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24-07-16 08:25:00 赛赛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通用16篇)

  在不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时,我们需要带着创新精神去开展调查,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你想知道调查报告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通用16篇)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1

  调查目的:

  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调查时间:

  20xx年11月1日

  调查地点:

  xxx制药有限公司

  调查范围: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了解统一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武星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式调查

  调查过程:

  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人才管理与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武星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武星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员工认为公司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员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员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五)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员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员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员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员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员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员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调查结果: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员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对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员工培训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改变员工的平庸工作行为,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测性,保证质量低劣的员工无法进入,有效降低优秀员工的流失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对各类员工进行不同目的的分类培训,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加强员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2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和技术应用时期,也是各国政府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技术应用离不开合作和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建立在互相信赖的人际交往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广交朋友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和当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比较客观地了解当代农村初级中学的班级人际交往的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状况,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研究工作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校初二年级组六个平行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进行调查问卷,该教学班共有43位学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13.5周岁,被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7.7%,学习成绩该教学班在整个年级组中名列前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以初一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为参考指标),本次调查共分二十七个指标,其中二个指标各分三个支指标进行调查,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同伴和长辈等在活动中的交往情况,同时能主观地反映该班的每一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情况,问卷着重就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为了比较真实地反映该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对问卷调查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学的有关原理进行对原始数据作精加工.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了必要的访问,对学生人际交往的统计数据运用了教育统计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作了大量的处理工作,以求得比较准确的结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两个指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1、从表(六)可以知道:中学生被本班同学列为最好的朋友,次数平均为3次,其中男生为2.86次,女生为3.14次,女生优于男生;女生平均分为6.23分,男生的平均分为5.76分,平均得分为6.00分,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这充分说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总体评价过高。

  2、中学生认为好朋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从表(四)中不难求得,首先是同学之间要信赖可靠,其次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交流,彼此间有相互了解,倾吐自己的心声,再次是在学习上互助,同学之间有问题互相帮助,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最后是性格形似、兴趣、爱好相同,参加某一项活动后,交流的机会增加,很容易形成好朋友的原因。从同伴评价的结论中可以知晓,好朋友常常三、四个组成一个小群体,在这些好朋友中,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男、女同学界线分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一位学生拥有异性好朋友,其余均是同性朋友组成的群体。

  3、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与人际关系的客观状况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

  37.2%的学生两者之间的评价基本相符,但两者完全吻合的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2.3%,有62.8%的学生不能真正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其一学生反映自己人际关系的水平高于实际人际关系的高达95.4%,相差5位及以上的占44.2%,其二低于实际人际关系的只占2.3%,说明两者之间的评价有特m显著的差异,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期望值过高,因此反映了中学生对好朋友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

  4、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好朋友拥有最多的9人次,大于或等于5人次占全班人数的16.3%,没有拥有一位好朋友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9.3%,其中男、女学生中,女学生拥有的比例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男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比例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的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女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班干部中的比例占75%,女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上互相帮助,增加了互相之间的交流机会,并且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学习成绩欠佳的同学,很容易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因此人际关系就比较好,但男、女学生中拥有“孤独者”的比例相同。

  五、调查结果分析的对策和建议

  1、当代的中学生独生子女率不断上升,家庭结构主要以“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占主要形式,特别是“三代同堂”,由于年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时代,人的思想,与受教育的时间不同而充分显示出不同的观念,对新生事物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则需要相互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填补代沟,鼓励小辈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人际交往方面上,思想要解放一些,给子女多一些爱,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束缚,正确地引导子女与同伴进行交流,建议社会和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家长这一领域的教育,此外也请家长时常关心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对策,帮助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正确引导子女在人际交往上健康地发展。

  2、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作为教育对象理应担当起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正常交往的能力,传授正确交往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团、队、学生会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益知、健康、有趣的活动,通过活动,扩大学生交往的范围,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际交往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间的团体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涉世未深,在实际交往中会面临新的问题,建议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的分支机构“人际交往会诊室”,请富有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员,解决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每个群体中总会出现几个“孤独者”,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应当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多一些交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寻求人际交往关系不佳的学生改变现状的“处方”,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

  3、作为中学生的本人而言,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屡遭失败,应树立信心,改变以往处事的陋习,主动与其他同伴交流,寻求自己的“病因”,多一些信心,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作必要的“诊断”,克服个性中的消极因素,不断充实自己,在人际交往的能力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学校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的学生,要发挥人际关系较好的作用,帮助人际交往关系欠佳的学生,使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以适应新世纪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需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3

  一、目的和意义

  本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旨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探索电大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它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电大系统资源优势,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则与内容

  1.基本原则

  本次调查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探索电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与电大开展社会服务的新功能和新领域。这项调查工作,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归纳总结提高的工作模式,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2.调查内容

  按照中央电大要求,从20xx年秋季开始,将全省电大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中的社会调查,由自定题目调整为定向题目。

  四、实施方法

  1.调查对象

  ⑴“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和大专毕业生,且到目前为止未离开农村者。

  ⑵“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和大专毕业生,且到目前为止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者。

  2.调查方式

  ⑴个人调查

  ⑵小组调查

  3.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调查要求

  ⑴参加调查的学生,事先必须参加各地电大统一组织的项目培训,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⑵参加调查的学生,在调查之前必须先向本校调查工作小组提交自己掌握所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姓名、毕业学校、毕业时间、所学专业、工作单位、具体职业和联系办法等。

  ⑶参加调查的学生,应及时将调查问卷送到由本校工作小组确定的调查对象手中,并确保调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同时做好访谈笔录。

  ⑷应按时回收问卷,并提交给调查工作小组审核。

  ⑸通过审核的调查问卷,由调查学生(包括个人和小组调查学生)按照“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网上填报系统的操作办法和具体要求,将调查问卷正确无误的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

  ⑹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总结报告撰写。调查总结报告可根据本人调查资料写成个案调查报告,也可根据多人调查资料写成抽样调查报告。

  五、时间安排

  1.20xx年4月10日前,各市、县电大和二级学院将参加这次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工作小组的成员名单和联系方式,上报省电大教学处;同时市、县级电大和二级学院完成对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社会实践环节负责人和《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责任教师培训工作。

  2.20xx年4月下旬,各级电大完成调查实施方案的制定,内容包括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调查方式及每种调查方式(个人和小组调查)的学生人数和具体方法步骤等;同时,市、县电大和二级学院完成参加调查学生的`集中培训。

  3.20xx年5月上旬,市、县级电大和二级学院完成对所有调查对象的审核和遴选工作,并将最终确定的农村青年、农民工和普通高

  6校毕业生调查名单,告诉给参加调查的学生。

  4.20xx年6月中旬,各级电大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进度,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访谈和回访等工作,确保采集数据的可靠性和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5.20xx年7月上旬,各级电大组织参加调查学生,将经审核无误的调查问卷,通过“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网上填报系统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

  6.20xx年7月下旬,各级电大完成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调查工作总结,并将调查结果报告和工作总结上报省电大。

  7.20xx年9月,召开调查工作总结会议,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与研讨,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布置和安排(具体看情况而定)。

  六、服务与指导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电大为这次调查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以帮助解决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其中,中央电大文法学院负责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负责各种调查问卷填写的咨询与指导工作。

  七、联系方式

  1、联系人:王朝中

  2、联系电话:664905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4

  调查目的:

  通过对乡镇行政管理现状、特征原因剖析、思路对策等方面进行浅述,以期为乡镇行政管理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启发。

  调查时间

  20xx年4月25日

  调查对象:

  书院街道办事处财政所工作人员、辖区居民。

  调查方式:

  与被调查者直接接触了解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材料等。

  调查内容:

  乡镇行政管理现状、特征。

  乡镇是我国政府管理“五级结构”的最末端机构,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足见乡镇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乡镇是我国行政体系的最基层一级,是人民政权的基石、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着力点也在乡镇。

  乡镇管理是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乡镇组织依法管理乡镇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执行决策的直接操作性、组织运作的综合性、管理环境的中间性和管理对象的涉“农”性。

  一、乡镇设置现状

  统一设党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纪检委(监察室)和团委、妇联。一般乡镇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企业办、计生办等等,同时乡镇设置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计生服务所、劳保所、国土所、财政所,和文化站、林业站、农业站等,这些就是传统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特征

