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建筑材料调研报告_综合文库网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建筑材料调研报告_综合文库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将“推动建筑工业化”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已势不可挡。北京、湖南、福建等省市已经推出大量政策及制度,推广和扶持建筑产业化的进程。但是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规模小、工业化率低,短期内相比较传统作业,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成本偏高的问题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化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在这个破旧立新、承上启下的紧要关头,万达又该了解什么,做些什么?
引言
宏观来讲,建筑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目前建筑产业化内容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施工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现代化等。市场主流的产品主要有:主体结构的装配式;建筑隔墙复合预制、整体厨卫等。涉及结构的体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以及其他符合产业化标准的结构体系。
从调研结果分析,目前国内建筑产业化的主流是住宅产业化,而住宅产业化的最大工作量则集中在主体结构的装配式设计和施工。
1、建筑产业化的特点及分类
1.1、建筑产业化特点
建筑产业化具有设计简化、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高、施工环境改善、劳动条件改善、资源能源节约、成本节约、建筑效果丰富、抗震性能改善、可持续性提高等特点。推行建筑产业化优点很多,一是节省资源。与传统建造方式比较,建筑产业化可节水60%、节省木材80%、节省其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减少能耗70%。二是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品质。建筑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三是集约增效,利于企业“走出去”。建筑产业化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能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可显著降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也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四是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1.2、建筑产业化分类
从全过程全系统来对建筑产业化进行分类,涉及面会比较广泛,也是产业化进程推广到一定深度后势必逐渐完善的体系,宏观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将大量的构部件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又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
(2)管理的国际化、信息化、产业链集成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比如BIM技术的应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等等,都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3)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但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最终产品绿色化。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国家最新启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也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狭义的建筑产业化,或者说是目前我们可实施的产业化更多的是集中在上文提第一条提到的建筑设计标准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施工作业机械化。
(1)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的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2)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3)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使目前已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的目的。
从专业的角度去划分为两类:
(1)主体结构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轻钢结构等;
(2)建筑装饰类,包括建筑内外隔墙复合预制、整体厨卫等。
从结构体系来区分可以分为四类:
(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等;
(2)钢结构类;
(3)轻钢结构类;
(4)其他符合产业化住宅标准的结构体系。
从预制部品的类别来划分,可以分为六类:
(1)非砌筑类型的建筑内、外墙板;
(2)满足建筑装饰用的制品;
(3)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包括楼梯、叠合楼板、阳台、雨篷等;
(4)预制主体结构构件,包括框架柱、框架梁和次梁、抗震墙板、连梁等;
(5)钢结构和轻钢结构用的构配件;
(6)其他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条件的建筑部品。
2、国内产业化现状
2.1、发展现状
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但在此之前我国曾出现过两次建筑工业化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在构件工厂化、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预制装配式工业厂房、砌块建筑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第二次是六七十年代,我国广泛借鉴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改进标准化设计方法,提高构配件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建筑体系和建材,在施工工艺、建筑能力和建筑速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解决,使得当时生产出的建筑产品(如当时在全国很多地方建造过的预制板房屋)普遍存在产品单调、灵活性差等问题,以至于到今天,有一部分人听到工业化住宅会联想到预制板、预制梁房屋,并与质量差、不安全、造价高等联系起来。这两次建筑工业化浪潮对于提高我国建筑工艺水平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后并没有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真正实现住宅产业化。这虽然与当时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水平落后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以至于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建筑技术都没有实质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1994年国家“九五”科技计划“国家20xx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中系统化地制定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科技工作的框架,从而使住宅产业化在科技和示范工程的层面上得以确定和实施,标志着住房产业化的进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后国家陆续下发了一些政策文件来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比较重要的有:(1)建设部在1996年发布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提出了利用20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实施规划;(2)国务院办公厅在1999年转发了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3)建设部在1999年12月发布了《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对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品和部品,实行了强制淘汰。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相关部品、材料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4)建设部颁布了《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及《住宅性能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等配套文件,在全国范围开始试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引导各地不断提高新建住宅的性能。
