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精选11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1
一、xx市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08所,其中:小学168所(含教学点51个),初中40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7所)。20xx-20xx学年度,全市小学师生比1:14.7,其中:城区小学师生比1:18.2,农村小学师生比1:12.7;全市初中师生比1:10.6,其中:城区初中师生比1:15.4,农村初中1:7.3。
(二)发展状况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财政教育投入保持稳定增长。20xx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59438.1万元,比20xx年53060.6万元增长了12%,20xx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878元,比20xx年5886元增长了16.9%。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农村小学585元/生、年,初中785元/生、年;城市小学384元/生、年,初中530元/生、年)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两免一补”范围不断扩大,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同等享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部享有生活补助并及时打卡发放到人。
2.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义务教育校安工程建设于20xx年基本结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校舍,分别进行了加固或拆除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有了切实保障。自20xx年起,我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图书(初中每生20册,小学每生15册)、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中小学实验室设备仪器及中小学教学器材(音乐、体育、美术、卫生、数学、地理)等4个项目,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技术装备。目前,已完成115所中小学装备任务,完成率达73.72%,余下学校将于20xx年底前全部完成。
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多措并举,着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城区相继新建了11所设施优良、功能比较完善的标准化小学,6所初中实施了扩容和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12个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分别建设了集学习、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少年宫”;结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在配齐配足常规教学设备、器材的前提下,努力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设备配置,“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普及率逐步提高,40所中小学更新了计算机教室,37所中小学的教室安装了教学电子“白板”,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
3.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新的标准,重新核定了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努力优化教师结构。20xx年以来,全市在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共招录156名中小学教师,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缺科教师学校倾斜,使中小学开齐课程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鼓励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分别给予每月70元、100元的岗位补贴,坚持教师职务评聘须有农村学校1年以上工作经历,坚持城区补充教师从农村中小学公开选调;扎实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完善了市、乡、校三级培训网络,xx市教师培训基地通过了省级考评验收。仅20xx-20xx学年度,各层次、各类别教师培训达9000人次,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学校结对合作,以强帮弱共同发展。建立了城乡间和跨区域中小学结对合作机制,城乡学校结对合作数量进一步扩大,首批12所义务教育学校与庐阳区相应学校顺利对接。结对学校围绕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学生活动、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帮扶,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称号优秀教师3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0人,骨干教师330人,师德先进个人12人。一支由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优质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4.素质教育质量提升成效明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以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效果明显。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有效开展。仅20xx年,我市中小学在参加省及合肥市举办的各项竞赛中,有近100项获奖。烔炀中学的机器人足球参赛队,荣获省一等奖并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三等奖。人民路小学的书法选手,荣获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二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体育列入中考科目并得到加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成长的新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中招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将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80%分解到全市初中学校,城区3所省级示范高中顺利实行联合招生,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义务教育与先进县区相比,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现有布局不够合理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xx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入住人口日益增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城区学龄人口不断上升。同时,受此影响农村学龄人口下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有布局与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不相适应问题比较突出。
1.主城区公办初中布点不够,容量不足,大班额严重。城区现有公办初中8所,位于主城区6所,城乡结合区2所。近年来,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学人数逐年增加,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增4%,每年增加在校生约700人,其中:初中学校每年增加200人。20xx年,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7564人。从学生分布情况看,主城区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在校生6673人,占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总数88.22%。就其规模容量而言,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初中总规模为108个班,标准容量5400人,而实际在校生已超标准容量1273人,导致各校班学额都在58人以上,均超过了省定50人以下的班额标准,三中和七中甚至存在60人以上的过大班额问题。就主城区初中现有布局来说,城东区域仅有油泵厂学校且为单班规模、办学条件又相对较差,已不能适应该区域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需求。同时,随着城东区域的建设发展,就学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农村小学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由于进城入住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断增加,农村学龄人数逐年减少,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减4.6%,每年减少在校生约1500人(小学800人,初中700人)。农村中小学布局虽然作了不断调整,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依然明显,尤其在小学表现突出。20xx年,全市农村完全小学97所,小学教学点51个,仅完全小学数则占全市完全小学总数82.9%,而农村小学在校生22640人,却只占全市小学在校生总数53.98%。从农村小学学生分布情况看,全市17所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11771人,而另外80所村级完小和51个教学点的在校生只有10721人。据调查,在80所村级完小中,50名学生以下学校有18所;在51个小学教学点中,20名学生以下教学点有35个,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还有24个。这些规模过小的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不仅占有了相当的教育资源,也成了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城乡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近年来,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所小学有11所为新建的标准化小学,8所初中有6所实施了改造工程,具有良好办学条件的中小学已达到了61%。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虽然也得到一定改善,但与省颁办学标准要求,与主城区学校相比,依然落后。据统计,农村现有113所义务教育学校中,55所农村中小学教辅用房不足,须设置的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语音室等没有配齐,其中:38所学校仅有教室和办公室,相应功能室严重缺失;所有学校运动场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运动场仅仅是一块圈地,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运动难以正常开展;38个农村中小学食堂,有27个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未能取得餐饮许可证。
二是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城区仍有1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尤其是油泵厂学校和亚父初中,仅有一幢教学楼,缺乏基本的配套设施。农村大多数村级完小在教学辅助用房、功能室配置,校园道路、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方面也都相对较差,明显落后于中心小学。
(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失衡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结构性不合理。
一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表现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50人,体育教师157人,美术教师93人,信息技术教师19人。从这些教师任教学校看,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学校。农村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难以有效落实。按照部颁课程计划测算,须增配音乐教师73人、体育教师15人、美术教师38人、信息技术教师74人。
