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8 20:54:1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精选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精选5篇)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 篇1

  xx县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已任,以强基础、稳粮食、创增收为核心,以小工程、高效益为突破口,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坚持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和科技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连片,统一实施。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使项目区呈现渠相连、路相通、田地平整、村庄靓丽的美丽生态新田园景象,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项目实施情况

  xx县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坚持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产业发展为主线,群众增收为目标,本着干一件、成功一件、受益一片的指导思想,按照“集中整合支农资金、农业科技综合配套、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科学设计,布局合理,严格标准,注重质量,分别在中寨乡、老店镇、白鹤滩镇、蒙姑镇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xx县20xx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2037.87万元,占计划的96.2%,其中:财政资金1547.87万元,群众自筹466万元(其中:投以劳折资99万元,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367万元),银行贷款24万元。在省、市主管部门关心支持下,上级批复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个:中寨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0.5万亩,总投资69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3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96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4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44万元);老店镇中低产田改造0.32万亩,总投资41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6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17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6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26万元);治乐河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0.5万亩,总投资45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8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28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9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29万元);xx县2000头托佩克商品仔猪繁育养殖扩建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4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万元,自筹资金50万元,银行贷款24万元;xx县1万头PIC仔猪养殖扩建项目总投资37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8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万元,自筹资金217万元。昭通市xx县1万吨蔗糖加工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扶持xx白鹤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贷款贴息27万元。

  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32万亩,衬砌渠道建设21公里,沟道治理—溪流护岸0.6公里,占计划的100%;机耕路6.5公里,改良土壤0.44万亩占计划的100%;营造防护林0.2万亩,节能灶500眼,占计划的100%;沼气池综合配套49户,占计划的98%;优质蚕种推广0.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0.8万亩,技术培训1000人次,占计划的100%;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中央财政贷款贴息项目1个,占计划的100%。

  二、取得主要成效

  通过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工程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改善农业基础,综合生产能力增强。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新增和恢复改善灌面、新增农机、扩大机耕面、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项目区基本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5万亩,改良土壤面积0.44万亩,年节约用水55万立方米,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平方公里,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5万亩。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基本上解除了春来怕干旱,雨来怕冲涮和洪涝的忧患,为项目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增加了抗旱、排洪、排涝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使项目区有效灌溉率从原来的35%提高到87%,提高了52个百分点,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供水保证率达到80%以上,

  (二)优化项目管理,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实行科学规划、择优立项,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施工和管理,强化资金使用监管,确保项目发挥良好的综合效益。一是生态效益。项目区基本形成蚕桑、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为主的发展模式,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2万亩,节能灶500眼,沼气池综合配套50户,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维护了生态。二是经济效益。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项目区培育了以“经济林果、冬早反季蔬菜”为支撑的增收主导产业,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增加粮食269万公斤,增加其它农产品50万公斤,增加种植业产值1510万元,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900万元;三个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每年新增仔猪12000头,新增总产值875万元,新增利税264万元,直接受益农户119户,带动农户2904户,新增就业人数162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736万元。三是社会效益。通过适用农业种养技术培训,增大科技推广力度,粮经作物的发展又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显著,实现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且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发展壮大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善了农村面貌,环境整洁,乡风文明,民风纯朴,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

  (三)转变农民意识,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一是改进耕作方式,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益;二是实施“五改三建”,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项目区农户用上了沼气液化灶,洗上了太阳能热水澡,真正地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群众在劳动之余可以看看电视节目,有效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群众都自豪地说:“咱们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同时,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治理了生态环境,农民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善。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县级财力匮乏,资金配套困难。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开发重点主要集中在条件相对好的乡镇村社,而尚未实施项目的村社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项目实施成本高,投入资金需求量大,地方可用于配套的财力有限,地方财政不能足额配套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区的整体开发效益。

  (二)农民群众贫困,筹资投劳困难。一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由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劳动力缺乏,投工投劳困难;二是xx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普遍贫困,要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规定的筹资投劳比例十分艰难。

