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3-01-02 16:54:2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0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0篇)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1

  县委十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全县“十二五”规划中又将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作为重点任务。这一战略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企盼,必将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根据县委批转的《政协临泽县委员会20xx年工作要点》,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采取个别走访、现场查看、会议座谈的方式,对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区域特色和相对优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态建设放在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组织实施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的生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增添了引擎。20xx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分三期四段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开发、蓄水泄洪、路桥配套、景观设施、供水排污、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进。通过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把昔日的污水河变成了清水湖,过去的烂河滩变成了黄金地,使县城向东南延伸近3公里,面积扩大近1倍;通过节水,改变了人们的用水习惯,建成了一批水利设施,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积1300多亩,新增绿地12.8万平方米,打造了水与城市、自然与生态和谐秀美的水景乐园,再现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风景带、休闲娱乐带、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和水系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2、循环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鼓励引导和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积极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生产方式,着力延伸产业链,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的工业体系。目前,依托临泽工业园区这一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为主体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发酵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奥瑞金、长城、屯玉绿源等种子企业和汇隆公司为主体的种子加工和副产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番茄、蔬菜、红枣、乳制品等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突出、企业优势互补、产品梯次递进和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管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创造了条件。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闲置土地整理开发,开工建设沙河绿岛、天鹅湖花园等住宅小区6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相继建成城关广场、文体中心、南环路等市政公益设施,城区建设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国道312线城区段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启动实施,排水、排污管网及供热系统稳步推进,城区集中供热率达95%以上。

  4、环保和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提供了保障。噪声、大气和污水等环保监测设施日益完善,工业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已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三废”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卫生大行动,大力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各种破坏和影响县城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5、城区绿化美化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打下了基础。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目标,科学规划设计,精心建设布局,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门前三包、大沙河绿地树木认植认养等措施,相继建成了城关广场、铁路广场、滨河路、大沙河南北两岸和奥瑞金广场等绿化景观,城市绿化档次和水平整体提升,生态效应进一步凸现。目前,城区绿化面积154.5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68%,绿地面积102.6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7%,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1.71平方米,形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绿化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由于我县处于荒漠与戈壁包围之中,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水平与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的总量比较小,发展质量还不高,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没有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偷排乱排生产生活污水、乱涂乱贴广告、乱扔乱倒垃圾污水、人为破坏公用设施及生态建设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县城发展的需要,人饮水水源地不符合环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原始,城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

  四是县城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规划落实不到位,城管单位管理权与执法权脱节,管护制度不落实,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县城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实际,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要遵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县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

  1、建立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规划。立足临泽自然禀赋、区域特征、经济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加快建立一套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与二轮县城总体规划相吻合,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构成,涵盖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文明,包括物质基础、生态宣传、生态教育、生产行为、生活行为、环境质量、环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绩效八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制定出台《临泽县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保证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有序推进。

  2、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沙河景区建设统筹谋划,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赋予基础建设文化属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处理、清洁水源、城区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治理监测设施建设,提高达标排放率。增设垃圾回收点和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整治各类架空线路,改造城区路灯,增设体现时代特征的景观灯,提升县城亮化美化水平。启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城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车,创造清洁、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3、坚持生态立县,全力推进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把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动摇、领导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松劲、资金投入不减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设规划,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切实把大沙河建成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精品工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新引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和发展绿洲休闲旅游的新节点。抓住中央把甘肃定位为“生态安全屏障”的政策机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从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园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两园、五湖”的绿化美化,以此推动县城整体绿化,全面提升城区绿化的档次和水平,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县城,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宜业、乐居的幸福家园。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抓住甘肃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政策机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医药化工、玉米加工、番茄制品、乳制品、红枣加工、食品酿造、种子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不断延伸包括废弃物再利用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旅游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适时淘汰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督查力度,重点实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引导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鼓励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提高新上项目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控制工业“三废”。

  5、培育生态文化,营造良好环境。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贯穿于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民生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坚持“文化为魂”,依靠文化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并借助新闻媒体,适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组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和绿色家庭等活动,提倡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6、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县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县上应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督导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工作。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个人,纳入“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要建立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以经营的思想谋发展,以经营的手段搞建设,以经营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区各种生产要素,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依存,共同推进。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2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景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景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得益于景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全面发展。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高度融合的区域,同时也是正在打造的徐州市唯一一个5A景区,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全市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五大生态功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及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笔者实地调研了云龙湖景区,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了近年来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推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主要包括云龙湖、云龙山、珠山、大头山、韩山、西凤山,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其中云龙湖水面(含小南湖景区)面积已达到6.67平方公里。已建成的景区主要有:水族展览馆及水面游览区、滨湖公园、湖东文化古迹游览区、小南湖生态游览观光区,以及珠山风景区等。

