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村调查报告 篇1
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目前xx镇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流动人口的发展出路,对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
1、农村流动人口数量
xx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镇,农村总人口xxxx人,根据20xx年xx镇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xx年全镇农村流动人员达xxx人,占到全镇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22.6%。其中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员为xxxx人,外出到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员有xxx人。比20xx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
2、农村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
在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主要流向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广西、海南等地 ,女性外出规模和频率逐年提高,女性流动的主动性在加强。在农民工中,男性占51.8%,女性占48.2%,20—34岁人群占流出劳动力总量的64%,40岁以上的人群则呈递减的趋势。外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7%,30%左右劳动力具有专业技能的培训经历,近年来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流动总量的97%,其中第三产业占52.5%。
3、农村流动人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流动人口一方面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为流出地增加了经济总量,并且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但为自己挣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的人口结构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外流大多是有知识、有技能、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性别上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村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1、基本情况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隐蔽性、复杂性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从业和居所变动频繁、无有 效证件、无固定住所、无固定职业。管理难度非常大。如果不正确处理好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势必给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社会稳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强化和探讨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各级综治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多年的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中,xx镇综治办针对难点、突破难点,大胆探索,创新思路,重点抓好流入地、流出地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形成资源共享,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强化基层基础,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成立互联责任去并聘任流动人口协管员等一系列措施。
2、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总结
(1)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两节”前后外出人口返乡的有利时机,进村入户对经常外流人员和有外出倾向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宣传。20xx年x月x日,xx镇工会组织召开了全镇返乡农民工座谈会,为我镇农民工讲政策说实例;20xx年x月x日,xx镇政府举办“三八维权周”活动,活动期间,巾帼志愿者们向广大妇女群众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合同法》、《信访条例》等各类普法宣传资料,同时,设立法律咨询台等活动进行宣传。据统计20xx年“两节”前后,xx镇开展法制宣传入村活动6次,组织返乡农民工宣传政策教育3次,教育覆盖面达百分之八十。
(2)对外流未返乡人员,通过询问家属或亲戚掌握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流出对象取得联系。针对我镇流动人员较多的特点,镇综治办在x个村分别成立互联责任区,并聘任村、组干部担任流动人口协管员,村、组干部是流出人口的直接管理者和联系人,我镇积极发挥其能动性、积极性,建立村、组干部包户联系责任制确保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信息收集到位,随时保持联系,并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做到流出农民信息准确。全面形成了乡村组干部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新格局,使流动人口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3)倡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家乡。20xx年x月镇党委副书记与返乡农民工代表亲切交流,介绍了20xx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途经和思路,指出未来xx镇政府将全心全意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主动、周到、真诚的服务。外出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后,返回家乡走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道路,引进技术、注入资金、带来市场信息,并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当地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资本的形成,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快了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4)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建立由综治委牵头,公安为主,工商、劳动、计生、建设、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组成,集管理、教育、服务职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工作平台。加强
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农村流动人口对城镇、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
3、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
(2)农村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统计,我镇犯盗窃罪抢劫罪犯罪中,农村流动人口占80%,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农村劳动力外流大多是有知识、有技能、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性别上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
农村调查报告 篇2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农村调查报告 篇3
为了解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态势,掌握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情况,以便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发展工作,本人以所驻的石浦镇坦塘村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为切入点开展了调查。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应当说,当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适宜开展大面积的土地开发项目,发展规模农业。由于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大批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许多外出经商务工户把全家的承包地、自留地都出租给同村农户,因此,使农村中部分有能力也有发展农业规模生产意向的农民有了一个机会。如本村葡萄种植大户李善泽,在本村租种7亩,还在邻村租种12亩,成为象山的葡萄种植大户。
二是有助于扩大城乡交流,减少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是由于历史的和教育上的原因,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生活方式还比较落后,科技水平也相对较低。通过广大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带回的.不仅仅是金钱,更为重要的是带回了城市的集体合作思想、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的问题更加突出。可以说,坦塘村绝大多数外出农业劳动力并不是靠种地养活不了全家才外出经商打工的,他们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才弃地而去的。而这部分人中绝大多数恰恰是原来村中种植业的骨干。如村民洪昌根,务农二十几年,当生产队长也有十几年了,对种植业特别是柑桔种植相当在行,今年8月全脱产去上海务工。据他说,种一亩西瓜要先后投入近百元,辛辛苦苦管理三个月,最多能赚一二百元,还要“靠天吃饭”,收入没有保证。而每天做做短工也有30-50元一天,做一个星期就比种三个月地收入高。
二是部分土地出现抛荒现象。有些农户三家三口、四口外出务工,承包地未能转包,无人料理,致使出现抛荒现象。许多柑桔任由自生自灭,使柑桔树生产力逐年下降。
三是投入农业再生产资金减少,效益农业发展缓慢。目前坦塘农业生产中除水产养殖业投入资金在增加以外,其余种植业资金投入仅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农民把外出务工的收入主要用于住宅改造和子女教育方面,对发展效益农业、改良种植品种的兴趣不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
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却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缺少合适的干部人选。因为农业种养殖生产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绝大多数懂经营、有致富思路和开拓精神的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经商务工。和当前许多农村一样,坦塘村常住人口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目前,坦塘村共有党员17人,除了3位年老的以外,其余14人中有9人外出经商务工,而且均是党员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30岁以下青年大部分长年在外,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难度较大。
二是党员干部在村时间减少,降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于党员干部大量外出经商务工,住村时间短了,他们与村民接触的时间相对少了,也较少参与村务事务,与群众感情也就相应地疏远了,因此在村民中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坦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完全落在村支书和村主任身上,一旦他们退职,就无合适人选顶替。
三是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转移,使镇乡党委不能及时掌握农村基层党员的动向,缺乏对农村基层党员管理监督的有效手段。由于广大党员的流动性,镇乡党委和村党组织难以集中人员进行统一宣传教育,使近年来农村党员的学习教育几乎是个空白。