二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据统计,全市初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3.5%,而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7.6%。农村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教育规模扩张时吸收的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更新不够、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力较差、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也对教育创新、增强教育活力产生直接影响。
(四)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校园网络连通不足。我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161所中小学,还有37所小学及教学点宽带没有接入,宽带开通率只有80%;再根据省定标准,义务教育6—12班级的学校要配备1—2个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室缺少近90间。
二是计算机数量生机比偏低。目前,我市计算机生机比为15.2:1,师机比为3.9:1,与省定生机比12:1,和师机比1:1标准相比,缺少学生用机1000台,缺少教师用机2730台。
三是信息化设施缺乏。我市现有学校广播系统98套,监控系统54套,对照省定基本标准,校园广播系统缺48套,监控系统缺92套。对于其他语音教室、课堂教学录播系统、电子阅览室、在线课堂教室、校园电视系统、一卡通系统和移动学习终端等选配标准我市基本没有配备,缺口更大。
(五)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缺位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指导、监管缺乏精细。在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按照上级规定动作部署多,创新超前举措少;在教育教学管理建设上,宏观条款要求多,出台细化办法少;在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监管上,以文转文、以会贯彻多,具体检查督促督办少。
二是一些学校办学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淡薄。一些学校校长办学思想模糊,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发展目标,自以为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弱,只求平安无事,不求提高办学质量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教育教学管理粗放,工作缺乏计划性、统筹性,只应付主要科目教学,不能开齐开足全部课程,艺体和实践活动不正常,学生素质教育要求难以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三是少数学校执行办学行为规范不严。少数学校贯彻落实办学行为规范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应有管理制度未建立,已有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学校管理松散,对教师教育教学放任自流,缺少检查、督促、考核等监管机制,违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
(六)校园安全保障比较薄弱
校园安全是教育管理的第一要务,发展教育的同时更要全力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我市校园安全形势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影响校园安全的薄弱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校园安全管理队伍不完善。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涉及面广,范围大,头绪多,任务繁杂。我市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任务主要由学校的政教处、总务处或德育处承担,有的学校涉及到几个部门,管理人员也都是处室负责人兼任,容易造成主次不分,职责不明,多头管理,相互推逶的混乱局面。因此市教育局和各校成立专门的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做好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的保障。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2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亲民政策的体现,是一项惠民工程,《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因此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谈几点思考:
一是切实开展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学习和宣传。
为了使免除城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学杂费这项政策家喻户晓,做好全面的学习和宣传,认真组织中小学校、相关部门开展学习,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与此同时,通过印发传单,召开学生家长会、通过电视、广播等进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板报、专栏等形式,对国家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杂费的政策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有了基本的了解,使这一国家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向教师、学生及家长宣传有关收费方面的政策法规,实行收费项目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通过校务、政务公开,统一使用收费卡等措施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更好地落实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相关部门要制定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以财政局、教育局负责人参加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安排、布置。
三是教育局与各校签定《治理乱收费责任书》,加强治理乱收费工作的组织保障。
为了有效地开展好治理教育系统乱收费工作,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并要求各校都要成立专门的治理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严格制止乱收费,不断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是一项复杂性工程,只有坚持“群防群治,纠建共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四是实行学校收费“收支两条线”,按月上报用款计划。
为加大对收费收支的管理力度,对乡镇、街道管辖的学校取消帐户,实行会计核算,成立财会核算中心,区管学校实行会计统一核算,将收费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外收费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为了保证落实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对免除学杂费资金加强管理,对学校提出明确要求,按月上报用款计划,拨付的资金在使用上要符合预算,要用于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上。
五是加强城市中小学的编制规范经费预算。
对各学校校长及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详细的政策培训、预算编制培训工作。积极协调政府,按要求实施城市中小学的编制规范经费预算,加大学校校长、财务人员开展了政策培训和预算编制培训,积极筹措资金以保障按计划足额拨付到位。对城市各中小学财务管理人员编制经费预算进行培训,并提出明确要求,在保证教师5%培训费、学校取暖费后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本学期支出,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既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基本支出,解决吃饭问题;又要考虑到学校长远发展所需的重点支出,解决建设问题。
六是把好监督关。
通过明查暗访、随机抽查、问卷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掌握各校收费情况,同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代表作监督员,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确保了年度城市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及时拨付到位,杜绝出现截留和挪用的现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3
杨陵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其中初级中学5所(城区1所、农村4所),小学24所(城区3所、农村21所);在校学生12951名,其中初中学生5715(城区1524名、农村4191名)名,小学生7236(城区2484名、农村4752名)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823名,其中农村初中教师356名,农村小学教师467名。
自XX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心指导下,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收效。XX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情况及收效
1、“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全区从“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使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原体制财权与事权分离,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区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打破了乡(镇)界限,使经费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门重复建设,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进一步理顺了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XX年8月,经区委会议研究,撤消了4个乡镇教育组,农村普通小学划归乡镇中心校管理,农村初中由区局直接管理。精简了人员,简化了办事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XX年6月,按照区委安排农村中小学党组织归属区局管理,彻底改变了学校党政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权,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人事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3、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XX、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工作实际调整了中小学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为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学校工作有了较大起色。与此同时,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队伍现状,区局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学校领导干部管理规定、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人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工作常规化,有效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教育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校网点调整工作逐步落实,办学条件得到提高。自XX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村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撤并了杨村乡乔家底小学、李台乡杜家坡小学、五泉镇汤家小学、大寨乡杜寨小学等10所小学,优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资源。新建了杨村乡川口小学、李台乡陈小寨小学、杨村乡中心小学、五泉镇茂陵小学、王上小学等5所学校。抢抓机遇,利用上级项目支持,新建、改建、维修了部分学校教学楼或办公楼;农村中小学全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了18所农村中小学新农村卫生新校园。“两基”工作中,全区共配制课桌凳2200套,价值40万元,购买价值78万元的实验器材,添置30万元的各类图书。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
