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南京明孝陵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1
各位游客: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2
各位游客:
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明孝陵。你们知道明孝陵的主人是谁吗?这人可大有来头,我们边走边介绍。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其实明孝陵的这片土地原是六朝开善寺的'原址,也就是我们现在位于明孝陵东侧的灵谷寺,可是当时朱元璋为了夺取这篇风水宝地呢,还大兴土木的将寺址从独龙阜迁到了紫霞洞的南面。当新寺建成后一些风水先生又来搬弄是非,于是灵谷寺又再次搬迁现在到了明孝陵以东。
在陵墓动工后一年,马皇后病逝,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因此陵墓取名“孝陵”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2019年才完工。
朱元璋生世:朱元璋生平。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明朝开国皇帝。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明王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高皇帝。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红墙金甍,宏门巨碑,神道石刻森严肃穆,深远庄严。坟山封土为宝城宝顶,即围绕坟山起墙,称宝城。城中封土为山,称宝顶。自朱元璋开始宝城宝顶均为正圆形(清代帝陵依明制而建,独改宝城宝顶为椭圆),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3
各位游客:
明孝陵坐落于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碑亭、孝陵殿、大石桥、宝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曾毁坏成数块,倒置路旁,后来修复。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约碑,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违者立即处死。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到四方城,四周围墙形如壁垒。城内有一大石兽,昂首曳尾,宛然若生,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正楷,长达2746字,字大如拳,历述了明太祖一生的功德,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宽2.24米,厚0.83米,是南京地区地面现存石碑中最大的一个。
在四方城的西北,过霹雳洞上的.御河桥
是神道,神道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兽:狮、獬豸、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十二对,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之后,神道又折向北,有华表(望柱)一对在前,继而是巨大的石像四对,两武两文,威武雄壮,神态肃穆。石刻线条粗率,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在神道的尽头处再向北18米是棂星门遗址,现仅存石雕柱础六个。由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是御河桥,桥南向,原为五孔,已改为三孔。
孝陵殿位于御碑亭的后面,原来是重檐九楹,左右有庑,另有神宫监和具服殿、宰牲亭、燎炉、水井等设施,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现存的享殿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但其规模大为缩小,殿中挂有明太祖的遗像。
明楼又称“方城”,是明孝陵最后的一重建筑,全部是用巨型的条石堆砌而成的。城上明楼的楼顶已塌毁,现仅存四壁。其后为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土丘,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周围筑有高墙,条石基础,砖砌墙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4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南京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明,我们今天即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为什么要取名孝陵呢?一说是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另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故此陵在明代称“孝陵”,到清代改称为“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之中。 17岁出家皇觉寺。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352年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在战争中崭露头角。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城,1368年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孝陵于1376年开始筹建,1381年开始动工,1382年(次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13年才正式完工。明孝陵依托紫金山而建。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却又赋予了其变化和创新,它开创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墓之先河,在帝陵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前圆后方”和“前朝后寝”的格局;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而变化。明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AAAAA级风景区,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当年的大金门单檐歇山顶,顶覆黄色琉璃瓦,朱门红墙,门开五座,气象森严。精美的屋顶与大门毁于清代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现在只剩下三券拱门。在门的两侧原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将孝陵围起,虽然红墙已毁,但门座两侧的墙基依然清晰可见。
走过大金门,穿过过木质的栈道,我们现在来到了碑亭,碑亭建于石台之上,基座为石须弥座,南向设有团龙丹陛石,在亭内立有一块“大明孝陵圣功圣德碑”。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亭顶部已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周长约27米的墙壁和四个拱形的门券,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便俗称它为“四方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亭顶是在2012年重新修复的。
说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请容我为您详细介绍。“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告8.78米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明碑。此碑落成于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是明孝陵的句号工程)。大家请看,在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上方印刻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字,碑座高2.08米,形似龟,名为赑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为碑座中的最高等级,碑身高为6.78米,正面是朱棣撰写的碑文,全文共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个部分,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碑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叙述朱元璋的身世,自称其祖上是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征战南北;三、平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省、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尊孔子;六、生活简朴衣食如平民,嘱死后勿用金玉陪葬,与马氏合葬于孝陵;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其实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正统,(当年朱元璋去世后传位长孙朱允炆,由于朱允炆实行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王位,登基当上了皇帝。为平复民心,不惜重工打造巨碑为父亲歌功颂德)。他还曾命人在南京阳山开凿了一块高达72米的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的功德而凿的,堪称绝世碑材。后因工程过于浩大才忍痛放弃。现在在阳山上,仍雕刻有龙头、龙爪、龙尾的碑帽、碑身和碑座。三块石材除碑额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其余两块均有一端与山体相连。