但是,多年来,我国推进住宅产业化还大都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或仅在建造技术方面限制发展、强制推行某项建造技术,而没有针对市场投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实施住宅产业化方面的激励、奖励措施和税费政策,从而使得长期以来,在推进住宅产业化方面房地产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了住宅产业化相对滞后,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住宅消费需求。
2.2、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期,建筑产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我国目前建设普遍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非常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使用大量传统陈旧的技术;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的发挥新部件以及新材料的优越性,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并未达到工业化的要求;节电、节水、节能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并未有效的形成和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市场规模有限。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仍是一个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由于规模小、工业化率低,相比较传统作业,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成本增加是必然。如采用现浇作业,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在1200-1500元之间,而购买预制构件进行吊装,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就可能超过4500元。PC率在30%以内,每平方米住宅建筑新增成本在350元左右;而如果超过60%,则每平方米新增成本就超过650元。但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一旦形成规模,成本增幅就会明显下降,并可实现材料部品的循环使用,扩大环保优势。
(2)新型建筑工业化标准滞后。要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其前提是要实现标准化。近年来,有些地方已制订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等,基本涵盖多种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设计、施工、构件等方面。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国家级的统一完整的标准体系,各地相关标准也有待细化,这制约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
(3)新型建筑工业化机制有待完善。建筑工业化在中国已经走过很多年,从试点探索期到工作推进期,再到全面深化期,新建住宅产业化水平整体质与量都有明显提高,新型结构体系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发展。目前各地出台了多项纲领性文件,但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惩罚机制都还不完善,缺乏具体细则,制度层面步伐落后,缺乏有效的推进、监管、激励、约束等机制。
2.3、相关政策
20xx年3月8日,北京市提出《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和宜居的世界城市目标有重要意义。并给出了20xx年住宅产业化项目比例达10%的明确目标。
20xx年3月29日,北京市紧跟着颁布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在办法中明确指出“项目奖励面积总和不超过实施产业化的各单体规划建筑面积之和的3%”。
20xx年7月27日,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建发[20xx]450号)。
20xx年9月28日,北京市颁布了关于印发《北京市产业化住宅部品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京建发[20xx]556号)。
20xx年12月10日,北京市发出关于印发《北京市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项目技术管理要点》的通知。
20xx年12月30日,《北京市产业化住宅部品评审细则(试行)》出台。
20xx年12月30日,北京市发出关于延续执行《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将此办法延续执行至20xx年12月31日。
20xx年8月20日,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京建发〔20xx〕359号)在京发放。
20xx年2月6日,出版了装配式剪力墙住宅产业化技术参考手册(第一版)
20xx年3月18日,北京市颁布了《关于确认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产业化增量成本的通知》,明确给出了产业化增量成本的参考值。
20xx年8月22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在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若干指导意见》,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全国首次提出“装配式装修”的内装工业化要求。
2.4、近期新闻
全国政协于20xx年11月17日下午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座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俞正声说,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协商座谈会,大家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推进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抓好落实。
政策的变化向来牵动着行业发展的神经,特别是对于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建筑产业化来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处长叶明表示,自去年年初国务院转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后,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于建筑产业化的关注和执行力度逐渐提升,近半年尤其明显。5月,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现场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就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全面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正逢其时”。7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紧接着9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中,又将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作出了从“推动”到“大力推动”的指示。
20xx年11月3日,第一届全国建筑与工程结构工业化建造技术交流会召开。
20xx年12月16日,首届“住宅产业化高峰论坛”在苏州吴江成功举办。
相关地方政府及协会组织的论坛较多,其中江浙皖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推行力度相对较强,在此不一一列举。
2.5、相关企业
据调查,仅20xx年建筑工业化新生企业与传统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便已超过20家,主要以建筑商、开发商、重装设备制造商为主。而其中老牌、资深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则加紧了在全国市场的布局。