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上设立了基础教育资金管理专户,教育经费拨付达到了三个增长中的“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教师工资、学校办学经费、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等到了落实。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实行区级预算管理、分期拨付经费、严格审批报帐、审计监督制度,理顺了新机制运行下的上下级财务关系,保证了各项资金按时拨付、合理使用,增强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宣传力度不够、责任不明确。虽然“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三年多,但社会对这种管理体制的形式和职责了解不多,习惯于多年来的老管理模式。乡镇对此认识不够,认为目前学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门的事,与乡镇无关,办学积极性不高,责任不强,缺乏支持、监督和指导。在学校建设、合校后的学校资产处置等问题上常常出现扯皮、推诿等现象,个别学校用地产权不明,存在租用关系等问题,影响了学校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发展。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区本级,而区本级财力不足,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如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的津贴部分不能得到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教育系统稳定。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上划之前乡镇、村对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现在没有了,学校维修、改造给教育部门、学校带来了较大困难。
3、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45岁以上占40%),薄弱学科无专职教师(体、音、美等学科);初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代课现象严重(占34.4%)。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科门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师课业负担过重,工作量大、知识老化等现象,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4、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对滞后。目前,21所农村小学除李台乡永安小学外(99年购置22台微机,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没有微机室,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开设,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艰巨。我区学校多年来因“两基”达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危漏校舍改造和“两基”提高等共举债1666.8万元。近几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经过努力以偿还655.5万元,尚欠债务(含利息)共计1123.9万元。债务化解任务给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稳定和发展。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齐抓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建立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后,乡镇、村对教育的投入相对减弱,学校本身又无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无力投入,影响了教育发展。因此,区政府应积极执行上级相关精神,保证教育政策得到落实,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特别是教育建设资金要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减少浪费,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到位,真正体现“以县为主”,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办好杨凌教育网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学和交流服务。完善教育人事体制改革,加大教师合理流动,整合师资结构,科学配套师资,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充实紧缺教师。强化教师队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和教学的中坚力量。
4、加快农村小学合校并点步伐,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学校网点调整布局,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建立“以县为主”的学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规划的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5、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两政一教”债务化解情况复杂,牵扯面广,欠债年限较长,数额较大,要一次性解决存在一定难度。建议政府成立清欠小组,制定清欠计划,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各部门协调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债务,彻底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绝新的教育债务发生,给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4
一、调研目的
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改革,让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可持续、均衡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们对全镇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的开设、体育艺术群体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器材、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全面分析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采取的促进策略与措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艺术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冷水镇各中小学、教学点
(二)调研方法
1、问卷法:
调查体育艺术教师师资队伍状况;经费投入;未来7年发展规划。
2、访谈法:
与体育、艺术教师、校领导、办事处教研干事及学生面谈。
3、观察法:
看档案资料;看场地、设施设备;看器材
三、调研综述
(一)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成绩
1、开齐开足了课时,严格组织管理
调查发现,全镇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教学管理的依据完全来源于上级下达的指导性文件,各校体育艺术工作由校长亲自负责,下设由主管副校长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各校均开齐开足了体育艺术课时,并把体育艺术活动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了细致认真的安排,并得以落实,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健全。
2、因地制宜落实群体活动,竞技成绩、艺术成果喜人。
全镇各校积极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两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克服场地、器材、经费的限制,因地制宜搞好学生群体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有训练内容、方法,有训练记载,充分调动了义务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以体促智,以体育美,以体育乐的目的。“课外一小时锻炼活动”开展率达100%。
各校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及运动队训练达98%,俱乐部式的体育艺术教学法模式营造了生动、活泼、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各校坚持举办1—2次春季或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月或季体育艺术活动,如“三大球”、“三小球”、广播操、拔河、踢毽子、歌咏比赛、美术作品展等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在参加各级体育、艺术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体育艺术教育设施简陋,但成果喜人。
3、体育艺术教师素质迅速提高,稳定教师队伍
冷水办事处积极响应国家、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争取指标先后组织体育艺术教师到武汉等专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体育艺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建平台,落实体育教师服装等有关待遇,并在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真正提高体育艺术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艺术教师地位不高,编制不足。
调研中发现,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师人均每周上课在14—18节不等,但额外工作量大,按照21世纪课改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1—2年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保证每班每周4节体育课,其它年级3节体育课。目前体育艺术教师编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村小师资严重匮乏,学生只知道上体育课就是玩。
从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看,中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仅占5%,而高级职称为零。从社会舆论看,虽然近年来反复提倡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可实际落实还是远远不够,存在的差距还很大,轻视体、音、美和对体育艺术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多数学校在评先评职时不能够考虑体、音、美学科的特殊性和艰苦性,晋级评优存在偏重文化课教师的现象,体育艺术学科教师评高级职称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部分体育艺术教师被迫转岗或下海,造成体育艺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2、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失修。
冷水镇义务教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财政困难,尤其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学校体育艺术不能很好开展。调研发现,许多学校体育艺术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遇的1%。有的学校每年甚至零投入。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艺术工作不够重视,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等、看、靠的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给予解决。
