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4 05:49:44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

  张悦是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她的QQ签名是:“1个和40个。”

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

  1和40可以大致描述出张悦的生活轮廓。

  白天,对于班里的40个孩子来说,张悦是那1个地地道道的“头儿”,她要统领他们在学校的全部生活,还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下午放学,当把每个孩子送到家长手上时,家长们总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她,对于这些孩子背后的40个家庭来说,她背负着40份“希望”。

  到了晚上,张悦从面对40个人变成了面对1个人。她还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妈妈。跟所有的妈妈一样,她要为孩子的晚饭操心,还要专门拿出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上。

  虽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但张悦常常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她知道要想更好地面对那40个孩子和家庭,她还要读更多的书、还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她也知道要想更好地面对自己的那1个孩子,她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至少晚饭不能经常吃速冻食品。

  张悦是北京中小学青年教师中极为普通的一员。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北京市普通中学和小学3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共有47926人。

  那么,张悦这1名青年老师与那4万多名老师的生活状态是否相似呢?北京的年轻中小学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

  2014年前后,共青团北京市委成立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课题组,对北京市普通中学和小学35周岁以下47926名专任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进行取样,16个区县总计发放问卷2396份。以16个区县为单位,每个区县抽样的总量即为中小学青年专任教师人数5%的总数。为确保取样全面,在确定全市抽样总数、各区县抽样总数的基础上,按照各区县不同学校类型随机抽取学校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44份,有效样本量总计2244个。

  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报告中的描述和分析主要基于本次大调研的样本数据,同时也结合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13~201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

  工作是青年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 但62%的教师仍喜爱这个职业

  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受访教师表示压力大,其中43.8%表示“压力较大”,13.1%表示“压力非常大”。

  具体来说,调查显示,46.5%的受访教师表示,工作是其主要压力来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教育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清晰。现在改革的成败与效果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了,而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需要由具体的操作者实现。不少教师的压力就源于此,“就拿减负来说,以前我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练习来迅速找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张悦说,现在市教委对作业量有了明确的规定,虽然批改作业的量小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压力远比多判几份作业大得多。

  调研显示,对于这样的压力,有些教师处于承受极限的边缘。调查中,11.5%的受访教师表示不太能承受,1.1%的受访教师表示根本承受不了。

  虽然工作是让青年教师产生压力的最大原因,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份工作的喜爱,调查显示62.0%的受访教师表示喜爱这项工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同时显示,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在降低。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日益凸显出来,需要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朋友圈=同事+家人 青年教师的社交圈较为封闭

  调查显示,在中小学青年教师群体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没有参加任何组织群体,而那些参加了组织群体的受访者中,有44.6%的受访教师从不参加活动,36.0%的受访教师表示偶尔参加活动。这表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日常不参加组织群体的活动。

  那么他们的日常生活怎么过呢?

  调研报告称,58%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的为27.6%,11小时以上的为17.8%。“我每天早上6点半就离开家了,而晚上一般在18点之后到家。”张悦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一直以来被誉为“园丁”和“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群体都是奉献精神的代表,在年轻一代的教师身上仍然能看到这种精神。

  那么,离开学校后这些青年教师都做些什么呢?

  调查显示,一半(50.5%)的受访者会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上网,还有近三成的人会“带小孩/教育子女”(29.7%)、看电视(29.3%),“睡觉”(25.9%)和“做家务”(20.7%)的也不少。

  课题组认为,无论受访者只做其中的一项还是做其中的几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青年教师是比较“宅”的,他们下班之后的活动主要是在家中完成的。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时,他们的“援手”也多是身边人,“家人及亲戚”给予的帮助最大,比例超过3/4(75.8%),其次为朋友(12.4%)和同学(5.6%)。由此,可以推知,北京的这些年轻教师们不仅比较宅,而且他们的“朋友圈”也不宽泛,青年教师通过实体组织进行社会交往的频率较低,而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交互较为紧密。

  “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活动主线,再加上熟人构成的朋友圈,可以说,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日常生活是较为封闭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往往要分成“线下”和“线上”,中小学青年教师群体也不例外。

  调查显示,受访教师中,每天上网时间在0.5~2个小时的最为集中,比例占61.4%。他们中有1/3(33.3%)会在朋友圈里疏缓情绪。有41.3%的受访教师有过在博客、论坛中所发文章或帖子被大量转载或回帖的经历,24.0%有过在微博中评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吸引大量网友关注的经历;7.7%的受访教师表示自己制作的视频被大量下载或浏览。

  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交往相对封闭的青年教师,在网络中相对更加活跃些,他们往往会积极表达态度,且能够用公共行为准则进行自我约束,具有一定的网络影响力。

  教师群体充满正能量 超八成相信“奋斗成就人生”

  虽然不少青年教师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累”、“压力大”,但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充满正能量的。

  调查显示,84.1%的受访者对“奋斗成就人生”的观点持同意或非常同意态度,74.6%的受访者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观点持同意或非常同意态度。在调查中,仅有不足1/4(24.9%)的人对收入满意,但仍有61.6%的受访教师表示“如果待遇会进一步提高,愿意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有17%的受访教师表示热爱这项工作,工作是一种享受,愿作为终身职业工作下去。可见,即便该群体的收入满意率较低,但大部分受访者对教师这一职业有较为深厚的情感。这也表现在他们跟学生的日常互动上。调查显示,有39.1%的受访教师表示每天至少与1名学生交流,47.6%的受访教师表示每周至少与1名学生交流。同时,有73.7%的受访教师表示是在课间休息时或课后与学生聊天;12.6%的受访教师表示是专门找时间与学生沟通。这说明,中小学青年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非常频繁,显著高于高校青年教师等其他群体。

  面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大多数的教师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58.2%的受访教师表示接受过系统培训,主动适应改革;34.7%的受访教师表示迫切需要学习,怕不适应改革。对于城镇教师是否愿意调动到农村学校进行工作,有39.2%的受访教师表示愿意;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有74.3%的受访教师表示是加强学科专业化学习,成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

【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北京青年语录12-29

北京青年经典语录06-28

北京青年经典励志语录06-28

北京青年经典语录09-30

北京青年中的经典台词07-09

北京创业服务助农村青年就业07-31

青年就业调查报告07-23

北京成立创业青年贷款专项担保基金05-05

青年就业情况在调查报告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