各位游客,我们走过了御河桥,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总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石象生路,第二段是翁仲路。现在我们走上的是石象生路。在路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有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立两蹲。
第一种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兽中之首),象征帝王的威严;第二种是獬豸,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护法神兽),独角,善辨忠奸,象征帝王的正直不阿;第三种是骆驼,骆驼乃沙漠之舟,代表北方疆域,象征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第四种是大象,大象则是代表南方疆域,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第五种是麒麟,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祥瑞之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
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主要是为了展示朱元璋的威严与大明的国力昌盛,也祈望可以镇妖辟邪,走到这里,神道峰回路转,折向了翁仲路。
大家可以看见,在翁仲路的路口有一对用以指示道路的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也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wu),身材高大魁梧;两对文臣,身穿大袖朝服,手捧笏(hu)板,神情庄严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壮(老)年和一对青年,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在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根据史料在2007年复修。同时这也是谒陵时通行的一道礼仪之门。孝陵神道没有依据传统而是依照山势自然弯曲布置,以求天人合一,这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
各位游客,在我们的右手边就是梅花山了(在神道的东侧是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是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朱元璋在建孝陵时仅将孙陵的地面设施移走,因此明孝陵的神道是绕梅花山呈弓背形的,这种依山势回旋的布局是为了保护风水(前有罩后有靠,远朝近案)。在中华民国时期这里开始广植各种梅花,故称为梅花山。今天的梅花山在每年的3~4月份都会举办南京国际梅花节,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赏梅。(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据说当时在设计神道时是根据北斗七星的形状来设计的。)‘
穿过棂星门从金水桥(五龙桥)开始,明孝陵景区正式进入了陵宫部分,转入中轴对称的南北格局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就是金水桥,金水桥又名御河桥,原有五座,正对着陵门的五个门洞,后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仅修复了3座。在每座桥的两侧都装有石雕螭首,一是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是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各位游客朋友,随我走过金水桥,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陵宫正门——文武方门。门开五座,三大俩小,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这座大门在清末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门是在1988年根据史料复建的,在门前墙外的东侧,有一块“特别告示碑”,这块“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所书写,其内容是重申要保护孝陵。
走过文武方门,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殿。这里原来是享殿前的中门,在清朝中期改为碑殿,碑殿内部陈列有五块碑刻,在正中的一块碑上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亲手所书的,意思是赞扬朱元璋治国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的皇帝康熙,为什么对朱元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这里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清初(当时)满汉矛盾突出,他想借此笼络人心,巩固清朝的统治政权。(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如此昭示天下,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在“治隆唐宋”碑的左右两侧还分别有两块石碑,这是乾隆黄帝谒陵时所提的两块诗碑,在后面还有两块谒陵记事碑,分别记叙了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在东侧的石碑是由当时的两江兵部侍郎王新命命人所刻,内容主要记述了康熙皇度第一次拜谒明孝陵的经过;在西侧的石碑为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记事碑是郎中曹寅的记录。
各位游客,走过碑亭,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是祭祀和拜谒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殿堂,后殿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大家请看,在殿宇的下方是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的台基,这是明初的原物。台基通高3米,3层石栏杆,在四角上装饰有石雕螭首,在前后正中有踏跺三道,中设丹陛石,上陛是“二龙戏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在台基之上,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我们从台基上遗留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可以遥想当年享殿的规模。每一个石柱础直径约为0.91米,每个柱础上都立有金丝楠木大殿。当年的享殿就是由立于这些柱础上的金丝楠木支撑起来的,由柱础的数量和分布可以推想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斗拱挑檐,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地铺“金砖”,规模宏大,为明代帝陵之首,比今天北京长陵的享殿的规模还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三开间小殿,单檐歇山顶,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当年孝陵殿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东配殿与西配殿,均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就是方城了。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底部为石刻须弥座,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满。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下面请各位随我穿过方城正中的54级甬道,迎面我们看见的是十三层条石垒筑的宝城,上面有民国初年所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用以回答游人的询问。东西两侧均有坡道,拾(she)级而上,现在,我们来到了方城之上,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明楼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原宝城中立有朱元璋的墓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年间的战火,仅存四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明楼是在2009年修复的,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在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大约为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埋葬的玄宫(幽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为1100米的砖城。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宝城宝顶的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则改为椭圆形了。(可以在这一部分讲一讲:秦汉—方上;唐—以山为陵;宋—小方上;明、清—方城明楼、宝成宝顶)