  (一)综合性

  乡镇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对象和内容却十分庞杂。第二,从管理方法的运用上看,乡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各项工作加以综合,采取综合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才能把各项工作推动起来,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第三,从管理职能上看,由于乡镇工作的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综合协调和合作是非常必要。

  (二)实践性

  乡镇处于我国政权系统的最基础一级,乡镇管理处于广大农村第一线。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具体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具体化,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乡镇管理必须具体、实际。

  (三)群众性

  乡镇作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域单位,实质是乡镇管理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管理乡镇各项事务。要以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

  三、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转换不到位。

  一是管理职能越位。管了许多本应由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的事。二是服务功能错位。上级将名目繁多的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有些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政绩“挂钩”。三是社会职能缺位。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由于财力制约,大部分乡镇只能维持工作运转,无力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影响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整体水平。

  (二)站所设置不合理

  站所的设置大而全,而且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乡镇不论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站所设置千篇一律,这种状况增加了财政开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划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管,又受乡镇属地管理,乡镇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与协作,形不成人才、资金、设施、技术的优势互补。

  (三)人权事权脱节

  突出表现为责权分离,管用脱节。设在乡镇的站所、中心,有的职称评定在县以上部门,年度考核却在乡镇。不少站所驻在乡镇,人财物却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由于乡镇和站所主管部门权责重叠交叉,乡镇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县直部门权大责小或有权无责。

  (四)政事、政企不分

  财权、物权为在县区业务部门,事权留在乡镇,存在着“见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见不到人”和“有责任的没法管,有权管的没责任”的现象,造成乡镇职能虚化,责任增大,自主权缩小。一些站所上划后,大都承担着本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行政职权,难以发挥应有的行政效能。

  (五)乡镇债务多

  负担较沉重。乡镇财政实际上是转移支付财政,自身没有财政能力,收钱无门,挣钱无路,要钱无缘,要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实在苦恼。由于债务较多,负担较沉重,偿还难度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乡镇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时,乡镇偿还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县区财政加大转移支付额度。并且为了发展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旧债尚未还清,又累欠新债,有的乡镇不得已向社会集资,向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花钱去路多,收钱来路少,乡镇领导穷于应对,甚至无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务活动和事业发展。

  四、乡镇行政管理出现的问题的原因

  (一)乡镇政府职能泛化,工作常错位

  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拥有7项职权,但在实际运作中,乡镇政府这7项职能被泛化,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无所不包,而且最重份量的工作还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于是安全生产、普高教育、无偿献血、征集兵员、计划生育、社会稳定、民政优抚、社保扩面、文明创建等各项中心工作无一不被交办到乡镇政府去办理、去完成,乡镇政府俨然成了一个全能型的政府。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权力与责任不对称

  目前,乡镇的机构设置主要分三大类:一是乡镇政府的直属部门,有内设机构党政办、农业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规划建设办、计划生育办、维稳综治办共七大办,有武装、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有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两个直属事业中心,上述机构和人员的人、财、物权归乡镇政府直接管辖。二是双重管理的半垂直站所,主要有公安派出所、司法所,这类站所党团关系在乡镇,考核和人事任免征求乡镇意见,但经济权、人事决定权、业务领导权由县级职能部门管辖。三是完全垂直的站所,主要有工商所、卫生院、林业站、财政所、交管站、兽医站、粮管所、供电所、邮政支局、电信支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国土资源所、广播电视站等,占了乡镇机构的大部分,这类站所人、财、物三权均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控制。以上三类机构在乡镇同时并存的关系统称为条块分割关系。由于这种条块分割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屡次乡镇机构改革中的“垂直运动”,使到有执法权、处罚权的职能站所向上垂直,分割肢解了乡镇权力结构,弱化了乡镇政府的治理功能,乡镇政府对他们是看得见,管不着,指不动。但与垂直站所工作直接相关的责任却没有被垂直,而是留给乡镇政府,导致了乡镇政府变得责任大、权力小、能力差。

  (三)乡镇干部政绩考评机制不科学,考核不符合实际

  一是考核评比检查项目多如牛毛。内容涵盖党务、政务、村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等等。二是考核指标不切实际。如农村合作医疗、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上级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迫命令等,但在实际考核时却又以人口覆盖率、林改面积覆盖率等硬性指标作唯一考核标准。三是“一票否决”制过滥。现时对乡镇政府实行一票否决的有计划生育、维稳信访、安全生产、财政税收等多项,“一票否决”制过多过滥,使乡镇领导干部思想负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为避免“一票否决”而造假、而请客送礼、而粗暴执法等违法行政现象时有发生。

  (四)乡镇财政来源有限,乡镇财政举步维艰

  一是由于山区乡镇区位劣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税收税源有限,且增长缓慢。二是分税制抽取了乡镇那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税收的大部分,使乡镇本级财政来源和积累更为有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没有足额到位,不能满足山区乡镇的正常运转需要。基于以上三点,大多数乡镇的财政都是入不敷出,根本不能算是一级独立财政,根本担负不起保运转促发展的重任,乡镇财政运行举步维艰,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公共服务根本无钱落实。

  五、乡镇行政管理出现问题的思路对策

  针对乡镇行政管理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也应相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着手解决:

  (一)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

  对乡镇政府的改革,目前学者有多种声音,一种是主张撤消乡镇政府,实行乡镇自治;另一种是主张改乡镇政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还有一种是主张强化乡镇政府职能,优化服务。笔者认为,在目前《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乡镇政府的设置还未修改的前提下,宜采用强化乡镇政府职能的观点,对乡镇政府在体制内进行改革,科学界定职能。

  (二)理顺条块分割的乡镇行政关系

  要采取县乡改革联动的方式,理顺县与乡镇、乡镇与站所、乡镇与县级职能部门的`关系。要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界定县、镇两级政府的事权,把一些专业性强、非强制性手段不能治理的行政事务,如交通、安全、环保、工商、税收等,交由县级政府统管,以县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驻站所管理为主,并相应减少乡镇政府所负的责任。而对一些非由乡镇政府管理不可的社会公共事务,如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农业水利、林政管理等,则实行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强化乡镇政府行政责任,相关职能站所划归乡镇政府直接管辖,同时赋予乡镇政府相应行政权力,保证乡镇政府在这些领域有相应的权威进行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乡镇政绩考核体系

  县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府的要求,转变“压力型”考核机制为科学型考核机制,建立能够综合体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在干部政绩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要看数字无法反映的东西;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在考核方式方法上要注意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特别是要树立群众观点,引进社会评价机制,提高群众在政绩考核中的参与程度。对一些必须考核的项目,制订考核指标要科学可行,切合实际,要慎用少用“一票否决”制,为乡镇政府减负,以减少乡镇政府违法行政冲动。

  (四)完善乡镇公共财政体制

  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引入公共财政模式,保障乡镇基层基本预算开支,将乡镇从追求经济利益的漩涡中解脱出来。在兼顾县乡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及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划分乡镇收支范围,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确定收支基数,保证乡镇政府行使基本职能的财力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按《预算法》的要求,逐步恢复乡镇级国库。上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集中部分财力,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困难乡镇进行转移支付,确保困难乡镇政府能依法行政的基本财力需要,解决乡镇政府无钱办事的难题。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5

  乡镇政府在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皇粮国税”,给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使乡镇政权组织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弊端。对乡镇政权组织、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等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

  (一)农村税费体制的改革

  农业税费改革从20xx年以安徽省为试点单位,并逐步扩大,于20xx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力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贫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加强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现今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状况

  乡镇一级设立的机构主要有:党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人民武装部、团委、妇联、派出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工商分局、计生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人民法庭、司法所、计生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文化服务中心、村建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财政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林业站、卫生院、中心小校、邮电所、兽防站、交管办等;机构管理情况:在政府机构及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中,邮电所、工商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村建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派出所、兽防站等属于垂直管理单位,即人事权及财权都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及原因

  (一)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1.政府职能错位、庞杂

  一是乡镇职能泛化。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如同一个全能的政府。有的乡镇职能错位、政企不分,既是财产所有者代表、又是企业经营者代表和社会管理者代表,直接参与微观经营。有的在发展经济中职能越位,强制农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的代替农民决策去发展经济。

  二是乡镇机构设置重叠。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责任分工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越位或不到位,甚至产生违法行政行为。

  三是由于权责不一致,弱化了乡镇应有的职能。乡镇在职能职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在乡镇,而根源却在上级部门。

