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时间:2021-01-16 19:00:2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引导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今年上半年,我们在市政协主席李秀奇,副主席岳喜忠、党普选的带领下,通过座谈、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了初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次全会以来,我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建设生态郑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四城联创”活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了我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去年,市委、市政府又把生态建设工程列为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使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

  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大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完善能耗指标公报等措施,实施 “十大工程”,开展双百企事业单位节能活动等,有力促进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去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超过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78%。今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进一步落实《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和《郑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要求,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协调工作,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

  ——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

  为促进环境明显改善,我市采取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区域限批等手段,对部分企业采取关停、限排、限期治理等措施。去年,全市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40家,治理企业651家,拆除烟囱883根,锅炉42台;对41家国控、省控企业监控设备安装并联网调试;全市煤矿企业数量由501家整合为223家,铝土矿企业数量由78家整合为22家;同时,不断加大“五小企业”关停和土地“三项整治”力度。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人,对小火电企业集中关停,促进了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并对一些流域的治理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了具体措施。

  ——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开展的“四城联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我市新增造林22.2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50 万平方米、小游园22个,截止去年底,城市绿地达到 8595万平方米,公园45个,小游园180个,全市有林地已达251万亩;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加强,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王新庄污水处理厂脱氮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市垃圾综合处理场和6县(市)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场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户用沼气131546座,大中型沼气工程65处,年产沼气5046万立方米,节约标煤7.96万吨,对改善农村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市已有46个行政村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生态文明村”,10家企业被命名为环境友好企业,惠济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郑州市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园林模范城、卫生模范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序

  20xx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工业节能降耗实施意见》、《郑州市工业节能降耗目标考核办法》、《郑州市工业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郑州市生态创建奖惩办法》等;制定了《郑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郑州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并完成了郑州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城、生态水系、水源地保护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些规章和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我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我市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一是绿化率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25%,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3年的6.8平方米提高到去年的9.98平方米。  二是地表水质有所改善。目前,我市4个省控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为77.1%,  三是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06年、2007年我市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分别为306天、313天,二级率达83.8%、85.8%。截止5月5日,今年的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120天,二级率达到93.8%。

  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逐年增加,资源存储量逐年减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一)水环境问题突出

  1、水资源匮乏。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3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9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警戒线。

  2、水污染严重。根据有关部门监测统计,2007年河流水质监测结果:我市淮河水系的贾鲁河和黄河水系的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共计11条河流16个断面无一类水质断面,其中二类、三类各1个,四类水质断面2个,劣五类水质断面11个,占总断面数的68.7%,劣五类水质河长占评价区河段总长度的55.95%。截止今年4月,贾鲁河中牟陈桥断面综合达标率为5.9%,我市不得不通过引入大量的黄河水进行补水后,才能达标排放,但污染物总量仍偏高,直接影响着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我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目标的实现。

  3、地下水超采。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使地下水位埋深逐年降低,面积愈来愈大。目前我市深层地下水受开采量的影响已形成一个面积为40~50平方千米的复合漏斗;浅层地下水由于受深层地下水开采的影响,郑纺机、体育场、烟厂,郑棉六厂、周新庄已形成两个较大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5~50米。地下水由周边向漏斗中心汇流,扰乱了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导致中深层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已影响到经济社会和突发事件供水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市在地下水补源和有效利用方面还缺乏长远规划和有力的手段、措施。

  4、水资源利用率低。我市2004年前引用黄河水量为年均2.74亿立方米,近年有所提高,但由于投入不足,部分工程老化,新建工程进展缓慢,过境水利用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雨水利用系统未完全形成,中水利用仅停留在企业、事业单位层面,管网建设滞后。同时水的浪费又随处可见,以郑煤集团为例,矿井年排水量1839万立方米,仅30%的水得到综合利用,其它直接外排。

  5、农村仍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由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过量超采,致使部分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存在严重隐患。近三年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在解决我市群众饮水安全方面投入 约2 亿元资金,解决了70 万人的饮水问题,但仍有70 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二)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生物物种资源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和基础,是生态良好的基本指标。目前,我市共有树种78科,400多种,国家重点野生植物3种,各类陆栖脊椎动物251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繁,生态受到破坏,各种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化,活动范围减小,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发生了变化。以我市黄河鲤鱼为例,上世纪50年代捕鱼量为80年代的15倍,进入新世纪很难捕获到,且个体较小,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已超过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城市林木99%为人工栽培,多为法国梧桐和雪松及其它引进的景观树种,旅游景区的行道树也多为松柏,本地树种因树型及枝叶不够美观多被砍伐,数量相对较少。农民大多种植经济树木,如各种果树、速生杨等,部分纯本地树种如榆树、椿树、槐树等数量日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绿地、湿地相对不足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98平方米,但与国家生态市考核指标提出的人均森林覆盖率山区75%、丘陵45%、平原1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市水资源有限,加上人口数量大,开发强度较高,湿地和水面人均较少,人均拥有水面仅为3.9平方米。黄河湿地做为我市最大的湿地,生物资源丰富,由于围垦造田等不合理的开发和人为破坏,加上用水量的增大与供水不足,黄河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减弱。全市湿地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