自朱元璋安葬在孝陵之后,明朝便专门设置了保卫孝陵的军事机构——“孝陵卫”,共5600余人,守卫戒备森严。现在在原遗址上开辟了遗址公园,在公园内有下马坊、汉白玉九龙壁、碑刻等实物,再现了孝陵卫当年的场景。在孝陵的东侧为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周边还有许多明代功臣墓,如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等,他们都拱卫在明孝陵的陵墓两旁,象征着永远追随着朱元璋。明朝在近300年的期间,有许多明代的陵墓,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湖北的明显陵等,这些明代的陵墓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增加许多对历史的思考。
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明孝陵的参观就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讲解,谢谢,再见!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5
各位游客: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2003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6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六朝古都南京,我是您此行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南京的一处世界级文化遗产——明孝陵,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之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始建于公元1381年,历时25年之久方才竣工,是明朝初期建筑艺术和陵墓文化的杰出代表。步入这片宁静而庄严的陵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壮观的神道,这是一条长约千米的石像路,两侧排列着栩栩如生的石兽和文武官员雕像,它们沉默地守护着帝王的长眠之地,向世人展示着明代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沿着神道缓缓前行,我们会经过棂星门、金水桥,最终抵达孝陵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之后是碑殿,内立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亲撰,详细记述了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和马皇后的贤德,是研究明代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继续深入,便来到了享殿遗址,这里曾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尽管历经沧桑,但从其宏大的规模仍可窥见当年的辉煌。
穿过享殿,我们便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区域——宝顶,这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巨大圆形土丘,其下便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寝地宫,至今未被发掘,保留着一份神秘。宝顶四周树木葱郁,环境幽静,漫步其间,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明孝陵不仅仅是一座陵墓,它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风水学以及古代建筑技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无论是从整体布局到细节雕刻,都展示了明代初年高度发达的文化与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园林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游览明孝陵,我们不仅是在回顾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在体验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希望这次旅行能让大家对南京这座历史名城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请在参观过程中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历史遗迹,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谢谢大家!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7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明孝陵,一起感受那份穿越六百多年历史长河的庄严肃穆与宏伟壮观。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是明朝第一座帝陵,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也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艺术乃至风水学的重要实物资料。
我们的旅程从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开始。大金门雄伟壮观,是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门户,虽历经风雨,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皇家气派。穿过大金门,一条长达千米的神道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的“石象路”,也称为“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十二对巨大的石像生,包括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等,每种动物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如狮子象征威严,大象代表祥瑞,它们静静地守护着这条通往陵寝的神圣之路,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继续前行,我们会经过翁仲路,这里有两对高大的`武将和文臣石像,他们表情肃穆,姿态各异,展示了明代官员的风貌,进一步增强了陵区的庄严氛围。走过这段路程,就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区域——方城明楼。方城是一座巨大的方形城台,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其上建有明楼,原本是用来存放皇帝圣号碑的地方,虽然历经战火,明楼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其残存的基座依然让人感受到昔日的宏伟。
通过方城下的隧道,我们将到达地宫的入口,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护文物,明孝陵的地宫并未对外开放。据史料记载,地宫深埋地下,藏有丰富的随葬品,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长眠之地,其具体位置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为明孝陵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最后,我们将在宝顶前驻足,宝顶是一个巨大的土丘,周围绿树环绕,宁静安详。这里不仅是明孝陵的最高点,也是整个陵区的中心,象征着帝王陵寝的至高无上和永恒安宁。
漫步于明孝陵,每一块石头、每一株古木都仿佛在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希望通过今天的参观,能让大家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感谢大家的聆听,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游览,拍照留念,请注意安全,保持环境卫生,祝您们在南京的旅行愉快!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8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同游览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孝陵不仅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明孝陵的历史背景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朱元璋为自己和皇后马氏修建陵墓。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且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整个工程历时三十余年,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标志着孝陵的完全竣工。
建筑布局与特色
明孝陵的布局宏伟,规制严谨,开创了明清陵寝的“前朝后寝”格局。这种建筑布局不仅反映了封建礼制,更突出了政治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大金门与碑楼: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明孝陵的正门。原建筑已毁于战火,但其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的布局依然可见。大金门北约70米处是碑楼,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现已毁,仅存四壁和四个门洞,俗称“四方城”。碑楼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碑下驮碑的龟趺称为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