  2.权力与责任不等,行政运作方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一是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乡镇政府具有的七项职能中,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却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税务、国土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财物和业务管理权则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他们承担的业务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乡镇政府来帮助完成的。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被上划的站、所越来越多,乡镇管理不了,有责无权。对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各种任务,并且实行目标考核,乡镇干部形象地称之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天应付每种事务喘不过气来。

  二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行政命令式政权运作方式的矛盾难以解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直接的、微观的、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运行方式已暴露出很多问题,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明显违背了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管理原则。

  3.财政不堪重负,体制不顺让腐败更加恶化。

  一是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财政不堪重负。个别缺编单位进人时,不是从超编单位选调,而是从下级选调或公开招考,造成缺编单位逐步满编,而超编单位继续超编的现象,财政供养人员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二是财政供养人员与财力不相匹配。

  三是财政体制不顺。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由于财政支出远远高于财政收入,这就必然使得这些乡镇的财政为短缺型财政,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分税制,上级政府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乡镇,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等纯公共产品。

  4.党政、政事不分。

  党政不分,主要表现为党委一元化领导与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好。按照规定,乡镇行政工作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党政一体化运作的现象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在乡镇也普遍存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僵化、政事不分等问题。由于职能界定不清晰,部分事业单位严重依赖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上主管部门怎么说就怎么做,经费上有财政拨款作保障,人员也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实际上成了主管部门的附属物,造成这些事业单位法人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

  5.政绩考核不完善,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体系未成形。

  对于乡镇干部在内的公务员选拔任用办法不科学、不完善,考核公务员的政绩还没有找到一种把个人贡献与集体贡献合理区分的办法,因此往往会出现把集体的政绩说成是个人的政绩,把别人的政绩说成是自己的政绩的现象。这种考核办法的不完善,还会加剧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而且会促使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提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大会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推荐,这本是扩大民主,落实干部、群众选择权、参与权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部分乡镇干部对此却异常敏感。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乡镇政府职能认识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政府工作职能重心、职能方式的惯性作用,致使乡镇干部的观念意识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乡镇干部对乡镇应该履行什么职能,新时期如何落实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何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缺乏明确地认识。仍然习惯于完成上面的任务,习惯于做好眼前的事,缺乏发展意识和发展规划。

  2.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限制乡镇的职能体制

  乡镇原有一些主要职能站所比如工商、税务、国土、电力等先后实行了垂直管理。原则上乡镇是“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但是由于站所的人才物全部收归县级职能部门,所以乡镇对于这些站所只能协商,不能控制和指挥。这样,乡镇在履行某些职责的时候就很困难,另外行政执法权又只能授予县级职能部门,乡镇在推动工作的方法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3.经济因素限制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税费改革以前,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自农业税。免征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是乡镇政府的事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本级财政收入,还要负担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农村教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活动、科技推广等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决大部份依靠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而且这些公共事务支出大、欠账多,这也大大制约了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发挥。

  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一)完善乡镇致府的机构安置

  在新时期,乡镇面临的问题并非源自乡镇本身,而是来自于整个中国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乡镇不过是整个中国体制矛盾中最尖锐、最集中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镇的弱化和取消都意味着矛盾向核心地带的靠拢。乡镇的困难决不是乡镇制度本身的困难,而是整个中国体制改革困难的集中体现。因此,乡镇改革不是取消乡镇,而是要合理定位乡镇的职能,改革乡镇的体制。

  (二)创新思路,转变观念,加强职能

  在乡镇改革中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的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财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大量的乡镇“负累”,有的甚至变成了乡镇财政的包袱。

  一是各乡镇自身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交叉。乡镇政府依然承担着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众多职能。二是防止把转变政府职能简单化,停留在提口号或做表面文章上,而要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现代化建设,包括政府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政府治理架构现代化和政府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三)加大力度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各级人事部门在确定编制时,不仅要根据县、乡规模大小,也要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树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养多少人”的指导思想,对经济发展滞后,财政供给能力差的县、乡,可在省定编制的基础上,从低、从紧核定编制额,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深化教育改革,乡镇中小学要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杜绝超编现象。属于提供非公共产品和非公共服务的单位,可以取得经营性或服务性收入的单位财政要停止供给。

  (四)探索乡镇未来深化改革的目标

  就长期目标而言,乡镇自治、实现乡镇建制的地方化和公利化,应当是乡镇改革的方向。但就近期目标而言,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有效地领导和管理乡镇辖区内各项事务的有活力、有权威管理组织。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要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与事权范围,打造法治、诚信、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6

  一、目的和意义

  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好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物权人合法权利的基础;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促进福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按照全国统一技术规程,采用先进技术方法,查清全市范围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各类土地的准确数据;查清全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和完善我市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满足编制规划、实施土地宏观调控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掌握全市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开展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调查,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开展全市基本农田调查,掌握全市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市、县两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城镇、村庄以外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市辖五区及福清市、长乐市、平潭县以1:5000比例尺开展调查,其余县以1:10000比例尺开展调查,查清全市农村集体土地及农、林、牧、渔场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我市正在开展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基本一致。各县(市)区要继续推进完成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开展补充调查,做好地类衔接工作,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从现有的土地分类(三大类)衔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十二大类),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的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对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查清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集镇、村庄内部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每宗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状况;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范围的城镇、村庄内部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以及村庄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数据。已经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的县(市)区,应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要求,对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进行补充、完善。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图上,逐片落实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基础上,依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并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依法调处原历史遗留和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不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及时依法进行裁决。

  5、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全省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采用GIS软件建立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

  (2)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整合,建立市级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

  (3)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应使用国土资源部测评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开发、管理。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网络和数据中心,参与全省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包括影像、图形和属性)的交换与共享,实现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存储、查询、汇总、更新及汇交的网络化。

  6、成果汇总

  各县(市)区土地调查获取的各类成果要按规程要求进行接边、汇总与分析,形成市级调查成果,并参与省级接边汇总。

  (1)数据汇总

  借助数据库技术,按照要求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在县级数据汇总基础上,通过接边、整合,形成市级和省级相关数据成果。

  (2)图件编制

  在县级标准分幅图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对土地调查图件进行缩编,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要素内容的系列图件成果,主要包括市、县、乡三级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

  (3)成果分析

  利用土地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提出合理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建议;二是分析各类土地数量、分布及其变化情况,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分布情况和集约程度,提出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4)报告编制

  编制市、县两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综合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成果分析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建立成果应用、变化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变化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在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成果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按照土地调查成果更新制度,继续采用3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成果变更工作,保证成果准确、客观、现势。

  三、技术依据、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一)技术依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XX〕38号)。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XX年)。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20XX年)。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XX年)。

  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

  6、《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XX年)。

  7、《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

  8、《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9、《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20XX年)。

  10、《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XX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9)。

  12、《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XX年XX月)。

  13、《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5年XX月)。

  14、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

  15、其他有关土地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的文件、规定等。

  (二)技术路线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目标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综合应用3S技术,通过全野外调查,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获取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并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土地利用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技术方法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采用遥感技术获取影像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底图。

  (2)采用全野外调查方法,应用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仪器设备进行新增地物补测。

  (3)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借助GIS软件,依据外业调查信息,在数字正射影像图中直接完成对外业调查信息的转绘和录入工作。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1)应用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在开展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的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解析法,运用内外业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调查,准确确定宗地的位置、界址等信息。

  (2)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勘测定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大比例尺图件成果,通过调查和数字化手段,完成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以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为底图,借助GIS软件将基本农田资料上图、建库。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将已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套合到正射影像图中,制作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按照有关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土地权属变更信息;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方法,完成调查信息的转绘;整理、编制土地权属变更调查成果。

  5、土地利用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建设

  (1)采用空间数据库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多源影像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2)建立市级数据中心,利用全省国土资源广域网,形成上下互联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土地利用信息更新、交换与共享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取得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市、县、乡、村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市、县、乡、村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市、县、乡、村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市、县、乡、村飞入地面积汇总数据;

  5、市、县、乡、村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数据;

  6、市、县、乡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汇总数据;

  7、市、县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县(市)区外业调绘原图及外业成果图;

  2、各县(市)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3、市、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市、县、乡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5、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图件;

  6、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底图及成果图件;

  7、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相关记录簿册

  (1)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及相关文字记录;

  (3)相关修改情况记录。

  2、综合报告

  (1)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4)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3、专题报告

