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建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发展状况来了解家乡的变化及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从中感受xxx和社会主义制度带给中国农民的好处。
三、调查方法
2、走访老人,询问他们对家乡这几十年变化的经历及感受。
3、各处走走,比较家乡与自己记忆里的区别。
4、到家乡周围调查,看看家乡周围的变化。
四、调查结果
1、经济发展
我的家乡在××××××××,村民努力勤奋,朴实待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耕地不再是农民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务工、个体私营、公司、合作社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并且它们已经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农民工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此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目前,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以务工收入为主、种地为辅。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农村农业经济也在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正在逐渐提升至新的层次。
2、村容村貌
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大、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村级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几个方面。
村级公路的修建,由乡里统一出资修建了通过村里与各个村子连接的柏油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几里路才能坐车了,村内的道路由村里出资也由原来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门了。
房屋的更新,俗话说:xxx看一个村子的穷富关键看房屋xxx初步统计这两年全村翻盖新房16座,整个村子的房屋全是砖混建筑,两幢土坯草房于前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村里彻底消失,新房都有上下水设施。村容的整治,近几年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干部挨家串户说服,将柴草垛和粪肥堆移到院内或移到村外,不允许堆放在村里道路两旁,解决了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的问题,并对一些道路进行取直修理,走在宽阔的村路上心情特别舒畅。
3、教育医疗
教育和医疗问题是最贴近农民的问题,也是乡亲们最关注的问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现在孩子们都能上起学了,从20××年起彻底免除了学费,根据政策规定,邻村几个特困户家庭的孩子凭特困证明还享受了免费提供课本的待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调整在春节前也进行了补发,但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仍然不强。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全村人基本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特困户由村里出资也按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真正体验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
五、总结感想
家乡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发达起来。以前,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一般都极少,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现在,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不仅能维持家里的生活,还有钱多出来买车买房和一些珍贵的东西。还有,人们的住房和食物也变得好起来,和以前的简直是无法比较,就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的时候,人们外出只能靠步行,慢慢地有了用牛、马等动物拉的车,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了。
无论是经济上的进步,还是教育医疗的改革,都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使家乡人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荣。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们幸福的生活。我爱我的家乡,我爱xxx。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2
一、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
二、调查对象:
xx一中高二历史教师
三、调查方式:
本次对高二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现状的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纸质调查)。调查除研究者本人之外的全体高二历史教师,共4人,发出问卷4份,收回有效问卷4份。
四、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七个问题,涉及高二历史教师是否重视史料教学,如何筛选史料、分析史料及应用史料,史料教学的建议和困惑。
五、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的现状,吸收有效的史料教学建议,为课题研究增砖添瓦。在史料教学方面不足和有困惑的教师,可以参考本课题的研究,共同为本校的历史教学努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
六、结果分析:
前三问是关于史料收集的调查。
第一问关于备课时的参考资料,有三位教师写到本校常用的教学参考书和导学案,一位教师写到除教参之外的原始图书和学者研究资料。
第二问关于讲课时是否经常使用史料教学:
a、经常
b、较少
c、一般不
三位教师选择了较少,一位教师选择了经常。
第三问史料来源:两位老师写到了教参、课件和练习册,两位老师提到了网络。
分析:综合以上三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少使用史料教学,即使用到,也是参考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上现成的史料片段。只有一位教师经常使用史料教学且会进行筛选。
第四问、第五问关于筛选、分析史料的调查。
分析:四位教师都会对使用的史料进行筛选分析,其中三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结合课本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为主进行筛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史料;选择和教学目标一致的史料。
第六问史料题的做题方法。
分析:三位教师都写到了史料题的做题方法应是:1、先读问题,再看材料2、找准关键词解读史料。其中一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注意史料的时间和出处。只有一位教师写到先看材料再看问题,我们通过实践已经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第七问关于史料教学的困惑和建议
四位教师都写到史料教学的困惑在于:合适的史料不好找,即使知道如何筛选,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史料教学的建议方面两位教师具有借鉴意义: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但是一定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用史料拓展学生眼界并培养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
七、总结
本调查问卷涉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和应用史料四个方面的自我培养。教师对史料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新高考对学生史学素养的要求。教师需要扩大历史史料阅读面,同时对所读史料进行筛选、分析。提高教师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本次调查中的一些回答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分析史料环节,要结合课本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为主进行筛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史料;选择和教学目标一致的史料。应用史料环节,要注意史料的时间和出处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但是一定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用史料拓展学生眼界并培养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3
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xxx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置“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4