三、应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是加快中心城镇和次中心城镇的建设,尽量就近转化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效益的相对下降,产生的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需要选择新的就业门路。结合我县广大中心镇周边农村实际,要加快中心城镇和次中心城镇的建设,扩大城镇人口容量,扩大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就业机会。就近就地转化农村劳动力,还可以减少农民外出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农村与城镇的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发展规模农业。鼓励致富了的外出经商务工农民进城居住,提高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方便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户将自有土地长期转包给其他农户,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规模效益。
三是开发农业合作项目,增加与外地的农业交流,开拓农民眼界,鼓励年青人回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鼓励外出农民来象山投资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使本地农民直接地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改变年青人对农业生产“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偏面看法,树立农业产业思想,引导年青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四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对农村基层党员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明确各地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使党员走到哪里都有组织的关心帮助和管理监督。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教育,提高村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农村调查报告 篇4
为推进我县农业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讨决定,我们组织个乡镇党委书记、有关部分首要负责同志和重点村村书记,于本月16、日赴三县就农业产业化、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调查学习。实地观赏了涿鹿县矾山镇新民居建设、万全安家堡规划养殖小区、崇礼设备蔬菜基地等个点。经过现场看点、听取状况引见,三县立足县情、发扬优势、科学经营、强力推进的工作姿势以及比学赶超的工作气氛给我们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触三县农业乡村经济迅猛发展的还,我们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动很大。
一、三县首要做法和经历
(一)抓特征,县政府打造优势产业带。三县都把特征优势产业作为培强农业、发展乡村的重中之重,规划扩张力度大,典型培养条理高,促农增见效果好。涿鹿县依照区域化结构、产业化运营、专业化生产的思绪,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杏扁栽种、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设备蔬菜、张杂谷子栽种作为后续产业着力培强。特别是,该县建成个葡萄栽种专业乡镇、个专业村、带动万农户从事葡萄栽种,发展栽种面积万亩,年产葡萄近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定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产业化运营率到达%以上。万全县充分审阅本身前提,经过扩展种养规划、盘活闲置资产、统一托付治理、农民入股分红等有用办法,配以完善的治理体制,逐渐构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栽种加工、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果蔬为主的栽种加工四大特征主导产业。该县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先后荣获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称号,年农大家均纯收入完成元。崇礼县根据地舆、天气等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备建设,经过规范化服务和新种类、新技能的推行,着力发展设备蔬菜,率领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该县发展设备蔬菜面积万亩,以崇礼蔬菜为主体的坝上蔬菜享誉京津及周边市场,年销售蔬菜万吨,完成产值亿元。
(二)抓机制,县乡村合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新民居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活情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具体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战略意义。涿鹿县从年开展新民居建设以来,各项目标延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该县共有个村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重点打造了矾山镇东关村和涿鹿镇清宁堡村两个环首都新民居精品示范点。该县在新民居建设进程中,一是严厉土地政策,一直依照县域镇村空间结构规划、新一轮土地应用总体规划,充分寻求农民志愿,合规有序开展施行;二是搞好结对帮扶,坚持+++的帮扶工作机制(每个示范村由一名县指导、一个县直部分、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名帮扶工作队员一起帮扶),协助示范村建班子、做规划、定政策、引项目,保证新民居建设强势推进;三是增强资金治理,执行专帐核算、专人治理、专款专用,保证悉数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各级财务奖补资金和包村帮扶资金悉数用于示范村配套设备、公共服务设备、乡村建设规划、土地整治及坚苦户建房借款贴息,三措并举,为该县新民居建设供应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务,夯实农业乡村发展基本农业乡村发展迅速,服务到位必不成少。三县在推进农业乡村经济继续发展进程中,立足分歧角度,采取分歧方式进行扶持协助,塑造了一批全县、甚至全市农业亮点。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县县政府和相关部分翻开思绪出政策,拓宽渠道筹资金,努力协助处理发展中碰到的坚苦,为农业良性发展奠基了坚实基本。涿鹿县经过协调农行、信誉社等金融部分对农业发展赐与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户每年供应-万元小额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万全县财务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扶持。并对企业技改扩模赐与借款贴息,对土地依法流转并用于发展设备农业的农户及市场主体赐与补助,极大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构成了一批产业龙头和国家、省、市级名牌产物。崇礼县出台了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安排设备蔬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设备蔬菜借款贴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电、三膜掩盖、规范化技能推行和农民专业协作社补助。县县政府协调农行、信誉社为农户新建大棚供应借款,每新建亩大棚,可借款元,财务贴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补助元,打井配电补助%;每个示范村专业协作社补助万元,从基本上保证了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产业龙头带动。三县在努力发展产业的还,积极奔波市场,鼓舞和指导农民成立产业龙头,扛起致富大旗。涿鹿县坚持群众主体,组织先行的准则,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组织运转规范化、生产技能规范化、运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艺职业化、产物质量安全化)要求,坚持专合组织家;并依据产业发展近况,在强大现有龙头企业基本上,发展了佳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张家口金农集团等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强了带动才能。据调查,该县家产业龙头共带动万农户完成增收亿元。万全县采取协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运营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成立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家,经过培树典型、示范带动,构成对主导产业的强势拉动。崇礼县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使崇礼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集新种类和新技能引进、推行,农产物产、加、销为一体的领军企业,在此基本上,合时组建蔬菜协会(协作社),对蔬菜销售渠道、恒温设备、品牌、生意人等资源有用整合,规范治理,成为全国最大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和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
三是提高土地流转实效。要完成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必需改动过去涣散的运营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规划种养。为此,涿鹿县积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采取租赁、交换、转包、让渡等方法,托付协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该县指导洪大有机蔬菜协作社租赁土地亩建设日光温室,指导黑山寺乡、东小庄镇农民经过土地交换方式,流转土地余亩发展设备蔬菜,经济效益完成翻番。万全县具体增强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本能机能,规范流转合同,并坚持土地流转市场准入准则,客观评价大户、协作社、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过土地承包运营权入股,坚持股份制协作组织,加以县政府科学指导协调,最后在各市场主体之间完成土地流转,完成了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发展的久远化。
二、几点启迪经过对三县调查学习,我们以为,这种高起点、高规范的农业乡村发展形式,恰是我们要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改变观念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永久主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需把推进思想解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的思想指导农业,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加速农业工业化历程。
第二,创新科技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同万全、涿鹿县比较,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奉献率低,致使产业规范化水平不高。我们必需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使用推进农业生产。
第三,健全市场是促进产物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系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农业市场还处于低程度发展阶段。我们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场要求,重点扩建和新建一批设备完全、功能完善、辐射才能强的农副产物专业市场,促进农产物的区域化生产和规划化销售。
第四,培强龙头是完成农民共富的有用路子。产业龙头是率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需把产业龙头作为完成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扬好引领效果作为率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对我县农业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学习借鉴三县经历,最主要的是做好与赤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思想观念上完成改变,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规范化生产及乡村新民居建设等方面获得打破。