  (1)市、县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成果

  1、市、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市、县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3、市、县基本农田数据库;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市、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XX〕38号)及《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应于20XX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任务,至20XX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1、20XX年XX月-XX月

  (1)开展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准备工作,成立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福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各县(市)区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开展业务培训与宣传;

  (3)加快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进度;

  (4)开展全市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5)县(市)区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包括本辖区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2、20XX年XX月-XX月

  (1)基本完成全市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工作;

  (2)基本完成全市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3)完成基本农田现状分析工作;

  (4)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试点工作。

  3、20XX年1月-4月

  (1)全面完成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2)完成市级土地调查数据接边汇总及分析工作;

  (3)完成市、县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4)完成市、县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

  (5)完成基本农田上图、建库任务;

  (6)完成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7)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验收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4、20XX年5月-20XX年XX月

  各县(市)区继续全面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20XX年底前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地籍调查。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

  为保证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成立福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统计局、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一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市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各一名业务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经费安排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负其责,确保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工作,及时提供相关适用资料。市民政厅负责提供各级民政勘界相关资料;市建设局负责督促、指导各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建设、规划相关资料;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提供海域勘界相关资料。

  2、职责分工

  市政府负责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检查督促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3)对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预检,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省级检查、验收意见和市级预检意见整改到位;

  (4)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设计书;

  (2)组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作业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

  (3)对本县(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自检,上报市预检、省验收,按照省、市级检查意见完成整改工作。

  (二)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报道调查内容及工作进度,宣传典型经验及做法,提高全社会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县(市)区参加省国土资源厅的培训,并根据福州市实际情况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对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开展土地调查规程、规范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保障

  1、严格选择技术队伍

  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要求,选择有土地调查工作经验并经过省国土资源厅资格审查的专业队伍,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承担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任务。同时还应根据各专业队伍的生产能力,确定其能承接的任务数量,确保生产单位能按时保质完成所承接的土地调查任务。

  2、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各地应严格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做好检查验收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实行调查成果分阶段检查制度。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验收、外业验收、内业验收暨总验收。各县(市)区外业调查工作必须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试点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开展外业工作;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完成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成果总验收。

  (2)实行严格的分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省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的要求,我省采取省、设区市、县分级负责检查验收的办法,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县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组织验收。

  (3)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对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人为篡改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不通过,调查的所有成果必须按步骤重新进行核实、修改;若连续三次发现同类性质问题的,该成果不予验收,同时要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

  (四)经费保障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级政府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将调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列支,确保土地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多,城市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多,社会成分复杂,人际关系淡化,邻居间互帮互助、团结一家的特点减弱,给某些犯罪分子提供了良好的犯罪机会。在社区治安防范的实践中,公安机关、物业管理公司、保安服务公司、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内部单位保卫组织、社区治安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在这张防范网络中,公安机关作为政府公共安全服务主体,应发挥专业防范的主动作用,而其他防范主体也应各尽所能,在公安机关的组织和协调下,形成防范合力,共保社区平安。社区治安建设是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社区治安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居民创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民的生存需求。研究社区防范工作十分必要。

  一、社区安全管理概述

  (一)社区防范工作内涵

  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和谐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要通过深厚的历史底蕴、发达的经济和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来体现,更重要的还在于整个城市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这当中,首当其冲的是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人口流动频繁、网络生活发达、各种异质性文化并存在现代都市里,安全保障能减少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人精神放松,能帮助人们减少相互猜测,增加沟通交流的效率。可以这样说,城市的文明依赖于市民素质的提高,而市民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市辖各社区单位基础安全保障的实现。城市社区安全保障通过保证生产、治安、交通、医疗、用水、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有序,能使城市居民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放心舒畅的良好环境里。

  (二)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管理和功能完善的'主要载体。国内外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社区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社区安全保障不仅是城市发展和稳定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反映着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随着科学发展观贯彻的逐步深入,城市管理及建设中的安全保障问题已经为各领域专家学者所关注,并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当前社区防范工作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社区防范法制建设严惩滞后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和谐社区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之一,而社区法制化建设的理论和实务的研究还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发展,落后于法治安全的发展,社区的各种关系难以理解,影响了社区法制建设和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有效性。居民委员会与居委会党支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制约社区法制建设和社区犯罪防范体系建设的瓶颈。

  (二)社会群众防治力量薄弱

  原来形成的发动群众自愿参加的群防群治模式,在经济改革发展的今天,逐渐弱化、萎缩,而有关单位和民警没有正确对待,仅将其归咎于“无线难办事”、工作中存在推卸、畏难情绪,对上门征收治安联防费、做好群众工作、挖掘资源等需要下苦功、收效慢的长期性工作不主动、不坚持,导致社区“人防”力量薄弱。

  (三)社区防范机制不健全

  社区警务工作在我国处于初创阶段,社区民警的配置、社区警务室的建设、社区警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对社区警务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对社区警务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社会参预也不够,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的积极性并未全面调动起来。社区警察多沿袭过去管片民警的工作方法,对本身角色还不太适应。

  (四)社区防范针对性不足

  社区民警对维稳信息的收集、对警情信息研判的能力不强,仍存在比较普遍的按老办法办事,仅凭个人印象或个别群众的反映情况去断定社区防范重点,导致防范措施未能及时调整落实到最关系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上。

  三、完善社区防范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社区防范工作法律法规

  1、健全社会治安法律法规,形成执法保障体系

  城市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依照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决定和管理社区事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特别是依法管理社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城市社区法制建设,能够使社区治安组织有法可依,依法排除他人非法干扰和破坏居民居住安全的行为,能够使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

  2、建立社区治安防范网络体系

  要在街道综合治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指导下,组织治保委员、社区保安、单位内保力量、社区物业以及社区志愿者等各种治安力量的作用,共同参与到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中来。同时,强化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治安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明确作为居民代表大会执行机构的居委会是社区治安体系的主体。

  社区治安防范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积极开展法制宣传、调解纠纷、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帮教等各项工作,指导和帮助社区单位及家庭增强防范意识,健全防范措施,提高防范能力。强化社区治安防范功能,对社会治安管理来说,具有基础性的功能,是一项必须要抓好的工作。

  3、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公安部负责人表示,力争用三到四年的时间,要积极构建四个网络、不断完善三个机制、着力强化两项管理,在全国构建起一个以派出所民警和巡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以社会面、社区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以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危险物品管理为重点、人、物、时、空制相结合,点线面结合,警民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社区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要使管理工作及时到位,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首先是要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自治管理制度,比如制定社区文明公约,规范居民个人行为:制定出入凭证制度,净化社区来往人员;完善外来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控制;落实社区出租屋管理,杜绝将房屋出租给犯罪嫌疑的人,房屋出租必须到物业部、派出所登记等等。其次是要采集广泛信息,结合人口普查、户口调查和情况询查,建立综合信息网络,将外来暂住人口纳入管理,做到不是控,不漏管。

  在搞好社区的管理职能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社区的服务职能,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改变原来的社区特有的疏远冷淡的邻里人际关系的特点,从而使社区居民感到生活环境的安全和人际关系的温暖,形成团结的一个整体,因而在必然减少犯罪分子作案的可能性的同时,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边心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社区治安防范的认识

  开展社区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来提高居民素质,消除产生犯罪的主观条件,提高预约犯罪的意识和积极性。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使居民了解目前治安状况及预防犯罪与本身利益的关系,树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集体主义思想,净化社会环境,预防犯罪。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法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使社区居民自觉守法并懂得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打击和预防犯罪。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健全民间调解组织,发现矛盾,积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化解矛盾,平息纠纷,防止事态的恶化,预防民事纠纷转化为严重的刑事案件。

  (三)构筑科学有效社区防范工作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就是要加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感和使用感,使其在有关社区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安排等方面从快、从简予以办理,并将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考量目标之一。同时,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还有利于引进和吸收全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组织和参加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和伤害预防交流活动。以社区为主体,就是要让社区全体居民参与进来,通过监督、亲自贡献、谏言献策等多种形式,使社区经济、文化、卫生、环境等不同方面都有整体提高和改善,确保社区安全保险的有效实现。

  要进一步部署和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重要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和实施,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各地在坚持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也将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创造了大量有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事实说明,开展“严打”斗争与搞好社会治安防范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开展好“严打”斗争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强化社会治安防范,做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和专群结合、齐抓共管,才能够真正而持久地保持社会稳定。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8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

