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结构调查报告

时间:2020-12-01 09:56:1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人才结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有关人才结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人才结构调查报告

  人才结构调查报告1

  入世以来,我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大转移、结构大调整、人才大流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以及区域竞争力所产生的压力。抓住人才与产业两条主线,使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协调,协调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键问题,是建设和谐、民主、富强的小康社会所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课题之一,正确定位我国人才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是这一课题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才结构的主要特点

  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国家人才发展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及其在全体国民中的比例,实际反映了一个国家专门人才的基本数量状况,代表了国家人才发展的潜力。根据2003年我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全国就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例,经估算,2003年我国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才为6655.19万人,占就业人才比例的6.8%,占总人口比例的5.15%,占15~64岁人口的7.23%。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达到420万人,是1985年的6.8倍;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280万,是1985年的8.9倍,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人才配置进入历史性转折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和人才总量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持续下降。1996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包括公务员)为10949万人,到2001年,仅为740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以上;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1999年以来减少了130万,下降4%;党政人才减少59万,下降7%;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212.3万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与此同时,1994~2003年,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增长了29倍和3.4倍;二者总量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3%和11%。我国人才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这一变化趋势将可能继续扩大。

  人才向第三产业过度集中。我国人才产业分布的突出问题是,人才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和就业人员的产业分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偏低。从三个产业的产值看,2002年,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是15.3%、50.4%、34.3%;从就业人员看,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50%、21%和29%,而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分别是5%、18%和77%,大专以上学历人才的比例分别是1.2%、15.2%和83.6%,差异较大。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时,人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产业,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制造业大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四大趋势揭示未来十五年人才结构变化

  未来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深化改革、全面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主要趋势表现为: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强。统计分析表明,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专家预测,“十一五”到2020年,中国经济保持8%左右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在2010~2020年保持7.5%左右的增长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变,预计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在14亿以内,到2035年左右人口增长达到峰值后将逐年下降,到2050年人口总数将控制在16亿以内。按此推算,中国人均GDP从2000年856美元的中下等国家水平,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20年将达到3150美元左右,进入到中上等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但从目前状况看,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汇率折算刚刚超过1000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从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看,与发达国家90年代中期最低水平(11%左右)相比,差距在2%~3%之间。在人才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人才供求总体上存在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供给性短缺与需求性短缺并存的状况。

  产业结构变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变化要求与之相匹配的人才结构。但从经济学家有关经济发展阶段与GDP和劳动力产业构成的关系看,我国劳动力的产业配置明显落后于GDP的产业配置。2003年,我国三个产业GDP构成分别是15%、52%和33%,但劳动力产业构成却为50%、21%和29%,而人才构成则为5%、16%和79%,也与GDP构成形成鲜明反差。在人才培养方面,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必须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和第二产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适应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造就一大批信息、生物工程、新兴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以及国防现代化等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制造业大国”的要求,大力培养完成工业化所要求的高级技能人才;适应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人才结构合理下的质量提高。突出表现为要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海外人才。1978年至2003年,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6.6%,而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人才总量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人才增长的增长弹性系数为0.9,即人才每增长1%拉动劳动生产率提高0.9%。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增加了7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各级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人才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劳动人口增长对现有人才结构的升级提出了新的课题。人口和劳动力状况对人才开发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稳定中略有增大。16~59岁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在1990~1996年期间一直在61%~62%之间徘徊,随后提高到1999年的63.2%。根据人口预测,这种趋势将会持续一个时期。劳动人口的增长使我国人才培养面临扩大投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根据我国教育长远发展规划,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较大程度上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力争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级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并重,力争实现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的目标,促进教育公平,从根本上提升国家人力资源素质,全面提高国家人力资本含量。

  人才结构调查报告2

  一、人才总量情况

  据*区人才普查数据显示,*区总共普查单位(不含江西省国税局等几家省级单位)数为2048家,从业人员总数为152149人,人才总数108927人,其中党政人才3465人,占人才总数的3.18%;经营管理人才17161人,占人才总数的15.75%;专业技术人才25362人,占人才总数的23.28%;技能人才62631人,占人才总数的57.5%;农村实用人才308人,占人才总数的0.28%。全区人才总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1.59%。

  二、人才结构

  1、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49309人,占人才总数的45.28%;36岁至40岁17441人,占人才总数的16.01%;41岁至50岁,占人才总数的29.23%;51岁及以上10335人,占人才总数的9.49%。

  2、学历结构。大学以上学历(包括研究生)15364人,占人才总数的14.1%;大专学历20423人,占人才总数的18.75%;中专学历11311人,占人才总数的10.38%;高中及以下学历61829人,占人才总数的56.76%。

  3、专业结构。在30337个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较多,有7518人,占人才总数的6.9%;卫生技术人员2775人,占人才总数的2.55%;教学人员2852人,占人才总数的2.62%;经济类人员6364人,占人才总数的5.84%;其他类人员2432人,占人才总数的2.23%。

  4、性别结构。男性人才数为59997人,占人才总数的55%;女性人才数为48930人,占人才总数的45%。

  综观上述数据可见,*区人才现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人才队伍的日趋年轻化。调查资料显示,我区40岁以下的人才有66750人,占人才总数的61%,超过一半之多,这充分表明*区的人才队伍正在日趋年轻化,这些新生的年轻力量正为*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分布不均衡,我区现有的2385名高级技术职称人才,有72%集中在工程、教育和卫生系统,传统行业仅占28%;另一方面无职称人员1294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43%,初级人才774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26%,由此可看出,我区的专门人才队伍中69%是由初级以下人才构成的,从学历情况看,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分别为1:11:16,中专以下学历人才有73140人,所占比重为67%,因而人才队伍层次较低,质量不高。

  三、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够合理。从行业上看,工程类、文教卫生战线的专门人才数量较多,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的47%,传统行业次之,占专门人才比重的25%,而对我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专门人才则太少,从事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则更少,不足1%。

  如何有效地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笔者建议,*区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宏观协调,引导人才结构调整趋势

  1、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人才工作要由区属管理转变为区域管理,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加强人才工作力量。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内容。

  2、转变思想观念,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打破所有制限制,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快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库,完善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在落户、参加培训、职称评定、评选专家、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享有同等待遇。

  二、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1、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要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探索非国有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抓紧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中青年优秀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我区企业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的培养体系。

  2、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打造我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形成统一的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网络。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建立紧缺人才目录,探索人才引进渠道

  1、放宽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制订和实施我区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2、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和引进的机制和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区从事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高新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本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紧缺人才。

  四、提高认识,以人为本,认真实施人才强区政策

  人才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关键和重要作用,所以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区之路”的观念,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把人才资源作为发展战略资源抓好抓实,抓好了人才,就抓到了资源;抓好了人才,就抓住了机遇,认真抓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推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才结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网络营销人才创新素质结构思考09-29

2017年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11-14

高校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分析论文12-12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09-06

广西区物流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调研论文08-03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论文07-02

关于人才强市战略的思考与调查报告11-03

人才及人才战略的作用07-21

人才战略01-23

人才资源管理缺人才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