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调研报告

时间:2021-01-11 11:08:4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调研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组织做好20xx年“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全面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按照省局要求,我局开展了全市“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调研,分析了当前“三农”气象服务的需求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调研报告范文

  一、“三农”气象服务调研情况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我局制定了调研方案、设计调研表、明确调研内容,与农委、科协等部门联合,通过实地考察、基层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开展气象为农服务调研,了解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近年来,市局根据年度不同工作重点组织各市(区)局先后开展相应调研。20xx年,组织对全市现代农业规模生产单位进行了摸底调研,摸清了全市现代农业生产的布局、生产单位的信息、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需求,建立了信息库。20xx年,市局根据示范基地建设的要求,选取综合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先后建成了等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20xx年,市局根据乡村气象服务建设的要求,组织开展全市乡村气象服务工作的调研活动,并提请市政府印发“两个体系”建设的考核文件,有效推动了全市“两个体系”建设。

  通过系列调研,全市气象部门初步理清了“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思路,对推动全市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发展现状。

  地处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点粮棉、蔬菜和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20xx年市政府把组织实施“5218”工程作为现代高效农业突破的重点,着力打造“五横、两纵、一个中心板块、八大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框架,即重点突破“五横两纵”(沿江线以休闲观光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古高公路线以经济林果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沈马公路线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高兴东公路线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332省道线以高效渔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靖盐线特色畜禽产业带;泰高路、兴泰路高效园艺产业带)、积极打造“一个板块”(以市农业开发区、海陵区、高港区、村及相邻地区为主体的高效农业板块)、全面提升“八大产业链”(优质稻米产业链、专用麦产业链、蔬菜种植加工产业链、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特色渔业产业链、银杏产业链、花卉苗木产业链、旅游休闲农业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一批效益高、品牌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效农业面积已有170多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35%,发展各类形式的生产合作组织1200多个,“一村一品”专业村400多个,发展了7家市级特色农业行业协会,拥有183个无公害农产品、145个绿色食品和40个有机食品、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其中,以无公害大米为主的河横绿色食品基地被联合国环境署认定为“全球环境500佳”,以香葱为代表的脱水蔬菜产量全国第一,泰兴“大佛指”银杏是昆明世博会指定的唯一无公害白果,“红膏”等品牌生态大闸蟹享誉全国。

  (二)“三农”气象服务现状。

  1、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构成。我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人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气象部门的业务技术人员。承担全市日常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目前全市各类专兼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近15人。二是气象信息员。包括由乡镇农技人员、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或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农险信息员等。

  2、农业气象观测设施。加强乡镇气象灾害监测站建设,制定下发《市自动气象站建设方案》(泰气发〔2008〕69号),气象灾害监测站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在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建成多个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和水产养殖气象观测站。全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初步建成。

  3、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按照“八个一”(每个基地都有一名气象信息员、一个气象灾害观测站、一套小气候监测站、一块气象信息显示屏、一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一个气象信息服务终端、一个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栏、一套气象知识丛书)的标准在全市先后建成、兴化管阮、兴化钓鱼、兴化陈堡、兴化泓膏大闸蟹万亩生态养殖基地等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70多个。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矫梅燕副局长和财政部乡村气象服务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4、“三农”气象服务渠道。初步拓展建成包括电话、传真、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电子邮件、市农业气象服务平台、96121、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为农气象服务渠道。建设和整合167块电子显示屏、444个农村预警大喇叭,广播电视媒体建成12个频道23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7个电台21档天气预报广播节目。

  5、农业气象服务材料。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制作发布的农业气象服务材料分为两种,一是定期制作的关键农事时期气象服务专报、中长期预报、气候评价、农气旬月报、主要作物产量趋势预测和生育期气象条件评述等,兴化还开辟了两周一期的《乡村气象》电视专栏。二是根据天气变化不定期制作的重要天气公报、农用天气预报、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乡村气象服务手机短信预警以及为哈密瓜、葡萄、银杏、香芋、芦笋、香椿等种植作物服务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材料等。