(一)坚持发展第一,做强主导产业。三县农业乡村发展的实践证实,要想完成农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选择一到几个合适当地实践的主导产业,制订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县而言,要借助环首都扶贫开发和绿色经济圈建设有利机遇,积极跑部进省,争夺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业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产业。把培植农产物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规划农业的关键行动来抓,增强指导,建管并举,并选准二商、战友公司,在发展初级种养的基本上,购进加工设备,引进先进工艺流程,以大带小,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产物生产加工基地。
(二)坚持龙头带动,抓好规范化生产。把加速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营的中心,围绕蔬菜、畜牧产业,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才能强的主干企业,提高农产物附加值。指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领先执行规范化生产,发展绿色无公害产物。加速建设农副产物、活畜买卖中心,扩建乡镇农贸市场,构建多条理、多功能、多类型的市场系统。
(三)盘活闲置资源,做好土地流转。可以借鉴万全县经历,发扬村两委效果,指导农民一起参加。应用龙头企业+农户形式,鼓舞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使土地集中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或协作社手中,不必投工投劳就可以取得比土地产出更高的净收入。这样既有利于龙头企业完成集约化、规划化运营,添加单产,也能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解脱土地约束、安心外出务工,还能让不肯外出的农民经过在企业从事劳动添加收入。这是一个符合实践、可以完成的多赢形式,该当大力推行。
(四)营建优越情况,保证良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在技能推行、品牌创立、营销开辟、查验监测等方面添加扶持资金,着力抓好蔬菜基地的沟、渠、路等基本设备建设,提高生产才能。协调涉农金融机构,探究信誉担保机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和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物营销、加工的借款力度,降低借款门槛,简化借款手续,加强农户、业主、协作社的抗风险才能、自我造血才能和市场竞争才能。二是简化审批手续。经乡村赞同,本村村民可以自立调地,须由县农牧局立案;其他组织和个人建设种养基地的,县农牧局审批后,由国土局立案。农产物加工企业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级收缴和赔偿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费用外,当地留成局部按规范的下限征收。设备棚室、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备等用地一概视为设备农业用地,不收取任何费用。还,在信息服务、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发明优越情况。
农村调查报告 篇5
关键词:农村、垃圾、处理、方法、模式
正文: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的几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签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等多个与“三农”有关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许多投资者更是到农村办起了工厂,农村垃圾因此而逐年增加。为了弄清农村是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同时也为了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我特选取了我所在农村(蔡家坪村)为对象,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对象与方法
为了比较真实的反映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农村垃圾及其处理现状的分析弄清农村垃圾已造成的危害以及农村处理垃圾的各种方式方法,所以我才选取我所在的农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蔡家坪村农业生产条件优厚,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还兴办了一批工厂,因为发展日新月异,所以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垃圾也就多了。本次实践活动,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进行访谈和调查,同时还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使得效果更加显著。
三、农村垃圾的历史变迁
就如有果就有因一样,农村大量垃圾的产生是有起原因的。农村垃圾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故消失,它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我经过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得到的具体情况如下:
1、新中国成立前
解放前,农村生产力十分落后,加上地主的重重压迫,农民种的农作物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而其他一些日用必需品农民都能通过自己动手或用牲畜换取,也就是说,人们凭着辛勤的劳动是可以维持简单而清贫的生活的。那时候,工业产品在村民眼中就是奢侈品,村民一般不会舍得拿自己的生存做赌注去购买工业产品,村庄受工业的影响很小,村庄基本没有工业废弃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厨余物被用来喂养家畜,家畜的排泄物则作为农业生产用肥;日常生活中由于柴草燃烧而产生的草木灰等剩余物则直接被运往农田作为无机肥;村民的生活剩余物与村民的再生产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循环系统中。所以当时的村民不存在垃圾观念,一切剩余物在村民眼中都是“宝”。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垃圾产生。
2、1949年到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分得了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所以村内挖掘了新的水塘和水渠,修建了水坝等公共设施,大量的荒地也得到有效的开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日常生活必须的工业制成品逐渐进入村民家庭,村民的生活剩余物中出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身影。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增加,但由于这一时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产品总体供应有限,农村社区物资相对紧缺,所以物资重复利用率高。如碎布用于纳鞋底,碎碗破罐用于铺路;厨余物和家畜的排泄物仍然作为不可多得的农家肥等。这时垃圾产生量在就逐渐增加,垃圾种类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循环利用率比较高,垃圾还没有对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也就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
3、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后,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措施相继实施,几年下来村民的腰包逐渐的鼓了起来,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产业废物迅速增加,逐渐取代生活废弃物。虽然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中厨余物的比重在逐渐减少,但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厨余物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循环利用率在逐渐下降,厨余物的危害在逐渐增加。
这一时期的垃圾有数量大、种类复杂的特点。村庄垃圾开始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破坏美丽的村庄自然环境,村庄垃圾问题在某些地方引起了村民的重视。但农村垃圾归宿自然也随着产业垃圾的迅速增加而逐渐的瓦解,农村需要寻找新的垃圾处理方式来解决日益突出的村庄垃圾问题。
四、垃圾的现状
(一)农村垃圾的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范围不大,我主要是围绕典型对象(四个实践点)展开重点调查。同时由于农村的垃圾比较分散,很难作量化处理,只能对调查地的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1、池塘、洼地、沟渠成为天然的垃圾填埋场
我在走访中发现,如果村内有一定数量的池塘、洼地和沟渠,往往它们的走位变堆放着一堆堆的垃圾。甚至在池塘的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塑料、纸片、树叶等。经过走访得知,这些垃圾是村民每天从家里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垃圾在堆放地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可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垃圾还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结果是,池塘、洼地和沟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村舍前后树荫下垃圾随处可见
在农村,村民一般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树木,可没想到的`是,这些本来代表“净’的绿树却成了垃圾场。只要细看,就会发现,树下往往会堆放着许多垃圾,如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当有风的时候,这些垃圾就会”随风起舞”
3、垃圾随农家肥进入农田
虽然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机械化作业在逐渐增多。但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还有部分村民家里养着者耕牛,同时农户家里一般也会养一些鸡、鸭、鹅等禽畜。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不会轻易将禽畜的粪便丢弃,而是沿袭传统的习惯用禽畜的粪便来沤农家肥。一些村民在处理家庭垃圾的时候,为了方便,便会直接将垃圾丢弃在院子里的沤肥池里,当农家肥被运往农田的时候,塑料等垃圾便随之一起进入农田。
(二)农村垃圾的分类
根据我的调查,我自己将农村垃圾分为生活垃圾和产业垃圾两大类:
1、生活垃圾: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如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等。
2、产业垃圾:工业、农林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业等生产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例如砖窑厂、木材加工厂、村内私人诊所等产生的废弃物。其中的部分废弃还具有毒性。这些垃圾由于其数量大,难处理,逐渐成为影响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
(三)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
传统农村条件下,农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农村环境的自净相结合,完全可以解决农村自身产生的垃圾。但随着农村垃圾数量的增加,成分的复杂,传统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垃圾处理的需要。当前情况下,村民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原有垃圾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更多的开始采用填埋、焚烧、沤肥等方式来处理农村垃圾特别是农村的产业垃圾。
2、农村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开始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但事实上,这种处理方法,处理是不彻底的,会造成巨大的二次环境污染。