  (一)水更清

  1、加强监测,保护湖体水质环境

  云龙湖截污工程正式运行使得云龙湖实现了湖水雨污分流,自20xx年10月起,我委委托具有专业资格的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通过布设20处监测点加强对云龙湖及入湖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质变化原因,准确掌握动态水质信息,云龙湖湖面整洁美丽,湖体水质达到国家重点风景区二类湖泊水质的要求,并且保持稳定。

  2、加强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通过制定水源污染防治预案和水源保护预案,并与周边29家单位签订污染排放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了排放要求;每天组织专门人员对每个污水出入口及泵站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同时,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切实加强对周边单位污水排放的监管,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排放,必及时依法严处。

  3、做好打捞工作,确保湖面洁净清美

  针对水草生长的季节性,每年春夏时节及时组织水库管理处、环卫站、养殖场和滨湖公园等相关单位进行打捞作业,并确保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安排专门队伍负责湖面漂浮物打捞,并实施长效化管理,以保证河道畅通、水质清洁、湖面美丽。

  4、提升人员业务素质,保证工作质量

  针对水质监测工作,邀请水文专家对检测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水质简报编制、水质评价依据、监测的七项标准、水质富营养化和常见水草防治等水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保证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地更绿

  1、湖西路绿化改造

  湖西路绿化改造工程位于云龙湖湖西路及玉带路临湖一侧,全长约2.8公里,2013年9月底绿化改造完工。此次改造以“秋”为主题,在原有绿地景观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增加了树阵广场、亲水平台、雕塑小品、林荫游步道等服务设施,以及座椅、休憩亭、厕所、标志牌、生态停车场、可坐式花坛、无障碍坡道等服务设施,对原有少量枯死及病虫害严重的树木进行更新,新栽植物苗50余种,并以秋季观赏植物为主,最终呈现了“丹枫烂漫锦装城,要与春花斗艳明”的盛景。

  2、湖中路景观提升

  湖中路景观改造工程中,通过多种植物合理配置,营造了四季变化的视觉感受,新增“福临门”、“结发葫芦”等雕塑小品,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同时利用地势建设亲水平台和游步道,营造移步换景的效果。

  3、泉山森林公园敞园改造

  泉山森林公园改造是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还绿于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又一重大工程。曾被誉为“徐州绿肺”、“天然氧吧”的泉山森林公园,此次改造特意依托景区原有的植物资源,按照‘自然、生态、原始’的理念将其改造成集自然生态、休闲游览、生物多样性于一体的生态森林公园,注重突出植物造景及山水相依的自然特色,主要景点有烟柳春色、风荷夏韵、枫林染秋、冬岭寒松、松迎梅香、楸韵樟馨、竹林茅舍等。此外,龙泉湖景区作为泉山森林公园的点睛之笔,此次改造通过扩大湖面面积、丰富和提升湖边小景,加之环湖游园路的贯通,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空间和意境。

  (三)城更靓

  1、云龙山敞园改造,提升文化遗产保护

  云龙山是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长约3.15公里,自北向南有9个山头。云龙山作为“三云”品牌的重要一品,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典故,又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此次改造工程分三期,一期工程范围为云龙山东北门上山道至原市广电局,以景观绿化为主,进一步提升云龙山景区的景观水平,改善云龙山的生态环境,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内涵。改造后的一期工程,以苏轼文化为核心,黄茅冈群羊坡为主线,再现了苏东坡诗歌意境。在整体布局上,结合原有侧柏树林及特有地貌,突出园林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及自然原始景观。同时,采用现代开放式的敞园园林建设模式,集游览、观赏、服务、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涉及工程内容丰富,达到历史古迹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重点突出文化符号的人文色彩与价值。

  二期工程范围为原市广电局至云龙山隧道西口,启动云龙书院、张山人故居等古迹重建,重建的张山人故居将对故居的'外立面设计和建筑结构布局进行大胆创新,故居内的房间进行了适当扩大,使房间更具实用价值。云龙书院在原址进行重建,建筑结构为砖木,以充分保持清初官式建筑风貌,同时增设展示厅和汉学讲堂,使云龙书院成为一个既具有历史底蕴的旅游景点,又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场所。并设置苏轼、萨都剌、白居易等古诗人游徐州、赞彭城的诗词石碑,达到历史古迹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原有珍贵的历史风貌将修复还原,显著提高徐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及景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三期工程范围为云龙山东北门上山道至云龙山隧道东口,以佛教文化为主,将是云龙山的精品区,目前还没有投入施工,还要面向全国进行设计招标并广泛征集全社会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投入建设。