  一、调查情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我国有

  3.4亿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雇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3、调查发现,56.0%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不满意,36.7%的农民工选择用睡觉来打发闲暇时间,34.0%的人选择逛街,13.1%的人喝酒聊天。此外,免费的电视、广播,花钱不多的报纸、网络,占了农民工文化生活内容的很大比例。 调查显示,目前在汕头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中技中专学历占32.4%,初中毕业占28.2%,高中毕业占20.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了10.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为8.1%。 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对聊天、睡觉、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感兴趣,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民工更喜欢读书看报、上网和运动,偶尔涉足歌舞厅。在20~29岁的受访农民工中,有74.7%会在闲暇时间上网,19岁以下年龄段的.上网比例达到了85.5%。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农民工渴望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接受调查者认为,致富的障碍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2、农民工要求接受指向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培训。

  3、培训地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在接受培训的地点上、方法上应灵活机动,以业余函授培训为主,脱产为辅,以实地培训为主,网络为辅。培训的时间1个月以内为宜。

  4、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愿望增强。农民工自身及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从事农业类的仅占8.6%,选择较多的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向于二、三产业中的建筑、运输、纺织、市场营销、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三、建议与启示

  针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深入思考,认真定位,加大改革力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调整优化教育培训专业。根据农民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传统产业和优势,围绕建筑、运输、纺织、化妆品等方面的品牌,加强机电、数控应用技术、化工、工业工程、铸造、纺织、带有专业性的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为本地培养人才。同时适应沿江开发的形势,向外地输送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省重点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培植示范骨干专业,强化特色专业,使设置的培训专业更贴近生产实际,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2、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农民工靠的是实用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技术熟练、又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办学机制,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3、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添实验实训设备,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使受训的学员真正具有一技之长,直接上岗,对口就业,变劳务输出为技能输出。

  4、加强校企合作、校镇合作。学校如何介入,要与企业共同商定。可与企业签订择优录用毕业生的合同。建立健全各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及时向社会提供各种人才信息,进一步凸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农民工中的引领作用、幅射作用。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9

  一、调查目的

  行政管理专业是广东警官学院于20xx年新创立的本科专业,作为广东警官学院最年轻的本科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一方面可以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修改以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在读本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能力方面加强培养以更适应社会的要求。

  二、调查对象

  20xx年毕业的学生,共94人,男女比例51%;20xx年毕业的学生,共189人,男女比例55% 。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报告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本问卷共发放283份,向20xx年毕业的学生发放94份,向20xx年毕业的学生发放189份。收回有效问卷共275份,回收率为97.2%,20xx年毕业的学生收回有效问卷87份,回收率为92.5%,20xx年毕业的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为99.8%。本次调查方法科学,有效问卷高达97.2%,比较真实、客观的反映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四、调查内容

  已就业人员的数量、专业是否对口、行业分布、区域分布、薪酬待遇、满意度;未就业人员的数量以及理由(考研、行业、薪酬待遇、个人发展机会、行业发展前景等等)。

  五、调查结果

  已就业人数6068.9%

  专业对口10%

  行业分布政府部门15%企业80%其它单位性质5%区域分布本省95%外省5%

  薪酬待遇20xx——300078%3000——400016%4000以上6%

  满意度满意10%基本满意22%不满意68%未就业人数2731.1%

  理由

  考研1%

  行业不满意想去政府部门95%想去企业5%

  薪酬待遇过低80%

  个人发展机会缺乏30%

  行业发展前景不明35%

  其它10%

  已就业人数13571.4%

  专业对口8%

  行业分布政府部门18%企业80%其它单位性质2%区域分布本省96%外省4%

  薪酬待遇20xx——300080%3000——400016%4000以上4%

  满意度满意8%基本满意22%不满意70%未就业人数5328.6%

  理由

  考研3%

  行业不满意想去政府部门96%想去企业4%

  薪酬待遇过低80%

  个人发展机会缺乏30%

  行业发展前景不明35%

  其它10%

  六、分析原因

  (一)受国家的政策的影响,就业难度增加。

  1999年的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急遽增加,20xx年只有145万毕业生,到20xx年则超了700万人,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造成了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二)公务员考试的专业受限

  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法出台,公务员招考制度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应当说对行政管理专业是有利的,但考试科目的设立与专业教育的脱节问题造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务员招考中无任何优势,而且招考职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更多的是法律、计算机、财会等技术岗位。这些限制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方面更加困难,无形中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偏差

  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偏差,许多大学生一出校门就想进入一个福利好、待遇高、稳定而又有保障的单位,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公务员系统就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但进入公务员系统的道路何其艰难,往往是上百比一,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四)教学体系的缺陷

  教学体系中的一些缺陷造成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据从事学生就业的工作的经验看,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是“一专多能型”的,即学生必须精通专业,“多能”指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多种技能。例如多数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外语与计算机的水平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但我们学校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只是有一张外语四、六级证书,不能用外语进行交流,计算机操作也只是会简单文字处理,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文科学生,还应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但却有部分同学文字功底不深,连撰写简历和求职信的能力都不具备,甚至经常出现一些语法方面的错误;平时不关心时事,对国家机关的改革、公务员必备的常识缺乏了解,对社会变革、国家发展的趋势以及当前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少独立见解。

  (五)课程的设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据国外发展趋势显示,行政管理的性质在管理技术和政策分析因素上将不断增强,但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仍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明显偏小。教学偏重基本知识而轻智能的传授,偏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而轻通识类知识的传授。教学实践环节存在严重不足,虽然安排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但质量没有保障,甚至流于形式,造成了学生理论强,动手弱,知识多,技能差,不符合当前对高素质复合人才的要求。这也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举措

  (一)改革教学体系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改革教学体系,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一要加强行政管理专业研究,让学生们学习最前沿最高端的科研成果。二要加强“多能”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论文大赛,锻炼学生们的文字功底,号召大家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和计算机竞赛,提高学生们的应用外语和高科技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潮流,不应只停留在过去的书本上,要把新鲜事物引入到课程里去。一要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内部课程设置,构建知识网络。二要厘清行政管理专业和类似专业的关系,既要有区别也要有联系。三要开一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让行政管理专业即能进政府,也能进企业。

  (三)转变择业观念

  大学生应该转变择业观念,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公务员上,虽然公务员待遇好、福利高又稳定,但它不是每个人都适应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就应该要去市场上磨练。但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四种能力,基础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10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青年作为我国青年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县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了15名年龄均在18~35岁的农村青年。

  调查时间为xx年3月至今,历时2个月。

  调查地点为流沙河镇、老粮仓镇及夏铎铺镇街头。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时方法,提前预约和街头临调的方式相结合,对调查对象进行随机和具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㈠ 政治思想观念

  1、价值观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之间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日益增多,农村青年对社会的认识与城市青年的差距正在缩小,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自由、开放、务实的一面。

  当被问及对于人生目标是否有自己的憧憬和规划,如何展现个人融入社会时,选择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在地生活有5人。表明当代农村青年追求个性独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力求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表现出不愿意受外部事务和他人摆布约束的一种价值意愿,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较弱。选择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有4人。这表明国家在农村青年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爱国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农村青年的身上仍然有明显的体现。选择努力工作多赚钱有6人,表明这部分农村青年崇尚个性独立,自我意识突出,具有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以赚钱为人生的根本目的,透视出他内心的迷茫。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 大多数农村青年具有较崇高的人生目标, 对社会也希望有所贡献等, 但人生目标的个人因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回答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选择生活的是否舒适、潇洒多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这表明农村青年在对待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有的大公无私已转为公私兼顾,一些农村青年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个人主义化的倾向,太强调个人利益的获取,呈现自我意识从觉醒到强化。

  农村教育问题仍然较突出,如农村学校资源稀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另外,农村青年辍学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当前学生读书只是为了上大学,大学升学率又很低,而在农业生产中,学历上的.差别并没有形成收益上的明显差距,读书无用论正在蔓延。所以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民主规范的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区农村青年中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仍然占主导地位,他们有事业心、有见解、善思考,对社会发展充满希望,关心国家大事,在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集体利益以及不断增强的竞争意识都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应当注意,在农村青年价值观中还存在着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因素, 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理想信念淡薄等等。