在我市“工业兴市”的战略进程中,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在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中坚力量。为深入了解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促进与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兴市”主战略的实现步伐,营造一个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的和谐奋进局面,团市委成立课题组,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六个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别典型深入访谈,本次调查实际发出问卷600份,回收596份,有效问卷为593份,有效回收率为98.83%,深入访谈39人。现将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思考报告如下: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及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至25岁之间,占总体比例的52.7%;20岁及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11.5%;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大多数为初中和中专学历,分别占总体的31.2%和42.9%,其次是高中学历,占总体比例的22.6%,小学及以下学历只占3.3%。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行业,其中制造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以49.5%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建筑业,为19.2%。新生代农民工工资集中在1001元至元这个区间,占总体比例的59.6%,其次是元至3000元,占20.2%。居住情况以租房居住和住单位宿舍为主。 55.3%的被调查对象未婚。
近年来,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上,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单位和各社会组织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市博物馆、白云书院、神农广场、市民中心和正在启动的季梁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各行业协会开展的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文化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活动、返乡农村青年招聘会等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帮助。
而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1、城市(乡镇)公共免费文化设施仍然偏少;2、新生代农民闲暇时间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精神文化生活;3、用工业主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不够,单位组织的集体文体活动少,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3、企业内部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多样性的需求;4、社会、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核心价值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正确引导不够;5、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习意识弱,普遍缺乏较高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开展的学习培训,还存在针对性、持续性、实效性不够等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消费能力弱,相应的经济拉动能力差,导致适合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产品少。用工单位安排的文化娱乐方式单调,对他们吸引力不大。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娱乐方式的选择基本随大流、靠模仿或是“无意识”的选择,缺乏对自身文化娱乐生活的理性安排和系统规划;
二是对专业技能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多数没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由于学习成本较高和生活来源的不稳定,他们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很迷茫,对待学习付诸实践的不多。随着大规模产业升级,我市现在紧缺高新技术工人,精湛的专业技能成为制约农民工求职的瓶颈;
三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要不断的接受相应的法律和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实现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市民的真正转变,这也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
三、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工业兴市为主战略,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城乡统筹、转变发展方式,力争综合实力在全省晋档进位。作为参与工业兴市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专用汽车之都制造业的生力军,新生代农民工正在为我市特色产业培育添砖加瓦;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完成着向市民化的转变;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优势与潜力。我市正处于抢抓机遇,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工作,有利于我市工业兴市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培育,有利于城乡统筹目标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文化大繁荣局面的形成。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潜在受众,新生代农民工理应分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进成果,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意义重大。
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建议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强化指导,充分发挥好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协同作用。
(一)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导者,要把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转变,以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新进展。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由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青少年事务领导小组”,整合人大、政府、政协、政府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事关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调查研究,并切实解决相关问题;
2、加大对城市(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十二五”时期XX市青少年宫规划建设,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扩大免费开放的力度。加大对报刊亭、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文化公共服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服务,3、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基金,对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培训、就业帮扶设立补贴政策。
(二)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及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1、各宣传媒体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正面引导。开办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专刊栏目,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诉求,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文学作品创作等。
2、党委宣传部门、文体部门加大营造文化大繁荣的社会大环境,提炼、创作新生代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文艺汇演进工地”等文体活动,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题材创作一些主题作品,把文化以多种形式送到新生代农民工身边。
3 、劳动和人力资源部门、建设部门、经济部门、商务部门、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进一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怀、帮扶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立起系统内新生代农民工的联系、培养、服务、跟踪制度。
4、各级政法、司法部门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供法律保护和援助。设立“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岗”,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
5 、各级人社部门、行业协会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政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协会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和各种鼓励政策,开办培训基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实用性技术培训和公共知识培训,引导他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通过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辅助等方式,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
