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代理扫墓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27 15:23:2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清明节代理扫墓情况调查报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如期而至。以下是YJBYS小编搜罗的2017清明节代理扫墓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参考和借鉴!

2017清明节代理扫墓情况调查报告

  2017清明节代理扫墓情况调查报告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不但是生者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敬重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数千年来将就“死者为大”的观念体现。

  但最近在网络兴起的“代理扫墓”业务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有网友认为: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又想祭拜亲人,这种做法应该支持。也有部分网友对提出了异议:清明祭祀本来是悼念亡故亲人,寄托哀思的,网络“代理扫墓”却让祭祀变了味儿?

  四成受访者清明节会回家祭祖,时间成祭祖最大阻碍

  调研吧数据显示,仅有四成受访者清明节会回家祭祖,45.93%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时间,不会回家祭祖,剩余的二成受访者则暂时还没有决定清明节是否回家。

  三成受访者会选择代理扫墓服务,超五成称“请人代扫”不靠谱

  且不说,请人代理扫墓是否让祭祀变味,或者是否是对死者的尊重,且就网络上给出的较高的代理扫墓基础服务价格而言,超五成受访者认为价格太贵,业务不靠谱,不会尝试“请人代扫”,当然也有31.48%受访者称实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会尝试选择“代理扫墓”服务。

  代理扫墓让祭祀变味?五成网民称是对血缘和情感的漠视

  调查数据显示,五成受访者认为代理扫墓毫无意义,是对血缘和情感的一种漠视,另外有43.8%受访者认为代理扫墓是一种道德的异化,不值得提倡。27.5%称请人代扫太过于形式,可委托家乡的亲戚代为扫墓。当然,也有赞同的声音,24%的受访者称实在忙不过来,代理扫墓也是一个办法,亦可以表达孝心。

  受访者声音:

  1.代理扫墓毫无意义,是对血缘和情感的漠视:50.74%

  2.代理扫墓是一种道德的异化,不值提倡:43.80%

  3.请人代扫太过形式,可委托亲戚代扫:27.50%

  4.实在太忙,找人代扫也是一个办法:24.12%

  专家声音:代理扫墓不能一票否定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扫墓的民俗形式也在发展,独生子女也多了起来,如果实在来不及,找人代理扫墓也是一个办法,不能一票否定。但是,他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理应亲自扫墓,以表达对亲人的心意。他同时希望大家在祭奠、缅怀先人时,摒弃焚烧纸钱、烧香等不文明方式。

  支持者:无奈的“代理扫墓”无可指责

  事实上,当下中国人面临的一大现实困境,确实让人难以亲身“慎终追远”。在一波接一波的打工潮中,到底有多少人远离故土?远离祖先的坟茔?看看春运那个阵势便知一二。清明节的区区三天小长假,真要国人亲自到墓前去“慎终追远”,那一定会造就“春运第二”,成为又一交通奇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代理扫墓”或许是无奈的明智之选。实在不该被过分指责,至少不该被一棒子打死。对于“代理扫墓”的出现,我们甚至多少有一点伤感之念,甚至同情自己吧?

  勿庸讳言,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很多人都难以做到每逢清明节都为先人扫墓。谁也不愿意逝去的亲人墓上长满荒草,终年无人照管,在本人不能亲自扫墓的情况下请人代劳,同样是对逝者的尊敬。所谓“代理扫墓”不如不扫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有人说,请人扫墓其实和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一样,很多时候只是分身乏术时的无奈之举,这并不能说明当事人的孝与不孝。这很有道理。从古到今,我们祭祀先人的方式也一直在不断变化,请人“代理扫墓”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只要我们的心里有逝去的先人,采取哪种形式并不重要。时代不断变迁,生活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已经延续千年以上的清明扫墓,在文化内涵上有所更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反对者:“代理扫墓”让孝心打了折

  对于那些职业“代理扫墓”者来说,无论怎么毫无心理障碍地在陌生人坟前磕头喊爹妈、泪如泉涌,说到底都不过是一种练就的技艺,毫无情感因素在里面,目的还是为了丰厚的报酬。事实上,依据传统的伦理,死者为大,对逝者寄托哀思的方式,作为生者,无论磕头还是痛哭,都应该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难以想象,让一群陌生人代自己在坟前“磕头喊爹妈”、“放声大哭”,到底是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与尊重,还是戏谑与侮辱呢?