  2、珠山景区改造,弘扬道教文化

  珠山景区的改造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显山露水”工程的又一创举,也是徐州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又一实事,同时还是自然山体保护和宕口修复的标志性工程。景区的创建是将原来杂乱的民房和小饭店一一拆除,拆迁面积达55万平方米,总投资高达17亿元。其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仙路历程为主线,设有鹤鸣台、百草坛、天时广场、创教路、天师岭等景点来展示道家文化。以植物配植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动静分区,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是集休闲、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全融入、无障碍、开放式主题性景区,切实做到了“退建还绿、还绿于民”,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此外,珠山景区的改造在强调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元素,更加注重人的参与性与融入性。其人文精神的弘扬、好人园的打造、道家文化的挖掘、古树名木的保护,以及尽最大可能让市民融入景区的设计理念,都体现了极大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这正是生态文明创建的根本要求。

  二、存在的不足

  (一)景区的生态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和价值意识的载体。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缺失正是因为人们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因此导致人们藐视自然、忽略自然,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994年12月11日,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两姊妹湖的美各有特色,然而西湖美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赞的也不光是西湖的美景,更是西湖的品牌和杭州的知名度。西湖以“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名扬天下,“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点从形成到命名也都是由先贤达人用智慧与情感重笔勾勒而成的,是西湖风景与文化内涵的集中呈现,象征着西湖的精华所在。历史上关于云龙湖景区的文化传说有很多,诸多文人雅士也曾对其不惜笔墨,除此之外,还有“云龙湖十八景”,但这些却没能够家喻户晓,有的甚至鲜为人知,而如果能够像西湖那样,有着家喻户晓的文化传说,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几分敬畏和爱惜。

  (二)景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待加强

  生态旅游产品是针对旅游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指的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按生态学目标和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景区内以高端生态度假与高尚活动类的旅游产品、观光与生态休闲类的旅游产品以及宗教类旅游产品已经初具规模,而珠山景区以及泉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就相对单一,其生态资源并没有最大化利用。

  三、两点建议

  (一)挖掘景区历史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结合徐州的历史文化,为云龙湖景区撰写一个美丽的传说,并加大文化宣传,不局限于口口相传,要合理利用网络、报纸以及媒体等;在景区内开展多项全市乃至全国性的活动,也应注重宣传报导,增加云龙湖的吸引力;此外,可以引进电影电视等传媒宣传方式,以云龙湖景区为题材背景,拍摄电影电视等,进一步打响云龙湖品牌,提升徐州市和云龙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旅游景区

  生态旅游景区是指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是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迎合旅游者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增强游客融入自然的欲望。以珠山景区为例,可以将道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思想观点“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融入其中,在已有的道教景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建设宗教文化类旅游产品。

  此外,泉山森林公园作为“徐州绿肺”,以“看树”为主的观光仅能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壮美感受,如果能够在原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增设碳汇教育基地,增建森林博物馆、标本馆,设置生态科普长廊等生态旅游产品,不仅可以促进景区生态建设、提升景区的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游客从根本上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切身融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漫漫生态路,美哉云龙湖,壮哉中国梦。相信在党中央领导下,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完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3

  为全面掌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根据今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专门调研组,于今年上半年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环保、水务、城管、畜牧等部门和部分镇街、有关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专题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全省减排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一)生态经济初具规模。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工业化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培植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等支柱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旅游业提档升级,干杂海货等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生态保护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加强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态建设,治理塌陷地1.2万亩、水土面积168平方公里,治理区域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有力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保护了自然生态。

  (三)治污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关停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水泥产能490万吨。万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圆满完成“xx”节能减排任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后投资5.4亿元建设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大坞生物医药基地4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投资1.3亿元,实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处人工湿地建设,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嗨质标准。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对29家废气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铺设供热管网68公里,关停燃煤锅炉76台;建设了3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严禁超标车辆上路,减轻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区大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

  (四)城乡环境有效改善。在城区主干道全面推行“水冲路面、机械清扫、人工保洁”三位一体的保洁方式,城区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12座,新建改建水冲公厕100余座,完善了环卫设施布局。建设了垃圾处理场,累计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30余万吨。强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14个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购置了压缩转运车、垃圾收集车,形成了“村收集、市镇转运、无害化、资源化管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五)安全体系逐步完善。投资XX万元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和监控网络,46家企业和2家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15家重点企业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在泉上桥、群乐桥、王晁桥及白龙湾断面建设了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实现了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生物监控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取缔土小企业106家,实施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家畜禽养殖场的搬迁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饮水安全。