6、各社区、街道办和各社会团体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互动交流。要利用社区、街道办及其他社会团体等资源优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交流和互动中增进了解,促进融合,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城市居民纠正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消除歧视,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并接纳他们。
(三)大力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
1、用人单位业主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力度。提供合理的文化活动时间,建设文体活动场地,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投入适当的文体活动经费。
2、用人单位大力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5
题目:体验民间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系部名称: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大二班级:汉语言《1》姓名:xxx
实践单位:周口淮阳乡村
实践时间: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生活的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在农村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对农村的了解进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对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帮助下,了解了我们那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习俗。我又和朋友调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然后对节日进行了记录。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周口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农村的过年习俗其实和城市过年的习俗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我们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喜欢把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我们那里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水果等,这些不仅是我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我们那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守岁与“年夜饭”
我们那里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过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大初一早上我们那个地方,要起的很早。起来之后要放鞭炮,烧香,吃饭,拜年。
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况下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要给老人磕头的。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上午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初三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串亲戚
从初二开始大家都要走亲串友了。初二我们有外甥要去给舅舅拜年,在我们那里舅舅说话是比较有权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给舅舅拜年。在初三闺女回娘家,在这一天。大家都会带很多东西去娘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饺子,吃面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吃面片,是为了补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财神爷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来的比较早,因为正月初六是抢财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为了今年生意兴隆,多挣点钱。
正月初九是老天爷的生日
在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视。起来洗刷完之后要烧香,祈福希望老天爷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从初九一直到元宵佳节。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亲戚。元宵佳节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还有在元宵节大家都喜欢放烟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但是呢!现在生活都在变化好多风俗都已经被遗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人才能记得。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们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我们的过年的风俗文化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一些细微的变化使我们的春节文化,慢慢越来越淡。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我们要具体分析。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而我们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6
一、调查目的
我们日照绿茶特别有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茶”。日照绿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味,好多人都喜欢日照绿茶。还因为我爸爸妈妈非常喜欢喝日照绿茶,他们每天在家都喝功夫茶,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喝茶了。我想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二、调查人员
刘涵日、爸爸和妈妈
三、调查内容
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四、调查方法
1、
亲自到茶厂体验了解询问;
2、
网上搜集资料。
五、调查过程
1、历史渊源
日照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日照城北的河山顶峰上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还可治腹疼,有奇效。
2、制作工艺
日照绿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采茶、摊凉、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干等工艺。采茶、摊凉要求采摘必须精细,大小均匀一致,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等,然后用竹篓装盛,禁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进厂后抖松摊放3-4个小时,鲜叶开始透发香气即开始加工。杀青采用杀青机或人工杀青,使叶失水35%到37%之间,然后摊凉。揉捻采用揉捻机,轻揉不加压,时间3-5分钟,揉捻时间过长,易出现茶汁外溢,影响色泽和显毫。搓团提毫采用手工操作,这是一项技术活,凭技术工人经验调节,边搓团,边解块散热,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干燥达80%即可。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用烘干机边翻边抖动,直至干燥,烘至含水量6%就完成了。
3、品质特征
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茶树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专家称日照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同类产品。绿茶不仅是一种健康饮品,它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常饮绿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电脑一族每天喝些绿茶,能防电脑辐射,而且对皮肤也很好。日照绿茶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是绿茶中的极品,特别是开春采摘的第一批更上极品中的极品,价格非常昂贵。日照绿茶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圣谷山、雪青、浮来青、碧波、旭光、莒国翠6个绿茶品牌,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获准使用专用标志。
六、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对我们家乡的绿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日照绿茶,多喝日照绿茶,让日照绿茶更加有名。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7
调查主题:传统节日
调查对象:家乡居民
调查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
调查时间:20xx年5月
调查人:高一某班学生
一、调查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活动内容和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特色。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广西自治区各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
1. 庆祝方式
(1)花灯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届时人们会点亮花灯,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也十分盛行。