  (三)缺乏监管意识,项目后期管护难。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入主要是以财政的无偿资金为主,项目工程验收后,虽然向乡镇、村办理了产权移交手续,但由于乡村社干部及群众责任心不强,群众集体监管意识差,加上投入使用后维护资金投入不足,水渠等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投入使用不久就有损坏现象,甚至导致整个渠道不能正常使用。

  四、对策和建议

  在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高原特色农产品,实施综合开发、规模开发、特色开发、产业开发和科技开发,提高优势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加大特色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力度,促进项目区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xx做出积极贡献。

  (一)明确目标,强化组织领导。要立足“三农”工作,明确工作职责,细化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xx实际,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宣传力度,积极向上级汇报请示争取更大的扶持,要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力推进,抓出成效。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纳入实施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县乡村社及群众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协调,整合支农资金。要加强涉农部门协调,使涉农部门密切配合,切实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和其它支农资金投入形不成合力、效益不明显的问题,逐步形成“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资金投入格局,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三)突出重点,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第一要务,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运行中,必须注重开发实效,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坚持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因素为关键,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着重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突出农田水利、优质良种、科技种植、耕地施肥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

  (四)量力而行,落实配套资金。要在加大和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据实安排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将每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使县级配套资金有保障,弥补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不足,减轻项目区农民群众的负担。

  (五)加强监管,确保发挥效益。健全完善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后续管理维护等制度和办法,明确职责,抓好工程进度、质量等督促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强项目的管护和维修,及时落实管护主体、措施和责任,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六)宣传引导,广泛发动群众。项目区农民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充分发挥好农民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作用,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关键。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重大意义,使其积极投身到项目建设中,形成愿意干、主动干、争着干的良好氛围,主动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监管职责和应尽的投资投劳义务,使农业综合开发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一项自觉行动。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 篇2

  一、项目基本概况:

  1、项目名称:“XXXX现代石料综合开发基地”。

  2、厂址:xx镇上XX沟。

  3、地理位置:上板桥沟距城区以北约5公里,石料来源主要分布在上板桥沟与野狐沟之间的中上部,全部是裸露在山沟里的大块岩石,沟内可采石面积约3平方公里,石料丰富,采制过程中,不破坏原有山体,无污染源,无燥音、且远离村庄,远离公路,避开了输电线路等公用设施。

  二、项目开发的主要内容:

  (1)粗石采制与供给。

  (2)石质鉴赏与观光旅游。

  (3)板桥石料美术工艺品。

  (4)板桥石料传统工艺品。

  (5)红土坡综合绿化治理。

  (6)人畜饮水工程改制。

  三、项目投资预算:

  马街镇上板桥村石料综合开发厂址拟建于马街镇上板桥沟。项目总投资386万元,分两期建设:

  第一期为20xx年12月―20xx年3月,投资金额概算约为218万元,其中:

  1、设备投入:购买中型挖掘机、装载机需资金120万元。

  2、人蓄饮水改制工程:按建3个约20立方米的净化池和4公里长的排水管初步匡算需一次性投资30万元。

  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打通上板桥沟公路2公里,附带加固治理红土坡泥石流滑坡,按每公里成本15万元匡算,初步估算需资金约30万元。架电1公里,需资金10万元。修建150平方米简易厂房约需资金10万元。

  4、补偿及管理性资金:征收荒山荒坡地2亩,按每亩1万元匡算,约需补偿金2万元。上缴集体承包管理费20万元(己缴纳)。

  第二期工程为20xx年4月―20xx年10月,投资金额估值为168万元。其中:

  1、工艺设备及二期机械设备投入:工艺石料加工机械两部,约需50万元。购买空压机、碎石机等加工设备约需20万元;

  2、综合设施建设投入:修建300-500平方米的“板桥石料工艺展厅”及附属设施约投入资金30万元。

  3、劳务及工资支出:按每人每天现行40元工资开支计算,每天平均需劳动力20人,第一期、第二期劳务费及工资支出约28.8万元。工艺师月工资5000元,年薪6万元。

  四、实施项目的事实依据:

  马街镇上板桥村距城区以北约5公里,全村230余户人,人均土地不足半亩,且多数为30度左右的陡坡地,农民的经济收入除仅有的花椒外,主要依靠外出打工挣钱,年人均收入不足1100元。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快上板桥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为当地群众增加一条新的可持续经济收入来源,经上板桥村李忠林等村民反复论证,拟在该村上板桥沟修建一处集旅游观光、石料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陇南现代板桥石料综合开发应用基地”。该基地建成后,不但能为即将开工的“兰渝铁路”、“两灌高速公路”和陇南城乡建设提供充足的原石料,而且将成为陇南乃至周边地区最大的石料及石工艺产品出口基地,不仅能带动本村农民快速致富,解决当前陇南城市改造中因石料短缺,原材料价高而影响工程进度等问题,同时也可辐射陇南周边地区,提升武都区石料采制及石料工艺产业规模化水平,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为马街镇和武都区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首先,随着陇南市东江新城的扩建和“兰渝铁路”、“两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付诸实施,对石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为当地石料的综合采制与加工带来了无限商机。其次,伴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原生态的石质工艺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且原有的传统工艺石制品在本地区有很好的市场,但因制作工艺比较落后,在加工的质量和产量上都难以真正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因此,尽快建成一座集采、制、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陇南石产品供应基地,是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也符合国家综合农业产业开发政策,对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第三,板桥综合石料加工基地的建设将带动红土坡荒山的综合治理。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将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挥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总体原则,在决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项目建设与小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相结合,在修筑通往上板桥沟石料加工基地运输公路的同时,将采取植树绿化的方式加固红土坡,阻止水土流失。

  2、可行性。上板桥石料采制加工基地,位于城乡结合部,与国道212线相连,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特别是信息畅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和促进项目可持续综合发展。同时,该地石质资源非常丰富,且多数为自然行洪冲积岩石,在不破坏原有山体的基础上,加工成本相对较低,且远离村庄,远离主要输电线路,不会破坏植被,不会影响交通、不会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是理想的石料来源供给地。

  六、项目建设开发原则:

  在开发利用上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合规开发,安全生产,合理利用,创造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坚持不占用农田,不破坏植被,不向下游排泄弃渣碎石,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七、经营方式:

  私营企业,自筹资金,自负盈亏。

  八、销售方式:

  初级原料,以供给本地城建、公路、铁路等建设为主。工艺制品,一级批发,向外拓展,条件成熟后在周边经济较发达区域设立“陇南板桥石制工艺品销售专买店”。

  九、项目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约400万元。其主要筹资方式为:申请国家扶持资金300万元,自筹资金100万元。

  十、项目前景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项目经营前景广阔,在政策上符合国家产业开发政策,符合建设“生态陇南、富庶陇南、和谐陇南”指导思想,属“短、平、快”国家扶持项目。在石料采制加工上,开采期限在15年以上,并可达到综合开发,长久利用的目的。该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后,及收益匡算如下:

  1、日产块石150立方米:按现行市场价每立方米30元匡算,每日块石收入可达到4500元。月实现收入可达到13500元,年块石收入可达到162万元左右。

  2、日产碎石20立方米:按现行价每立方式方米80元匡算,可日可实现碎石收入1600元,年碎石收入可达到48000元。

  3、日产粒石30立方米:按现行价每立方米30元匡算,可实现粒石收入900元。年可实现粒石32400元。

  另外工艺传统及现代美术石制品收入也相当可观,按现行最低销量匡算,年可实现收入120万元左右。

  在生产正常情况下,上述四项之和收入可达到290万元左右,若剔除劳务工资34.8万元、燃料损耗(每日按1500元损耗匡算)54万元,其它费用支出35万元(包括管理费、税收等),年可实现纯利润166.2万元,预期两年后基本可以全部收回投资。

