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精选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1
今年42岁的叶新生是安西镇岗背村叶屋小组村民。由于小时候的一次大病,落下了病根,多年以来,他仅以打零工维持日常生活。2011年,叶新生父亲突然离世,他又主动扛起了照顾年迈母亲的责任,生活过得更加拮据。
2014年,叶新生被民主评议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本对致富没有信心的他,在扶贫政策的激励下,他萌生了要自己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的想法。在镇、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本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在村里流转41亩土地用于种植西瓜。2017年3月,叶新生种下了第一批西瓜,从此之后,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和吃住在田间地头成为了他的常态。
安西镇岗背村第一书记邹洁:叶新生种植西瓜按照县扶贫政策,每亩400块钱补助,叶新生种植了40多亩,按照最高标准5000块钱的补助资金。今后我们将继续跟踪服务好叶新生,销路由我们想办法解决,给他提供最好的`销售渠道。
今年年初,叶新生又在村里流转土地69亩,用于扩大自己的产业,不仅种植了西瓜,还种植了55亩的中稻。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叶新生家今年的西瓜产量比去年翻了番,55亩水稻长势良好。
叶新生信心满满的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的收益保守估计是400元,55亩水稻收益保守估计22000元,还有6万多斤的西瓜,收入有30000元左右,今年的产业种植收入就有5万多元。
谈起未来的生活,叶新生充满信心,表示要在党的富民好政策的扶持下,依靠自己双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2
党军红,男,汉族,47岁,初中文化程度,北城铺镇中关村党沟社人。他虽然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在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支持帮助和鼓舞引领下,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生猪产业,拓宽致富门路,是猪产业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白手起家的“猪倌”
党军红家2013年底因学、因病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家中共有7人,其中2个老人年迈体衰,3个孩子正在上学,妻子因心脏病手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的劳动力仅有党军红1人,靠耕种几十亩地养家糊口,农闲时他在县城建筑工地打零工供给孩子上学。打工期间,他积极上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自身能力和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的好政策下,2015年他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产业贷款,萌生了在家养猪创业的想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缺少资金、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仅靠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发展产业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向亲朋好友到处借钱,向养殖大户多次请教,跑破了鞋,磨破了嘴,最终筹到了一笔资金,学得了一些技术,敲开了创业致富的大门。
从此,党军红成为名副其实的“猪倌”,一天到晚忙在猪舍里,喂料、消毒、打针、接仔,几乎和猪“生活”在一起,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饲养,猪场里的猪个个膘肥体健,毛色鲜亮,人见人夸,村里人一下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正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揣着一颗热心,党军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终于把养猪事业越做越好,为自己下一步做大做强养猪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致富路上的“学生”
养殖不单凭勤劳,还需要具备相对扎实的养殖专业技术,才能提高饲养水平、防疫能力和猪肉品质,党军红对养猪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此,他报考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习养殖技术。床头摆放的《怎样办好农家养殖场》《养殖技术指南》等专业养殖书籍,党军红已记不清阅读了多少遍。同时,从报纸、网络、电视到培训班,他不放过任何一种“充电”的途径,使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养猪专家”了。
通过不断的学习充电,他逐渐掌握了配制饲料、仔猪繁育、疫病防治等养殖技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真正成为附近有名的养猪专家。
党军红风风火火,村民也跃跃欲试,不断有人前来询问养猪的“秘诀”,党军红把学来的技术倾囊相授,也鼓励村民一起养猪,能帮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感到特别高兴。“别人来向我请教,我觉得什么最重要就讲什么,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分享给大家”党军红自豪地说。
党军红不断加强学习,把握机遇,扩大养殖规模。2019年,他重新选择了地理位置更为合理的山坡半阴地作为养殖区,修建了占地10余亩的标准化猪舍和配套设施并从外地引进了一批良种猪,完成了硬件建设、品种更新和培育技术的全面升级。目前,猪存栏量达100余只,其中能繁母猪40多只,育肥猪60多只,预计年底猪存栏量达200余只。
