村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xx自己的话就是:“去城镇上走一圈,连80后都很少看到,大家读完大学就走了。”可是xx却留了下来。

  2019年毕业后,xx就回到了家乡。她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相反她更喜欢乡村的.纯朴与自然。据了解,在200多户人家的村里,xx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为此,xx还引起了乡亲们的误解,以为她在家无所事事,成天就是到处晃荡,很没出息。

  实际上,xx有自己的打算。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乡推广到外界。为此,xx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通过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推介家乡的物产。很多人被她手机拍摄下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xx的短视频账号拥有了近百万粉丝。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卖出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xx下一步打算扩大商品种类,跳出村庄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里的xx成功转身。在她的眼里,家乡到处都是宝,在山里静等着人们去开发。xx说,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雇更多人筛选、打包,让乡亲们都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一起富起来。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8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xxx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xxx的切身感受。

  2015年,xxx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xxx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xxx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17年8月,xxx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xxx没有放弃。2019年,xxx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xxx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xxx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xxx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xx、周科学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9

  xxx1994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2012年9月考入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当年12月休学参军,3年后退役回校学习。回校后他组建创业团队,研究项目、写策划,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年,xxx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尚干镇创业,开设食品厂,生产家乡美食尚干拌面、扁肉。为了让家乡美食走出古镇,他深入超市、小吃店,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向家乡老师傅请教,在保留传统美食风味的同时,创新生产工艺和销售模式,推动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市场。如今,他生产的“尚干扁肉拌面”销往福州、厦门、深圳等地。

  曾经获得“优秀士兵”的xxx,不仅乐于帮助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也关心学弟学妹,他常常回学校与创业指导老师以及创业团队的`成员交流创业项目,为他们提供创业就业便利。“作为一名党员,也是‘90后’的创业人,我赶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我应该奉献青春才智,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xxx说。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0

  微风吹过,庄浪县层层叠叠的梯田地埂、沟坡塬峁,果树成行成带,果林繁盛茂密,如绿波起伏荡漾。

  在卧龙镇苏山村的种苗培养室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专心培育脱毒林果苗木。他,就是返乡创业的xxx。这位“90后”青年在家门口脱毒扩繁种苗,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广袤田野 蕴藏机遇

  2012年从海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xxx曾在海南、浙江、山东等地从事种苗培育工作,特别是在山东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种苗培育经验。

  “十年磨一剑”,返乡创业,不是xxx一时心血来潮。“这些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庄浪县重视人才返乡创业,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xxx说,果业发展西移是大势所趋,加之果苗供货商大都在新疆、河南等地,回甘肃发展种苗种植生产,物流成本等也可大大降低。

  起初,xxx依靠家里的5亩地,建立了脱毒种苗工作基地。去年,他注册了甘肃佰益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果树种苗脱毒扩繁。

  “你种的是啥菜?”“噢,是果树苗?”“苗子为啥放在房子里?”村里人路过xxx的大棚和实验室时,总是很好奇地问。

  由于村民对于科技含量高的脱毒种苗培养知之甚少,以至于xxx一时难以招到工人。好在表弟支持,招来了几位工人。

  虽然人手问题解决了,但有的工人认识不到全程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不按规定流程步骤操作,导致种苗污染而作废。于是,xxx在每一筐种苗上都注明了操作人员的姓名和日期,以便溯源查验,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在超净工作台进行组培苗无菌化接种的柳云云说:“能每天在家门口上班,挺好的!”在这里上班的工人,都是和柳云云一样的家庭主妇,她们在照顾老人小孩之余,还能有份挣钱的工作。

  今年7月,xxx新注册了庄浪佰益沃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周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吸纳并带动周边26名群众就业,发展壮大脱毒育苗项目。

  庄浪县委县政府和卧龙镇党委政府给予返乡创业者大力支持,对xxx的生物技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40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助,建设冬暖大棚项目,以保证冬季种苗供应的生产需求。

  拓展产业 大展才华

  在庄浪县,马铃薯产业独树一帜,马铃薯脱毒种苗及种薯研发繁育已形成气候与特色。庄浪也是苹果产业大县,全县种植面积达65万亩,然而很少有人将脱毒技术运用到果树种植,近年来果树老龄化、品种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xxx深谙脱毒种苗对果树提质增产极具重要作用,在实验室内,他向记者展示了脱毒苗和被污染的组培苗的长势,透明容器里的脱毒苗枝叶翠绿,根系发达,长势旺盛,而被污染的'组培苗叶片发黄,茎叶枯萎。