  十一、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

  1、当地农民收入有所提高。该厂建成后,每年可解决剩余劳力720余人次,按人均劳务每日费支出40元匡算,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03.6万元,有利于加快当地群众奔小康步伐。

  2、集体收入会稳步增长: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除每年为上板桥村缴纳20万元管理费外,还能带动当地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其它一些附加收入,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3、为国家增添了新的税收来源:若该项目付诸实施并见效后,按最低4%匡算,每年可上缴国家税收10万元左右。

  4、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该项目属综合性开发,必然会带动农村加工业、农村建筑业等行业性发展,实现农村新一轮产业转移,促进板桥村新农村建设快速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加快上板桥沟石料综合开发与利用,不但经济效益较好,而且社会效益也非常可观,特别是对改善当地群众人畜饮水、生存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只要我们在开发运作工程中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生态陇南、富庶陇南、和谐陇南”的角度出发,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克服困难,就一定能为当地生态屏障做出贡献,为当地经济全面进入小康建设而尽力。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 篇3

  尤寨山位于平阴县孝直镇西部山区,山场总面积5000余亩。20xx年,以尤寨山为依托,由两个大户带头承包,并吸引部分社会资金组建的开发主体――尤寨山庄正式注册挂牌,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营,实现了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统一,公司效益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山区开发闯出了新的路子。

  一、实行大户带动,靠优质市场资源盘活山区闲置资源。

  山区综合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在开发机制、模式等方面创新不够,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山区开发的潜力和效益远远没有显现出来。一方面大量山区资源被闲置沉淀,农民增收缓慢,山区面貌无法得到根本改观。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有效缓解。对此,孝直镇党委、政府和县土管部门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以往开发的经验做法,确定引导和调动大户参与山区开发,靠优质的市场资源激活和带动闲置资源。他们制定了税收、荒山拍卖承包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当地的养鸡大户于普才、餐饮大户赵立安牵头,采取逐年交纳的形式,向山场的集体所有者孔庄村交纳3.5万元承包费175万元,买断了尤寨山50年的使用权进行规模经营。两年的时间,这两个大户在畜禽饲养、餐饮经营、综合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已投入资200多万元,放养了2万多只鸡、兔,栽植了1万多株经济林木,并兴建了集餐饮、住宿、承接会议为一体的尤寨山宾馆,综合开发的成效初步显现。

  二、实行股份合作和市场化运作,靠市场机制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尤寨山庄从成立初始就大胆创新开发经营机制,着力探索成立公司制企业进行山区开发的模式。他们在认真研究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学习关于公司制农业企业的有关知识,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的市场优势,积极向社会募股筹资,先后吸引104人的214万元股资,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尤寨山庄。公司由大户于普才和赵立安分别出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其他投资者作为股东,并按照公司《章程》和现代企业制度,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制定了经营、管理、销售、技术、生产等各项企业运营制度以及分配制度,采取联合承包、股份合作、公司运营的模式进行经营,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有效地保证了公司的规范化发展。

  三、实行规模经营和特色开发,促进山区开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立足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他们聘请规划、城建、园林等部门对尤寨山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按照“分区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实施封闭管理、综合开发,努力做到“三个结合”,抓好五个方面的规划建设。

  三个结合,即规划建设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全县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相结合,与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

  五个方面的规划建设:

  一是尤寨遗址旅游观光区。对历史古迹隋唐瓦岗寨尤俊达之女尤三姐所建山寨,重点加以修复改造,搞好七眼古井的开挖整理,修筑井台,通过刻碑立传等记载历史典故。所建亭台、宾馆及其他设施注重与旅游景观结合,建设旅游观光区。

  二是特色养殖区。利用尤寨山古柏密集、花草茂盛的优势,合理规划建设了山鸡养殖区、野兔养殖区、肉食鸽放养区和狩猎区。三是经济林种植区。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块大搞林果生产,引进栽植了中华寿桃、金太阳杏、冬枣、日本甜柿等特色优质果树品种和五谷杂粮、野菜等绿色无公害食品,满足现代人崇尚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的需要。同时,沿环山路栽植玫瑰、月季、银杏、杜鹃等观赏植物,美化净化环境。