  6、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与南信大联合共建“应用气象学院产学研基地”和兴化“实验与就业实习基地”;与南信大联合主持省科技支撑(社会发展)项目“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技术研究”;主持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研究”;加强与兄弟市局的合作,牵头组织实施“省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修订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组织全市业务技术骨干搜集和完成了哈密瓜、葡萄、银杏、香芋、芦笋、香椿等种植作物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加强对小麦赤霉病、水稻纵卷叶螟、水稻褐飞虱等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等级预报的研究,承担的市政府科研项目“重大病虫害预警控制的农业气象模型研究与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7、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力打造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市、各市(区)均成立分管市长为领导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与农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联合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工作的意见》,建立农业气象防灾联合机制。与民政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以及灾害救助体系的意见的通知》,明确部门分工,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救助体系,增强灾害防御和救助能力,指导气象灾害救助,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就充分发挥气象、民政部门优势共同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实行气象信息员和灾害信息员两员合一、加强气象信息员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联合开展灾情调查评估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市政府印发《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得到初步完善。

  8、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活动,组织专家和业务人员到乡村、集镇、农村中小学等通过咨询、讲座、发放传单等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与市科协联合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气象科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给部分气象信息员赠送《中国气象报》和《气象知识》。

  三、“三农”气象服务需求

  现代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和与气象条件依存度高等特点,同时,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是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之一,当前,“三农”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现代农业种植项目是否能在某地顺利实施、现代农业种植品种是否能够在某地保持高品质生长需要事先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气象部门的可行性论证,可以为地方现代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引种以及选种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成功种植。

  (二)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近年来推出的避免或减小现代农业种植风险的险种,它需要制定保单方案、理赔指标以及理赔评估认定。气象部门参与现代农业保险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提供理赔鉴定服务,为参保用户做好生产气象服务,以防为主,避免或减小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现代农业主要气象灾害有雷电、大风、暴雨、冰雹、大雪、强降温、连续高温以及连续低温阴雨寡照等。大面积或成片的连栋钢架大棚在雷雨天气容易遭受雷击事故,对农民生产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当出现大风时,基地大棚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灾难;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产品的品质;冰雹、大雪都会破坏大棚外膜;强降温、连续高温都会致使作物正常生长受挫,甚至出现死亡现象;连续阴雨寡照天气会使作物光合作用不足,出现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如果各生产基地能够提前关注大风、暴雨、冰雹、大雪、强降温、连续高温以及连续低温阴雨寡照等天气的预报或预警,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

  (四)农业关键农事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生产是一种精细化农业生产,其农事活动对气象条件的依赖程度高。在现代农业种植的播种期、育苗期、移栽期、定植期、开花授粉期、果实膨大期、采摘期以及各类田间管理活动等都离不开天气条件。农民可以根据气象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正常的农事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

  (五)农业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气象条件是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原因,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须结合天气条件,因此做好病虫害发生期及发生等级预报、做好防治期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天气预报服务对病虫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六)农业微气候调控研究和服务。设施大棚气象条件通常是要随外界气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为了能够充分把握大棚气象要素的变化,应该首先研究和掌握大棚气象要素随环境变化的规律以及大棚作物生长适宜的气象条件指标。通过研究,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大棚外环境气象条件的变化和天气过程预报预测棚内气象条件的变化,结合作物适宜气象条件和临界条件,建议各生产基地通过人工干预的办法调节设施大棚内的微气候条件,提高种植作物的生长适宜性或者控制作物生长指标,提高设施农业的产量和产品品质。

  (七)农业产品营销气象服务。现代农业产品的储藏、运输、市场确定以及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地或目标市场所在地的气象信息,只有充分掌握和充分利用气象信息才能在储运和销售中赢得主动权,才能有效调节目标市场,也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八)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当前,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弱势群体。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多要素农村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的预警,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体系,避免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建议

  当前,“三农”气象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农村防灾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一)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建立气象信息员考评机制,将基层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纳入综合考评,以适当的物质奖励调动基层气象信息员的积极性,增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全市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不断加大对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重点培养一批有知识、能力强的农业气象技术服务队伍。