(2)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节日,主要内容是歌舞表演、击鼓传花等活动。
(3)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同时还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2. 活动内容
(1)花灯节:花灯制作工艺独特,灯的形状五花八门,包括动物灯、人物灯等。
(2)壮族三月三:届时会有壮族传统歌舞表演,穿着壮族传统服饰的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
(3)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同时还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3. 重要意义
(1)花灯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花灯展示了家乡的灯饰工艺,也传承了民族的文化。
(2)壮族三月三:是壮族族人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丰富多样,展示了壮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并弘扬了传统文化。
(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广西地区举办的端午节活动,深受人们喜爱,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方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重要意义深远。这些节日不仅彰显了家乡的文化传统,也促进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今后的文化活动中,应当继续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传承,以保护和发扬家乡的文化遗产。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二)
调查主题:传统音乐与舞蹈
调查对象:家乡居民
调查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调查时间:20xx年5月
调查人:高一某班学生
一、调查目的
了解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传统音乐与舞蹈的特点和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特色。
二、调查方法
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随机抽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居民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
1. 传统音乐
(1)藏族音乐:藏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节奏和演奏方式而闻名。常见的乐器包括手鼓、马头琴、喇叭等,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表达了藏族人民的情感和想象力。
(2)羌族音乐:羌族音乐以其欢快、豪放和热情的特点而著名。常见的乐器有羌笛、羌戏、羌鼓等,音乐节奏独特,多用于庆祝、婚礼和丰收等重要场合。
2. 传统舞蹈
(1)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既有独舞,也有群舞。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表达了藏族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常见的藏族舞蹈有《酒曲》、《藏舞》等。
(2)羌族舞蹈:羌族舞蹈动作雄壮热情,以其婀娜多姿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著称。常见的羌族舞蹈有《高脚舞》、《羌歌舞》等。
3. 重要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音乐与舞蹈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家乡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与舞蹈,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2)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音乐与舞蹈是藏族羌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参与音乐与舞蹈的演出和欣赏,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传统音乐与舞蹈丰富多样,独具特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在今后的文化活动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传统音乐与舞蹈的传承和保护,通过举办音乐与舞蹈比赛、展示和培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应当提高人们对传统音乐与舞蹈的认知和欣赏能力,让传统音乐与舞蹈在家乡的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8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状况,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地点: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1、关于家乡习俗的了解(由来):调查结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对于家乡的文化还是相当了解的,60%是比较了解,30%的人稍有了解,这种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多数人还是保留着当地的风俗,身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的文化不应该是了解甚多的吗?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更加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且文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每个地方的春节,过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团年饭的、有晚上吃的、有关冰灯的、有舞龙狮的、有吃饺子的等,这些都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纪念的节日方式不同。
2、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25%的人家乡喜食辣,225%人家乡口味清淡,27.5%的人家乡口味较重(咸),25%的人家乡所有口味都喜欢,从上结果我们还调查出有很多的个人爱好,也受家乡饮食的影响。民间的文化与饮食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与兴趣,值得赞扬的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特色食品都是赞不绝口,从不同的饮食文化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继承人已经开始趋於成熟了。美食文化节一方面展示了地区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导我们我接受和关注我们自己家里的文化差异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早都吃够了,我还是喜欢在外面吃小吃,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最原滋原味的东西才最有营养。但是,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认为在服装上,12.5%的人认为在节日上,45%的人认为在饮食上,22.5%的人认为在其他的方面,饮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为突出的,中华美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因此地区的饮食特色比较丰富。
4、关于大学生对家乡传统习俗的看法:32.5%的人认为是活跃气氛,22.5%的人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认为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5%的人认为是老人们的旧观念。看来大多数的家乡文化都被慢慢的继承了下来,希望把它们发扬光大,且被后代子孙接受,还慢慢与这个时代相融合,但还有少数子孙不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底蕴深厚,许多方面我们了解的都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传承和发展的。
5、有关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20%的人认为继承的非常好,45%的人认为继承的比较好,32.5%认为仍需改善2.5%的人认为继承的效果不好。从上看出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的不是太理想,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间,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二)大学生对家乡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希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继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须发展下去,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轻的人们都不愿意去继续过那传统的节日,觉得没什么过头,都喜欢去过西方浪漫有趣的节日,导致传统节日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发展没有想法,觉得还要继续保持旧的、好的传统就好,对于家乡的未来更没有过多的建。但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而去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是,传统文化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象征,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就能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9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查的地点:
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查的方式:
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查的内容:
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查的结果: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查的心得体会:
此次调查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其实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工艺竹编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此我甚至不曾了解。这次的'拍摄也让我明白了,虽然身为宁波人,但其实我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不透彻,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家乡的传统,家乡的文化。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与叶良康师傅进行了交流。
(叶良康是宁波市目前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竹编传承人,其工艺竹编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岁开始学做竹编,到现在47年了。”老人对竹编的坚持、执着和热爱感染了许多人。)因为同姓的缘故,我偶然间得知了我的祖辈与叶老师傅还是同村人,这多么奇妙的缘分呐!我不禁为我姓“叶”而感到骄傲、自豪。叶老师傅一脸笑意地告诉我们:他做了47年的老手艺终于有了接班人。塘溪镇上城小学校长童士峰知道竹编工艺面临传承的困境后,以东山村的名义申报鄞州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将基地设在上城小学。同时,该校出资5万多元建立了工艺竹编陈列室和制作室,并成立了以美术专职教师朱双阳为组长的竹编传承小组。从20xx年9月开始,叶师傅每个星期都会花半天时间走进上城小学,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编。从叶师傅的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仅仅是竹编,宁波还有多少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那么更何况是中国呢?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0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一)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二)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1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深入了解当前我村精神文化建设情况,以促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学院的安排,由我对本村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xx年1月8日至20日,我通过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我村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并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镇时间,对我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我们村是整个县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家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过去与现在,农忙与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宣风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另一方面,从文化活动的主体来看。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听说书、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镇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2、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我村文化站无编制,基本由村干部兼任。由于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村是一个只有四百人左右的小山村,又不是新农村示范村。村民农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赌博”活动。村上得自动麻将的桌子就不下10张,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另外,村里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看神婆,找巫医。
三、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
2、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乡村文化活动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
3、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新农村。
4、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农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2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近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 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xx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近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政府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政府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
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政府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近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二、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平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近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反动、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文化部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
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平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习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3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4
引言: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新中国社会经生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却似乎没有跟上节奏,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利用寒假在家的时间,特地回了一趟农村老家进行了这次调研,农村和城市群众文化生活上的差异令人感触颇深。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老家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坝塘村委会
调查对象: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
一、调查背景
老家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320国道旁的一个小型自然村,我就是在那里度过我的童年,所以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每年回那里的时候,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变化。以前寸步难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不足两米宽的桥也修缮了,今年发现路边还新装上了路灯。但这么多年来,有一点却几乎没怎么变过,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打牌打麻将,村民们的娱乐方式看起来似乎还是停滞不前甚至还退化了。针对这点现象,我认为对村民们平时的文化生活进行一次调研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走访观察的形式
三、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家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责任心,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调查内容
我调查的内容有:村民文化生活的时间、文化娱乐种类、文化娱乐设施、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首先,我对家乡群众的文化娱乐时间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村民日常劳动时间为8小时左右,除去其他一些零碎的时间,每天约有四小时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然后是有关文化娱乐种类的`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体为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是文化娱乐活动组织方式和进行内容的主导者,我的调查显示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有:20%在家看电视,32%打扑克,40%左右搓麻将,另外的8%做其它文化活动,可见打牌类占主导。而对于兴起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打台球等新型娱乐场所,其中喜欢上网的占74%,可见网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之大。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于其他年龄的人群相对贫乏单一,由于家乡的老人们大多数不识字,不会填表,所以我采用了口头调查的方式,发现绝大多数老人的文化生活以听戏聊天为主,还有一些则喜欢串门和其他老人聊天。
