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就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22 16:53:12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建筑业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建筑业就业调查报告,欢迎查看!

建筑业就业调查报告

  建筑业就业调查报告1

  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的竞争上升到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地位。

  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5月至11月期间走访了四川省建工集团、四川省华西集团、保利房地产开发集团、四川省路桥集团等单位,通过小型座谈会和直接交流等方式,对四川省建设行业的背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一、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现状

  我省现有建筑施工企业2390家,其中特级资质2家、一级资质130家,二级资质492家。拥有工程监理企业193家,勘察、设计单位499家。2008年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00亿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利税总额45.3亿元,同比增长41.9%。其中年度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44家,超5亿元的企业17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四川省建工集团、中建五局等均达到200亿元以上,还有部分企业凭借其雄厚实力,将经营范围扩展到了房地产、工业领域。至今,全省共有23项工程、25个企业获得“鲁班奖”。152项工程获省芙蓉奖,854项工程获省优质工程奖,工程质量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省建筑行业共有施工企业2390余家,从业职工约120万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

  以四川省最大的建筑集团为例,四川建工集团由四川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成立于1952年7月、集团母公司、核心企业、湖南省首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和具有特级、一级总承包等多项资质的紧密层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公司、第五工程公司、第六工程公司、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工程机械厂,以及具有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集团设计研究院、四川建工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高级技工学校(五冶职工大学)等单位组成,是一家具有建筑安装、路桥施工、勘察设计、科学研究、人才培训、设备制造、工程监理、招标代理、房地产开发、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进出口贸易等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现有员工10万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800余人;生产经营资本50亿元,年生产(施工)能力400亿元以上。

  四川建工集团成立50余年来,经营版图扩展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完成了国内外一大批大型复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水利水电、机电安装、装饰装璜、信息网络、市政等工程设计、施工任务,其中,300余项工程分别荣获四川省优质工程奖、四川省芙蓉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连续10年荣获3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0世纪50年代开始,四川建工集团就跻身国际市场,先后在30多个国家、地区完成了200余项经援项目和承包工程。目前,正着力开拓东欧、非洲、西亚和东南亚市场,并与美、日、德、法、澳等国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近年来,四川建工集团大力弘扬“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积极实施“全员入市”的战略方针,旨在实现“打造中国建筑航母”的宏伟目标。综合实力在2004—2010年连续六年跻身四川省百强企业前列,居非垄断性行业榜首。2004—20**年连续七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并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承包商及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以我省最大的建筑集团企业四川省建筑集团总公司为例,职工总数为1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21800人,占职工总数的21%;而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高职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0%,只占职工总数的6.5%。全省建设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就更低,这个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四川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队伍组织结构和对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资质要求有不小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来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尽快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

  建设部在全国建设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教兴业”战略。随着建设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中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的国际化招标、投标政策的推行,建筑市场逐步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这一战略性转移,促使我们必须迅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建设行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建设部启动了以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万—千万工程”,即在“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造就万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造就十万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百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养千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随着这项工程在我省的逐步落实,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队伍。然而,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现在社会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档,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以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大多已达到30%~60%,而我国尚不足10%,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1、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好,建筑企业对土建类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2、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建筑设备与工程、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是2001年至2008年建筑企业招聘职位的前十位。    3、建筑企业对这十大热门专业的需求量占建筑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的80%,近年来还以增幅12%的速度稳步增长。

  4、高职成为建筑业招聘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三、建筑行业人才的发展趋势

  1、随着行业的大发展和高增长,会拉动行业对人才需求。20**年建筑业的企业人才需求将较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增长幅度将超过30%;建筑业人员需求3.0万人。

  2、技术类专业人才成为建筑业招聘永恒的主题,行业的高增长将带来此类人才需求量的放大。2012年企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将占到总需求的35%。

  3、20**年建筑行业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四川建筑市场正逐步全面开放,企业竞争的加剧必将带来人才的激烈竞争。

  4、20**年建筑行业企业招聘中、高职毕业生的十大热门专业是: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建筑设备与工程、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工程造价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道路与桥梁。

  建筑设备工程类专业一直是企业需求毕业生的热门专业,而且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呈每年上升趋势。