脱贫致富的“头雁”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满园春。”党军红始终把“个人富了不算富”的道理挂在心上,更是落实在行动上。今年,党军红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玉米、苜蓿、燕麦草、小杂粮等农作物,带动当地贫困群众18户,户均年收入5000元。乡亲们经常向他请教养殖技术,甚至赊欠仔猪和饲料,党军红都会欣然答应。有些人说他“傻”,他却说“自己也曾是贫困户,是党的好政策帮我渡过难关,让我脱贫致富,我现在脱贫了,但是还有一些乡亲们生活困难,经济收入少,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去外面打工靠干体力活挣钱的行业相对较少,我们农村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之近几年猪肉价一路攀升、居高不下,发展养殖业是我们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被太阳晒的黝黑的党军红滔滔不绝的说。
在党军红的带动下,全村养猪户越来越多。2019年,他注册成立了通渭县福桂养殖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为自己和乡亲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快捷之路。
在脱贫致富路上,党军红不仅钱袋子慢慢地鼓起来,而且思想认识也逐渐提高了,2019年,党军红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20年,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展望明天,党军红信心满怀,他说“今年2个孩子大学毕业,小儿子参加高考,我又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真是好事连连啊!都是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使我脱贫致富,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下一步,他计划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乡亲们脱贫致富,努力使养猪产业成为中关村支柱产业,使他自己成为北城铺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3
段祥华,毛坝河镇汤家坝村三组农民,家有五口人,父母都已经77岁,妻子在镇上租房照顾孩子上学,全家支出全靠段祥华一人。
由于家境贫寒,为了养家,他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选择了在矿山打工,直到2009年被诊断为尘肺病,身体越来越差,在家休息两年后,为了让父母少操心,孩子可以上学,2011年继续外出在建筑工地务工,直到2016年再次发病后在汉中市中心医院住院,当时医院已经下病危通知书,家里也为其准备后事,经过医院一个多月的治疗后,被诊断为尘肺病三期,他又回到家中养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再也无法外出务工。2016年,段祥华被评为贫困户。但是一贯勤劳的他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尘肺病才成为贫困户这并不光荣。
2016年在家养病的他看着家里两位老人和孩子,知道自己如果不动起来,何时才能脱贫,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外出打工,他想过养猪,但是没有体力,也想过种植业,但是自己没有能力,唯独养鸡自己可以干。2016年他就开始去购买养殖的书籍,开始学习养鸡技术。技术学习了,但是资金又怎么办啊,自己这几年看病已经把家里积蓄花完了,现在还欠着别人的外债,只能厚着脸再去找亲戚借钱,再去银行借款,购买孵化设备。他知道现在人都注重吃的健康,他就自己在本地购买本地土鸡蛋来孵化本地土鸡养殖,直到把所有设备和养殖场地布置完毕已经花费了将近5万元了,还没有见到一点收入,他有一点担心了,但是他知道,这条路无论如何艰难都要走下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17年初春第一批小鸡500只终于孵化出来了,他非常高兴,他为了保证本地土鸡的肉质,他始终给小鸡喂养玉米,不喂饲料,自己家的玉米十天左右都已经没有了,他收购附近农户的玉米,很多农户看他这么勤奋,也知道他家庭困难,开始赊给他几十斤,但是小鸡的食量很大,周边的收购完了就去远一点的地方收购,可他的体力无法搬运,只能靠请人搬运,这样下来玉米的'成本就高了,2017年5月第二批500只小鸡又孵化出来了,这时候他的投资已经达到7万元左右了。1000只小鸡让他忙不过来了,只好把在镇上照顾孩子的妻子叫回来帮忙,孩子直接让住校,每周骑摩托接送孩子。5月份他家的帮扶干部到他家采集信息时了解情况后,与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商议后,决定给他2万元帮扶资金,并为鸡的销路联系客商。这下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的干劲更大了,让妻子在家养鸡并照顾老人,自己每天骑着摩托车去收购玉米,购买土鸡蛋继续孵化小鸡。八月份政府的产业补助又为他补助了5000元。九月份第一批鸡就该出栏了,但是鸡价格却一直不好,帮扶干部知道后积极为其联系客商,第一批土鸡已经预售,可收入25000元左右,预计到今年年底共计可收入6万元。他打算今后再接再厉,在年底前再孵化500只小鸡,扩大规模。
段祥华经常说,我虽然拖着病体,但是我不能等靠要,因为我还能干,我就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勤劳脱贫致富,尽量不给政府和国家增加负担,今后还要带领更多人致富。
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4
在千阳县高崖镇有一位青年,他中等身材,举止稳重,头脑灵活,一提到他,人们对他坚忍不拔、追逐梦想的创业精神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他就是柳沟村的创业青年李芳旗。2008年,李芳旗返乡开始养殖野猪,2010年注册成立了芳旗野猪驯养合作社,在近10年的艰辛中,他凭着一股脚踏实地、勤劳拼搏的劲头,通过不断地潜心钻研和摸索实践,把自己的野猪驯养事业推向了专业化、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靠梦想,走向精彩人生
最开始,李芳旗在外的那几年,白天在工地劳动,晚上看书学习,最喜欢看的就是中央七套关于农村能人勤劳致富的节目。当他看到别的地方靠养殖野猪赚大钱的例子后,受到启发,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2008年,李芳琪返回家乡,对市场上的养殖业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他发现,野猪瘦肉率高、脂肪含量少、营养价值高,市场的销售额也很可观,而且千阳的粮食资源丰富,购买饲料的环节少,成本也不高,养殖野猪的利润空间很大、前景很好。