  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当前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保护意识还有待增强。一些地方的个别领导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在开发与保护上顾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少数企业和单位仍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够强,随意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生态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工业,三产增加值占比依然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中,二产为54.6%,三产为37.6%,二产高出三产1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资源型产业比重仍比较大,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达70.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势还不容乐观。一是大气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由于我市火电、焦化企业较多,加之城市拆迁面广量大,导致大气污染、扬尘污染仍比较严重。据监测,我市城区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标,冬季雾霾天气时有发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流水质时有超标。5条骨干河流除新薛河水质较好外,另外4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属城市纳污河污染较重。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河流断面水质与环境标准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枣庄通报我市城郭河群乐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过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其中cod超标严重。河道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先后对荆河、小清河城区段以及北沙河、十字河等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五条骨干河道全长167.6公里,已累计治理125.1公里,但是达到20年一遇标准的仅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统一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尤其是流经城区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启动治理,河道不畅,污水直排,垃圾遍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城河河道内垃圾遍布(XX.4.7) 北沙河河道被占用(XX.3.28)量;分布在农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应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多数垃圾成堆,变成了“垃圾河”。荆泉水源地保护面临考验。位于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我市和山亭区少数污染严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现象严重,隐蔽生产,偷排污水,对全市饮水安全构成很荆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区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我市荆河河道(XX.3.19)

  大威胁。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导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学物质过剩、流失,农药残留于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对农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响。

  文本框: 污水处理厂污泥堆积文本框: 荆河上游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XX.3.28)(四)环保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是污水管网配套不健全。城区多处污水管网建设时间久,基础资料亏缺,投入资金不足,管网及检查井经常性堵塞损坏,不能及时修缮;建于1999年的荆河、小清河污水渠,老化破损严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污水外溢现象突出。城区东部、学院西路等区域尚未建设污水管网,导致党校宾馆、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处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荆河;洪绪片区污水产生溢流现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镇驻地、鲍沟现代玻璃生产基地支管网不配套,未能与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对接,废水直排河道。新建农村社区管网配套设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多数直接排放。二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存在问题。污泥围厂问题严重,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日产污泥300余吨,不能及时有效处置,造成厂内污泥堆积如山。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和大坞生物医药基地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量不足等原因,无法正常运行。级索镇、滨湖镇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三是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设粪便处理场,城区每年公厕、居民小区化粪池清抽粪水约3万余吨,清掏粪便约XX余吨,主要采取简易排放,对水源、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城区各类餐饮服务业达1200余家,日产餐厨垃圾量约60吨,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五)造林绿化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4%,距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1%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资源总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区仍有荒山未绿化;西部平原区森林面积偏小,农田林网带断网破;森林生态系统还不完善,生态防护功能不强。

  (六)农村环卫整治还任重道远。我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覆盖面还较小,目前460个居实行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仅占市村居总数量的36.9%。尚未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垃圾占道、垃圾入河、垃圾围村的问题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收集运输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在目前各镇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难,亟需建立市、镇街、社会多元投入的保障体制。

  (七)生态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生态奖惩机制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补偿融资渠道和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方式。资源开采企业对塌陷地、采石、采砂矿坑恢复投入不足,生态保护得不到有效的经济补偿,生态破坏缺乏应有的惩治,个人或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政府买单的现象严重。二是污水处理管理体制不顺。污水管理方面,当前是住建局负责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市政处负责管网的排查维修,水务局负责纳入污水管网的污水处理厂的巡查监管,市环保局负责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出水水质的监管,致使部分工作沟通协调困难,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部门监察、监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仅有20余名,难以承担大量的环境监管工作任务;环境应急车辆、通讯、防护等应急设备十分缺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开的生态滕州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滕州和美丽滕州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确保万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减少2.5%以上,出境断面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要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处理达到全覆盖,实现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城乡美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要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要素支撑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永续发展良性互动。一是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推进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锈钢制品、汽车配套、生物医药、家居装饰、食品加工六个百亿元产业板块,促进工业经济的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要策划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型企业,促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规模膨胀。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发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引导与倒逼作用,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要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实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运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产业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促进“废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依托良好的人口、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做好“大旅游、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四篇文章,加快推进微山湖古镇、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义乌·滕州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壮大盈泰集团、东启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按标准化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励引导广大农户特别是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培植壮大盈泰立体种养科技示范园等标准化种养示范园。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深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鼓励扶持发展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的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生产,使农业“返朴归真”,积极培育一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实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水绿山青、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让水质更加清澈。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确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条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要求。要加快城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行;抓紧开展排水管网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网资料,加快维修城区破损管网,新建城区东部、北部管网,确保20XX年底前城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快级索镇和滨湖镇两处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增铺西岗、级索、东沙河、官桥、东郭、大坞、界河、木石等8个镇51.5公里的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管网,确保正常运行。实施好总投资2.2亿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条河流的1.5万亩的湿地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字河官庄拦河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综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实改善断面水质和流域生态环境。要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让空气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业和燃煤电厂脱硫除尘治理再提高工程实施进度,开展新源热电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进大坞生物医药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香料企业全部进入基地生产经营,统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热力管网铺设力度,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关停供热管网范围内、重要路段两侧和镇驻地的燃煤锅炉。对建筑、拆迁等工地进行集中整治,切实减少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管理,严禁未进行尾气环保检测或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上路行驶。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沼气、秸秆压块、秸秆发电等技术,建立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要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彻底关停小蓄电池生产企业。严格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监管,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和管理,确保所有企业做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探索水泥jt窑固废处置技术,提升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尽快选址建设粪便处理场,解决粪便随意处置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尽快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场,切实解决餐厨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要强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全力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镇村生态化、水系风景化、山区林果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力争到XX年完成创建目标。要突出抓好城市绿化,积极实施北辛公园、杏坛广场等增绿增花工程,开展林荫路、林荫公园、林荫庭院、林荫停车场等大绿化活动,真正让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要抓好水系绿化,整合林业、水利、交通、农业、城建、旅游等项目资金,重点搞好“秀美荆河”建设,高标准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闲长廊建设,尽快启动城郭河生态景观长廊建设,贯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设施,彰显生态休闲亲水特色。继续抓好沿河、沿湖、沿库造林,对五大河流两岸和境内水库周边,建设护岸林、护坡林、水源涵养林。要抓好山丘绿化,大力实施荒山绿化、破损山体治理和山坡地经济林基地建设。要抓好通道绿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东木路等道路绿化项目,提升绿化美化品质。抓好平原绿化,积极实施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化建设。抓好镇村绿化,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绿化。要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态湿地修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对生态退化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重建。要加强微山湖湿地等风景名胜区、莲青山等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在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土壤保护区等区域,规划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