  (四)农业生态有恶化趋势

  传统生态农业被现代化农业打破,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未完全建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施用、畜禽和水产养殖、秸杆焚烧等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养殖业为例,我市现有大、中、小型养殖场15000多家,经过环评的只有几百家,绝大多数养殖场排出(年产2000 多万吨)的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严重污染空气、土壤和地表及地下水。

  (五)资源过度开发的负面影响

  矿藏资源的开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并在汛期强降雨时段形成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一些企业在开采过程中排放的“三废”污染了周边环境,占用了土地,影响了自然景观,成为污染源。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各类矿山企业划定矿区范围面积约53695.6万平方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4% ,其中煤矿划定矿区范围面积约46518.4万平方米,占全市各类矿山面积的86.6%,其影响尤为突出。目前,我市因煤碳资源开采造成100多处共60多平方公里的塌陷区,塌陷深度平均在2—3米。

  造成上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态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地区和部门领导认为GDP高低是他们的责任,而COD指标是环保部门的事。因此,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强,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发展迟缓。自2002年以来,第二产业增长了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却下降了6.4个百分点;高耗能、资源型工业比重较大,各类矿产企业803家,矿业年产值近2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9%。去年超百亿的企业6家,其中四家均为高耗能企业。三是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功能的退化。今年以来,有数家企业不经环评擅自建设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比如3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年产12万吨电解铝和7万吨碳素项目等相继建设投产,有的企业已被省环保局责令停产整改,仍置若罔闻,继续生产。企业在排污方面高排低报的现象也很普遍。四是在城市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仍是薄弱环节。在农村,80%的小城镇及乡村缺乏总体规划,相当一部分村镇,工业、居住、文教区混杂。有的规划没有考虑环保内容,缺乏环保机构和环保设施,没有人员和法规保障,致使垃圾、污水随处倾倒,环境污染严重。除此之外,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集中培训、媒体宣传和在公共场所增加宣传设施等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深入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市情教育、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的环境忧患意识,提高教育效果。宣传一批环保先进典型,表彰奖励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和个人,揭露和曝光一批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

  (二)编制生态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要把生态理念融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过程,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我市人口数量、资源存量、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为依据,统筹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准确定位我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的近期与长远目标,找准我市发展的优势与动力,确定我市生态发展的步骤、速度等,编制好城乡一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规划应包括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等层面,绘就生态城市发展蓝图。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生态产业和小城镇生态建设规划,通过生态规划引领生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管理

  在加强我市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由各级政府管理、不同级别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饮水水源地、涵养林、湿地、鸟类等生态保护功能区,使我市受保护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逐步达到国家生态市的考核标准(丘陵占20%、平原占15%);政府相关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管理、保护与建设,积极探索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管理队伍与当地群众共管互利的长效管理机制;借鉴外地的经验,制定《嵩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其中包括嵩山生态环境规划与生态功能区划、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等保护措施和要求,配合“申遗”规范和加强嵩山生态保护工作;在生态功能区内,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组织重建与恢复,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四)重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管理资源的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规划,加大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防止开采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矿产资源的开发应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土地资源开发要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抓紧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和地表塌陷。

  (五)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下大力气解决危害我市人民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要把水污染治理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重点污染流域、区域和行业的环境违法处罚力度。特别是加大分布在水体周边的污染点的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提高监测能力和监管水平,彻底根除污染的源头或隐患。二是城市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时,加强污水管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向河道排污的问题。三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加快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能力。因地制宜,加大对大中型沼气池建设过程中的规划和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同时制订畜牧养殖小区排污处理办法,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使用量。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认真落实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提高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水平,工业园区应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同时要制定我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环保产业发展重点、目标、政策和措施,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对环保骨干企业,在立项、征用土地、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七)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确定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责任追究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三是要完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力度。村镇的创建工作要改变“多头创建”,整合创建指标,资金统一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四是要完善并落实奖惩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绿色考核体制,把政绩考核与生态考核、奖惩制度有效结合起来,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2.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原则问题调研报告

3.关于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4.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5.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实践调研报告

6.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7.调研报告范文

8.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9.环保调研报告范文

10.调研报告格式范文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04-11

生态文明调研报告06-17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03-12

有关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范文06-17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10篇09-10

学校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12-29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10-23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对策11-09

关于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12-01

春运调研报告范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