(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村庄可支配的公共产品有限,村庄自身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而上级部门也没有用来处理垃圾的专项资金,因此农村产生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是当前村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严重,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思想认识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观因素。
五、在实践中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进步。在我国城市,城市市政环保部门深入实践,城市垃圾处理体系日臻完善,有效缓解了城市垃圾处理矛盾。在我国农村地区,部分村庄依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符合村情的垃圾处理模式,为我国农村垃圾处理提供重要启示。我收集了相关资料,提出几点建议:
1、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垃圾处理有机结合
江西省赣南、婺源、玉山等地,把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清洁能源取代薪柴,改善了村庄环境;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果等模式处理畜禽粪便,既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又改善了农业环境;划定畜禽养殖区,专门供农民建舍饲养牲畜,解决人畜混居问题,保护人居环境。在我的时间地中,养猪场就是这样做的,也有个别农民家里是真么做的。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2、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有条件地构筑技术性垃圾处理体系。
杭州市萧山区以“生态区”建设引领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城乡统一的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中转-处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快实施城乡环保一体化。
安徽省绩溪县针对当地所处皖南山区的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提出特色产业村、生态旅游村、传统文化村的发展模式。在村镇建设上坚持保持农村徽文化历史脉络,突出徽派建筑风貌,在垃圾处理上加大生活污水无动力厌氧处理、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处理、小型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研究力度,总结了多种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
3、完善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引进垃圾处理产业,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奖励制度。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开始有条件地建立垃圾处理产业,积极引进市场资金投资。在垃圾收购站,对可回收利用垃圾实行奖励制度,比如用一定数量的可回收利用垃圾兑换洗衣粉、香皂、洗发水等日常生活用品。
六、对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的思考
农村垃圾处理尚处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其在探索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样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首先,农村垃圾处理的模式应该符合当地村庄实际情况。赣南、婺源、玉山等地的实践,就是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挖掘当地村庄的地理风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猪-沼-果、猪-沼-茶模式。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是可以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模式。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农村地区在经济、技术、制度上具备采用卫生填埋、生物堆肥、资源回收利用的处理模式。当地村民在观念上、行动上都较中西部地区村民先进、创新,易于接受新技术、新方法。
再次,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垃圾处理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村落村民的自组能力薄弱,在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上存在分歧。这时候需要一个强
有力的政府介入给予引导。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垃圾处理相结合,就是政府引导的一个典型范例。
最后,村民的积极参与是探索的保障。村民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体,是妥善农村垃圾的最终受益人。如果没有充分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得不到村民的拥护,任何行之有效的处理模式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村民认可,征得大多数人同意的基础上,才能激发村民的创造热情,敢于更正处理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最终完善各项措施。
七、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的思考,可以总结垃圾处理途径绝对不可以照搬别人经验,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村情的途径。最后,我就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完善立法
处理农村垃圾,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种手段,但总的来说,立法途径是高效处理农村垃圾的关键,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前提。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防治污染环境。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控制废弃物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专门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农村垃圾的处理受地域的限制较大,但地方性农村垃圾处理法规很少,没有强制性回收制度,对农村垃圾回收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垃圾处理缺乏指导。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立法,应借鉴国外经验,应该重视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门性立法。同时立法过程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农村垃圾处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促进农村垃圾问题的早日解决。
2、引进科技
除却传统的简易填埋、焚烧、堆肥模式外,还应该创新垃圾处理模式。一些新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在实践中得出,例如一些有条件的村庄已经建起资源再生产产业、垃圾处理厂、垃圾化肥厂。
农村垃圾技术处理的技术突破不能单凭村民自身的摸索,必须借助相关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垃圾的处理实现资源利用回收,将科技运用到垃圾处理上,把村民眼中的垃圾变成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在自然生态基础良好的农村,尽量实现用生态的方式实现垃圾的自净处理,减少清运垃圾的成本和费用。
3、增强自治
这里的“自治”是指村民要增强自我认识,在自我治理中找到适合的方法做到农村垃圾的有效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的乡土气息逐渐淡化,但是村庄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们仍然支配着乡村事物的重大决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表现最为活跃的也依旧是那些民间精英们,天然的权威为广大村民所信服,村民天然地会依赖于这些精英的话语。
自治的主要问题是能否统一精英的意见,拿出一套切合当地村情的垃圾处理方案。只要达成了意见的一致,那么凝聚了全村村民的力量,组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团结起来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是能成功的。
4、行政引导
村民的自治力是有限的,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履行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农村垃圾是引发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诱因,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关性,政府更应重视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
政府在农村垃圾处理中的定位是一个引导者和一个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就是引导政府有限资金投入到资源再利用产业,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作为一个管理者角色,政府应将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纳入规划之中,并进行适当的财政政策的倾斜。垃圾处理系统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政府在城市已经构筑了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农村也应该把其囊括在内并不断完善。尤其在以两处调查地为代表的南北方经济欠发达农村,在村民收入不高的现实状况下,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必需的,政府应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组织、协调、引导责任。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政府有必要设立农村垃圾管理的职能部门,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指导,改变对垃圾的管理只是到县级城镇而农村垃圾还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运用行政手段对农村垃圾处理进行强制性规范实施,建立垃圾回收制度,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为导向,结合村庄特点建设回收站、小型处理厂,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
垃圾问题不是个小问题,从长远来看,它将关系到社稷民生,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想,在我们不断地探索中,我们一定会找到合适的长远处理垃圾的方法。
部分参考文献:
赵由才,龙燕,张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农村调查报告 篇6
一、实践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其中就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团队对此通过走访服务、问卷等调查方式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留守老人方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随后对我们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结果显示农村留守老人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多的追求,但对疾病有恐惧心理,伴随我们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近几年这种状况明显改善。另外,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经常内心觉得孤独,严重的会导致老人性格孤僻,这也是外出务工子女容易忽视的。所以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期在五常周边地区对我们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宣传,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关注留守老人身心健康的意识,我们也期待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这些问题。