  三是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搞好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每年集中1—2次的时间,开展大扫除、大清整活动。各镇街、各部门要组织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对辖区内脏、乱、差问题进行彻底治理,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尽快编制完成《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总体规划》,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进“村收集、市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实现规范运作、全域覆盖。要进一步研究推动城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我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采用的是填满处理方式,虽然成本低,但占用场地大,而且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焚烧处理垃圾可以处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可以有效缓解土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建议我市尽快考察论证,早日新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形成统一共识,构建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要采用生态教育、环境宣传、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环保国策,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的典型案件,定期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和重点流域水质,通过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水日”等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继续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对照创建指标,不断完善提高软、硬件建设,力争XX年创建成功。各镇街要积极创建设国家级、省级生态镇、环境优美乡镇、绿化示范乡镇。要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推进文明幸福村、环卫一体化示范创建活动,每年评比表彰一批先进示范村。要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单位、学校、企业、社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双向约束、权责清晰的生态制度体系。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制。建议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行动。镇街、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环保管理机制,对镇街环保所试行“垂直化”管理,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对镇街土小企业清理取缔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切实增强镇街工作责任意识。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镇街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有关部门,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镇街差异化考核工作机制,在考核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强对发展质量的考核;在考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考核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治理者获利的机制。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上级生态补偿资金,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别对近年来新增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报酬,强化管护措施,确保造林绿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优先安排生态文明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入的综合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扩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凡是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的项目,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要改革环卫收费模式,借鉴泰安、薛城等地区水务部门代收垃圾处理费成功经验,实行自来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要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各镇街均要组建环卫所,配备领导力量和专业人员;村级配备专职保洁员,市、镇财政给予工资补助,保证工资发放到位、队伍长期稳定。五是建立应急防控机制。督促有关镇街、部门、企业制订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设施,有效遏制环保xx和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危险化学品、造纸、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信息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监管监测,实行生态安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4

  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积极探索具有xx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初步走上了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较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生态城市显山露水,美丽乡村宜居宜游。

  绿色发展逐步凸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收入进一步增长,资源节约进一步显现,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建立政策体系,加强长效监管,加大考核力度,强化领导责任。

  二、存在不足

  一是创建意识氛围不浓。目前,我市只有全椒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明光创建已通过技术评估,天长、凤阳、定远正在启动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全市生态乡镇约占40%,生态村不到10%,创建尚未形成浓厚氛围。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快。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发展依然存在,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生态工业的激励政策不多,企业技改升级主动性不强。

  三是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机动车尾气排放有效监管不够,扬尘污染仍较严重;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差距更大;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

  四是城市人居环境有待改善。老城区绿量不足,新城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排污管网不健全,排涝能力较差。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生态立市

  一是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重要战略,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三是制定年度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坚持全域创建,要上下联动,市县、园区、县乡、乡村联创,同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五是加大创建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市创建。

  (二)强化资源优化管理

  一是以争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载体,强化水资源管理。二是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三是以建设绿色生态综合城市试点为载体,强化人居环境管理。

  (三)强化环境治理

  聚力短板,狠抓环境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二是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三是认真落实《xx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xx—20xx年)》,稳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四)强化绿色发展

  一是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划定并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把空间、总量、项目三个“准入关”,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环保准入。二是以整治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低小散重污染企业环境整治转型升级,强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三是用政策引导发展转型。建议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生态+”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五)强化全民共创

  一是建议出台《xx市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实施方案》,推行“绿色行政”,倡导“绿色消费”。二是构建生态文化传播平台,打造生态文化产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观,增强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六)强化督察问责