  2、民主政治意识

  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这表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针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民主政治管理得到不断推进,但我们也发现一些农村青年的民主意识仍比较淡薄,参与民主管理积极性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只有民主选举,缺少民主监督,更谈不上民主管理。在被问及对村务政务决策公开情况是否满意时,不满意、不清楚的总共有10人,反映出部分农村没有把村务公开制度落实到实处,制度流于形式,如公告栏搞半公开、假公开,有意隐瞒部分收支情况等等。调查中还发现,在大部分村庄都缺少民主监督,这就会给民主选举带来严重影响。由于缺乏监督,导致民主选举过程中频频出现“贿选”、“ 暗箱操作” 等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一方面应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效果,坚持求真务实,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运作,凡是村民关心的热点、疑点,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列为公开内容全部、及时的公开。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青年在民主管理方面的教育、宣传和引导力度。

  ㈡ 文化教育

  1、学历培训

  我县广大农村青年都随着素质工程的开展成为了9年制义务教育的受益

  人。在调查当中,只有1人没有上过高中。这表明基础教育之后,农村青年对于学历教育的更高层次渴求和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很高。

  2、技能培训(就业培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这里对新型农民有了三个界定:要有文化素质,有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有技术知识指通过接受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技术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创业就业的本领。在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青年会成为未来新型农民的主力,他们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提高,6个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很容易接受技能培训和吸收有用的知识,这样会逐渐摆脱传统的体力型、经验型劳动力的束缚,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初级技术的要求。要重视提高农村青年素质的提高,就要重视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升值,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日渐突出。从这次调查中发现我省农村存在着青年对技术的渴求和技能培训偏少的矛盾。农村青年认为“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所选最多的三项是实用技能2个人,农业科技知识1个人,法律知识1个人。“最想从事的职业”选择最多的是经商6个人,其次是从事挣钱多的特色农业4个人,而想要规规矩矩务农的只占1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的农村青年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农村学生大部分初中毕业即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素质状况显然与产业发展、城市化的目标有相当距离。即使到城市打工,由于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大多也是从事最脏、最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都刺激着农村青年对知识、对技术的需求。他们自愿接受多方面的培训。

  3、创业培训

  人人都有创业的愿望,但在“是否接受过创业就业培训”的调查中,有13个人没受过培训,既接受过创业培训又接受过就业培训的只有1个人。这种需求多和培训偏少、培训技术单一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农村为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技能,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类培训。如较早的单项生产技能培训、阶段性实用技术培训,其后的绿色证书培训,以及各类党团知识、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知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培训。这些培训在几十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培训虽各有优势却也存在明显不足。比如单项生产技能培训与阶段性实用技术培训,其优点在于立竿见影,时效性强,但最多只是产业技术,不是产业化技术,很难形成产业规模,难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而各类综合培训,虽然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但缺乏时效性,无法马上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这些培训形式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明显不足。新型最需要的是产业化技能培训,既能很快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又能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远问题,受训者因此具备种养、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知识及配套技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因此,政策落实和多样化、实用性的技能培训非常重要。各地要根据当地情况制订具体可行的培训实施计划,将符合条件的学员分期分批列入培训计划,各地聘请当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人员承担农村青年的培训任务。

  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能够多为农村青年统筹考虑,将政策向农村倾斜,进一步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针对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在职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见习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让农村青年也能享受优惠政策。

  三、调查结论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 地理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 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 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 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

  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 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 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3、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 法律意思淡薄 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4、环境改变对人生观的改变问题

  我县整体环境的巨大改变,早就了一部分农民原有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环境改变的同时,青年面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心态调整需要及时的正确的引导。

  四、建议与思考

  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 法律意思淡薄 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强化职业教育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 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技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类培训。从单项生产技能培训、阶段性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各类党团知识、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知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2、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传统思想锢禁由来已久,真是这种思想的陈旧拖慢了发展速度并带来了思维的局限性。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 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 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让农村青年树立良好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点 价值观 努力学习知识技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动农村青年建设的健康发展。

  3、深化农村社会保障改革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缩小城乡差。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在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改变和社会职位都将产生重大改变。必须紧跟变化,制定并执行适合的保障体系,形成农村自有的保障模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各方面发展。

  4、设立更加宽广的交流平台

  政府搭台子,引入高新企业和技术人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成长,不做闭关造车的人才培养。进一步减少城乡青年之间的技能与思想差距。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11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市现有机动车30多万辆,仅非货运机动车一项,20xx年登记注册6491辆,20xx年登记注册13505辆,20xx年更是达到了16464辆,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目前,老城区现有的非货运车辆应在6万辆左右,每天还有城区周边地区大量车辆进城,而我们现有的停车位约2万个,按照车辆与车位1.2:1的比例来看,显然远远不够。车辆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本人于20xx年1月6日至2月6日,历时一个月,进行相关调查。调查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湖地区。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的50人当中,32位男性,18位女性,有75%的被调查者选择小区内买车位,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小区空位车;有1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马上停车。在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小区内车位严重张紧,还有就是占道停车、妨碍交通;在被调查者都说到了要交通体系不够健全制度,加大城市各类配套设施,重点区域完善停车场地。

  (一)当前朝阳区东湖地区停车问题概况

  目前,目前,朝阳区东湖地区占地面积为4.95平方公里,有七个社区。七个社区以利泽西园一区停车问题最为突出,利泽西园一区是老社区,小区内高层较多,空地较少,小区内停车比较混乱。很多人都停在了马上边上,给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目前朝阳区东湖地区停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先天性不足

  由于受历史原因及前些年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市城区道路的宽度不够,大部分的道路没有人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驶在同一道路上,造成道路两侧停车区域受到极大的限制,出现有停车区没有人行道,有人行道就没有停车位的矛盾。虽然现在城区道路两侧划有停车位,但这同时也造成了相当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城区内部分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没有形成与城市主干道的贯通,存在断头路,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分散城市车流的作用。

  2、是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

  老城区内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较多大型的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学校医院、农贸批发市场等,在一定区域内过于集中,其周边的停车难问题现在尤为突出,而且这些区域往往没有能够满足停车需求的停车场,人流车流在固定的时间段又比较集中,且大多数没有发展停车场的空间,这就造成了时间、空间上的停车难。城区内原有的老小区在建设时大多数没有考虑停车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毁绿停车的现象,老小区内停车难也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

  3、是城市交通体系不够健全

  我市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较早,但是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公交车网络不够健全,交通线路过于集中,能覆盖的区域相对较少,运行不够规范,能起到的承载作用也就相对较小。城市出租车明显偏少,虽然近几年出租车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要说上下班高峰期、雨雪天气等,仅平时在城市主要道路等一辆出租车就要平均3—5分钟,而且公共交通的延伸区域明显不够,即使是有也往往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在高油价和追求效率的今天,公共交通应该是成为城市及周边区域居民出行的首选。

  四、对策建议

  加强停车问题规范管理,解决影响和制约停车问题,丰富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城市各类配套设施

  对城市车流量大、负荷重、容易堵的路段进行拓宽改造,提升城区主要道路的通行能力,可以借鉴寿光的模式,对现有的道路两侧进行改造,变凸出式路沿石为与道路平行路沿石,充分利用沿街门店前空间施划停车位,目前宋城等的区域均采用这种方式,效果较好。

  2、整合现有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公用资源

  高效利用居民区的停车资源,对现有居民区内的闲置场地,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见缝停车,对现有老小区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后改为停车位,将原来的顺向停车位改为斜向停车位等,都能有效地增加停车位的数量,适当缓解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对院落相对较大的单位,可以考虑开放部分区域用作公众停车场。

  3、对重点区域完善停车场地

  我市目前已在中心医院、市级机关综合办公楼等停车压力较大区域实施建设立体停车场,对于其他区域停车压力较大,但未按规定配足停车场的公共场所需加大调控力度,督促其尽快建设立体停车场或租用、改建停车场,满足其经营过程中消费者的停车要求。

  4、考虑实行停车收费制度

  对于占用公共停车资源的,可考虑进行停车收费,通过经济层面的制约,促使群众增加公共资源集约利用意识,对于第三条提到的建设立体停车场或租用、新建停车场的情况,可由管理单位按时间适当收取停车费用。既可以加强对车辆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就业岗位,更是减少了单位管理的成本和负担。

  5、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尽快合理布局城市及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网点,提高公交车运营时间和运营效率,基本实现“步行三分钟到达公交站,五分钟乘上公交车和下车三分钟步行到达目的地”的要求,同时适当增加出租车的数量,满足群众出行的需要。再有就是尽快完善城区公用自行车网络建设,加密网点,在有条件的道路建设自行车绿道,加强宣传,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6、是加强对停车秩序的管理