部分学校体育艺术场地设施建设不够科学,部分设施被占用,体育艺术设施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由于养护不善,大大降低了器材设施的使用寿命,致使器材频繁损坏,甚至报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春、秋、冬多风季节,各校体育场地扬尘现象严重,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
(三)促进体育艺术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1、加强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师资培训。
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体育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体育艺术的开展给体育艺术
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更要有突出的学识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风范,还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知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大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教育部门应把体育艺术教师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方面要抓住“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工作,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我镇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校际相互观察、交流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派出部分兼职体育教师和有兴趣的富余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和函授状大队伍。提倡校际之间教师相互聘任。促使他们更新知识,增进专业教学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使体育艺术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积极性,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2、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严格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中规定的体育经费,努力达到全国平均,在经费的使用上,每年应有大致的固定比例,切实解决有些领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计划但难以落实的问题。
在教育经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艺术经费增加创造了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艺术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迅速改变学校体育艺术遭遇严重短缺的局面。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学校体育艺术场馆设施不被侵占,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卫生、安全、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翠绿的草坪、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运动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成长发展。
3、重视群体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形成。
实现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重视体育艺术课程教学而且还应重视群体活动和兴趣小组的训练等群体教育,坚持每年举办两次田径运动会制度,积极组织“六一”、“五四”、“元旦”及“三八”师生体育、艺术汇演活动。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校的群体活动。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艺术俱乐部,组织多种运动项目的课外训练运动竞赛,并以“体育与艺术”“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的开展体育艺术节等活动。建立群体教育的评估标准,把体育艺术群体活动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艺术认知水平、体育艺术素质、体育艺术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新体系。将体育艺术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课内、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采用教育部门、体育艺术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
4、加大体育艺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
体育艺术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为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艺术的目标,国家教育部把体育课改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我国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面临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体育艺术课程必须加大改革和建设的力度,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修订体育艺术课程计划,使体育艺术教学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弹性化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艺术实践能力和体育艺术素养,使学生的终生体育艺术思想形成和发展。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间互动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体育艺术教学环境。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5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4月15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察看等方式,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全县共有8所中小学,1个教学点,在校学生3869人,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所。现有教职工397人,其中高级职称95人,占比24%;本科教师315人,占比79.3%;专任教师390人,乡村学校教师共181人。全县共有13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1262人,教职工65人,其中在编教师4人,服务岗位教师61人。
近年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等8项指标均高于省定标准,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国家标准。xx年以州级94分,省级91分,国家9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州级、省级、国家级评估验收。
(一)政府重教落实责任。一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员会,对xx—xx年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了详细部署。二是全力营造宣传氛围。通过标语、展板、媒体、电视台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宣传工作,努力做到“报纸有文字、电视有图像、网络有专栏、校园有形象”,全力营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良好氛围。三是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近年来,在中央、省州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五年来,教育财政累计投入6.89亿元,近3年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和教职工人均工资均保持逐年增长。
(二)软硬设施日臻完善。一是着眼布局调整。将部分规模较小、教学效率低、生源少的薄弱学校及教学点进行撤并,将15所中小学整合为8所,并配备校车3辆,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使教育布局更加合理、优化。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3亿元,先后实施教育建设项目35个,侧重于乡村学校教学用房、功能用房、运动场地、附属设施、信息设备等建设,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校舍总面积达到3xx18平方米。自xx年全面启动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以来,基本建设总投资2499万元,设备购置总投资680万元,受益学校9所。三是改善办学环境。目前,乡村学校均有塑胶跑道,各校都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实现了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城镇之别、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就近免试入学,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乡村校园正在逐步形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迈上新台阶。
(三)教师队伍稳步发展。一是破解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重点倾向于乡村学校教师,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xx年以来共招聘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64人,政府购买学前教师岗位80个,缓解了教师紧缺矛盾和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二是稳步提高基层乡镇教师待遇。自xx年起,对县第五中学教师每月发放15元的高海拔地区折算工龄补贴;xx年起,对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每人每月发放300-400元乡镇工作岗位津贴;为引导教师向边远学校流动,xx年起分类别每人每月发放320-600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有效稳定了基层教师队伍。三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制定了对校长、教师的统筹管理,每年按比例对校长和教师进行一定数量的交流,建立和完善各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截止目前,对全县84名中小学教师和27名书记、专职副书记、校长、副校长进行校际交流或调整职务。
(四)教师素质明显提高。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交流力度。通过“名师工作室”项目,培养了一批省、州、县级骨干教师、名校校长、名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支教送教、说课比赛、同课异构、技能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了全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通过跟岗研训、名师送教、课堂诊断、帮扶支教等活动,助推我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二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全面改薄”项目,逐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组织全县4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班,实现互联网、信息设备、人员培训和信息技术课程“全覆盖”。三是强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组织师生参加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赛、全省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说课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学生电脑作品制作等竞赛活动,先后获得23项省、州级奖项。