  一是加强对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重点、难点指标完成情况的跟踪监督,确保按期完成创建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细化考核内容和标准,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对突出环境问题的督查检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责一起。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5

  调查目的及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垃圾处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以便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建美丽家乡。

  调查过程:

  这段时间里,我实地考察过家乡的垃圾处理情况,也去了村委会询问。在与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我得知近几年,县里加大对乡村的经济建设,修建了垃圾处理中心,村委会也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村里的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居民点分散、环保意识差等原因,垃圾问题依然严峻。

  基本情况与分析:

  1、经济发展。在我们的祖辈,乡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可称之为垃圾: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九年过后还能当抹布;剩菜剩饭可以喂猪,猪粪可以肥田,秸秆用来取暖,烧成灰又可以肥田!所以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归于“垃圾”行列的,换言之,垃圾是“富贵病”。

  2、人口增多。除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也使得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这个显而易见,人均增加,人数增加,做一个乘法,自然就增加了总量。但与此同时,配套的服务设施滞后,自然就垃圾成山了。

  3、难以回收。现如今的生活垃圾里,有许多塑料袋、旧衣服、旧玩具,这些相比于废旧金属,都是难于回收利用的物品,特别是塑料袋。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规,但收效甚微。 调查结论及对策:

  对于垃圾问题,社会上有人提倡出台法律法规来限制垃圾量的增长,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就提出: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就是说在大马路上倒垃圾就砍手,可在这种严刑峻法下还是有人随意乱丢,为什么?抓不住嘛,执法成本太高了,所以说我们要疏而不是堵。

  对此我个人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垃圾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垃圾的解决也只能寄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决不能开历史倒车。举个例子,十九世纪人们都在为城市里的马粪发愁,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汽车,问题迎刃而解。另外,快速发展的经济会带动一整套垃圾处理产业链,西方的“垃圾经济学”已经初露峥嵘。

  2、利用经济杠杆。期待科技进步来消灭垃圾有点遥不可及,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比如,给垃圾处理企业以补贴,或者干脆以垃圾的产生多少来决定税率,带动大工业转型发展。

  3、加大便民投入。现在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落后,政府可以加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比如我们村沼气的推广就很有成效,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结语:

  人类一直厌恶垃圾给他们带来的烦恼,但如若没有垃圾,则意味着人类世界已经停止了运动。人类与垃圾彼此对立却又密不可分,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么,当无法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从垃圾制造者变为垃圾管理者、垃圾再利用者——这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的持续不断的挑战。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努力将永靖县建设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根据我县开展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求,4月1日至30日,永靖县西部大开发办公室集中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人员先后深入到部分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生态文明项目建设点,就永靖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北,是国家扶贫开发和“三西”建设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移民重点安置县,1986年正式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50个村(居),总人口20.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3万人,农业人口16.07万人。总耕地35万亩,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县内地理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存在两个极端;全省最好的地方在永靖,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镇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土地肥沃,是发展旅游业和高效农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最差的地方也在永靖,地处东西山区的11个乡镇苦甲陇上,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永靖县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林草植被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移民工作等综合措施,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

  一是加快推进了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了2011、2012年草原补奖、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秸秆饲料化利用等重点工作任务。截止目前,全县已落实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42.89万亩,共确定禁牧草原面积102.87万亩,设立基本草原保护区标识牌20个。2011年,草原补奖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共计资金649.096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永靖县的草原生态状况。二是实施了以县城南山绿化为主的生态造林工程,南山绿化总规划面积3.2万亩(一期计划在阴山完成2.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1万亩,花椒经济林0.3万亩;二期工程计划阳山完成0.8万亩),总投资2.2亿元,涉及刘家峡、岘塬、三塬3个乡镇。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二期已完成整地工程和架设上水管网,高标准完成了水平台整地工程,并投资3520万元完成造林2.4万亩。三是完成投资1945万元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投资991万元的红岘子、黑方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3.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30亩,川塬区农田灌溉条件极大改善。投资1.5亿元的大盐沟生态绿化综合开发项目,县城周边环境正在得到优化。投资1780万元实施了黑方台灾害治理四期工程和二房台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滑坡险情得到有效治理。

  (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是严格监管,确保污染企业达标排放。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切实加大了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关,在审批中坚持做到了四个不审批,即: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不予审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审批,永靖县环境容量不能承载的项目不予审批,黄河三峡湿地内除环保型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项目以外的所有项目不予审批。严格落实重点污染源每周1次、一般污染源2周1次的'现场检查,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监督检查,严防排污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二是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污染减排能力。自2007年以来,先后投资6000万元左右,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刘家峡水库污染综合治理、20家铁合金企业除尘设备升级改造、6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项目和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永靖县污染减排能力。三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淘汰“两高”落后产能企业步伐。紧紧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先后淘汰关停县城周边和景区内污染企业5家,淘汰拆除落后产能生产线16条,争取落实国家补贴资金1300万元,经过以上努力,每年永靖县的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州上下达的指标以内。县城周边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