二、实践时间与地点
1月9日:幸福村
1月10日上午:长兴村下午:正兴1月11日:半截河子村
三、实践内容
通过我们对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留守老年人的年龄阶段,性别比例,生活及收入状况,以及生病次数及医疗消费。同时我们也深入的调查了留守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及村中干部对其的帮助情况。子女的义务抚养情况等等。
四、实践结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刘爷爷和张奶奶,有一次张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刘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张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16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首先,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加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其次,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再次,支持村委会集体建设,并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各级政府对此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开展活动。同时,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改建、扩建托老所,建立农村的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根据现有条件,可对乡村小学校等实现多功能开发,开办形式多样的留守老人活动中心、娱乐室。
最后,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此外,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邻里之间相互串串门,多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养养小动物,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隔代教育压力大;四,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五,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四、实践总结或体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四、实践总结或体会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社会实践后的交流座谈中大家普遍感悟到“提高了觉悟,学到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素质”。社会实践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大家都能得到一些启示,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的真正的目的,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期三天的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我们大家的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锻炼自己,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
农村调查报告 篇7
调查时间:20xx年6月
调查地点:黄花乡黄花学区
调查对象:黄花乡全体中小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 查 人:薛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犖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黄花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近期,我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黄花乡在黄花学区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犚弧⑴┐辶羰囟童的基本概况此次调研选取黄花乡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4--16岁之间。调查共涉及36个班级,总人数20xx人(其中初中生1140人,小学生573人、幼儿328人)。据调查统计,黄花乡现有人口6736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5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在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牼咛謇此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黄花乡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犎、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犓摹⒍圆哂虢ㄒ
犃羰囟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3、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农村调查报告 篇8
调查时间:20xx年8月12日至20xx年8月15日
调查地点:江苏省灌南县长茂镇
调查方法:实地走访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域经济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
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二零一二年的暑假期间,我进行了暑期
回乡实践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的家乡—江苏省灌南县长茂镇,我就我的家所在的村—西盘村,进行了为时四天的调查走访,走访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赖与支持。调查时也针对村里开展的一些工作,对部分村民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以取得更好的调研效果。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最终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促进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以达到经济发展、管理民主、文化水平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增强的目标。
以下是我的调查经过及内容:
(一)村庄基本概况
我村坐落于文明的沂河大堤之南。沿着经过长茂的204国道直往北大约半小时的车程,便可以到达我村。暑期回家不久,我找到了村长,得到了村长的热情款待,当我说明了此行的目的时,村长很是赞赏,并对我此次的调查和实践表示大力支持,从而也增加了我对调研的信心。
通过与村长的谈话,我首先大致的了解了我村的基本状况,我村距镇大约5公里,全村总面积2500亩,共有十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593人,其中劳动人口有1000人左右。经济发达程度居灌南县的中等以上水平,村名的生活总体水平还可以,但近几年,村里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向城里转移,许多村民都
有在外地买房的思想,还有部分村民有在镇上买房的打算。
由于我村地形比较平坦,土地临河而依,村里耕地类型主要有水田和旱田两种,属于亚热带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西瓜,香瓜,葡萄,辣椒,蔬菜等,这些经济作物大多以大棚种植为主,成熟后向外市出售,增加了村民们的经济收入。
近几年,我村的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的科学性。我村前几年建了一个小的农业站,聘请了几个专业大学生。从此,这个小小的农业站成了村民们的咨询会所,村民们在施肥,播种,除害方面有什么疑问都会去咨询,而且专业大学生们也会给予耐心的指导。这次回来做这次调查研究,我从学校图书馆收集了许多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资料,看村里发展的这么好,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了,但当我把资料拿出来的时候,村长十分激动,他说:“放心!我们这些村干部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很感谢你带来的资料,也谢谢你们学校领导这么关心我们农村的发展,相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你们的关心,我村的'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村庄建设情况
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通过对我村概貌分析,村民住房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主要类型为砖,石,木材型房屋,较过去的土坯房有很大的改善,少数村民的房屋倾向于洋房化,尤以道路两旁人家为主。而且村里许多主干路都铺上了水泥路,日常助行工具多以电瓶车,摩托车为主部分家庭拥有私人小轿车。
我村的基本设施建设也比较完善,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小学,医务室,诊所等保障村民生活的设施也很健全,到目前为止,村里几乎所有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国家政策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有今年回家让我值得一赞的是,我们村配置了专线公交车,方便了出行。
我村近几年的厂房建设也在不断的扩大。典型的以轻工业为主,有服装厂,纺纱厂,绣花厂等,这为村里的妇女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听村长的话里,我村有望在未来的几年里扩建一个食品厂,还有每逢丰收过后,田里总会有许多秸秆,烧了污染环境,于是村长积极鼓动村民,建议建一个养猪场,田里的秸秆就可以加工出来喂猪。
(三)农村文明程度
我村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努力培养新农民,形成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着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施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程以及农村党支部活动中心、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乡镇农村书社、村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多渠道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爱国守法、勤勉自强、团结合作、孝悌和睦的文明风尚在农村进一步树立,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协调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2所中学、10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我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xx年在全镇12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30名干部平均年龄为25-45岁,大专以上文化10名,高中、中专17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长茂镇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经过村长介绍,我对村里的基本概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实地走访时必不可少的,我找了孩童时玩的较好的朋友,说明来意后,他们都很愿意帮我,他们把村里现做的大爷大婶们叫到一起,因为他们是村子发展全过程的见证人。我和他们围在一起亲切的聊了起来,从他们的话语里我听出了幸福的声音。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认为进一步对农村发展的了解是一条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的好途径,是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好办法,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形式。
农村调查报告 篇9