其次,我对村里的娱乐文化设施做了实地调查。观察发现,除了村口今年新增的几件健身器材之外,村里没有其他任何文娱设施。
最后,我对家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做了相应的调查。调查发现:82%的人认为当前文化娱乐设施非常不好,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其他人则觉得有无文娱设施无所谓;另外超过60%的人认为,农村需要建设更多更全的体育设施如篮球场等;
五、调查结果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老家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总结如下:
1、赌博现象很明显
我这次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正月的时候随处都可见挤了一大堆人的牌桌,麻将桌。由于农民生活的提高,赌博也变得日益盛行,以前只是玩玩的“小钱”现在逐渐变成了“大钱”,更有甚者,输的乃至成千上万。农村不像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便,赌博很难被发现,所以大家都有恃无恐,而且很多大人在赌博的时候有小孩子在一旁观看,这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这种坏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否则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2、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不够
有些村民仍然只重视赚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娱乐生活热情不高,参与较少。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所有居民的认可,并且精神文化生活这个概念在人民群众中还没有普及甚至是不了解,使得人们无法重视起来,即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认知存在很大的障碍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
调查的时候在村里逛了一圈,几乎没有看到什么可以供村民娱乐的场所和设施。和村长周大伯谈了谈,他告诉我镇里不是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虽然今年给村里拨了30万款项,但那都是用于道路等其他建设的专款,所以没有多余的钱来建设文化设施。听到这里,我想起了今年在县城看到的一个现象,所有政府单位甚至我的高中母校的外墙都安装了绚丽的霓虹灯,而这一项完全没有必要的“面子工程”耗费了政府好几百万。为什么这些钱不能够用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哪怕是给孩子们放上一两个篮球架,摆几张乒乓球桌也比那些没用的霓虹灯来得实在。“重面子形象,轻社会效益”是我们当地某些领导部门的一贯作风,实在是应该有所改变。
六、我的建议
1、政府方面
(1)部分政府官员往往为了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些建筑往往位于城市内部,与农村的群众绝缘,只能优先满足市民的意愿。如果政府能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更多,那农民的业余生活就有了活动阵地。同时要适应农村的特点,可以举办一些富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如:农村运动会、插秧大赛、龙舟大赛等。
(2)鼓励和扶植各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和业余文艺团体,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鼓励各类民间艺人为农村文化多做工作。例如我们当地的“采茶戏”很富有地方特色,是村民们很喜欢的一种民间戏曲。但是那些会的艺人却很零散,也没有规模化的演出。政府若能对他们加以扶持,这种戏曲定能很好的发展起来。
2、农村自身方面
(1)农民群众应积极主动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组织,如戏剧协会、棋牌协会等,主动发展适合自己的且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摒弃如赌博等恶习。
(2)农民群众应主动的接受政府和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帮助,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应当主动的通过合理的方式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文化娱乐诉求,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
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伴随着祖国发展的日益繁荣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举国上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我的家乡在山东东营,这片共和国年轻的土地在伴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中也越来越显现出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上的热烈追求。今年的国庆假期,我回姥姥家和奶奶家,听她们讲起自己的业余生活,走进她们平时的文化活动社区,就强烈的感受到了这一点。接下来,我把这次的调查活动汇总如下:
1.调查对象:姥姥、奶奶、小区文化活动负责人
2.调查内容:关于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的认识、理解、活动形式和满意程度
作为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的活跃分子,姥姥无比专业的告诉我我市从20xx年开始,就组织开展了“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活动,从最初的每年20xx场深化为20xx年的10000场,200万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不间断的文艺演出,已成为演出中坚力量的社会文艺团体。姥姥参与过无数次这样的文艺汇演,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社区文化活动负责人告诉我,在东营200多万人口中,有许多人生活在村、社区这些最基层的地方,以前他们只能从电视上或者偶尔几次即兴、集中的送文化下乡中看到那些精彩的演出。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20xx年东营市创建成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xx年成功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20xx年9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东营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活动。按照“一村(社区)一年一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在全市1900多个村庄、社区巡回演出,做到演出全覆盖、无盲区,受到城乡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据负责人介绍说,“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以“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为主题,自每年10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以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为演出主体,“组织群众演,演给群众看”,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
姥姥参加“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光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市里、区里再加上街道上的演出,加起来得有60多场。每次演出都是深入到基层,即便很辛苦也很值得。近几年来,她们的艺术团发展迅速,人员不断壮大,设备也越来越好,编排节目也越来越专业,,这两年她们的舞蹈队陆续拿到不少的奖项。也不断地受约接受很多基层单位去演出的任务。社会文艺团体是演出的中坚力量。据了解,目前全市在文化部门备案登记的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达到了300多家,每年通过选拔成为“百团千场乐万家”演出主体的都有近100家,成为重要的演出力量。
姥姥说,“我特别能感受到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以前她们只是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有时候还需要自己贴补一些资金。但近几年各县区也相应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巡演活动,巡演活动中要求演出单位在政府补贴外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由此看来,东营的基层文化事业近几年发展迅速,除了专业人才,演出还催生了一批业余文艺爱好者,他们在村里风风火火的“张罗”起来,成为文化带头人。譬如我可爱的奶奶和我姥姥。
“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的举办,让家乡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不间断的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群众自然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据网上显示的一组调查数据,20xx年山东省考核办对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进行群众满意度电话访问,在访问的八项内容中,东营市群众文化生活分数名列第一;20xx年东营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电话访问得分86.06分,高于全省平均分6.38分。希望家乡的业余文化生活越办越好,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好!