(五)惠民政策深得人心。一是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深入分析残疾儿童未入学原因和教育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探索“送教上门”教育方式,认真做好残疾儿童少年教学工作。目前,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33人,其中在校就读12人,送教上门18人,3人长期不在xx居住。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积极实施“两免一补”、普通高中生国家助学金、寄宿制生活补助、三江源地区“3+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落实教育惠民,深入开展学生“奖、助、补、贷”工作,认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三是切实关爱留守儿童。为全县449名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开展“1+1+3+n”活动,即:一次亲情沟通、过一次生日、3次家访、n次学习和心理辅导,有效形成了家、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六)控辍保学持续加力。一是创新机制,健全组织。县政府多次召开控辍保学专题会议,成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签订各级《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二是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各镇、村对本辖区控辍保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将其纳入对镇领导、驻村干部和行政村的年终工作考核;教育部门全面负责控辍保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其作为教育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并作为考核校长的重要指标。三是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各镇、各学校对辍学生进行动员劝返,并制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补偿教育的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已劝返或接受补偿教育164名。
(七)办学特色日渐凸显。一是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如,县第一中学“流动书屋”在方便学生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第二中学积极实行“双语”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县蒙古族中学立足底蕴丰富的德都蒙古文化,开设了“孟赫簇茹雅”诗歌朗诵、马头琴、蒙古象棋等项目实践课和兴趣小组。县实验小学创建了“机器人、兴趣小组”两大特色教育品牌,机器人教学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第四中学、新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使家校联系更加密切,扩大了学校爱心教育的内涵。二是教育科研蔚然成风。近年来,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教研课题研究、教研论文发表、教研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以教带研、以研促教观念深入人心。
二、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全县总体超编58人,在整体超编的情况下,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紧缺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34人;全县45岁以上教师177人,占全县教师的45%,35岁以下教师89人,仅占全县教师的xx%,教师梯队断层、教师老龄化会严重制约未来5—10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教学张力不强、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农村及城镇学校师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校长的工资、待遇与普通教师一样,但担负的责任重大,却没有任何奖励酬金;教师的激励、奖励机制不完善,只注重精神奖励,缺乏对优秀教师及中、高考进行物质奖励的依据。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存在职业倦怠、出勤不出力、敷衍应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全县教育系统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共计149人。按照目前全县教育工作现状,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求,还需84名后勤和保教人员。
(四)xx年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已通过州、省、国家级评估验收。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提升办学规模”的基本原则,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但由于受自然、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影响,农牧区家长文化程度低、重教意识淡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控辍保学工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学生转学、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营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县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教育职能的首要任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每一位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为宗旨,突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抓好校长队伍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点。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公平、均衡、优质的发展道路,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县人民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二)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需求。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责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的各项规定,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及时拨付到位,按照规定管好、用好教育费附加,防止出现挪用、挤占、抵顶、截留义务教育经费现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按照学校后勤人员配备标准,解决学校安保、宿管、食堂后勤等人员的经费问题。
(三)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增强广大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意识,使“控辍保学”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控辍保学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控辍保学规章制度、落实报告制度、强化责任约谈、严格学籍管理。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实施劝返复学工程,全面落实镇、村社和学校控辍保学“双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监测机制,重点预测未来一个时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坚持实施人才强县、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发展专题研讨会,共同研究全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和宝贵经验,同发展共进步。健全城区学校对口帮扶农牧区学校长效机制,开展走教、多媒体、网班形式,努力解决全县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师引进招录机制,改善教师资源的配置,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推行校长交流任职机制,促进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化,促进学校管理专业化。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实施教师心理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加强城镇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帮助和联系,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实现管理人才和教育队伍的均衡配置。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在新常态下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6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县城和区域中心集镇。农村学校特别是部分边远山区学校、村校办学规模进一步萎缩,农村学生就读需求、师资需求与校舍配置相对失衡。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舍资源利用、学生就读需求、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按照县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安排,10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沭全牵头,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县教委负责人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沙市、上坝、双龙、双土、故陵、新津、宝坪、清水、盘龙、巴阳等10个乡镇近30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状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16所,其中,公办学校126所,含普通高中8所(市重点高中5所),职业学校2所,单设初中28所(原县管初中12所),九年制学校5所,小学80所,特教学校1所,独立幼儿园2所;民办67所,含中小学6所,幼儿园61所;村校123所。乡镇中小学附设幼儿园84个。
xx年,在校学生167852人,其中初中39146人,小学69059人。在职教职工9853人,其中初中3115人,小学4972人(其中村校380人),特教学校34人。全县校舍建筑面积1831851.91平方米,生均11.53平方米。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情况。全县现有农村初中24所,农村小学71所,九年制学校5所,村校123所。初中27052人,小学49xx1人。学生人数在2000人以上的农村小学有6所,100人以下的中心小学有4所(盐渠小学、新建小学、梅峰小学、富家小学)、初中1所(九龙初中)。学生在100人以上的村校有10所,10人至20人的村校24所,10人以下的村校40所(其中仅有1人的村校7所)。
(三)城乡人口变化情况。一是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根据统计局统计数据,全县农村人口xx年981703人,xx年980544人,xx年980369人;二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县城和区域中心集镇,城镇人口逐年递增。全县城镇人口xx年362866人,xx年370178人,xx年377240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愿望不断增强,村校教育资源处于相对劣势。
二、主要成绩
近年来,全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扶贫工程,紧紧围绕打造重庆市教育强县目标,凝心聚力,奋力前行,推动xx教育不断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效。