  继续深入推行公安、执法联查查处违章停车机制,对停车行为讲究人性化管理,重点是查处乱停乱放车辆影响交通秩序的行为,对于虽未在施划的停车位停车,但不影响城市交通秩序的现象,可以考虑先警告后处罚的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同时,进一步增加现有停车位数量,在不影响交通和城市秩序的区域,尽可能多的施划停车位,变违章停车为合法停车。

  五、小结

  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文明交通意识。市民素质的提高对于解决城区停车难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网络宣传等方式,加强“人人关注城市交通,人人遵章守法”的良好氛围,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的停车难。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12

  一、调查对象:

  我市丽珠社区的部分居民和社区基层干部

  二、调查时间:

  20xx年9月9日—10月10日

  三、调查目的:

  通过对社区基层行政管理的调查,有助于了解社区基层行政管理的运行状态和效果,为社区基层行政管理服务体系改进和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并构建和谐的社区。

  四、调查内容:

  1、关于社区基层行政管理的调查

  2、建议或对策

  五、调查方法:

  个人访谈法,查阅资料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很多人就选择了在城市定居下来。为了更好的管理在同一区域内居住的居民,就需要建立社区这样一个群众基础机构。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性的群众基础机构,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服务。它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与居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组织。社区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落实政策、沟通政民的重要职责。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足见社区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一个成熟的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社区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区甚至一个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城市管理要求的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影响社区发展、社区自治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为了进一步摸清基层社区行政管理的现状,充分了解基层建设情况。20xx年9月9 日,我对我市的丽珠社区进行了简单的走访调查。在该社区有关部门同志的帮助下,对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六、调查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择了2名在丽珠社区生活的居民以及3名在该社区部门工作的基层干部,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访谈。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调查发现社区基层行政管理主要有以下问题:1.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2.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3.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较低。

  1.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

  ⑴.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实现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当前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而自主性、自治性却没有得到体现。一是社区自治的任务与工作的要求有距离。二是社区居委会已经成为“政府的.腿”。《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必须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等有关工作。通过调查,以上这些职责应该是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的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⑵.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农民、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活,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使社区居委会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13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科教兴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国家提出的重要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强国富民的战略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重要任务。企业员工教育培训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员工素质、促进科技发展的重任。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作人员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员工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员工个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受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企业对这项工作有很多误解:节约成本,效益好的时候不需要培训,效益差的时候没钱培训,高级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因此,有必要从理念、内容、方法和讲师选择等方面对员工培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具有深远的意义。

  企业中的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企业应对竞争挑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的企业会比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挑战。培训不仅通过提高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提高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对他们有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和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条件,也是管理本身的一种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同时

  培训应该被视为一种管理的机会和方式,也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培训应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进行,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工作进展的状况,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了解企业员工的培训要求和规划,构建统一、结构化的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我在成都某企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5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中层管理者8份,主管和员工86份。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简要的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和方法

  1.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2.调查地点:某国企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数据查阅相结合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当前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工人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对工人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多数现场工人的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少努力内功,培养后劲意识和行动,从长远来看,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

  2.培训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培训工作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主要以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不佳,没有根据企业整体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缺乏专业性、层次性、循序渐进的培训。

  3、没有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中被动参与者较多,主动学习者较少,应对较多,真正求知较少。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的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培训工作与企业的生存不结合。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很难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

  (二)人才管理和技能

  1.在人才的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领导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据中发现,约80%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者用好了自己的才能,但仍有20%的员工认为存在不公平。

  2.部门间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加强沟通刻不容缓。大部分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强的支持,在工作内容上有沟通,但后续问题调查显示部门内部沟通不符合预期要求;也有员工反映部门之间工作联系不理想。很多情况下只有员工自己沟通联系,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只占55%。对于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调查人员在自我协调、询问同事和寻求领导帮助三个方面表现良好。

  3.中层管理人员亟待提升。根据调查数据,大多数员工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层管理者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感、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业务能力、意识形态、员工激励和成就激励。根据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调查,他们是:责任感、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专业能力、意识形态、员工激励和成就激励。

  4.未来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企业目前的培训情况,为了使企业的培训更加有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培训体系:

  1、加强职工责任感的培养。根据企业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特点,加强对员工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责任感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有序生产。

  2.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不定期与员工沟通,及时反馈员工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提升员工技能。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调整安排自己的岗位,让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浪费人才。

  4.加强团队整合,提高团队素质。多做团队活动和考试,以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整体素质。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14

  一、引言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调查对象:蓟县开发区企业

  (三)调查方法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1 、规模小。中小企业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 、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3 、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这样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小型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应改进的方面

  1、人才储备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招聘体系。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现缺现招的办法,无法估计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员的需求,在时间紧的情况下,甚至降低录用标准。这种招聘方式无法达到满意效果更谈不上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了。我们应该作好有效的招聘,有效招聘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务实性及最低成本等原则要求。

  2、中小型企业在用人方面法律意识淡漠。中小企业中劳资关系存在不平等、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劳资关系不规范,员工利益得不到有关法律的保护,违反《劳动法》的规定,随意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经常克扣和拖欠员工工资,劳工条件差,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在养老、失业、医疗等主要劳动保障方面投人较少。

  (三)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具体策略

  1、善于识别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必须心理健康和有正常的`人格。他们应有积极的人生观,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能够面对和承受挫折,他们应该对自己和他人有责任感;他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勤于学习,不断创新;他们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规律,尊重知识;他们应该有克己修身的人格品位;他们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之人;他们应该设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个人生涯规划。具有以上特点的人才,只要给予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便可成为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分为显露型和潜在型两种,对于前者,大多数己有工作成就,比较容易辨认,但此类人才因受大家注意不易招聘或招到易被其它企业挖角。而后者才应该是企业所需要吸引和培养的人才,看出这类人才的潜质。

  2、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人才。人才市场、报刊广告、互联网、猎头公司、熟人推荐等都是有效的人才招聘渠道,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一般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模式,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市场对于招聘普通管理、技术类人才有其简便快捷的优势,较高职位通过一般人才市场招聘较困难,需其他渠道的补充配合。报刊广告渠道的优点是信息覆盖面广,可收到较多应聘资料,同时,可减少应聘的盲目性,缺点是广告费昂贵,费时较多。猎头公司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方面有其优势,但招聘效果与猎头公司的服务质素关系较大,故须对猎头行业作较深入的了解,对猎头公司的服务进行评价,寻找最合适的猎头公司。通过网络招聘是一个新兴的人才交流渠道,具有使用方便,信息传播快捷,反馈迅速,一个交费时间内不限使用次数的优点,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优势将会日益明显;从目前使用实际情况看,它的缺点是受上网人数与类型影响,以IT专业技术类、文职类、财务类及公共管理类等人才招聘效果较好。熟人推荐也是一个渠道,有些大型公司也很注重这一点。比如Cisco公司就采取员工内部举荐和经常与员工个人关系圈保持接触的方式,吸引那些呆在其他公司内部不知道自已应该挪挪窝的人才。

  3、树立吸引人才的正确观念。正确认识人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是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前提。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以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益的人才观的弊端,使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美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

  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地批评“任人唯亲”,但仍有不少企业“唯亲近者是用”、“唯家族成员是用”,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这种情况必须纠正,但与此同时,也不可走向另一个误区——“亲者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15

  一、调查目的、内容和范围:

  日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今年3-4月份到开展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研。调查主要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以涵盖全县重点中、小学,普通中学及职业中学为调查点,按各自的问卷调查对象机械抽样500名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100名、初中生200名、高中生200名;男生287名、女生213名)进行当场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98份,内容涉及学生理想与追求、法律意识、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等方面。(调查表附后)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如今未成年人的优点明显,但缺点也非常突出。优点是思维活跃,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有创新精神,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缺点是依赖感强,缺乏责任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精神较差,奉献精神不强,个人主义严重,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弱等等。

  主要表现在:对祖国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占77.1%;对信仰有正确认识的占58.9%;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正确认识的占54.5%;对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社会公德能正确对待的占63.6%;法制观念比较强的占72.35%。此次问卷调查同时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统计数据反映:你认为人活着首先是为了“享受物质”占7.2%;“精神追求”的还有1.8%: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金钱最重要”的占2.55%,“权力最重要”的占0.80%;崇拜的对象是“明星”的达11%,“专家教授”的仅占3.90%,“英雄模范”的占5.20%;每月零花钱在“100元左右”的占8.9%,“200元以内”的占4.6%,“200元以上”的占3.2%;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了2小时的占6.8%,不到2小时的占2.6%,从不上网的占0.6%等等。