找准定位,就要行动,李芳旗东挪西凑了2万多元,在离县城较近的北台村租了场地,建起了几座简易猪舍,买来了20多头野种猪和能繁母猪,开始学着驯养野猪。那一年,由于缺技术、缺经验,他还是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喂养,出栏的猪肉产量低,在质量上更没有优势,创业的当年,没赚到钱,反倒还贴了本。
但是,他并不灰心,在不断分析反思自己的失败原因后,他认为,关键是技术和经验的缺乏,只要自己不怕吃苦,学习运用科技养殖的知识,就一定能在养殖上做出一篇大文章。于是,他多次跑银行,寻找资金支助,跑创业中心、畜产等部门需求技术支持。
靠科技,壮大产业规模
2009年,李芳旗返回家乡柳沟村,在镇政府和县上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用创业扶持贷款的资金,注册开办了芳旗野猪驯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投资30多万元,占地5亩多,建成20多个猪舍,存栏100多头幼猪,并给猪舍装上了纱窗,配制了自动饮水器、吊扇等现代化养殖设备。
在养殖过程中,李芳旗保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农村小伙本色,边干边学,不断摸索猪的生活习性,观察猪的生长特点,细心研究仔猪的防疫和饲料配置,几乎天天在猪舍跟前忙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的`全都是关于饲养的要点。慢慢地,他在野猪驯养方面,逐步探索了一套消毒、防疫、饲养和管理的驯养经验。他还为了迎合市场对生态猪肉的需求,积极改进饲料方式,在高崖周边购回了一批玉米、高粱等粮食,坚持用粮食喂养,从而保证了猪肉生态、野味、肉质鲜的特点。
靠勤劳,实现致富梦
由于李芳旗的饲养方式科学,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他的野猪肉一路畅销、供不应求,养殖事业也逐步走上了正常化的发展轨道,收入更是一年比一年高。到如今,合作社内圈养3个种猪,18个能繁母猪,180多头野猪,年出栏肉猪60头,生产仔猪200余头,产值达到80多万元,成为全县野猪发展繁育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收获成功后,李芳旗的眼界宽阔了,又朝着奶山羊和土鸡等多元化养殖的模式发展,今年,他投资了12万多元,建设圈舍500多平方米,一次性在陇县八渡镇购回奶山羊187只;他还饲养100多只土鸡,附近的群众都称他为养殖大王。
李芳旗自己成功了,但他没有忘记附近的群众,不但热心传授技术给当地群众,而且帮助山区群众母猪繁殖,用猪粪生产无公害玉米。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他发挥了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李芳旗的创业事迹,验证了天道酬勤的道理,他常常对身边的群众说:“勤奋是创业的基础、科技是创业的动力、诚信是创业的根本,只要不怕吃苦、勤学知识、诚信经营,就一定会走向成功之路。
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5
我叫陈坤友,是一名门窗师傅,我凭借这门技艺,从精准扶贫户摇身一变,成为了正安县安场镇前进村的创业示范户。
每天,我都会背着我的工具包,为客户量身定制门窗,我的手艺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同。忙累了,回到家有热腾腾的美食,孩子在镇上的小学就读,生活真是有滋有味。这样的日子,在2015年以前,只出现在我的梦里。
那时的我,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我只能让一家人挤在年愈百岁的“危房”里。从小就在这片山坡长大的我,没有见过世面,只跟着父辈学会了务农,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并未带我逃离生活的'窘迫,我和家人依旧挣扎在贫困边缘。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那时的我心里只有这一个念头。于是,2004年,我带着妻子,来到了寸土寸金的广州,我在五金厂获得了一份工作,负责烧焊,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但是4000元的工资,在广州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除去房租、生活开支以及每个月给母亲寄的生活费,我们只能勉强度日。
打工8年,我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也迎来了人生的一个大挫折。2012年,我待的工厂效益不好,我决定辞职回家,回到家乡后,我只能去建筑工地打零工,半年多的时间里,建筑工地不规律的工资发放时间,让我们为数不多的存款,消耗殆尽,我只得厚着脸皮,一家一家地借钱,维持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家于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我意识到自己要有一个谋生的技能,才能真正摆脱贫困。2015年初,我到县城学习了一年安装门窗的技术,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起码,不用担心家用了,还能给孩子偶尔买点零食解解馋,给父母、妻子偶尔买件新衣,倒也知足。
2016年,干部到村里宣传“特惠贷”政策,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政策,也是我的生活转机的开始。在得知我可以贷款5万元后,我二话不说就申请了。我花了15000元,在安场镇上租了一间70平米的店面,凭借学到的技术,在镇上开了一家安装门窗的店铺。至此,开启了我的创业之路。
现在,虽然有点累,但是,创业第一年就积攒下了10余万。之后的两三年里都有10余万元的收入,我也成功丢掉贫困户的“帽子”,还被村里评为创业示范户。
看着银行卡里的余额,感觉很踏实,也很自豪。时间总是很快,一眨眼就是十多年的时间。以前,总想着过好眼下,先解决当下的吃住问题,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创业青年典型事迹材料05-13
农村创业的典型事迹材料03-09
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05-16
青年创业之星典型事迹材料12-08
关于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03-05
就业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精选12篇)04-30
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03-27
创业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精选15篇)07-21
创业青年典型事迹材料(精选20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