(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争取中央、市级资金24亿元。投入建设资金6.5亿元,新建小学2所、幼儿园11所,改扩建学校93所。投入15284万元,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85所;多方筹集资金化解教育债务,债务总额从5.4亿元下降到1.1亿元,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投入资金6239万元,新建多媒体及“班班通”教室2518间、计算机教室60间、“六大功能室”666间、实验室184间、图书室119间、村校综合室38间,新建“村校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114个,为全县中小学购买了教育资源库。主动作为有效处置村校闲置资产。一是保留备用。为保障农民子女就近入学,以备必要时恢复办学使用,保留了11所闲置学校校舍,建筑面积6204平方米。二是盘活利用。除留作保留办学外,其余382所农村教育闲置资产(建筑面积153450平方米)由县人民政府整体划转给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通过签订相关权益转让协议,将农村教育闲置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益让渡给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
(二)教育质量持续攀升。始终把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全面落实“减负提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优化常规管理,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年表彰奖励教育质量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比例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94.3%。义务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普及,为全县高中教学质量步入全市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近5年,全县高考总上线4.4万人、本科上线2.2万人、重本上线6574人,有18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xx年,全县高考总上线9790人,上线率96%;本科上线5506人,上线率53.99%;重本上线1xx7人,上线率18.51%,有5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三)文明礼仪教育影响全国。坚持把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以《中小学文明礼仪公约》为主要内容,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构建了文明礼仪教育“四进”工作机制,推动了讲文明、懂礼仪的xx学生品牌形成,助推了中国礼仪之乡建设。先后承办了全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高层论坛、重庆市文明礼仪进校园推进会,助推了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和配套教材的编写。文明礼仪教育已经成为xx教育的一张名片。
(四)特色教育有为有位。坚持以体育、艺术、科技三大教育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26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之一,被重庆市确定为市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新津小学等1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口中学等6所学校创建为市级艺体、科技特色学校。沙沱初中2006级学生刘灏勇夺仁川亚运会94公斤级举重冠军。云硐初中跳绳队获得亚洲跳绳锦标赛亚军和季军。养鹿初中学生钟祎帆参加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所在小提琴演奏6人团队获得重奏合奏组金奖。东山初中学生肖波获xx年首届全球葫芦丝巴乌网络大赛一等奖。学生舞蹈连年荣获全国金奖,xx年云中学生舞蹈获全国特等奖(全国仅10个)。盛堡初中被命名为“全国跳绳大课间示范学校”。民德小学学生欧阳梦屿获得全国宋庆龄少儿发明奖金奖。我县成为全市艺体、科技教育获奖大户,特色教育可圈可点。
(五)队伍建设显著加强。从xx年起,连续5年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2529人。目前,全县在职教职工9853人,35岁及以下教师占45.7%,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54.2%,基本解决了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老化等问题。构建了国家级培训做示范、市级培训推重点、县级培训抓全员、校本培训重教研的“金字塔”师资全员全能培训体系,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及国家级培训6000人次。全县现有特级教师12人,市级名师2人、骨干教师117人,县级名师36人、学科带头人41人、骨干教师1528人。坚持奖优罚劣的用人导向,促进干部有序交流,鼓励干部干事创业。xx年来,全县交流学校领导干部37人,提拔重用23人,免职16人。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每年评选表彰“五个十佳”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xx年开始,按五类标准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中心校教师最高月补助700元、最低200元,村校教师最高月补助1000元、最低350元;xx年开始,农村学校教师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每人每月300元,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目前,学校班子团结、务实,有干劲;教师敬业、乐教,有朝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布点需要局部调整。村校布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划。部分村校因生源流失导致校舍、设备设施比较富余,造成了学校资产闲置和浪费。同时,由于农村少数贫困家庭短时间无力将适龄儿童送进区域中心集镇就读。如上坪小学复垭村校1个教师教8名留守儿童,由于路途遥远、群众需要等原因,村校仍需要保留;文龙小学六合村校因“9.1”洪灾导致校舍损毁,22名学生和3名教师撤并到中心校,但六合村校距离中心校较远,辐射人口2500多人,群众强烈要求恢复。
(二)办学条件需要继续改善。部分学校配套功能不完善。一是个别学校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如无量小学曾因水质不达标被罚款;二是教师周转房总量不足,如故陵初中少数教师没有配套周转房住;三是寄宿制学校洗澡室、厕所需要改造完善,如上坝小学等;四是学校资源多寡不均,如宝坪小学占地面积不足,宝坪初中闲置土地和房子较多;五是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缺少编制;六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点多面广,教师每天参与学生营养午餐分餐、陪餐等相关工作,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三)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一是教师总量不足。全县编制数为10395个,在编在岗教师9853人,下差542人(不包括幼儿教师,学校附属幼儿园教师没有核编)。二是教师性别比例失衡。近5年新招教师中女教师多达70%以上,部分学校年轻教师性别比例相差过大,大龄未成家女教师过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身心健康。三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艺体教师缺乏,尤其是村校,存在设备设施无教师使用、不会使用等困难。四是新入职教师稳定性不够。受地域环境和个人价值取向等约束或影响,新入职教师辞职频繁(每年均有30至50名辞职或辞聘)。
(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引起社会共同关注。据调查,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基本在70%以上,如双土九年制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0%以上。父母远离,学生家庭教育中父辈教育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隔代教育代替,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很大“盲区”,导致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性格偏差、意外伤害等方面的问题日趋突出。同时,家长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全部推向学校和教师,但学校和教师无力承担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角色,这迫切需要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注。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建立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有序交流的长效机制。组织“xx名师”等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城区学校教师深入对口农村学校开展课改研讨等结对帮扶活动;选派城区或城周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鼓励中心校教师轮流到村校支教,艺体教师到村校走教。探索小型中心校不撤建制,不设行政班子,由区域中心校委派副校长负责管理,减少管理成本。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对学校进行科学分类、分组管理,确保公平、公正。
(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继续办好不能撤并的村校;对于需要撤并或恢复的学校,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听证会,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利用高山、边远地区移民搬迁等政策,解决边远特困家庭学生到中心校就读问题,促进合理撤并微型村校;做好需要扩容的大型学校规划建设(如江口二校、南溪二校等)。二是针对性投入。尊重村校现实需要,以维修改造为主;加大中心校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增强中心校办学功能。
(三)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结构。结合我县农村学校教育实际,村校和小型中心校适宜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标准灵活、科学地核定学校的教师编制。调整和避免学校教师资源过剩和不足的现象。教师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应引起省部级人力社保部门的高度关注,制定政策,切实解决。增核幼教编制,解决幼教师资紧缺问题。
(四)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议人力社保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在补充农村教师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引进本土人才。如有条件地培养本地的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落实《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2003年9月26日市人大常务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渝府发〔xx〕28号)的政策要求:职工继续教育经费的比例不得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区县财政按照不低于本地区教师工资待遇总额(含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1.5%预算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周边万州等区县已基本落实),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
(五)做好政策顶层设计,破解留守儿童管理难题。呼吁上级人大出台相关法规或实施条例,如规定留守儿童父母至少留一人在其身边监护。相关部门积极联动配合,如党委、政府包括镇、村要以强制性措施进行干预,尽量让每个孩子有一人(父母之中)监护。明确学校、乡镇、社区、村级以及县妇联、文明办、团委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如每学期由地方政府牵头,学校具体承办,开展不少于1次的家长学校培训活动。