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月×日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祓除不祥。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除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字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
吃年夜饭的时候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
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装着,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家家都会准备好果盒,里面盛放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
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家,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5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3五千年云卷云舒,五千年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蕴藏着许多“举世宏伟”民俗文化,春节民俗无疑成为这里面的大话题。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进我的家乡——礼县,去探个究竟。
进入腊月,我们这里的老老少少就开始期盼着新年的到来。大部分家庭里边都喂着肉猪,大概腊月初八前后就要杀掉它,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一个重头戏。说到这,我们还流传着一句童谣活着叫它小曲吧!“腊月八,眼瞧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呢!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啃娃娃……”因此大多有条件的家庭在三、四月份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头小猪崽来喂,到了年底杀了让其来扮演这出重头戏。
过上半月,小年也差不多就到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诸如收拾屋子、给孩子买新衣服等等。小年的晚上我们这要送灶王爷的,还有一个俗称是说灶王爷要上天呢。反正这些老祖宗手里的东西我暂时是搞不太清楚了。今天家长会在集市上买来灶糖,晚上烧香点蜡的时候给灶王爷献。过不了会儿,小孩子们就会争先去取下来自己吃。这样小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随着年味的越来越浓,人们也越来越忙了。三十的一天就忙着写春联、贴春联。到了晚上,毫无疑问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据说会在饺子里面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如果某个人吃到它的话,以示来年的好兆头;所以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会非常的热闹。年夜饭吃完后,妇女就收拾厨房,男子去烧香点蜡,开始“接先人”,具体怎么回事,我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之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畅谈心声。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重起精神文明了,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
经过漫长的一月的“折腾”,新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妻子和女儿会一块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以示来年的好运势,吃完之后就是非常热闹的迎喜神了,鞭炮声、台鼓声,各种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一应俱全表演起来,可热闹了。但是这里问题着实不少,有不少人把这样的习俗早已抛之脑后了,搞不懂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太现实,不在乎这些表面上华而不实的东西?即便是如此,他们只顾着“掰长城”,也就是打麻将,虽然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是他们不会顾那么多,靠那些东西去赚钱?这样可以吗?赢了的。人又能怎么样!说着说着就远了,不过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初一完了之后,和平常时间就没什么区别了,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呢?
过了几天,大概初八开始到十三,大伙就开始准备春节的另一重头戏了,即社火活动。由指定的一届社火会成员四人来操办,全民参与,用四五天的时间来糊龙、船、毛驴、狮子、牛娃,还有装身子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十三晚上八点左右开始演出,共演三个晚上,顺序依次是狂龙、秧歌、花棍、牛娃、毛驴、狮子、耍拳、渡船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村的这一系列装扮都是人工制作的,一代代相传,少说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吧,这应当是一大特色。每年外村的人前来观看的人也不少,颇受邻村的欢迎。以前我小的时候,就这么十几项活动也能进行两个多小时,但近几年只进行一个小时多一点,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就我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1、老一辈演员现在岁数也大了,大多都已退休,或不愿意再去演,把它淡化了,新的演员缺乏演技,无经验,演出时间缩短;
2、人员的流失,大多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返乡,还有儿童进城求学,上课时间太早而无法去出演;
3、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淡化社火活动,这包括村干部,社火会成员的不重视;
4、资金收集困难等等。至此,社火活动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个在全国各地都算是一项重要的春节民俗了,其具体情况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的,我也就在这里不多废话了!我们这里的春节民俗活动也就这么个情况,说了这么多你有没觉得大这另你小有震撼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并且身为历史(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深感背负重任之大!看到我们民俗当中的好多东西流失了,我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人对精神文明的东西重视不够,政府给保护这些民俗文化的投资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间无力支付保存和发展它的费用。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它的投入力度。当然民间人们也应从思想上根除对民俗的不重视,这样的话,我们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不会就这样散失。对我们当地的民俗遗产重塑当初的雄姿我还是挺有信心的,我个人对今年我们村的民俗活动也贡献出了微薄的力量,相信我们民间的这些精神财富在政府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发展的更加辉煌!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10-15
家乡文化古迹的调查报告10-25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15篇11-02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精选7篇)10-14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14篇01-10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06-27
对于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10-19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通用12篇)11-03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精选13篇)11-07
家乡生活文化调查报告(精选6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