  很多人都清楚,扫墓了,不代表这个人就一定有孝心,就一定在表达着哀思,同样,没有去扫墓,也不能就此说明这个人没有孝心,忘了列祖列宗。所以,很多人似乎没必要为了扫墓而扫墓,为了面子而花大价钱请人代理扫墓。其实,我们如今的很多感情表达,似乎都成为了面子的一种附属品。比如网上祭祀,这个倡议已经很久了,也有人说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但这些年一直无法成为清明节祭祀的主流,因为尽管很多人可能内心比较赞同这种文明无污染的祭祀,但从面子上却无法忍受别人的嘲讽与冷观,没办法只能继续随大流,没有条件亲自扫墓也得花钱请人代理扫墓,算是一种面子的满足与心理的告慰吧。只是这样的面子,对于清明节这个以感情为主打的节日来说,有些画蛇添足。

  反思:今天应该怎样过清明

  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商业氛围的浸染,模糊了清明节的概念,很多人也淡忘了清明节的本意,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用于消遣的普通假期。事实上,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是丰富有趣的。据说,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不该只是“扫墓节”,清明节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时机。有民俗专家指出,要让清明节“打回”原形,促使全民对清明节日文化实现集体认同,就必须从孩子抓起:清明节日文化应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写入教材,使其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而我以为,拯救清明节日文化,要“从孩子抓起”,也要“从成人抓起”——唯有成人能把清明节文化言传身教于孩子,清明节文化才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2017清明节代理扫墓情况调查报告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具体形式表现为对祖先亡灵敬奉的祭祖活动。祭祖心理的产生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避祸,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灵而受到惩罚;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达缅怀祖先的情怀;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 祭祖心理早期源于原始人对死亡与自然规律的不解与恐惧,偏重于前两个目的,直至西周时出于确立王朝正统性与巩固宗法制血缘政治组织模式的需要,开始重视祭祖心理的后两种目的,对祖先进行“追孝”、“享孝”,并最终发展成涵盖社会伦理各方面的孝观念。祭祖的前两个目的反而与宗教结合,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祭祖行为已成为以稳定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血缘宗族为社会组织形式的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承续的纽带。在祭祖祖先中所获得的孝敬意识、光宗耀祖意识更成为内睦家庭,外兴邦国的源泉。祭祖活动除了辞旧迎新时的家祭外,主要以清明祭祖为主。

  关中作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地,有着丰富的民间礼俗文化。清明祭祖习俗在关中也有着悠久传统。据民国年间《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有“三月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人民祭墓烧纸及钱马,谓之上坟”,“清明折柳枝插门取‘清明’意”,“清明前二日携冷面祭坟”,“为秋千之戏,士女游于郊原,日跴青,即踏青也”等丰富的礼俗活动。 XX县作为周文王丰京故地,XX县始置于秦孝公时,均是礼乐文明,农耕文化发达之地;靠近西安城,又使其成为发展较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县域,不失为传统社会转型期的范例。XX县与XX县的礼俗活动状况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传统礼俗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变化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关中农村各类人群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动及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意识,通过对现代关中农村丧葬礼俗(丧、葬、祭)中的孝道状况及思想根源进行分析评估,为关中农村现有风俗提供合理化建议。本项目组以关中地区的XX县与XX县为例,就清明祭祖问题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进行抽样。调查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法。本调查在两县合计发放问卷210份,收回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

  受访者居住于城镇者(城市、城郊、乡镇)与居住在农村者大致持平(108∶92)。性别比基本均衡(113∶87)。在年龄分布中,20— 40岁人口比例最高(32.5%),其次为20岁以下人口(28%),60岁以上人口仅占16.5%。由于历史原因,现在40岁以下的人群普遍经历过传统文化的断层阶段,复苏后的传统民俗往往陷入有“文”无“献”的形式化境地,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认知是不拘于传统的,这对清明祭祖活动价值取向无疑是双刃剑。“先认识,后实践”,在从事清明祭祖活动时较前人的因循守旧更多了个体意识的参与,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决定着传统文化今日的发展方向。

  受访者的家庭内部关系既是其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映,也会对其祭祖目的产生影响,故笔者以多项多选方式考察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受访者多处于中青年年龄段,负有赡养老人与抚育后代的双重责任。在已婚的受访者七成以上选择不与父母或长辈同住,家庭结构以只有夫妻二人或兼有子女的子系核心家庭为主。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周边环境(如家人的思想意识,当地经济方式、信仰状况),但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与认同度。就两县受访者文化程度而言,以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为主(初中文化38%,小学及以下文化20%),高中文化程度(22%)及大学文化程度(20%)及以上者较少,农民(39.5%)、与自由职业者(11%)的比例超过五成,在客观上也使其接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机会减少,对清明祭祖现象的认识不会完全与社会主流文化契合,在传统与反传统间具有多元性的个体意识。

  鉴于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受访者清明祭祖规模的支持能力产生影响,本调查分别考察两县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两县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均多集中于5000元以下区间(38%)及5000—10000元区间(6%),除生活基本支出外难以有过多财力用于礼俗消费。

  (二)受访者清明祭祖的大致状况

  54%的受访者都选择清明节“一定会”祭祖,几乎没有人选择“从来不会”(1.5%),这反映了清明节祭祖民俗的广泛性与持久性。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受访者选择“大部分时候会”(26%)及“偶尔会”(18.5%),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使人们因生计忙碌难以返回故里,清明节祭祖随之无法按时,有可能会造成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与孝道观念的淡漠。