  二、调查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将面临着复杂和严峻的挑战。尽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流是好的,但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目的更加务实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问题,而调查显示,将近半数的同学把“享受物质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在回答“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很小一部分人选择“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当今学生更现代,更人性,也更加务实。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他们早早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压力,贫富差距的加大,更使得他们懂得金钱的重要性。如问题三,80%的学生都同意“没有钱,就谈不上享受生活,就无法实现精神追求”。当然我们不能把它做为个人主义来批判,应该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个人与金钱的关系。

  但近年来,各中学之间的竞争以及升学率的压力下,学生的分数渐渐成了老师最重要的追求。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气氛下,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更体现在初中学生身上。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过分看中“分数”,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热爱学习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今后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更倾向多元化。希望成为机关工作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知识分子,而想当老板的并不多,只占2..6%。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苛求是越来越高,对收入稳定、丰厚的职业也更青睐。但选择农民和技术工人不到1%,事实上,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任何职业,更加需要一批高素质劳动者。所以,教师在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培养。

  3、信息网络化的利与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游戏不仅被电子化,而且被网络化。网络和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也能制约学生健康成长。中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弱,猎奇心强,是非观念尚未形成,由于对社会认知的不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受到不良影响也最为严重。当然通过网络,中学生也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8%以上的学生上网的目的就是玩游戏或聊天。

  在调查中我们更了解到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对网络上的黄色、暴力等不良内容的缺乏抵制力,更有7%的学生期待着发生网恋。

  应当承认,多媒体及网络的使用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存在的,中学生也无法抵御新生活、新色彩、新潮流的诱惑。“学校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顶电视和网络一个镜头”,“五加二等于零”,反映了这一现状。由于多种影响,中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共性:饮食跟着广告走,穿戴跟着名牌走,娱乐追着名星走,应酬跟着大人走。尤其是不健康的色情内容已给中学生群体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呢?

  1、要强化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学校在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树立起科学育人的观念,以培育“四有”人才为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注意预防德育教育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现象的出现,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政治高度来切实抓好。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改进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由灌输思想道德知识向发展思想道德能力转变,减少行政动员,体现主体性、社会化、生活化的教育观念,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未成年人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要循循善诱,使思想道德教育入心、入脑。

  2、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地位。

  要大力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让未成年人在体验中受到教育。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了解民生。要化解安全教育和开展德育活动的矛盾,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近自然,感受祖国富饶的自然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们的自豪感,丰富他们的知识。要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深化雏鹰争章活动,教育小学生们在家当好家庭小帮手,在校当好好同学,小伙伴,在社会当好文明小标兵,在公共场所当好环保小卫士,独处时当好自律小主人。要继续开展“手拉手”行动,倡导互助友爱精神。要深入开展志愿者行动,激发小学生的奉献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老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要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豪感,把职业道德作为政治学习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老师信任、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适应新形势,拓展思维,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新方式、新途径,不断创新载体,用新的理论、新的载体,指导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实践,调动起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要重视发展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5、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教育。

  目前,未成年人基本上为独生子女,与人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信息多面性,正好满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了他们长时间沉溺网络,因网络滋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日益突出。因此,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咨询室,及时帮助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引导学生在校园内正确上网,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时期不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这次调研活动,只是针对中、小学,调研结果难免有些偏颇,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所借鉴。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创新实践,真正使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16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学问和技术应用时期,也是各国政府在训练体制改革的重点。技术应用离不开合作和互动方式,合作必需建立在相互信任的人际交往的根底之上才得以实现,因此培育学生广交朋友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和当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比拟客观地了解当代农村初级中学的班级人际交往的现状,为训练行政部门作出科学的训练决策供应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状况,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力量,鉴于以上缘由,我们确立这个课题进展调查讨论。

  二、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讨论工作采纳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校初二年级组六个平行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进展调查问卷,该教学班共有43位学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13.5周岁,被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7.7%,学习成绩该教学班在整个年级组中名列前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以初一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为参考指标),本次调查共分二十七个指标,其中二个指标各分三个支指标进展调查,根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同伴和长辈等在活动中的交往状况,同时能主观地反映该班的每一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状况,问卷着重就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进展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为了比拟真实地反映该班学生人际交往的根本状况,对问卷调查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学的有关原理进展对原始数据作精加工。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了必要的访问,对学生人际交往的统计数据运用了训练统计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作了大量的处理工作,以求得比拟精确的结论。本次调查主要采纳了两个指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进展比拟分析。

  1、从表(六)可以知道:中学生被本班同学列为的朋友,次数平均为3次,其中男生为2.86次,女生为3.14次,女生优于男生;女生平均分为6.23分,男生的平均分为5.76分,平均得分为6.00分,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这充分说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总体评价过高。

  2、中学生认为好朋友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从表(四)中不难求得,首先是同学之间要信任牢靠,其次课余时间常常在一起沟通,彼此间有相互了解,倾吐自己的心声,再次是在学习上互助,同学之间有问题相互帮忙,帮忙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最终是性格形似、兴趣、爱好一样,参与某一项活动后,沟通的时机增加,很简单形成好朋友的缘由。从同伴评价的结论中可以知晓,好朋友经常三、四个组成一个小群体,在这些好朋友中,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男、女同学界限清楚,在调查中发觉只有一位学生拥有异性好朋友,其余均是同性朋友组成的群体。

  3、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与人际关系的客观状况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37.2%的学生两者之间的评价根本相符,但两者完全吻合的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2.3%,有62.8%的学生不能真正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其一学生反映自己人际关系的水平高于实际人际关系的高达95.4%,相差5位及以上的占44.2%,其二低于实际人际关系的只占2.3%,说明两者之间的评价有特m显着的差异,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期望值过高,因此反映了中学生对好朋友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

  4、在本次调查中还发觉,好朋友拥有最多的9人次,大于或等于5人次占全班人数的16.3%,没有拥有一位好朋友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9.3%,其中男、女学生中,女学生拥有的比例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男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比例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的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女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班干部中的比例占75%,女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上相互帮忙,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时机,并且在学习上主动帮忙学习成绩欠佳的同学,很简单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因此人际关系就比拟好,但男、女学生中拥有“孤独者”的比例一样。

  五、调查结果分析的对策和建议

  1、当代的中学生独生子女率不断上升,家庭构造主要以“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占主要形式,特殊是“三代同堂”,由于年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时代,人的思想,与受训练的时间不同而充分显示出不同的观念,对新生事物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则需要相互之间常常进展沟通,尽努力填补代沟,鼓舞小辈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特殊是父母对子女的人际交往方面上,思想要解放一些,给子女多一些爱,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束缚,正确地引导子女与同伴进展沟通,建议社会和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家长这一领域的训练,此外也请家长时常关怀子女在人际交往中消失的新问题,讨论对策,帮忙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正确引导子女在人际交往上安康地进展。

  2、学校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校时间比拟长,作为训练对象理应担当起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训练,培育学生的正常交往的力量,传授正确交往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团、队、学生会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益知、安康、好玩的活动,通过活动,扩大学生交往的范围,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际交往力量在活动中提高,学生间的团体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我们应当清晰地熟悉到,由于学生的年龄比拟小,涉世未深,在实际交往中会面临新的问题,建议学校设立心理询问室的分支机构“人际交往会诊室”,请富有阅历的教师担当辅导员,解决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消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力量。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觉每个群体中总会消失几个“孤独者”,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应当对这些特别的学生多一些沟通,帮忙他们找出缘由,寻求人际交往关系不佳的学生转变现状的“处方”,树立他们的信念,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力量有所提高。

  3、作为中学生的本人而言,在人际交往力量上屡遭失败,应树立信念,转变以往处事的陋俗,主动与其他同伴沟通,寻求自己的“病因”,多一些信念,必需对自己的行为作必要的“诊断”,克制共性中的消极因素,不断充实自己,在人际交往的力量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学校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的学生,要发挥人际关系较好的作用,帮忙人际交往关系欠佳的学生,使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以适应新世纪对劳动者综合素养的需求。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05-15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09-16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09-29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12-12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范例12-12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9篇06-08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模板通用10-14

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调查报告8篇01-12

电大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01-27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15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