  “脱毒苗木其实就是基于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在苗木的组织培养过程和整个生长周期都进行无病毒、无毒化处理,这样培育出来的苗木原种没有带病毒也没有遗传病毒。通过脱毒处理,也能大大提升苗木的繁殖能力。”xxx介绍。

  xxx培育的脱毒苗木由苹果苗扩展到樱桃苗、草莓苗、桃子苗,涵盖了林果、药材、花卉等。据悉,脱毒樱桃苗与普通樱桃苗相比,产量高出约30%,樱桃苗在组培室内生长约一个月后,就能移植到温室大棚里,再生长35天便可销售。

  勇于创新 打造“芯片”

  记者在脱毒苗木繁育大棚里看到,集约化育苗车间里,同一阶段生产的苗木整整齐齐,长势一致、标准一样。“这样便于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果园。”xxx说。

  xxx不断探索创新,在脱毒苗木繁育中申请到5项国家发明专利。

  “市面上95%的培养容器都是玻璃瓶,而玻璃瓶每次回收利用,都需清洗并且消毒,费时费工,成本较高。”xxx介绍,他尝试定制了适合苗木生长的耐高温耐高压塑料袋和塑料盒,只要把控好容器的透光性、耐高温程度等,就可替代组培室里的玻璃容器。仅培养容器改进这一项,就降低成本20%。

  xxx每年培育出数十万棵脱毒种苗,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他十多年里积累了稳定客源,遍布新疆、河北、山东、云南等地,稳定的客源和不断增加的老顾客,也印证了他培育出的苗木品质。

  “组培苗和脱毒苗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大区别,但在实际种植中,脱毒苗抗性强、生长快,果实品质高。”xxx说。创业一年,他的销售额就达到100万元,利润约20%,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看好。今年,他培育的种苗订单已被预订一空。

  在“植物工厂”里,xxx经常钻研到深夜,进行科研攻关。他希望通过脱毒扩繁技术,对稀有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并建立植物种苗数据,打造种业“芯片”,改变家乡、造福乡亲。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1

  xxx,汉族,男,1985年3月生,中共党员,2003年他高中毕业,背井离乡出门南下打工,在外打工5年,他学到一手过硬的电子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技巧,尽管后来外面收入可观,但他依然怀揣梦想返乡,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汉中胜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运行短短7年时间,在洋县已经设立了4家社区工厂,2017年7月,他个人被评为洋县创业之星,2018年3月被评为陕西省创业之星。2020年10月,被汉中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汉中市脱贫攻坚带贫益贫先进个人”。

  长路漫漫打工路

  洋县地处秦巴山区汉江盆地,人均占有耕地少而且坡地居多,丘陵地区无法进行机械化耕作,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传统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逐渐崩溃,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政府也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多种引导和服务,于是农民高度依赖打工收入的城市导向型增收模式在洋县被固定下来。针对这种增收模式带来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虽然“打工经济”不可持续,然而由于农民增收乏术,只能将不可持续的“打工经济”持续下来。

  2003年,xxx毕业于洋县中学,以一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他并没有像别人一样选择复读,他觉得实用技术更能是他发挥特长,在强大的压力与思想斗争下他随着打工嘲选择了南下,开始了自已的打工求术生涯。

  他去过鞋厂、玩具厂、电子厂……为了尽快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他每天上班十五、六个小时,节假日从来没有休息一天,他也有很多的不适和辛酸。“只要勤劳肯干,到处都能挣到钱”,凭着踏实肯干和聪明好学,xxx很快升到了技术主管,管理全厂的产品质量和电子机械的维修。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家里房子盖起来了,手头也有了积蓄,然而,与亲人的长期分离,却成了他心中的痛。而在工作中,他看到村里的男人都外出打工,而留守妇女都闲了下来。闲置妇女劳动力多了,返乡致富,让农民工既能挣到钱又能家庭团聚,成了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2008年,xxx义无返顾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了创业之路,在洋县开办了第一家电子厂。但因所选电子产业为高技术产业的一个环节,加之关键技术没有突破,当时拥有工人20人,因为所有工人都是生手,生产产量只是目标产量的1/3,生产中出现的不良品远远超出预料,第一年xxx赔了将近十多万元,他再次南下打工求技。