  建筑业就业调查报告2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调研目的

  根据《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课题工作安排,我们于3 月 -  12 月,分地区、分专题展开建筑企业技术现状与人才需求调研以及全国部分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状况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

  (1)调研全国部分省市建筑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2)掌握各类建筑企业技术现状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了解建筑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就业岗位;

  (4)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及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5)目前建筑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

  (二)调研安排

  调研以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相结合,共调研建筑企业十余家,高职高专院校 11 所,发出问卷调查表数 30 份,收回调查表 15 份。

  二、建筑企业技术现状调查

  (一)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辽宁省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787 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 189%;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2194.4 亿元,竣工各类商品房建筑面积 10921 万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 147%和 27.6%。十五期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 5338.6 亿元,建筑业增加值 1707.2 亿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 128.5%和 77.6%。根据《辽宁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 11443 亿元,同比增长 114.3%;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 3149 亿元,同比增长 84.5%。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辽宁建筑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辽宁省的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宁省建设行业共有企事业单位 1.6 万家,从业人员 154.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38.6 万人,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按照辽宁省建设教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达 6 万人,伴随着建筑行业企业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推进建筑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的迫切要求,对建筑类高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建筑类高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适应辽宁省建筑行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企业的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学历结构调查

  1.被调研建筑企业的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学历结构

  分析:领导层学历结构: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较高,大专学历也有相当的比例,但总体仍以本科学历为主。

  中层于部学历结构中:以大专学历为主,但本科和中专学历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中专学历的中层干部通常是早期毕业中专生。

  基层干部学历结构中:以中专学历为主,大专学历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本科学历相对较少,大专、本科学历的基层干部中大部分是近几年就业的毕业生。由此可见,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目前总体上以大专学历为主,因此,提高大专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水平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建筑企业各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构成

  分析:从企业目前各专业领域技术人员数量可以看出,建筑工程专业人员较多,装饰工程、工程造价、暖通空调专业的技术人员基本相同。这一方面说明建筑工程专业岗位需求量较大。而道桥专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则与企业经营侧重点有关。

  (1)从职称结构看,基本上以中初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比例较低。其中,道路桥梁专业的`中级职称较高,而高级职称几乎很少。

  (2)从学历结构看,以中专学历人数为主,大专学历人数次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也不低,其中的原因是近年来二级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招收有较多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

  (3)从年龄结构看,30~50 岁所占比例较大,30 岁以下人员次之,50 岁以上人员比例较低。

  三、建筑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预测

  分析:

  (1)统计结果表明:建筑工程专业(以前称之为工民建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在所统计企业中需求量平均为 60 人,暖通空调专业平均为 15 人,造价专业平均为 6.4 人;建筑装饰专业平均为 4.4 人;其他专业也有少量需求。

  (2)人才就业岗位均为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如土建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等,还有相当企业要求岗位为工长和项目经理,企业岗位空缺可见一斑。

  (3)企业对人才学历的需求是:必须具备专科以上的学历层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天津等地的企业多数要求本科学历,对研究生学历也有少量需求,而其他地区的建筑企业主要需求人才的学历层次是大专及本科层次,尤其是高职毕业生。

  四、建筑类专业知识、能力调查分析

  (一)土建类专业知识结构

  通过调查表的汇总和统计分析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有:建筑材料、安装施工技术、管理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控制、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其中,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控制、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从上述七个方面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来看,要求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在懂技术、会管理、能编预算和控制工程造价、熟悉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完成建设工程投标工作,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工程项目。

  (二)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根据调查表统计分析,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百分比。

  通过调查表的汇总和统计分析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合同纠纷处理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编制施工方案能力、微机应用能力、预算编制能力、投标策划能力、工程索赔能力、档案管理能力。

  其中,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微机应用能力。

  从 90%以上的人认为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分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占了 5项;合同方面的能力占了 2 项,也显得很重要。另外,作为现代管理的必备工具的使用,微机应用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重视社会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五、调研综述

  (一)建筑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预测方面

  1.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总体以大专学历为主,技术人员总体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结构以初职为主,而年龄结构中,各年龄段人员分布总体比较合理,只有少数企业集中在30 岁以下年龄段。

【建筑业就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就业调查报告01-17

就业调查报告【推荐】10-23

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06-10

关于就业调查报告06-15

就业意向调查报告02-15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8-03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6-18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6-18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6-18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