(六)开展教师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坚持立德树人方针,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落实师德师风考核、通报和公示制度,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议县委、县政府继续把教育定位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扶贫工程;县财政、人事、发改、编制、公安、食品药监、移民等部门主动为教育发展献计出力;县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水利、扶贫、招商等部门积极配合,尽力为教育发展开绿灯;县教委要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在落实现有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幅度,在评职晋级、评优选好、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等方面进一步给予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各乡镇(街道)每年开展教师节表彰慰问活动,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7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为了解我市义务教育和特色教育现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的情况,市政协组织部分xx州、xx市政协委员于8月31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中学7所,小学8所,幼儿园3所,电大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专1所,乡办小学1所,私立学校4所,企业办和民办幼儿园23所,并承担了“xx区内初中班”的办班任务。
截至20xx年3月,市属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1139人(其中小学10818人,初中6237人,高中4084人)。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巩固率小学为100%、初中为99.57%,初中毕业率91.94%,高中阶段普及率87.04%。20xx年市属学校普通高考汉语学校上线率91.5%,民语言学校78.6%。我市教育系统在职教职工总数为1456人,其中:专任教师1021人,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9.6%、初中98.4%、高中69.1%,任职达标率100%。
我市教育部门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化常规教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市属15所中小学校德育达标评估均通过验收;三是新课改实验工作取得的成果较去年又有新的提高;四是加强了学籍管理,完善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五是启动了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工作。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高级中学扩建工程、区内初中班二期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套工程、一小教学楼及配套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已竣工交付使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展得到了加强,建成了相关校园网,我市教育教学基础资源平台已初步形成。
教育部门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资金安排、设备购置、师资调整等方面对市区边远薄弱学校予以倾斜和照顾,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近三年来,共为四中、二小、五小、七小等学校拔付45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
教育系统纠风工作逐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和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及贫困生“两免”规定得到严格执行,目前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去借读费75万余元。现有87名中小学代课教师解决了编制、待遇问题,其余人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我市各中小学校从20xx年开始相继开展争创特色学校工作。部分中学开办了英语特色班并聘请外藉教师授课。各中小学开展了英语、文化、艺术、体育和科普等多种活动,如举办“英语角”、“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校园体育节”和“少年军校”等,组织铜管乐队、合唱团、舞蹈队、科技活动小组、航模小组和机器人兴趣小组等,市一小、三小、四小和六小还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设了电子琴班。
二、存在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在贯彻义务教育法中,至今仍有一些做法还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有待逐步纠正,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学校普遍分设“重点班”、“特色班”(变相重点班),并采取各种名目的考试的方式作为对初中生、小学生在分班时的选拔手段,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2、区内初中班建设资金投入问题。根据自治区计划,建设资金来源:①自治区投入为2800万元;②州、市财政应投入2520万元,合计为5320万元。目前,区财政资金到位2500万元、州财政资金到位250万元、市财政资金到位500万元,未到位资金为2070万元。
3、市五中、五小两所学校扩建预留用地问题尚未落实。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教育部门从20xx年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由于各项改革政策未能落实到位,造成改革步伐缓慢。
5、天北新区办学问题。根据伊州党发[20xx]34号《关于对建设xx天北新区若干问题的批复》的文件精神,“天北新区产业结构应定位为房地产开发、建筑业、市场、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为主”。天北新区自成立以来,由于大规模开发住宅小区,人口数量在近几年剧增,而对于涉及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政策规定没有及时得到落实,至今未建设学校来承担办学义务,造成大量学生涌入市区各校,加大了我市财政压力,教育设施、教师配备不堪重负。
三、几点建议
1、在全市继续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特别应组织各中、小学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的“6.12”会议和“8.28”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贯彻《义务教育法》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规范办学行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全面清理、纠正。严禁初中、小学举办各种收费补习班、特色班或重点班。对已开办的名义上的特色班和变相的重点班应依法及时纠正,切实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中、小学生能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办好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市委、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我市教育系统办学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3、建议市委、市政府协调自治区、自治州两级财政,对区内初中班建设资金给予及时核拨。并对我市五中和五小两所待扩建学校的教育预留用地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时予以考虑。
4、加大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实行经费总包干、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和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5、建议市委、市政府与农七师协调,认真落实伊州党发[20xx]34号文件精神,按文件要求在天北新区新建中、小学校,改变目前市区学校布局不合理而造成教育资源紧张、生源过于集中的现状,逐步改善我市教育教学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8
一、全市贯彻法律法规和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市普通教育中小学2180所,其中小学1860所;普通中学320所(初中269所,完全中学19所,高中19所,九年一贯制13所)。全市中小学教职工4.29万人,普通教育学校在校生601029人。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在依法履行职责,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政府重视发展教育。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纳入日程。把推动教育加快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二是落实责任。将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管理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兑现奖惩,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三是强化宣传。将《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纳入全市“xx”普法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并组织干部、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和辅导,推动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据调查问卷显示,义务教育法在教师学生中的知晓率达到97.25%,在社会的普及率达89%。
(二)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各级政府突出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努力克服财政困难,依法保障财政对教育的优先投入,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长,每年安排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35%左右。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每年投入都在1亿元以上,《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共改造农村中小学校590多所,改造危房面积近48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d级危房。今年全市完成了3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全市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真执行相关规定,以实施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强化教师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整体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教力度不断加大。市教育局针对近年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大班额、教师乱办班补课、学生负担重、择校择班等热点问题,认真制订并切实执行了《关于治理初中学校大班额工作的决定》、《阳光分班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集中开展了“三乱”和“三出校园”专项整顿行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了细化落实,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反响良好。为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还协调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食品卫生、文化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了集中排查和重点整治,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二、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控辍保学工作不容乐观
