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27 10:25:1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节日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1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几个对中秋节特别感兴趣,所以成立了一个小组,选择了研究子课题《瑞安民间中秋节习俗的调查研究》。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调查研究,我们查找收集了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对瑞安民间中秋节的习俗有了许多了解,现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活动即将结束,经我们组里成员的讨论,我们将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我们小组的成员

  组长:陈天乐;副组长:陈彤瑶;组员:缪群翔、蔡亚兴、郭舒怡、缪镇远、吴奕墨、虞舒雯、王彦超、郑林亦心、李深涵、黄瑞荣、谢尚栋

  二、我们的研究任务

  了解中秋节起源;了解各族中秋节的习俗;了解中秋节饮食习俗;了解人们在中秋节期间还进行哪些其他活动;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和传说故事。

  三、我们研究的过程

  第三周到第五周:确定研究子课题,确定小组人员;明确小组分工、商量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根据研究内容组成研究小小组,确立小组长。

  第六周到第十一周:根据研究内容分头进行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情况交流;小小组分头自查资料,分析不足之处,再继续研究。

  第十二周到第十五周:各小小组整理资料;组员写研究活动的心得体会;各小组长写研究报告;小组在组内交流(每人都发言)。

  第十六周:写小组研究报告。

  四、我们研究的方法

  我们小组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书店看有关书籍、问家长老师以及有经验的老人等方式进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实践中,我们还用照相机记录了我们部分研究活动内容。

  五、我们研究的成果

  (一)中秋节的起源

  经过我们组成员上网、上阅览室上书店查阅课外书,了解到了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至明清时,中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成了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唐代,宋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但人们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在唐代,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吃着月饼,共同赏月叙谈。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三)我们看到的中秋节

  现在的中秋节被各种月饼填满了。月饼越做越好,包装越来越豪华,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节日前夕,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月饼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

  中秋节这一天,妈妈和我拎着月饼早早来到了外婆家。晚饭时分,外婆外公在家里摆开八仙桌,接着在桌上面放置了十只高盘,分别盛放花生,柚、五味香糕,绿豆糕,杏仁酥、苹果、桔、梨等果品。听外婆说有的家庭还将收藏的古玩、花卉、盆景、玲珑奇巧的玩具摆放出来,俗称“小摆设”。瑞安城关中秋节小摆设在温州是出了名的呢。此外“炒粉干” “吃番鸭”“吃芋头”也是咱瑞安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呢。可是现在,大家不兴吃这些东西了,而是喜欢摆一桌酒席,大家聚一聚。

  不一会儿,大家都放下了手头的事情赶来了,家里变得好热闹。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着外婆准备的丰盛的酒肴,品尝着精美的月饼,一边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只是遗憾的是这天是阴天,没有月亮,否则,那“分外明”的中秋圆月,一定会给我们的聚会增添许多诗情画意。

  六、我们的收获与体会

  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如了解了中秋节的起源,知道了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传统节日,又称“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月夕”等等,还知道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中秋节习俗。此外,我还收集了不少中秋节的传说和诗词,发现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对月” 独酌,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如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月下独酌》《关山月》,王建的

  《十五夜望月》,苏轼的《中秋月》等。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我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2

  一、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或社会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二、调查的对象和区域介绍

  对象:部分在校学生

  区域:小区周围部分中学

  三、调查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收集文字资料,进行网络调查。

  第三阶段: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明确人们对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

  第三阶段:对收回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将资料进行最后的汇总,结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汇总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四、调查的资料

  1、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那些?

  2、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可做简要回答。)

  3、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习俗的来源?(可做简要回答。)

  4、你最喜欢过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

  5、你一般怎么度过这个传统节日?

  6、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你更喜欢哪一个?