今年上半年,我有幸再次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小型调研活动,通过在xx县xx镇一天了解农户、听取基层干部情况介绍,对这项工作在我市的试行有了初步了解,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xx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有中央政府各部门和省级政府主要领导人参加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会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等。市政协很快在xx年初组织进行了农村卫生工作专题调研,其中关于新型合作医疗的摸底调查是调研的主题之一。我参加了此次调研,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大多数农民对这项政策的实施持怀疑、观望态度,包括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也对开展这项工作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旧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和衰落给农民带来了切肤之痛,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明显削弱,一些已被控制和消灭的传染病、地方病死灰复燃,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出现,农民的健康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医药费用不断上涨,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相当普遍。xx年的调查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该住院而不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明显增多。农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相信政府能真正下决心解决问题。其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与过去实行的旧合作医疗制度有许多不同点,主要是:
第一,新型合作医疗是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而过去的合作医疗则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行组织。
第二,新型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方筹资,中央和地方则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具体的筹资比例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占2/5,农民个人缴纳115,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也要给予资金扶持;而过去的合作医疗资金,主要靠个人缴纳和村级集体经济补贴,政府各级财政不负筹资责任。
第三,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主要解决小伤小病,抗风险能力差。
第四,新型合作医疗实行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的体制。一个县的人口,大县有一百多万,小县也有二、三十万,统筹的范围大,互助共济的作用就大;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一般都以村为单位(xx左右人口)统筹,少数以乡为单位(二、三万人口)统筹,互助共济的能力较小。
这次调研我们看到,仅三年时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在我市四个县的试行也仅是今年1月份才开始,已呈现出一种喜人的局面。xx镇约2.7万人口,有2.1769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1%,已有154人住院费用得到报销,7.9万元,门诊人次1051,费用7971元。看病享受了实惠的农民动情地说,我们农民有病住医院,也能报销医药费,这是历朝历代没有的事,真是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制订的好政策。现在农民观念和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有病想看了、敢看了,注重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了。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人,开始积极主动要求参合。两年前后一比较,人们的心态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的推行,作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它作为为农民作好事做实事的具体体现。
当然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其实运行初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1、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人心,农民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现象。
如现行的合作医疗是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主要是帮助农民提高抵御大病的风险,而农民却要求将门诊费用大幅度提高;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于工作人员的解释和处理与农民的理解有偏差,容易使农民对政策产生怀疑,失去继续参合的决心。
2、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大多数没有达到规范标准,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就近医疗的问题。有病治不了或拖成大病,花钱更多。政府应该把乡镇医疗机构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基地,给予足够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必须的医疗设备,使每一个乡镇医院都能达到统一的硬件标准。
3、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短缺是困扰农村合作医疗长期稳固发展的严重问题。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学历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两年前相比情况更差,县医院连续儿年都引进不到大学本科的医生,而现有的人才还在继续流失,这己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人才进不来和流失掉,最根本的原因是待遇问题,如何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待遇,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是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支撑点。
4、调研中农民强烈希望,各级合作医疗的工作人员要对政策领会透彻,端正为农民服务的态度,提高服务意识,让农民通过与这些工作人员的'接触,理解政策,相信政府,增强积极参合的信心。
我们此次调研只是对试运行中的新兴农村合作医疗的初步了解,更客观、真实的信息有待于这项工作的进展中的不断反馈。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无论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是要长期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资本、资源和技术这些基本要素上我国都不具有优势,只有劳动力要素供给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大部分来自农村,所以体力良好和心智健全的农村劳动力就是我国竞争力。从这一点上讲,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水平,增进我国的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对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具有战略上的意义。应该把增进农民的基本健康水平和人口控制、普及国民的义务教育放在同样重要的政策位置,从国策的认识高度来看待。只有把这三项政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地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虽然表现为各个方面,但增进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心智健全就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需要永远追求的基本目标: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全体国民自身的发展。
农村调查报告 篇10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
2.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
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
4.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
5.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
6.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针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
1.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
2.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
3.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
4.强制的法制化的推广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多生劣生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加重了社会负担。庞大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
5.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结合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
6.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仍然是一个初步的大纲型的想法,还仍然有待以后的继续完整。
农村调查报告 篇11
一、劳务输转现状
所调查的6乡18村共有109个村民小组,4106户1.9万人,现有劳动力8270人,耕地6.1万亩,人均3.2亩,现有果园1.7万亩,饲养大家畜 3930头。调查显示,20xx年,18村共输出劳动力20xx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5%,户均输出0.5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44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57元,占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
(一)劳务输转规模。调查村XX—20xx年三年来输出劳动力分别为2264人、2147人和20xx人,整体上人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递减 3.6%,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贫困村。但灵芝乡苗堡、原安乡乔岔、水股、雷大安乐、曹河等果品产业发展滞后的部分山区村劳务输转人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劳务仍然是实现其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劳务输转人员构成和输入区域。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1.3%,女性占18.7%;年龄构成上,18—35岁占52.6%,35—45岁占 38.5%,45岁以上占6.1%,18岁以下占2.8%,整体上中青年男性劳力是劳务输出的主流,但45岁以上务工人员主要来源于山区贫困村;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占13.5%;从就业地点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宁夏、新疆、内蒙、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省内兰州、静宁等地。
(三)劳务输转方式和从事的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输转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转方式转变。有组织输出和县内“北劳南移”的劳务输转人员比例开始增长。据调查,20xx年,有组织输出占输出人数的5.2%,较XX年的3.1%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自发性输出和亲朋介绍输出仍是我县目前劳务输转的主要方式,分别占输出人数的61.2%和33.6%。在务工行业种类上,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工业、加工、餐饮、家政、汽车驾驶、社会服务等行业为主,以泥瓦工、技术工、缝纫工、服务员、保安、保姆、司机等职业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占73%,工厂技工和服务行业占14.7%,其它行业占12.3%。