  一般认为祭祖方式主要为墓祭,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70.5%的受访者都选择墓祭方式,坟墓是亡者的魂魄合一之处,“祭在如神在”,视故去者为亲密家庭分子的观念仍占主导,不同于完全地将死者神灵化、虚无化的宗教祭祀,反映中国人传统的重实际、重伦理的观念。此外有15.5%的受访者选择在家祭祖,也各有少量受访者选择“在风景优美处祭奠”(8%)及“在网上祭奠”(6%),这种既与近些年盛行的环保风尚有关,也是儒家传统“心丧”文化的延续。

  在受访者除清明节外去公墓陵园祭奠亲人的次数方面,65.5%的受访者选择“两次及以上”(据笔者走访当地丧葬行业从业者及普通群众的调查,其他的祭祖时间应为冬至日或农历十月初一。在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给亡人“送衣服”(焚烧纸扎的衣服)也属于祭祖活动。部分地区新亡者头三年还要在春分祭祖,俗称“新分”)。而选择“一次”的比例也有23.5%。清明与冬至(十月初一)分为春秋,既同《孝经•丧亲章》云:“春秋祭祖,以时恩之”,有周礼遗风,更有在季节变换时对长辈关切之意,庄严中有深厚而朴素的人性之美。

  清明节祭祖情况在两地较为普遍,55%的受访者就“在您的居住地开展清明祭礼的状况”问题选择“非常多”,选择“没有”项的人数为6%。综上所述,清明节以墓祭的方式祭祖仍是关中地区一个传统而普遍的民俗,祭祀祖先在关中人的家庭伦理与精神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清明文化在关中地区拥有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三)受访者具体的祭祖具体仪式

  根据笔者2009年4月在XX县农村对清明祭祖情况的实地调查及对XX县、蓝田两地丧葬行业者的`走访,当地清明祭祖活动以家人与亲戚参与为主,具体仪式比较简单。由此本调查就以“祭祖时您会举行哪些活动”、“您选择的祭品”及“您拜祭扫墓的总花费”三个选择题与“您的家乡清明祭祖时特别的风俗及其含义”一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具体的清明祭祖仪式。

  与一般意义的祭祖活动一致,“焚烧纸钱”是关中清明祭祖活动的主要内容(157人)。“烧纸钱”这一民俗据李祥林先生考证,有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之意。 当然也有对亡者“嘘寒问暖”之意,反映了关中人祖先崇拜的生活化特征。与此相似,“向先人敬献供品”(121人)与“进行拔草添新土等坟墓修缮工作” (57人)也占有较高比例,充分体现关中祭祖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一定意义上对参与祭祀者起到孝道教化作用。

  至于这种行为是否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与铺张浪费,就本调查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50元以内的拜祭扫墓总花费是最为普遍的(70%),100元以上的花费在当地比例较低(10.5%),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中农耕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将无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仅停留在信仰层面,绝不扰乱正常生产生活,亦与当地孝敬父母、厚养薄葬的良好民风有关。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纸钱或纸扎仍是最为主要的祭品(165人),但是鲜花已成为位列第二的祭品(79人),超过传统的祭祀食品(60人)。据受访者的回忆,当地过去有多种祭祀食品,如炸果、油角等面制炸物,式样很丰富,而鲜花则是“学你们城里人开花店才有的”。一方面是两县均距中心城市较近,更易接受外来西化风俗;另一方面传统祭祀食品以家庭制作的点心为主,现在会这类手艺的人也不多了。传统民俗的流失是从相关民间工艺的消亡开始的,清明祭祖礼俗的保护工作也要注意其中相关的民俗工艺的保护。

  开放性问题“您的家乡清明祭祖的特别风俗及含义”回答率不甚理想,两县回答率均不过20%,但其中也有不少亮点。如XX县一位老人用数百字回忆了计划和老战友一同参谒烈士墓却因突发疾病未果的经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观念与清明祭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新内涵。还有受访者提到关中特色的蒸花馍(各种人物造型)习俗,反映了将先祖偶像化的观念。祖先崇拜中的祈福心理在当地也有所体现,当地有清明节当日全家吃煮鸡蛋以祈求先辈保佑家人和睦平安之俗。鸡蛋意味着“圆满”与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祈愿家族兴旺的思想。至于XX县也有出嫁女归宁祭拜父母,全家吃家做食品“油角”之俗,还有打秋千这种清明古风。两县均有在烧过纸后在坟头上压纸三张之俗,以示此家有后人祭扫祖墓,不为“孤魂野鬼”,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反映。

【清明节代理扫墓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清明节给扫墓寄语04-01

清明节扫墓介绍04-06

清明节扫墓目的03-31

清明节扫墓禁忌04-04

2022清明节扫墓通知03-24

清明节家族扫墓通知10-05

清明节扫墓的祝福贺词02-22

清明节学校扫墓总结02-17

清明节扫墓活动总结02-16

清明节扫墓应急预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