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时间:2021-01-14 14:43:50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最新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引导语: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下面是一篇最新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最新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一、我市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

  据全市各县(市、区)团委、妇联、教育局等部门的调查,全市留守儿童共计63700人,占约占全市165.9万儿童总人数的3.8%,是我省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地区。

  (一)分布特点

  我市留守儿童存在面广量大的特点,遍布于我市的11个县(市、区),其中泰顺县数量最大,达到10692人,最少的是鹿城、龙湾、洞头,各600人左右。同时,留守儿童占总全部儿童数量的比例与地方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强,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弱,留守率就越高,且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多于中学,村办小学的留守儿童比例高于中心小学。

  (二)留守儿童的生存类型

  1、隔代监护型,即孩子的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的类型。这种类型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托管方式,占了调查总人数的62.1%。

  2、寄养监护型,即父母将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等亲戚或老师、朋友看管的类型,约占总数的32.2%。

  3、自我监护型,即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小孩无人照料任其个人独立生活,自己照顾自己。这种类型所占比例不大,约占调查人数的4.7 %,但情况堪忧。

  (三)个性特征

  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划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个性特征如下:

  1、隔代监护型:自我管理能力差,有厌学、逃学、辍学等情况,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合作意识差,脾气暴躁等。

  2、寄养监护型:性格比较内向、孤僻、冷漠,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

  3、自我监护型:部分儿童自立性比较强,但由于这类留守儿童恰好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无人约束,易受外界影响,容易任意妄为,行为习惯差,发生问题较多。

  (四)留守儿童家庭及自身状况分析

  1、父母外出原因与儿童家庭、自身状况的关系。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原因与儿童家庭、自身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此次问卷中我市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原因分以下四种:一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占此次调研的35.1%,二是外出经商占36.1%,三是外出办厂的,占11.4%,四是其他原因的占15.5%。我们专门对前三种原因(第四种原因具有不确定性)的孩子心理和物质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第一类型的孩子对生活和物质上的需求远高于第二、第三类型的孩子,但是无论家庭经济条件是否有差异,留守儿童对心理的慰藉和渴望朋友的需求是没有明显差别的。

  2、父母外出去向与儿童家庭、自身状况的关系。从父母去向来看,此次受调查的1279名儿童当中,5.2%的孩子的父母在外国务工,43.9%的孩子的父母在外省务工,31.4%孩子的父母在省内外市务工,19.6%孩子的父母在市内外县务工。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去向远近直接影响到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心理,去向过远(如外国)或过近(外市、外县)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较小,因为父母去向过于遥远使孩子印象模糊,父母就近务工家庭的孩子相对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多而缓解情感渴求,只有父母去外省的孩子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最大,因而孩子对家庭共同生活的愿望是最强烈的。

  3、父母因其他原因外出的儿童状况堪忧。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选择因其他原因父母外出的孩子当中,一部分是属于父母一方因吸毒、犯罪而劳教、坐牢的,而另一方离开的特殊单亲家庭,其经济状况和心理状况更是不容乐观。这类家庭的孩子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亲情冷漠,心理孤僻,如不加以干涉,极易造成心理和人格的扭曲,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和管教,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困境,而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如下:

  (一)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0.3%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回家一次,30.8%的父母半年回家一次,有42.8%的父母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6.18%的父母甚至几年不回家。亲情的缺失,很容易让孩子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中,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还是占比较大的比例。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他们大多存在学习成绩差、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甚至有厌学、辍学的情况。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开始显现

  普遍表现如下: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二是自卑感强,总觉得低人一等。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

  (四)留守寄养儿童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到位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也是非常危险的,同时还面临被拐骗、抢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以鹿城区为例,调查问卷中发现有100%的留守儿童选择自己的合法权益曾经受到过侵害,而8%的孩子选择自己曾经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温州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率先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形成了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温州模式”。伴随经济的腾飞,吸引了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而与此同时,温州是个侨乡,温州人也是一个特别能创业的群体,温州人的创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和大江南北,每年有200多万温州人和温州华侨在外(包括世界各地)创业和务工,人员大流出大流入直接造成了我市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根本原因。城镇化进程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着父母无法承担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各地教材使用的不同导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而陷入困境等一系列客观问题,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出现。

  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至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措施难以到位是重要原因。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疑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出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等方面教育,也难以有额外的安排来帮助留守儿童。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党委政府统筹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产生和发展的,相对于城市流动儿童的研究,起步较晚,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匮乏,由此导致社会舆论关注不够,相应地阻碍了相关政策的出台,未能有效推动社会各界合力及早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一是要高度重视,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儿童”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孩子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三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孩子“暂时的家”,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四是要加强领导,建立由宣传部、文明办、公安局、教育局、司法局、民政局、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联系会议制度。

  (二)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组织和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部、文明办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总结交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评比、表彰基层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共青团各级组织要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团(队)活动,继续开展“知心姐姐”电话热线、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妇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代理家长”活动,给予留守学生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学生更具体的爱。关工委要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文化部门要加大不良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力度,铲除毒害未成年人精神的.“有毒”文化。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济困助学服务,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

  (三)构建学校监管建设机制,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环境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作用,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在生活、学习、思想上给予帮助,手拉手共成长。二是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德育环境,创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关爱活动,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四是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

  (四)构建基层社会呵护机制,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落到实处

  要加强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支部领导,团支部、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尤其要关心因父母获刑、离异等特殊家庭的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当中经济和心理状况最弱势的群体,如不加以引导和帮助,极易误入歧途,所以更应受到基层社会各界的关爱。

  (五)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首先要帮助家长认清自己所担当的角色,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如果确实没有办法的,外出打工前一定要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项安排好而且最好选择就近务工,外出打工后要通过电话、网络、通信和定期探望等作法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二要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建立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培训制度,加大对外出务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特殊性的认识,提高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总之,留守儿童是现代社会的新问题,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他们,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使他们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最新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11-18

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篇01-19

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02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10-15

关于留守儿童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篇01-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12-17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5篇)10-29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8-16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10-31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