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县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县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报告 1
一、我县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节能环保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及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我县的节能环保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基本状况
我县节能环保产业可以划分为两类产业,即节能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内部主要构成如下:
1、节能环保产业。目前我县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有利华益集团、三阳纺织有限公司、XX县慧通纤维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高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龙翔实业有限公司等,主要围绕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领域。
(1)利华益集团。利华益集团十分注重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坚持依靠科技低碳节能,不断加大节能技改投入,近几年完成了一批节能技改项目。一是炼厂干气综合回收利用。采用先进轻烃蒸汽转化和psa变压吸附净化技术,以催化裂化装置和延迟焦化装置副产的炼厂干气为原料,生产高纯度工业氢,为加氢装置提供氢源,提高干气的附加值。该项目年可回收干气11280万方,年节能17.4万吨标煤。二是烟气余热利用项目。催化装置在烟气脱硫塔入口、引风机以前加相变换热器,利用高温烟气加热除盐水回收烟气余热,每年可节约蒸汽2.33万吨,折合0.25万吨标煤。热电装置在170吨/小时锅炉尾部烟道增设复合相变换热器,利用高温烟气对除盐水进行加热来回收低温余热,降低排烟温度,减少对布袋的损耗,年可节约蒸汽4457吨,折合469吨标煤。三是蒸汽再利用项目。硫磺装置三级冷凝冷却器产生的0.3mpa蒸汽,除用于装置伴热外仍有部分富裕,利用该富裕蒸汽对溶剂再生塔进行加热,减少蒸汽消耗,每年可节约蒸汽1.12万吨,折合0.11万吨标煤。异构化装置利用低压蒸汽凝液罐闪蒸出的乏汽,为脱碳五塔底再沸器、加氢反应器进料预热器、脱碳三塔底再沸器提供热源,减少蒸汽消耗,每年可节约蒸汽6.94万吨,折合0.73万吨标煤。四是丁辛醇尾气回收项目。采用国内最新开发的新型油吸收法轻烃回收技术,建设新型轻烃回收系统,配套全厂燃料气系统改造、低压瓦斯回收系统改造工程,对丁辛醇装置工艺尾气进行综合利用,有效回收其中的丙烯、丙烷和丁醛等组分后,作为燃料气用于全厂加热炉或锅炉燃料。该项目实施后,可实现丁辛醇工艺尾气的回收利用,每年回收液化气4526吨、混合丁醛1076吨、重组分38吨、燃料气15824吨,每年节能量1.93万吨标准煤。同时,本项目首次采用新型轻烃回收技术对丁辛醇装置工艺尾气进行综合利用,填补国内空白,有利于推动国内丁辛醇及同类装置的节能改造,具有明显的产业化示范作用。五是催化干气制乙苯/苯乙烯。采用国际领先的催化干气制乙苯/苯乙烯工艺技术,建设8万吨/年催化干气制乙苯/苯乙烯联合装置,以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对企业现有催化裂化装置副产干气中乙烯组分进行高附加值回收利用,年可节约标准煤31910吨。
(2)XX县慧通纤维材料有限公司。公司引进的生物可降解性耐火陶瓷纤维生产技术,在推动生物可降解耐火陶瓷纤维产业化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环保节能型生物陶瓷耐火纤维新的生产工艺和配方,有效解决了诸多的环保节能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材料瓶颈,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局面,为我国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环保节能新材料。公司新上的年产150万平方米自保温发泡陶瓷饰面墙体板项目,能够满足市场对于节能型建材的需求,大大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每年可为社会节省标煤量4076吨。
(3)山东高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新上年产300万平方米集成建筑一体化节能板材生产示范项目,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线,建设生产车间、材料仓库、综合楼等购置生产及检测仪器设备,达到年产300万平方米集成建筑一体化节能板材的生产能力,年可节约标准煤13300吨。
(4)利津正荣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引入山东中阳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烟气余热加热锅炉产生蒸汽,为利用余热年产7万吨载冷剂、1万吨汽车防冻液项目提供能源。项目建成后,达到年产7万吨载冷剂、1万吨汽车防冻液的生产能力,年可节约标准煤11400吨。
(5)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了XX县污水处理厂、陈庄镇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二期及中水回用工程、XX县生活垃圾转运站等一系列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基本环境公共服务,改善了环境质量。
(6)风力发电。近年来,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优势逐步形成。目前,已成功引进风电场开发企业2家,分别是国华瑞丰(利津)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华能利津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建成国华瑞丰利津风电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和华能利津风电场一期工程等4个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均为49.5mw。另外,国华瑞丰利津风力发电四期工程正在进行前期手续的办理。
(7)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山东绿明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投资11500万元新建车间、仓库、办公楼等,达到年产新型湿法烟气脱硫除尘装置20套、大型布袋脉冲除尘器25套生产能力。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564万元,利税4921万元,利润3947万元。山东龙翔实业有限公司是现已发展成为lng低温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的lng车用气瓶生产线,引进美国技术和设备,生产过程采用流水线、全封闭作业方式,技术水平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目前已通过欧盟市场ce-ped认证、ts16949国际汽车行业的技术规范认证,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山东长凯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5亿元新上的新能源(lng)装备产业示范园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具备国内一流的低温装备生产线,规划生产lng低温储罐、槽车、车载气瓶、船用燃料系统、大型储罐、撬装式加气站和低温管道、阀门等系列产品,项目全部建成后公司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lng低温装备产业基地之一。
2、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目前我县涉及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的企业有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东营鑫兴橡塑有限公司、东营格瑞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分布在陈庄镇。
(1)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建设了20万吨/年分子蒸馏废润滑油改质项目,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化研究院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的spe技术及工业化装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专家们誉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具有无污染、高收益的先进性。该项目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工业化生产线。该项技术的应用,使废润滑油基础油的'收率提高到85%,比同行业60%高25个百分点。生产工艺主要是利用废润滑油通过分子蒸馏技术实现再生循环利用,无废水、废气、废渣,属于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项目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类项目。
(2)东营鑫兴橡塑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废旧轮胎再生利用,经过几年的摸索,在总结全国同行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智能常压废橡胶连续塑化机”和“再生橡胶联动生产线”,用塑化技术代替了传统的脱硫技术,对粉尘、烟尘、废气进行有效治理,为再生橡胶行业的节能减排、安全清洁生产开创了新的途径,为废旧橡胶的资源化及循环利用做了示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XX市凯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开展废旧金属回收处理业务,其投资建设的80万吨/年废旧金属回收处理项目,引进了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德国林德曼废钢破碎机生产线,购置先进剪切、吊装设备和运输车辆,采用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完成废旧金属回收处理流程。目前其生产的盘钢等产品供不应求。
(4)山东绿野生物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推广、菌种繁育、产品回收及精深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公司新上了年利用秸秆生产4万吨有机肥项目,该项目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再利用菌渣及粪便生产有机肥,形成“秸秆-食用菌培养基-食用菌及菌渣、下脚料-有机肥”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既促进了食用菌、有机肥产业的发展,带动力农民致富,又减少了由于秸秆燃烧和废弃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我县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从业人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大有不断发展壮大之势。其中节能产业涉及高效节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等多个领域,环保产业涉及环保设备制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风力发电等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
2、产业聚集优势明显。仅在陈庄工业园就聚集了国安化工废旧润滑油、凯亚再生资源废旧钢铁、鑫兴橡塑废旧橡胶、金冠化工废旧生物质油等4家再生资源利用企业,2013年实现总产值约20亿元,区位商(lq)很高,在全省有很高的专业化和集中度,并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上项目不断增多。东营圣亚生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上年产6000万立方生物燃气生态能源项目正在顺利实施,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6000万立方/年生物燃气和有机肥;东营嘉顺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新上废旧轮胎分解制油和炭黑项目,可利用废轮胎热解炭黑代替高成本的原料油生产炭黑。届时产业聚集度和专业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3、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以节能环保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截止目前,全县节能环保企业已建成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东营鑫兴橡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电磁加热废橡胶连续塑化机、再生橡胶制品自动定量卷取装置和软化剂加热装置等设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东营格瑞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合成橡胶材料及其合成技术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利华益集团、三阳纺织有限公司、山东绿野生物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取得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XX县慧通纤维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扶持及“863”计划重点子项目“生物可降解性耐火陶瓷纤维生产技术”的具体实施单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是国内唯一生产生物可降解性耐火陶瓷纤维的企业。
二、我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是相对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节能环保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普遍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相对较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长远发展受制于关键技术的引进。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未见明显改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抵押难、担保难、贷款难等问题,有的为了维持经营、加快转型、快上项目,甚至不顾市场风险盲目扩张,大量使用高成本社会资金,导致融资成本高于正常利润,甚至出现了“举新债还旧债”的现象,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给金融安全带来威胁。