  2009年,他将多年积累的钱积极投入专业技术学校学习,通过刻苦钻研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他创新发明了耳机喇叭电子点胶机,解决了点胶拉丝、滴胶不均匀等技术瓶颈,自动化电子点胶机样机制作出来,经过中试验证,点胶机达到了预期效果。在他计划将该技术转让的过程中,他的思路和技术创新成果引起了洋县政府人员的关注,通过各级领导的人文情怀关乎,他心情愉悦的返乡再次筹办“社区电子工厂”。

  怀揣“金钥匙”返乡开办“社区工厂”

  2014年,xxx怀揣自动化电子点胶机设计方案这把“金钥匙”再次回到洋县,他首先将自动化电子点胶机申报了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2件专利,有了专利这把“金钥匙”,得到了亲朋和和领导的认可,大家积极帮助他筹措资金,开展“社区工厂”选址,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开办了2家“社区工厂”。

  万事开头难,第二次创业,xxx并没有气馁,他很细心的观察每个工人的动作和手法,亲自给她们进行一对一的培训。果然很有效果,她们的积极性,速度,产品的.质量都有所改善,这让他更加有了信心。经过技术升级,苦心经营, 产品赢得了客户信赖!2014年公司已经拥有80多个工人,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2014年10月他又在洋县李家村移民新区开了第三个工厂,2015年6月在洋县贯溪移民区开了第四个工厂;开的这些工厂都把地点选择在了移民区,因为这些从山里移民出来的人没有庄稼,没有收入,又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她们的上班时间都无法符合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他选择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给她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她们可以按学生上下学时间来上班,星期天还会给她们放一天假,让她们自由安排。这样即利用了她们的空余时间,又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还可以照顾家庭,还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补贴家用,员工们披此之间还可以交流感情,交到更多的朋友,有困难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2018年,他进一步扩大规模,采取“社区工厂十扶贫车间十贫困户”经营模式,吸纳了159名当地贫困农民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人,人均年增收2.2万元,使他们当年走上了的脱贫致富之路。xxx和他的“社区工厂”,他首先想到的吸引在外地打工的同胞兄弟姐妹和留守妇女在他的工厂做工,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优先录用贫困户到他的工厂来上班,并且从工作上,生活上,以及他们面对的种种困难上,xxx都会把贫困户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办去处理,先后以捐赠、奖励、资助等方式捐款达。

  他把“社区工厂”转变为搬迁扶贫中对迁移后农民的一种后续脱贫措施,他创新尝试把“社区工厂”建设成为回归农村导向型增收的新模式,建设一条有幸福感的农民增收之路。

  经过十年的发展,他的公司已经具有一定实力与良好的客户资源,定单稳定且繁多,发展良好。产品多销往广东、深圳、福建、珠海、上海等地,部分产品销往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在发展过程当中,拥有一群团结奋进的优秀员工,及不断引进先进机器,创造更高效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不良损耗,提高了企业利润,增加了员工收入。

  随着“社区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个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鼓励,他说:“社区工厂是个大家,我们是一家人,能够为家庭收入创收,为洋县的脱贫攻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最大的荣耀!”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2

  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xxx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xxx,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xxx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14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xxx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xxx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xxx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xxx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xxx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3

  在紫阳县高桥镇,xxx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xxx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12年,xxx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xxx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这两年,xxx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xxx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xxx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4

  18岁,他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22岁,他走上社会,开始了谋生之路;26岁,他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你走进长白山第一县——安图,步入安图县汇财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时,向你讲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苦辣酸甜。

  “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抉择,让我在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中抢得先机

  2002年,我大学毕业。与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曾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一个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岗位谈何容易。三年间,我辗转几家电脑公司,奔波在高楼大厦之间。在就业和待业的反复波动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乡创业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间,2006年的春天,中央颁布1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县里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实行只备案、不审批的“备案制”,对确认的备案项目,允许两年内不办手续、零收费进行试经营。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点燃了蕴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学毕业的女友经过一番踌躇和多方考虑之后,终于做出勇敢的决定——创办特种养殖场,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乡创业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巨大。回乡创业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不解,父母说:“家里花了那么多心血供你读大学,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头地。你把金饭碗扔掉,回来要养鸡养蝇,这不是胡闹吗?”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愿,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职场竞争和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想要有所成就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坚信:只要有知识和本领,即便没有走进城市,而是走入农村;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自主选择当农民,命运也同样会因知识和本领而改变。我决定用“知识务农”的理念和实践,转变家人的观念和自己的命运。我的务农创业之路,伴着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启程了。