  (三)城乡环境极大改善。

  一是集中力量加快古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古城新区道路、给排水、供暖、供气等市政设施全面完成,同时动工建设投资3.3亿元的川北后山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程,完成大庄道路改造、川南临夏路口排水、假日花城至嘉龙小区河堤治理工程,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川塬区每个乡镇确定1—2个村实施以村社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巷道水泥化、民居砖混化、村庄园林化、环境整洁化”的目标,并投资5016万元新修改造农村道路42条、96.7公里,推广普及农村新型能源,完成沼气池1022座,完成“三改”612户,目前全县37.9%的农户用上了清洁的沼气。此外,投资1000多万元,对盐锅峡、陈井、三塬、杨塔、王台、川城等集镇、市场等进行了改扩建,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改观。

  (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动工建设投资9723万元的三马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县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68座,新增蔬菜面积2200亩,建成“高原夏菜”示范面积6500亩,2000吨蔬菜保鲜库1座,发展核桃、红枣、花椒、苹果经济林1.2万亩。新修改造暖棚圈舍3150座,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养殖场14家,新发展网箱养鱼6亩、池塘养鱼100亩,水产品供应量达到2200吨。东西山区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和百合种植,普及推广“六个一”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补助资金1400多万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2.9万亩、脱毒马铃薯16.65万亩,新增百合3000亩,发放揉丝打捆机30台(套),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xx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山东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8

  xx市户籍人口数xx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xxx个行政村。自xxxx年开始,随着xx生态省和xx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xx%和xx%;市级生态村xx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xx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xx将于xxx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xx%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xx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

  (三)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各地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经费由各级政府投资,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xxx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四)加强环境宣教,实施寓教于乐。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必须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在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赣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进程,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四个赣县”,全县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进赣县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同时,赣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与经济融合,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要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振兴发展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优化生态环境,围绕加快创建省级生态县,大力推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森林城乡”工作,积极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拥有获省“先进湿地公园”称号的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马口森林公园、赣南“小庐山”——宝莲山等优质生态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8%;全县地表水资源量为20.88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量分别为4910立方米和5153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全省前列,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资金扶持。近年来,赣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前提;四是组织保障。近年来,赣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与农业融合,坚持生态为重的理念,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区三园”,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成美丽宜居赣县”,实现永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县经济的结构性等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为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较肤浅。由于农村经济滞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而还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生态开发开放较单一。生态开发开放程度比较粗浅,生态价值既没有在开发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没有在开放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重视不高、执行不力,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

  二、对策建议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我省在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主要污染物减少排放要求。从县情看,赣县着力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着大项目、大企业日益增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对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和淘汰落实产能的要求日益紧迫,而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了。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赣县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突出重点,巩固成果。

  一是在领导决策层面。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推行工业项目立项和审批工作联审联批制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落地;二是在工作方法层面。第一,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宣传。组织文艺骨干创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结合送戏下乡等活动,开展生态文化进基层、农村和企业的活动;第二,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乡村环境卫生督查力度;扎实开展“和谐秀美乡村”创建工作。将“和谐秀美乡村”创建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扎实推进79个省市县共建点和44个市县共建点,重点抓好村庄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工程、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等工作,加快推进茅店江口吉埠南塘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新村、生态文明新村、文明和谐社区,最大程度地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三是在工作落实层面。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研究出台《关于赣县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考核办法》等可行性文件,使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领导有力、分工明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强化统筹协调。编制《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使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三要狠抓工作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赣县县直机关、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同时,建议赣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考核、奖励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以奖代补;四要强化法治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协调机制,强化环保、林业等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能力。