(四)劳务输转人员培训、就业时间和维权情况。在就业时间上,20xx年,在外就业6—12个月的占输出总数的57.7%,务工兼务农,就业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占27.2%,一年以上的占15.1%(含整户外出打工者)。其中,源自中南部乡镇的务工人员就业时间普遍在6—12个月内。在就业培训方面,培训后输出的不到输出总数的2%,主要以职教中心等机构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权益维护方面,劳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约有90%的务工人员就业时仅签订了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签订者仅10%左右,在劳动保障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调查中出现的5位工伤人员中,用工方仅为他们开销了医院费用,补全了工伤期间工资,对于后期治疗和劳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西北部、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的劳务输转工作而言,在干部群众的重视下,一年一度颇具规模的劳务输转队伍,正在拓宽农村生产力发展领域,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调查显示,劳务输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劳务收入明显增加。近年来,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劳务收入已是农业和农村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调查的18村,XX—20xx年三年分别实现劳务纯收入1164万元、1258万元和1442万元,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分别为5141元、5859元、 7103元,无论总收入还是人均收入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当然,务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用工单位普遍提高工资待遇有关,据统计,近三年农民工工价依次为30—50元/天、40—60元/天、40—80元/天。所调查的灵芝、原安、雷大3乡9村20xx年劳务输出 1264人,实现劳务纯收入829.4万元,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1095元,接近所在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收入水平看,基于外出就业时间长短,中南部较西北部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近年来,许多农民靠劳务收入修建了新房、购置了家电家具和生产工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劳务收入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大部分农户实现了劳务脱贫,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城川乡陈马村20xx年劳务输出260人,劳务收入200多万元,63%的农户依托劳务收入修了新房或对旧房进行了改造,拥有手机200多部、安装固定电话78部,有摩托车、三轮车、旋耕机等140多辆(台),通过劳务脱贫50多户、232人。该村五社李世军一家8口人,2人长期在外打工,近年来年均劳务收入3万元左右,近年翻修房屋10间,购置摩托车1辆、手机2 部,家电一应俱全,引进基础母牛3头,新发展果园4亩,依托劳务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发展载体。
(三)群众观念和素质得到转变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镇务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进而则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劳动技能,最终将改变过去死守一业、死守一家、死守一方的传统观念。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步成长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劳动者,其结果自然是减轻土地生态负荷,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调查统计,64%的家庭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现象明显减少;劳务人员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遵纪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求助有关机构进行维护,尽量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调查村约有186户整户外出就业家庭,勤学苦干,掌握一定技能后,在外站稳了脚,带着家属、亲戚、朋友务工创业,过上了殷实的异地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1、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专业技能水平低,73%以上的务工人员从事的工种仅局限于各种粗重的体力劳动和机械性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由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很不适应;部分富余劳动力安于现状,宁可在家闲散受穷也不外出务工,既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制约了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劳动力市场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县、乡(镇)劳务机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未完全理顺,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工作效率低。专业中介组织稀少,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中介服务、信息反馈和跟踪管理工作微弱。劳务市场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劳务工作需求极不对应。
3、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有效维护。农民工维权方面的体制和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劳动力转移的自发行为较多,缺乏跟踪管理。农民工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用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不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拖欠克扣农民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工伤和职业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劳动纠纷时有发生。
4、劳动力培训和组织输转不到位。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管理比较分散,投入少,规模小,与农民工培训的需求相差悬殊。有组织输出规模小,组织输转工作不到位,致使务工保障和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无法到位。
5、劳务输出致使潜在矛盾出现。劳务输出产生空巢家庭,孩子监护教育出现空档,爷爷奶奶隔代教育,溺爱多于管教,留守儿童的管理教养存在很大风险,不利于农村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并且老人抚养不能到位,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芜,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也显得不足。
四、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拓展劳务输转空间,围绕产业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一要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积极开拓新的劳务基地,加大有组织输出规模,鼓励技能型、智能型、专业型劳务人才大规模输出,切实提高输出质量,增加劳务产业效益。二要充分结合我县实际,围绕产业开发,积极开展北劳南移工程,扩大县内输转规模。要促进北劳南移规模,必须加大果品标准化生产规模,拓展延伸果品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经济带区域,大规模引导农户进行果品标准化生产,提升果品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加大的同时劳动需求量相应增加,县内劳动力输转就业空间增大,无疑会带动周边乡镇富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有利于果品和劳务两大产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潜在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争取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利润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强化职能,提高效益,加快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各级劳务机构建设,强化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益,搭建信息平台,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上下联通、覆盖面广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把各种劳务信息传输到基层和农户,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开展劳务输出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劳务输出工作网络。二要扶持建立和完善劳务协会等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经济实体和社区积极兴办各类中介机构,鼓励创业人员、农村能人、劳务经纪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集信息收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有序输出为一体的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健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劳务输转体系。通过政府的主导和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和形成劳务组织化输出格局,提高劳务效益。
(三)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宣传和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切入点,加强对县内劳动用工单位的监察执法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认真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督促用工单位依法将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并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同时,政府主导,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及群众积极参与,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维护和保障力度。
(四)发挥劳务机构的主动性,进一步抓好返乡创业工程。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成功人士的衔接沟通,大力宣传静宁优惠政策,利用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他们获取资金后回乡落地生根,创办、经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返乡创业在劳务输转工作中有新的突破。
总之,劳务输转工作量大面宽,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劳务输转对农村经济工作产生的深远意义,要看到劳务输转有利于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应把此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为构建小康静宁、和谐静宁、活力静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调查报告 篇12