  7、针对外国节日特别是情人节、圣诞节火热的现在,你想说些什么?主动了解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要过好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将自己国家源远流长的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介绍给更多的人们,互相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合作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五、调查的结果、结论

  过中西节日的利与弊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但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近年来许多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本来还能惹人兴奋的烟花爆竹作为“陋习”离我们远去,这使得春节丧失了传统的“爆竹一声旧岁除”的喜庆色彩,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节晚会、正月正晚会、文化部晚会??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行为,无形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节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独特性。在美国更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在美国,一年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他们是在节日中度过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就“雅”多了,文化底蕴深多了,更少了“疯狂”。这就是许多青年人不注重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原因吧!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经济比较强势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我将国内外过圣诞节的情况作了对比:

  圣诞节来自宗教,中国人大多不信耶稣,自然不知其真正含义。个人认为至少95%以上的中国人是“瞎”过。过圣诞节只是年轻情侣借机浪漫一把,年轻人疯狂的好机会。真正过圣诞节的意义不同,中国的圣诞节已经成了狂欢节。

  看看国外的平安夜:

  挪威华尔约翰大街,这条奥斯陆最繁华的商业街,冷清的让人无法接受。

  街上没有一个人,但是商铺的灯和显示器一直明亮。

  这是国外平安夜的地铁站,空无一人。

  再看看国内的情况:

  拥挤的人群,毫无秩序的交通。

  六、合理的建议或对策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我认为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在生活中只专注于平时的课堂上的学习,忘记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所致。

  1、谨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现在的传统节日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商家的刻意炒作和人们猎奇的心理作崇下,在传统节日出现了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象,传统节日完全失去了传统的内涵,失去了节日的特色,而成了商家的利用平台。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目的不是为商家提供平台,而是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在传统节日中,不能再随便给这几个节日穿插太多与商业内容相关的节目,或者是与节日无关的主题。而是要通过举行活动,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进而从内心喜欢上这些节日。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现在的关键是在这个平台上如何去“唱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谨防再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否则就违背了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初衷。

  春节时小商铺喜气洋洋。

  我国中秋节的市场。

  2、让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一个又一个舶来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而真正属于我们的历史传统节日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这样就给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机会。虽然传统节日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只要我们在挖掘节日内涵和具体载体上多下功夫,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相信传统节日的文化观念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在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等载体的作用,举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青年愿意参与、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回味悠久历史,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当过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时,那么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不远了。

  端午节的市场。

  3、过好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

  我希望我们中学生首先从自己做起,平时在学习之余能主动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希望学校、社区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调查总结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并自诞生始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独具的喜闻乐见、全民参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信仰,已经与这些节日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尤喜以诗、词等艺术形式来抒发和寄托某种特殊的感情,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和节日有关的诗作。这里,节日只是一个载体,而诗中的蕴意、感怀、思念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通过诗、词等各种表达形式,节日的内容才更加丰富、圆满、富有情趣。二者浑然一体,不但阐释了节日的意义,也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当代中学生也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八、调查感悟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报告,是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魅力和祖先们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历史文明,使我深深爱上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西方的外来节日,让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

  以后,不仅要与国际接轨,了解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学生应该担任宣传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3

  中国的传统节日情势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进,现在仿佛愈来愈多人开始忽视乃至是遗无私们的传统节日。与传统节日为难情形相对的是人们愈来愈喜欢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式各样来自于西方社会的节日,特别是对新文化接受度较高的年轻人,仿佛对洋节更加推重。那究竟现代的人们对传统节日还记很多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持着一个甚么样的态度呢本次调查就传统节日题目,看看大家的态度如何。

  截止到4月28日为止,总计有550位大家说网调地带会员参与此次调查,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比53%,而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比例到达57.5%,但基本也处于一个较均匀人的人群比例中。

  三分之二受访者的故乡重视传统节日

  大家说网调地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5.1%,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故乡比较重视的中国传统节日,而有32.7%的人选择了一般,只有2.4%的受访者以为他们很少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可见,事实上尽大多数的地方还是会重视传统节日。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9.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7个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各选项中比例最高,知道3-5个和6-7个的关注比例分别有30.1%和26.1%,只有4.7%的人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少于3个。