石像路与翁仲路:继续前行,我们进入石像路,这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包括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每种四只,两蹲两立。这些石兽不仅体现了皇家陵寝的威严,还各有寓意,如狮子象征皇权,獬豸代表公平正义,骆驼代表国力强盛等。石像路尽头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端庄肃穆,武将威武雄壮,寓意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金水桥与文武房门:走过翁仲路,我们来到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房门,门上嵌有青石碑,阴刻馏金“明孝陵”三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
享殿与方城明楼:继续前行,我们到达享殿,这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享殿规模宏大,但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规模较小。穿过享殿,我们来到方城明楼,这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隧道尽头便是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明楼东西长,南北宽,南面开三个拱门,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
宝城宝顶:最后,我们来到宝城宝顶。宝城是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宝顶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所在。宝顶之上,树木参天,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规模宏大,显示了帝王的威严和至高无上。
梅花山与风水传说
在游览过程中,大家可能注意到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这主要是为了绕过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时,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朱元璋的豁达,也增加了孝陵的神秘感和气势。
结语
各位游客,今天的明孝陵游览到此结束。明孝陵不仅是一座皇家陵墓,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石刻艺术的瑰宝。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游览,能够感受到这座古老陵墓的宏伟与庄严,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下次再见!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9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明孝陵,一起感受那份穿越六百多年历史长河的庄严肃穆与宏伟壮观。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是明朝第一座帝陵,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更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料。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其后是碑亭,内立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详细记述了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是了解明朝初年历史的重要文献。穿过碑亭,沿神道前行,两旁矗立着石象生,包括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及文武官员石像,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象征着皇家的威严与权力,也反映了明代精湛的石刻艺术。
继续前行,就来到了著名的“升仙桥”与“棂星门”。过了棂星门,便进入了明孝陵的核心区域——方城明楼。方城是一座巨大的'砖石城垣,象征着皇权的坚固与永恒,而明楼则位于方城之上,曾是供奉朱元璋牌位的地方,虽然历史上多次遭受破坏,但依然屹立不倒,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穿过方城,便是明孝陵的地宫所在,即朱元璋与马皇后安息之地。根据历史记载,地宫深邃宏大,布满机关,但为了保护文物,至今尚未进行考古发掘,留给世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围绕地宫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柏林,环境幽静,仿佛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感受到一种超脱与宁静。
游览明孝陵,不仅仅是一次对古迹的探访,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体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艺术成就。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能够细细品味这份历史的馈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好了,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自由参观,注意安全,保持环境卫生,祝您在明孝陵有一个难忘的旅程。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要帮助,请随时联系我。谢谢!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明孝陵,这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孝陵不仅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明孝陵的修建始于1381年,次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且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明孝陵的布局宏伟,规制严谨,开创了明清陵寝的“前朝后寝”格局。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了政治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明孝陵的正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可惜已毁于战火。
继续前行,我们会看到碑楼,它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如狮子象征皇权,獬豸代表公平正义,骆驼象征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
走过石像路,我们来到了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展现了大明江山后继有人的`寓意。
最后,我们抵达宝城宝顶,这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宝城是一座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宝顶则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站在宝顶之上,可以感受到这座皇家陵寝的庄严与神秘。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11
各位游客:
欢迎继续深入了解南京明孝陵。这座陵墓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典范,其建筑布局和形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大多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建造,显示了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地位。
明孝陵的神道设计独特,弯曲绕过梅花山,这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还蕴含了朱元璋对孙权的尊重与包容。梅花山每年初春梅花盛开,成为南京市民赏梅的好去处,也为明孝陵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在明孝陵内,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石刻艺术。如石象路上的石兽,雕刻精美,形态各异,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些石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此外,明孝陵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碑刻资料。如“治隆唐宋”碑,这是康熙皇帝南巡时题写的,赞扬了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和宋太祖。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历史,还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各位游客,明孝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文化的宝库。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深入感受这座皇家陵寝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谢谢大家!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相关文章: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06-20
明孝陵导游词12-31
明孝陵导游词【合集】12-16
明孝陵导游词9篇12-31
明孝陵现场考试导游词08-23
明孝陵导游词(集合10篇)10-02
明孝陵导游词1500字(3篇)03-07
南京英文导游词06-01
南京的导游词范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