一、现状
xx镇在最近五年里对水利设施、农田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现在全镇共建有电排x座,其中国家投资x座,自筹资金建设x座,现装机容量为xx台,xxxx千瓦。外排渍水全靠以上x座外排机埠。原来大多以劳动力代替资本,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并组织劳动力承担的建设。对我们xx镇来讲,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好多村都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但绝大部分是举债办事,自筹资金部分的大部分至今未还。尽管如此,在此方面本镇还是不够。按集雨面积计算,全镇xxxxx亩,每千瓦负担面积为xx.x亩,按耕地面积计算每千瓦负担面积为xx亩,负担较重。灌溉以电排直灌的只有xx个村民小组,占xx.x%直灌面积xxxx亩,占总耕地面积的x.x%。
公路建设方面,受近几年经济状况的影响也是差强人意。我镇范围内有省道Sxxx线、乡级公路三五线及其它xxxx公里的村级公路。Sxxx线路基宽x米,有效路面x米,从xx年镇政府自筹资金xxx余万元硬化了x.xx/公里。还有x公里为砂石路面,xxxx年x月上级准备硬化,由于资金短缺,只搞了基础路面,没有硬化,现以破烂不堪,基础损失严重。三五线全长x.x公里,有效路面x米,实际路基x米,是xx年镇政府自借资金xxx多万元铺的`山渣为渣石路面。由于经济状况不好,加上原来的有近xxx万的债务,所以养护不到位,现已大坑小沟,通行已相当困难。村级公路也是前些年有过投入,或是只搞一小部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也是急待投入养护。
农电网改造方面由于是近年来的国投,情况好一点。xxxx起由国家投资xxx多万对全镇所有行政村、居委会都进行的电网改造,现在只有刹尾工程了,大约还需资金xx万元。
二、问题
从上面调查的情况来看,通过分析,会发现有以下几个较为深刻的问题:
一是前些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我们说,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应当是上级政府,也就应是国家,而不应当是县、乡地方财政。
二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在上面几个得到改善的方面,供给的主体是我们政府,镇政府财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农村公共产品总的供给水平仍然很低,如不进行改善则还不断降低。
三是原来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超前发展给现在留下了很大的麻烦。原来所有的供给大多是举债,现在xx因超前建设而引起的债务近千万。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现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缺口
我们镇现在最主要的也是以上几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更新改造。由于年失修,绝大部分设施老化损坏严重,进行农田灌溉,安全渡汛都有相当大的问题。要想把电排、修防会的所有问题解决,包括债务、设施更新等,对于我们xx镇来讲至少要xxxx万元。二是公路建设步子要加快。省道Sxxx线已动工,但现在因停工而带来的损失已相当大,仅这项投入资金要xxx万元。其它乡村公路可以分步来做,每年至少要投入xxx万。三是农电网改造工程。现在只有刹尾工程,约需资金xx万元。
四、建议
鉴于目前的现状,认为在投入上可以从构建新的供给体制入手,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实行慎重投入。
二是要积极引进私人投资,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断提高效率。有些公共产品的投入就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 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我们认为对于我们镇的水利排灌设施就可以按此办法来实施。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于可以使绝大部分的群众受益的公共产品,争取立项,实行国投。
在管理上可以实行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
_年四月二十日
农村调查报告 篇13
近年来,劳务输出已成为诸多农村家庭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婚姻家庭是否会受到冲击,如何预防它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我镇作为县妇联调查点之一,对镇域范围内====年至今的离婚家庭情况作了调查了解,调查发现,离婚呈上升趋势,外出务工对婚姻家庭冲击大。
基本情况
=年来有离婚家庭==个,因外出务工离婚的家庭有==个。其中:一方外出务工有==个,双方均外出务工有==个,女方提出离婚的有==个,男方提出离婚的有==个,双方均提出离婚的有=对。
调查发现,造成农村夫妻矛盾的主要因素有三
第一是外出打工人员一般年收入在=万-=万元,经商人员更高,和在家乡的收入反差强烈,加之文化程度偏低,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易造成夫妻关系不和谐;
第二,农村离婚频率较高的年龄段为==岁-==岁,这一代人多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早婚,自由恋爱比例极低,感情基础本来就较差,其中一方一旦"出走",便会重新审视恋爱、婚姻和家庭,给原有婚姻带来不稳定因素;
第三,外出务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缺乏必要的沟通,共同语言减少,久而久之感情疏远,很难经得起冲击。
调查显示,外出务工目前已经成为农村婚姻离婚的主要诱因。在离婚的==对家庭中,因外出务工导致离婚的有==对,占==%。
调查发现,==%以上是由妻子先提出的,==%由丈夫先提出的,这一比例显示,近年来“休夫”现象呈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及经济的相对独立,女性更重视双方感情和婚姻家庭的质量,很多女性面对不思进取、缺乏家庭责任感的丈夫勇敢亮出“红牌”,特别是当婚姻关系名存实亡时,她们往往会选择离婚。从积极面上看,这也体现了现代女性不必靠男人生存的现实,也体现在对待婚姻的观念和态度上的改变。
调查显示,位居第一位的仍是“第三者”问题。家中留守女性不堪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依赖于留守男性,有红杏出墙的现象,外出务工人员受环境影响,思想观念逐渐解放,责任意识慢慢淡泊,面对婚外情,更注重自身生活质量,女性在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从而导致婚姻家庭的破裂。每到春节期间,外出打工者返乡后,法院审理的离婚诉讼也呈同比增长的势头。这期间的离婚案件占全年审理案件的==%以上。
夫妻双方感情破裂,要求离婚无可厚非。但大量外出务工导致离婚的背后,隐藏着一些社会现象,高离婚率使子女抚养和老人赡养成为农村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重视。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外出务工对婚姻家庭负面影响。
其一司法部门在加大普法宣传和道德教育的同时,根据新婚姻法合理调处,对于确属感情破裂的尽早促其离婚,对有过错方应在经济上进行制约,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其二,社会和政府应该给农村家庭更多关注,基层政府组织应定期派员走访外出打工者家庭,及时掌握夫妻双方的思想动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更多家庭的破裂。
其三,提倡男女平等,真正实现同工同酬,缩小收入差距。
其四,社会和政府应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如小孩入学、老人养老、农村劳力问题,创办高质量的全托幼儿园、公寓式中小学校、养老院,并集中组织剩余劳动力完成农村繁重的劳动。
其五,社会应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夫妻双方同地就业,既有利于长期务工,增加收入,尽可能减少双方差距,又能增进夫妻感情。
其六,加大经济建设力度,引进资金、项目,富民强县,壮大当地经济,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积极返乡投资创业。
农村调查报告 篇14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在县纪委和民政部门的配合指导下,就我区低保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自检自查,收到了成效,找到了问题和不足,为今后我区农村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我区农村低保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低保工作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具体表现,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必要途径。我区共有3个行政村,有367户,共1509口人。自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按照“应保尽保”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户报、村评、区审、县定”的工作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在全区认真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在接到上级有关精神之后,我区专门成立了农村低保自查领导组,由纪检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深入我区所在3个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进村入户,严格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实,取消了一些因生活条件改善、年收入已超过低保标准的对象和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关系保、人情保,及时将那些最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纳入低保对象。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方法,经过严格审查,实现了农村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目标。
(二)严格把关,规范程序。我区成立了农村低保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农村低保日常业务,严格按照“户报、村评、区审、县定”的工作程序,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防止了一人说了算,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和权力保等不正常现象,保证了全区农村低保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三)措施有效,操作规范。设立了农村低保资金专户,农村低保对象专户,将低保资金直接打入低保对象信用卡,实现了保障金社会化发放,既方便了低保对象,又防止了挪用、截留低保资金的现象发生,确保了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三、农村低保工作中的问题
(一)操作行为欠规范,工作不够细致。一是基于农村家庭收入的测算相当困难,基本上还是以评议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二是公示操作无实效,低保公示基本上是结合村务公开在村委会进行,有的村民离村委会较远,对公示并不知晓也在情理之中;三是一些村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存在没人参加的现象,加上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很好的理解评议的性质,甚至会出现家族观念,人情亲情影响评议的现象,评议结果有时不尽人意;四是仍然有个别低保对象与低收入水平要求不相符。
(二)宣传工作不到位,主导思想需端正。一些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够端正,责任心不够强,这也导致了农村低保政策在群众中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很多群众认为只要年老或是身带残疾便可以领取低保,双方矛盾时有发生,给全区和谐建设带来工作上的压力。
(三)基层工作人员少,部门配合力度不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民政部门去动员组织落实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基层民政办人员少、力量薄弱,导致工作开展难以有效满足群众的需要。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出台和操作性强的农村低保政策。
(二)配齐配强农村低保工作力量,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加低保工作的透明度。
【农村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的调查报告01-16
农村的调查报告(合集)07-05
农村体育调查报告12-04
农村文化调查报告02-12
农村医疗调查报告02-18
农村状况调查报告02-01
农村初中调查报告12-30
农村实践调查报告08-03
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