  (三)注重结合,扩大效应。

  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副业经济有机结合,如家畜粪便转化沼气利用,树木栽种发展林下经济,河塘清淤发展养殖业等等,让农副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共同发展;二是把加大投入与长效治理结合起来。根据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加,不断加大生态资金投入。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严格落实处罚整治措施。并将环保考核与政府考核、企业贷款资质评定等事项挂钩,促使部门和企业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保护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生态板块结合起来。打造生态板块,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全力打造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步加快桃江、大湖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坚持生态为重,建设生态家园,为我县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县,着力建设绿色家园、生态赣县贡献力量。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10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省市区各级政府都把生态环保工作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加以落实。为促进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创新型和谐社会示范区建设步伐,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一次专题审议。根据工作安排,今年4月,由丁乃江副主任带队,城建环保工委牵头,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对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组先后听取了区文明办、建设局、农业局、发改局、各街道等单位的有关工作情况及部分村、部分区人大代表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通过视察等活动实地考察了部分环保生态项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围绕“环境立区”战略,区管委会、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制订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形成了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认识统一,各项责任落实到位的良好工作局面。20**年专门成立了以张耕主任(区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生态区建设的领导,同时设立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建设(环保)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生态区建设的日常具体工作;20**年又专门成立污染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污染减排工作的统筹安排。区政府每年以签订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各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街道、部门,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形成了“层层发动,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区政府及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各级领导对生态环保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为生态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通过《天堂硅谷》等宣传媒体及大型公益广告牌、墙报等宣传专栏,把生态环保理念引入社会各个层次,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二是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工地”等“多绿工程”创建活动和“安静小区”、“环保模范企业”的创建,精心组织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环境警示教育等活动;三是加强环保培训和宣传力度,先后针对生态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创建、 iso14000国家示范区、绿色gdp与循环经济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培训,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三)编制了生态规划系列,完善了我区生态环保工作完善的规划体系。在全面制定《杭州高新区(滨江)生态建设规划》基础上,先后拟定近、中、远三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为我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宏观的、科学超前的规划保障。特别是在各XX市控规、详规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中把生态环保规划作为重要内容,编制了《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沿江景观生态规划》、《水系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规划》和《地下空间规划》等生态环境、景观控制保护规划,完善了路网、河网、给排水网、人防、交通、绿化、电力、燃气等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规划,有效形成了专项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点面结合和生态景观功能的呼应效果。

  (四)加大了生态环保投入,完善了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点、线、面”的网络构架。近年来,区政府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设施的投入。一是加强污水管网系统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区域截污纳管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先后建成雨水管网230公里,污水管网 145公里,污水提升泵5座,日处理10万吨污水预处理厂1座,先后集中精力对高教园区、西兴工业园区、联庄社区、之江社区、中兴社区、浦沿沿江化工企业、农民多层住宅等大型区域进行专项截污纳管整治,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西兴街道七甲闸村、星民村,长河街道傅家峙村、张家村、汤家桥村,浦沿街道浦联村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成日焚烧垃圾600吨绿能发电厂1座,垃圾中转站3 座,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先后投资130万元建成大气自动监测点一个;投资400万元建成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等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完成了 68家重点企业在线监控设施的安装和标准化排污口建设。二是实施“生态工程大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碧水工程”方面,实施了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投资4000余万元顺利完成了电化集团、龙山化工、油脂化工等“三化厂”截污纳管工程;投资1440万元,取缔沿江采沙码头8个,拆除区域内沿钱塘江全部15个排污口;关停水质较差的长河水厂,实行全区统一供水“一张网”,水厂一期工程将于20xx年建成使用;完成新浦河、永久河、建设河、四季河、时代河、铁路河、花园徐直河、槐河、长二河、陈家河、西兴直河等河道的综合整治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今年又计划新开工16条河道综合保护整治。三是加大城市心肺景观功能投入。着力建设了 “一环、六带”的网络状绿地系统,江滨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生态公园、广场绿地及居住片区公园等集中绿地建设基本普及,沿江景观带一期工程建成,白马湖区域保护和建设完成整体规划,古镇老街和民居故居的保护有条不紊地开展,沿路沿河的生态廊道随着城市道路建设和河道整治快速推进。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生态公园12处,累计新增绿地468余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3.4平方米。“蓝天工程”方面,通过创建和巩固烟尘控制区,基本消除了冒黑烟现象。通过开展“禁燃区”工作,保证了我区清洁燃料的使用率达到92%以上。“清静工程”方面,通过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以及有效的整治措施,声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三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完成了杭州都市(精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东江围垦中低产田改造等生态农业项目。申报立项了浦沿街道东冠社区的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杭州之江园林绿化艺术有限公司的优良园林植物种子园、采穗圃基地建设项目和杭州滨江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以“无公害”为重点,积极推广示范群体质量栽培等新技术10多项,推广应用新设施、新设备、新材料20多种,较好地巩固了各类示范点建设成果,同时积极引导组织区内食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全区累计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20个。

  (五)制定了生态环保政策措施,优化和提升了全区产业结构。坚决实施“一优先两严格三一律”政策(即: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严格按照产业导向目录、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功能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引进、对于不符合清洁生产和节约能源的项目一律不批准、对于污染治理难度大的企业一律实行关停并转)和新项目“六个坚决不批”政策(即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坚决不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坚决不批、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项目坚决不批、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坚决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确保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100%。三年来累计否决有污染的招商引资和技改扩建项目100个,从源头上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为我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各项资源的保障。

  近年来,我区的生态和环保工作领导重视,上下齐心,措施扎实,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首批通过了省级生态区基本达标验收;在市政府对15单位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验收中,取得了全市第一名,并在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大会上被授予优胜单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0%;内河水质得到明显提升,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体;区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连续下降,提前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污染减排指标。

【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报告10-17

【经典】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报告12-16

县排水管网建设的调研报告08-04

建设生态文明征文07-29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07-07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02-09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征文06-09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范文08-28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感悟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