  四是办公休闲娱乐区。在尤寨峰建设了集办公、小型会议室、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尤寨山宾馆,在其两侧依托山体规划建设独院式宾馆,同时配备停车场、观景亭等设施。在西山规划建设档次较高的别墅式住宅,供游客休闲居住。结合自然山势,建设“日潭”和“月潭”两处小型水库,使泉库相连,增添灵气。

  五是搞好驻村规划建设。根据驻村村民居住凌乱、街道高低不平、弯曲不直,村居建设年久失修,居住条件较差的现状,统一规划用地,对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将原村址建设成为“农家乐”式旅游景点,努力把尤寨山流域建成一个集休闲娱乐、种植养殖、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旅游观光区。尤寨山开发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开发面积4000亩,其中荒山面积3500亩。建设了150千伏安变电室两处,砌垒围墙、焊接铁丝网40000米,修通并硬化环山路9000米,新打机井2眼,建成两座小型水库,铺设节水管道18000米,目前硬件设施基本完善。

  开发申报了“尤寨山”牌山鸡、山兔、肉鸽等食品商标,打响了绿色无公害食品品牌和绿色餐饮品牌,餐饮和种养业收入累计达5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尤寨山庄所在的孝直镇孔庄村是一个只有80户、280口人的小山村,过去不仅不能从山上得到一分钱,每年还需支付山林看护费4000多元。整体出包开发后,村集体年净收入3.5万元。同时,全村近200名劳力基本都在山庄打工,每年劳动报酬在30万元以上,户均3750多元,加快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二是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山区面貌大改观。他们不仅实行山水林田路电等综合治理,同时还铺开了驻地村老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实施整体搬迁,所在山区面貌将得到彻底改变。

  三是探索出了山区开发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开发中遇到的机制、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今后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进行山区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宜川县交里乡位于宜川县北部,距县城14公里。全乡辖14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有1682户7397口人,耕地面积3.43万亩。苹果面积1.9万亩,塬面人均3.5亩,挂果面积3846亩,大棚xx座,其中种植棚xx座,养殖棚xx座;舍饲养畜xx户,养羊xx只,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18元。

  李塬、南岭两行政相临,位于交里乡以西5.5公里的同一条塬面。共10个村民小组,433户,1892口人。总耕地面积4582亩。近几年来,李塬、南岭两村紧紧围绕“强果上棚,舍饲养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塬面苹果、川道大棚、山坡草盖、舍饲养畜”的经济发展思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狠抓主导产业开发,苹果面积已达3975亩,其中挂果亩,舍饲养畜户,只。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20xx年两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538元、1260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导产业开发方面。李塬、南岭两村苹果主导产业开发已初具规模,人均达到了亩,20xx年产量xx吨,产值xx万元,近几年,随着四大技术推广,果树大改形的进行,果园管理水平逐年提高,效益明显提高,但干旱严重影响苹果产量、质量的提高。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喷灌、渗灌、滴灌等微灌技术,解决果园灌溉问题,促进果业健康、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龙头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是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

  (二)、农村农源建设方面。长期以来,农村的燃料主要以柴为主,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环境条件差。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家庭照明、做饭问题,是一种干净卫生的新型能源。农村妇女也能从劈材做饭,烟熏火燎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主导产业开发。沼液、沼渣还是很好的肥料,可以生产出绿色优质苹果。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农村走向文明富裕新生活的必然选择。

  (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通过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科学知识文化水平,使每一户都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特别是苹果四大技术的推广与利用更要使群众全面掌握。

  三、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

  (一)、群众热情高涨。李塬、南岭两村群众经济基础好,思想解放,意识超前,通过召开村委会和群众会,群众的积极性都很高。特别希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在本村实施。