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是远大住工和北京榆构:总部坐落于湖南长沙的远大住工,在1年时间内,便完成了在华东、华北、华中区域的市场布局,截至20xx年该公司已在全国已拥有11家绿色建筑制造基地;北京榆构则和万科强强联手,同时拥有自己的设计院“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燕通、后鲁、城建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中参与较多,住总也在拥有住宅产业化最多设计量的北京市住宅设计研究院的有利条件下快速发展。
开发商中万科一直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北京已经获取了政策优势并大量建成了成本住宅。远洋地产则另辟蹊径,直接参与了北京市地方规范《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xx的编制工作,从技术的高度上掌握了产业化的先机。上海绿地集团则联合标准院共同研发实施了上海绿地“百年宅”项目,该项目由标准院设计,青岛海尔家居等产业化住宅部品优质供应商共同参与搭建,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SI住宅内装修体系”使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特质,展示了住宅产业化建设中“生产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装配化”的核心理念。
3、设计产业化的工作亮点
建筑产业化的内容介绍了这么多,似乎多集中于生产加工领域,与设计关系不大,而实际则不然。整体设计的信息化、具象化,户型设计的模数化,管线综合等其实都和产业化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设计的改良是实现产业化的前提;另一方面,BIM技术的应用等,也在推动着设计流程自身产业化的发展。
3.1、流程整体化
传统的设计是基于建筑、结构、水、暖、电、弱电等多专业的独立图纸,而且图纸以平面表达为主,缺乏直观的立体效果。各专业之间如果沟通不到位,就会出现专业间图纸不交圈的现象,同时大量的平面表达没有直观感受,很多错误不能够在平面图纸中被轻易发现,传统设计的弊端在日趋复杂的建筑设计中,已经渐渐显现。然而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逐渐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设计一体化,一个实体的三维模型,即使是非专业的人员,也可以很快速的了解设计成果的最终形态和具体构造。
3.2、户型模数化
传统设计多基于现浇剪力墙结构,建筑户型设计时,为了实现面积效用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了模数的重要性,如果设计不做任何修改就实行产业化,势必导致预制件种类繁多,生产效率低下。下图通过设计调整,在整体指标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将户型进行调整,调整后,预制件的种类大幅减少,预制加工的成本可明显降低,实现产业化生产才能成为可能。
3.3、功能模块化
整体卫浴是目前市场上已经可以实现的模块化装修,通过功能的模块化,最终可以实现主体结构与装修设计施工的一体化,在主体结构设计阶段统筹完成室内装修设计。
3.4、结构体系多样化
常用预制结构体系的选择:现体系PC、PCF(叠合剪力墙)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钢框架—支撑结构、钢框架—剪力墙结构。目前国内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224-20xx,《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xx,《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JG18-20xx;《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DBJ43/T XX-20xx;《福建省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等规范,20xx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将《预制混凝土墙板工程技术规程》《装配式整体卫生间应用技术规程》《装配式环筋扣合锚接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轻型模块化钢结构组合房屋技术规程》等列入了国家规范编制计划。多体系的结构做法将逐渐发展成熟,并且进一步得到国家规范的有力保障。
3.5、管线综合化
大新复杂项目的管线综合,一直是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产业化生产,要求所有设备管线必须提前预埋提前加工,传统设计土建先行机电滞后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这也反过来要求设计行业必须进行变革,利用BIM技术,实现多专业一体化设计,从而轻松解决管线综合等问题。
4、产业化推广的成本分析
国家虽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但是受目前产业化比重偏低的影响,整体上采用预制装配还没有经济优势,但是北京市已经率先推出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给出了“奖励面积总和不超过实施产业化的各单体规划建筑面积之和的3%”的利好政策。根据北京市产业化增量成本的参考值436元/m2,如果能够获得3%的面积奖励,再考虑地价抵扣等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房价超过2.7万元每平米即可实现预制装配与传统现浇的经济平衡。就目前北京市的实际房价来看,五环外的房子也已经大量超过3万元每平米,政府的政策鼓励已经有效的达到了刺激产业化进程的作用。
工期的长短实际上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最终成本,因此了解清楚产业化后的施工工期优劣,也是成本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资料收集来判断,前期的设计周期会比传统的设计周期增加2个月左右,产业化在土建施工部分还没有明显的工期优势,但是在后期精装方面因为前期的充分准备,存在1~3个月的工期精简。但是随着产业化技术的日渐成熟,产业化工人的大量出现,土建阶段的施工周期一定可以大幅缩短,实现更高的效率。
随着预制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化的增量成本将大幅降低,当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其成本必将低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最终实现产业化的真正意义。人力成本的逐年增高,也给传统施工方式带来的更多的挑战,而建筑产业化的推广,正好可以大幅减少劳动力数量,有效控制人力成本。同时产业化生产带来的工期节约更是传统现浇结构无法比拟。
5、未来产业化发展趋势
建筑产业化的优势可圈可点,大多数建筑企业也认同产业化将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其中住宅面积约14亿平方米,占70%以上,而我国住宅建造的模式仍属于粗放式,产业化比例不到1%,建筑产业化发展规模极其弱小。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化实践仍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公益性公共建筑为主,以商品住宅为载体的实践项目仍是凤毛麟角。
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将为建筑产业化提供现实动力。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还在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施工,不仅建筑质量、进度、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更带来了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不再,劳动力成本的倒逼、环境和资源的倒逼,终将迫使建筑企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现阶段,如何才能有效推动建筑工业化,除了从政府支持政策层面、管理规范要求层面、增加需求方面去推动,还更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结合国家利好政策的同时,各建筑工业化企业还应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科研技术的提升,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政企合作,共推建筑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材料调研报告_综合文库网】相关文章:
建筑材料调研报告02-18
建筑材料市场调研报告06-20
网购的市场调研报告模板01-27
建筑材料市场调研报告(通用5篇)09-20
大学生网购调研报告10-14
大学生网购的调研报告07-22
县山综合开发调研报告(精选5篇)04-18
关于村综合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11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