三、我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为节能减排、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产品(设备)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拉动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是未来促进投资和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产值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和社会投资。下阶段,国家将从金融财税等方面进一步推出具体工作细则,包括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面对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抓住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一是发展节能环保新技术。要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用结合力度,开展对节能环保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实施技术和人才引进战略,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落后我县,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打造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开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和节能技术产业化,组织实施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提高生物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推动资源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三是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涵盖节能环保技术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节能环保贸易与金融服务等众多门类,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环保产业中最活跃的行业,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拓展、提升我县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我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有利于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格局。
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节能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潜力产业,在当前的形势下,蕴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必须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好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各项优惠政策,统一发展规划,抢先占领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争取尽快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带动我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全县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各企业的信息,加强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营造务实、高效、诚信、法制的服务环境,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培育和发展规范有序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建立和完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和咨询、平复等中介服务市场。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一批重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建议市里研究制定支持鼓励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政策,从体制、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并设立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国产化以及产业化项目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引导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加强项目储备,加大向上申报和资金争取力度。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政策带动性较强的产业,预计将成为国家下一步投资的重点方向之一,成为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我们要大力谋划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开发储备,为申报和筛选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是加快科技创新,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科研投入,建议全市的科技攻关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要优先安排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节能环保企业的联姻嫁接。支持和鼓励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各类科技合作,逐步建立完善市场条件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机制。在继续搞好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更高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支持、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和收购,借助其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与国内、国际节能环保产业的接轨。
五是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来,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节能环保产业,提高传统节能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
六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节能环保认知程度。建议市里多组织有关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培训,引导更多的企业家加入节能环保行业,尽快研究出台XX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节能环保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引导,提高全民节能环保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节能环保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县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报告 2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县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县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县产业结构
目前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县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县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县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县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县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县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
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县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县能源消费总量,我县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县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县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县出台了《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县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县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县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县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县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县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县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
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县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县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县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县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县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县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县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报告 3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县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调研组深入我县多家节能环保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市场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同时,组织召开了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三、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初具雏形:近年来,我县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涵盖节能技术、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如XX环保科技、YY节能设备等。
技术水平逐步提升: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县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部分企业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甚至具备国际竞争力。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四、存在的问题
企业规模偏小: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节能环保企业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整体来看,我县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市场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县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这导致企业在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
五、对策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节能环保产业。同时,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与兼并重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节能环保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术交流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县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平遥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1-13
新田县富硒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5-07
产业调研报告02-07
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0-08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3-14
肉羊产业调研报告08-31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11-07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04-02
产业园调研报告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