  (二)、水源充足。主导产业开发已初具规模,解决果园灌溉有赵川河和李塬沟淤地坝的充足水源。且水源距塬面果园较近,引水上塬后能够满足果园灌溉需要。

  (三)、党委政府支持。乡党委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非常重视,对李塬、南岭两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通过客观、公正的分析,认为两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的愿望迫切,群众基础好,苹果主导产业已具规模,水源充足,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条件具备,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对项目区进行治理能够有力的促进两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乡党委政府将全力以赴进行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 篇5

  xx省xx县位于xx省北部,属黄泛冲击平原。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南方意杨栽植成功以来,xx的杨树栽植面积逐年增加,到目前,xx县森林覆盖率已达42,拥有意杨成片林60万亩,木材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加工木材100万m3。20xx年,xx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称号,20xx年9月,中国杨树节暨首届中国杨树产业博览会在xx县成功举办,使“中国意杨之乡”响彻海内外。

  随着开发利用杨树林地资源,延伸农民增收链条,成为xx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充分的调研,提出了科学、合理、可行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思路:60万亩林地资源中,可开发利用的有45万亩,其中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26万亩。“十一五”期间,将建设6个产值超1亿元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基地,10个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示范村;扶持500个主营产业突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大户。林地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将达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2000元以上,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将累计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确保林地资源开发合理有序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大力实施微型林网建设工程、河渠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高地岗区和沿湖低洼地造林工程、庄台林改造工程以及四旁植树工程等绿化造林重点工程,确保每年新植杨树500万株,逐步实现“意杨之乡,生态家园”的目标。在林木采伐过程中坚持林地总面积不减、林木总量不减的原则,确保林业资源动态平衡、逐年递增。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林地优势特色产业林农复合经营是林、农、牧、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多种群、多层次、多效益、高产出的复合生产系统,具有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的特点。进行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要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观光、外向型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林地特色产业。在徐淮高速路、泗沭路等绿色通道两侧建设菌菜产业带,重点发展食用菌,推进我县食用菌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在六塘河建立水禽养殖产业带,发展四季鹅、草鹅、优质商品鸭;在黄河故道建设家畜、家禽养殖带,充分利用林地草场优势,稳步发展食草型养殖业,发展生态猪、生态鸡、生态羊,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规模效益;在沿湖乡镇建设水产养殖产业带,开发大面积的滩涂和滩地,利用沟河发展养殖业,使农、林、渔有机结合,形成多产业结构。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设林地资源综合开发载体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围绕畜禽、菌菜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

  (2)培大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引导省食品集团xx养殖场等企业,抓好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3)配套一批产业发展服务流通型农业企业。积极引导饲料加工企业、家畜家禽种苗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型农业企业瞄准市场发展生产,组织销售,加强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开发打造绿色品牌,抢占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制高点充分利用中国“意杨之乡”的绿色品牌,开发绿色有机产品项目,构建绿色有机产品通道,引导绿色有机产品消费。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商品交易会、产品洽谈会,大力宣传林地绿色产品营养价值,突出其绿色品质和保健功能,扩大产品品牌效应。要从原料到成品,从产品到包装,从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监测,树立良好的林地产品信誉。要大打有机绿色产品品牌战,提高林地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塑造绿色生态旅游品牌。依托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为主体的自然水系,集地貌、河流、农田、园林、人文景观为一体,最终建成以森林资源、生态观光、娱乐休闲、避暑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历史研究等为主题的森林公园,推动生态旅游与林业生产共同发展。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林地水系整理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等。建立精干、高效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兴农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健全植物病虫草综合防治和动物重大疫病防治体系,为全县林地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安全保证。加强信息技术在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引导林地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协会组成大型、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及时为林地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精选5篇)】相关文章:

县全年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23

县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_调研报告07-23

×县商标(品牌)的专题调研报告08-09

县巾帼志愿服务活动调研报告07-29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3篇08-28

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调研报告01-20

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7-28

县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09-18

县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调研报告07-27

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