  传统节日意义内涵最重要

  在被问及喜欢传统节日的缘由时,有69.7%的观众以为传统节日的风俗有趣,节日有着意味意义(此选项比例最高),有52.9%的人以为传统节日自古便有魅力,有着独特的内涵。另外有45.6%的人觉得由于有假期而喜欢传统节日。可见,大多数人喜欢传统节日还是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但最近几年来国家制定的传统节日假期对人们重视、喜欢传统节日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在坚持传统节日风俗方面,有60.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坚持其中的大部份,有23.5%的人表面能全部坚持,视情况而定已不坚持的比例只有16.2%。在被问及缘何中国传统节日不受欢迎时,61.7%的人表示跟年轻一代寻求新鲜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54.4%的受访者以为西方节日的冲击是重要的缘由。

  传统节日爱好度优于西方节日

  在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偏爱题目中,有80.3%的选择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以压倒性的上风克服了西方节日的比例5.1%。也就是说固然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正承受着来自西方节日的冲击,人们仿佛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不高,但单从喜好度来看,人们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更加喜欢。有39.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对来讲会更关注一些重要的比较重大的节日,有31.2%的人说自己会在一些节日保存原来的风俗,只有27.9%的人会记住传统节日并期待他的到来。

  传统节日的未来较为乐观

  在本次调查中,有34.4%和32.7%的受访者以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比较乐观和乐观,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持积极态度,而以为比较悲观的受访者比例也到达了19.7%,可见固然大多数人还是比较乐观,但悲观情绪还是有着一定的比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还是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另外,有61.3%的人以为人们喜欢西方节日是由于媒体、商家的宣传,有67.3%的受访者表示是出于对时尚、潮流的寻求;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应当在对传统节日加强重视度的同时,依然要对其布满信心。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4

  调查时间:7月

  调查人数:7人

  调查问题:

  1、你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

  2、晒霉节是几月几号?

  3、晒霉节主要有什么习俗?

  4、端午节时将粽子抛入海中,是为了驱逐海怪,保护谁?

  调查答案:

  1、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晒霉节、除夕……

  2、农历六月初六。

  3、人们把书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晒。

  4、爱国人——屈原

  调查报告:

  1、这题其实很广泛,大多人都答出中秋、端午和春节,一些人还答出除夕等。看来,大家对传统节日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某些比较重要的节日。

  2、很多人不知道晒霉节几月几号,7人中没有一人答出,说明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还是不清楚的。

  3、答出这道题的只有1人,晒霉节的主要习俗大家都答不出,看来传统节日的习俗的了解还需加强。

  4、7人全部答出这道题,且正确,说明对于端午节这个非常重大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还是了解的。

  调查思考:

  传统节日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来的一大遗产,而现在很多人都慢慢遗忘这些传统节日,更注重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是没错的,可仔细看看晒霉节大家都如此不了解,再看看圣诞节各家的'漂亮圣诞树,是啊,传统节日是我们有权保护的,为什么大家都不能做到呢?看看调查晒霉节的习俗,只有一人答出,说明大家对传统习俗是多么的不了解、不清楚,而如果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都留不住,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现在,我唯一能说的就是:请大家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认真对待每个传统节日,只有这样,明天中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 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二. 当代中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中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中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中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中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 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国家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当代在校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 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6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的习俗

  了解春节的各地民族习惯

  三、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各地民族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庆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五、活动结果

  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春节。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互动能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7

  一、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0日

  二、调查地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食堂

  三、调查对象: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五、调查人:张佐张宝丰赵炜楠张宇航王昊

  前言

  在这个炎热的漫长暑假中,我在学校的倡议下,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我相信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一直所谓的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一些准备和铺垫,有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现在做的这些事很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后总会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帮助和成长。

  主体

  1、正月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

  2、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

  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3、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4、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

  5、寒食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6、清明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

  热闹非凡,不光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7、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8、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

  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但是人们却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热情了。

  9、七夕

  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10、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11、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12、重阳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腊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腊八粥”流传了下来,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

  14、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结尾

  通过这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许多许多,还知道了一些平时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节日,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渐丰富的文化的熏陶中,我们更不能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个大学生,更因为我们是个中国人,我们就有义务和责任将之继承和传递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对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05-18

传统节日征文11-01

传统节日作文11-07

传统节日作文11-26

壮族的传统节日11-26

藏族的传统节日08-23

回族的传统节日08-23

壮族传统节日08-23

白族的传统节日08-23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