  “不成不罢休”的创业意志,使我在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头

  “创业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谣,时时伴随着艰涩、困难、挫折和风险。”2006年初,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蝇蛆养殖项目,并对这一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市场调查,确认这一项目前景看好。于是,我先后到河南郑州和吉林双河等地的蝇蛆养殖基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意识到养殖蝇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整天与让人作呕的苍蝇、蝇蛆打交道。对于能否发展这个项目,我也曾面临大大的问号。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是个没人愿干的“好”项目,越是没人愿干的越“钱”景广阔。

  “看准的事就要干,干就干好!”当年3月,我东挪西借筹集资金,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长兴村建立了集蝇蛆繁育、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鸡养殖基地。我边学边干,精心伺养。当我看到一只只苍蝇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差异,种蝇陆续死亡,几近灭绝。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这一结果,我几乎要崩溃了。阵痛之余,我仔细分析原因,问题在于技术环节。为此,我主动向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求教,购置蝇蛆养殖资料潜心研读,最终摸索出正确养殖方法,重新开始蝇蛆养殖基地建设。其间,我的创业举动得到团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推荐我参加SYB培训,提高创业本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养殖出白白胖胖的蝇蛆。为实现养蝇蛆、喂鸡、产蛋的目标,同年9月我引进2000只特种蛋鸡。为搞好养殖,我勤学习、请专家、找兽医,全身心地扑在养殖场。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闯过了饲养关,遇到了特色关。我发现用蝇蛆养殖蛋鸡做法并不少见,要想与众不同,必须研究饲料配方。安图是长白山药材大县,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能否把中药材添加到饲料中呢?我随即搞起了试验,没成想大批蛋鸡死亡,解剖化验后发现是药材用量过大。几番试验之后,终于掌握了药材选料和添加份量,达到了用药材调节鸡体,提高鸡蛋营养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种、优质、健康、生态的鸡蛋终于面市了,并受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好评。这么好的鸡蛋如何包装,怎样打开市场?一个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基于“安图特产,安全特别”的想法,我给鸡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装,做广告,进市场。在包装制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装,但是投放市场效果并不好,这种包装既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可是要做新包装需要4——5万元,在团县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我得到5万元小额贷款,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制作新款包装,推出10枚小包装、42枚礼品装和60枚精包装。多样化包装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态鸡蛋销售量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养殖规模也相应扩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后引进3000只和6000只鸡雏。为加强管理和节约成本,我在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的同时,购进了搅拌机、粉碎机,自制了清粪机和喂料机,如今饲养2万多只鸡,只要两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5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xxx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xxx,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xxx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桑园镇茶场当年投产就实现了开门红,生产汉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绿茶25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并在西乡县“赛茶节”上获得“汉中仙豪”银奖和“汉中炒青”银奖两项殊荣,其产品更是远销汉中、西安等地。初见成效的xxx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管理上水平、做大产业创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后对承包购买的350亩茶园进行茶树改良,培育无性系茶苗补栽补种,注重绿色环保无公害化生产,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并多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场指导,严格按照茶叶加工环节各个流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浅尝辄止不是xxx的性格,追求更大的发展才是他的目标。xxx计划进一步投资添置新设备,分档次加工制作出适应各个消费层次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茶厂四季产茶、茶农四季采茶、农户四季有收入”的目标,年底再承包200亩茶园,争取亩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依托“西汉高速”和“十天高速”

  连接线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品茶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茶叶产业综合示范项目,同时,注册商标争取品牌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为早日打入全国市场作准备。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村近千户茶农年增加收入约70多万元,他的茶场成为当地初具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他本人也成为县镇实用技术骨干人才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09-25

返乡创业青年创业先进事迹材料(通用6篇)03-27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7篇)09-24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06-07

【实用】农民工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09-01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06-08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精选10篇)10-18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简介(通用9篇)09-25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7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