  (二)需要进一步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一是大力推广农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建设,利用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及时有效的播报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二是加大广播电视、96121、手机短信等的更新频次,及时发布最新气象信息,为农民群众防灾、避灾、减灾提供保障。

  (三)需要进一步提高为农气象服务针对性。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二是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我市特色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和播种期、育苗期、移栽期、定植期、开花授粉期、果实膨大期、采摘期等不同时期应对各类天气状况的措施,提高广大农民群众避灾减灾的能力;三是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做好病虫害发生期及发生等级预报、做好防治期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天气预报服务。

  (四)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气象知识宣教体系。一是编写符合我市农业特点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和种养业气象服务指导等气象科普教材,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手机短信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二是气象部门应与农技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开展气象知识进农村活动,组织气象和农业专家走入田间地头,讲授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五)需要进一步开发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一是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农业种植项目是否能在顺利实施和保持高品质生长气象条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成功种植;二是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气象部门为参保用户做好生产气象服务,避免或减小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参与现代农业保险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提供理赔鉴定服务;三是农业微气候调控研究和服务。气象部门可以通过研究大棚外环境气象条件的变化和天气过程预报预测棚内气象条件的变化,结合作物适宜气象条件和临界条件,开展气象服务。

  为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能力。

  (一)加强现代化建设,提升“三农”气象服务的能力。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大棚小气候监测、水产养殖气象条件监测以及蔬菜、花卉、苗木的近地层气温和地温观测,丰富观测项目,提高监测能力。运用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等现代化探测手段,综合各类气象信息,强化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提高预报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服务产品开发,提高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突破传统、单一的预报服务模式,围绕现代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深化气象服务内容,开发系列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满足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

  (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灾害区划技术方法的研究;研究设施大棚的小气候规律、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相应的对策,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研究不同种植、养殖品种的农业气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和周年服务方案;研究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支撑。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人才培养,通过对现有农气或业务人员加强培训的办法来补充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人才的缺口;通过引进高级专门人才的办法充实农气人才队伍;加强与高校和农业部门的联合,通过“借智”的办法提高人才队伍的实力;加强科研,通过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提高专门人才的业务技能。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知识讲座或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农业和气象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农业气象工作人员走进基地开展讲座,为种植基地技术人员、农民讲解气象知识;另一方面,请农业专家或基地技术人员分门别类地为相关气象工作人员讲解农业种植的基本知识、不同作物的种植技术以及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和农业两个部门共同走进基地,开展农业气象技术讲座和培训,提高一线农民的知识技能。

  (五)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放大科技示范作用。每个市(区)应选取1—2个起点高、意识强的基地,把这些基地建成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科学种植基地,有效提高种植基地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意识,引导和示范农民了解气象、相信科学、依靠科学。

  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结合,采取融入的方式,融入新农村建设服务点、防灾减灾示范区等的建设,集约化推广建设示范基地,形成长效机制,实现点的经验在面上的放大。

  (六)建立服务网络平台,拓宽气象为农服务渠道。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网络体系。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遇有重大灾害天气时及时通过该平台将预警信号发送到各级领导、农村气象信息员和种植、养殖业主手中;充分发挥农村气象信息员在气象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在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大户和重点镇村布设气象信息预警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及时将气象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村间田头。切实完善气象信息的发布和传输渠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不间断、无缝隙、零距离的气象服务。

  (七)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对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国气象局相关文件的宣传,让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通过组织“两个体系”建设和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县、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地方党委、政府的汇报,提请地方党委、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支持和项目资金配套,强化示范宣传作用;收集农业气象灾情和气象为农服务效益,加强灾情和服务效益的宣传,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农业专项调研报告12-23

寒假志愿服务调研报告范文12-23

服务业调研报告范文06-01

寒假志愿服务活动调研报告范文12-25

我县新农合实施状况调研报告07-29

有关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05-11

发展优势产业促农增收调研报告07-24

服务社会调研报告12-14

纳税服务工作调研报告10-23

干部入企服务调研报告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