全市《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还存在死角死面,调查中发现,平均还有16.49%的应知人群对《义务教育法》还不知道或不了解。部分干部对有关政策还理解得不深不透;个别家长受读书无用论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认识不够,依法送读意识不强;另外,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由于教育教学方法不活、针对性不强及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原因,产生了一批学困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全社会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城乡校际差距明显,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
由于经济状况和教育基础不同,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够均衡。农村和薄弱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电化教学设备、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仍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图书资料陈旧短缺,优质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择校入学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有些农村和薄弱学校生源流失,资源闲置浪费,城里学校人满为患。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9
为推进我市九年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市政协统一安排,自7月下旬开始,市政协社会发展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在朱朝林副主席的带领下,县、市、区政协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市直有关单位、市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区、乡镇办事处,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分类座谈等方式,对义务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详细了解。在调研期间,深入21个乡镇办事处,实地察看了70所中小学校,召开市直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类型的座谈会36场次,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89所,其中小学200所,在校生113612人,教师在岗在编7218人,在岗非在编224人,行管人员在岗在编464人,在岗非在编307人;初中89所,在校生85943人,教师在岗在编6966人,在岗非在编130人,行管人员在岗在编583人,在岗非在编35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私立中小学1所。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100%,初中生入学率98.7%,辍学率1.3%。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普九”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市义务教育在调整中得到较快发展。
义务教育深入人心。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把义务教育工作作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义务教育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市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
教育投入力度加大。自2007年春季开始,我市按照“明确各级职责、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强化了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中的重要责任,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我市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近年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杂费和教科书费;扩大和提高了贫困学生生活费的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已初步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防流控辍多措并举。为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我市采取“整体联动依法促学,责任促动走访劝学,爱心推动捐资助学、丰富校园生活善教乐学”等多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厌学、辍学行为的发生,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近年来,我市小学阶段掇学率为0,初中阶段控制在3%以内,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受到国家、省、市“普九”检查组的好评。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按照“小学就近集中,初中镇上集中”的原则,统筹规划,适时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使小学向总支集中,调整减少村级小学600多所,“普九”债务得到有效化解和锁定。调整布局和寄宿制学校的增加,使办学条件改善面临资金投入的压力。为弥补我市财力的不足,2007年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共计6248万元,用来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等一批重点工程,使我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市实施了272所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建设,改造校舍231305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25154平方米。XX区和XX市实施了21所学校的改厕、改灶和新建沼气池项目。目前学校的状况是,城区好于乡镇,乡镇好于总支,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好于边远山区,初中好于小学。我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较前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2005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共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其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1500万元。全市建立光盘播放点53个,建卫星接收站310个,建计算机网络教室73个,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我市农村学校达到100%。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15所学校申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11所学校通过验收,有10所学校实现“班班通”,带动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市学校中的推广和应用。
教师素质逐步提高。我市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举措。全市结合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全市妥善处理民办教师5000多人。建立健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和校长的对口援助、定期交流和定期轮换制度,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各地采取“走教”、“送教下乡”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作用,帮助农村学校尤其偏远乡镇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县将19个乡镇划分为随北、随南、随中三个教育协作区,协作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流动互助,教科研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努力达到区域教育质量均衡。XX区启动了“国培计划—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对小学和初中的16个学科的2000多名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义务教育取得可喜成绩,但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诸多困难和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布局不尽合理
学校布局调整是办好教育长期的工作,我市农村中小学校仍需优化调整,部分乡镇超级大班仍然存在。目前,市经济开发区、城区表现尤为突出。伴随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区快速扩张,城区学校的规划和建设却未能跟上步伐,中小学布点不足,不能适应城区发展的需要。如市委、市政府所在区域,以及新火车站周围,新建了大量的居民小区,有常住居民将近十万人,但只有新还建的文峰塔一所小学,根本不能容纳这些居民子女入学,他们只能向XX区学校涌进。又由于教育基础不同,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还不够均衡,家长花钱买“品牌”,学生择校入学,导致“超级大班”的产生。如实验小学在校生3763人,共开设43个教学班,平均班额在80人以上,部分班级达到了90多人,学生前抵讲台,后抵墙壁,非常拥挤。“超级大班”带来的负面效应非常严重,一方面,条件好的学校“吃不消”,人满为患,造成教师资源紧张、教学资源缺乏、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上学、放学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附近农村和薄弱学校“吃不饱”,生源流失,资源闲置浪费。如开发区原东城6个村6所村小,撤并后还有4所村小,其中寨湾、熊家2所村小学生均在100人左右,吴家老湾、十里铺2所村小学生均不到400人。
(二)教师队伍基础薄弱
1、教师队伍年龄老化。自2000年核编以来,我市教师至今未进行核编,这种状况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因受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教师队伍进出不畅,“进口靠编制,出口一条路(退休)”,导致教师队伍年龄严重老化。近十年来,全市中小学几乎没有补充年轻教师,“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调查问卷显示,全市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师,30岁以下仅1569人,占在编教师总数的11.06%;46岁以上的3778人,占在编教师总数的50.73%。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年龄老化更为突出。随县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高达50.1岁,陈巷镇寿山中心小学有14名教师,上岗11人,其中50岁以上有10人,还有2人接近退休年龄。更令人担忧的是,近10年内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将退休3863人,占现任教师的近27。23%。若不及时补员,我市教师队伍将青黄不接。
2、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主要存在“两多两少”。从学科结构看,传统学科的教师多,短线学科教师少。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教师有富余,因为年龄、专业等原因又不能改行。而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短线学科教师紧缺,有的甚至没有。如随县全县小学仅有生物教师4名,有4个乡镇没有体育专任教师,有3个乡镇没有音乐专任教师,有6个乡镇没有美术专任教师,有9个乡镇没有微机专任教师。全县初中仅有科学课教师8人,有3个乡镇没有音乐专任教师,有8个乡镇没有美术专任教师,全县缺英语教师58人,音体美等短线学科教师240人。因此,很多学校不能开齐课开全课,即使开了课,教师也是“赶鸭子上架”,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像开发区十里铺小学2个教师包一个班,“承包式”教学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普遍存在。多的教师不能走,缺的教师没人进,导致结构性缺编。为了保证正常教学需要,有些学校只得对外聘请代课教师,全市非在编代课教师共354人。从地域结构看,城镇较好的学校教师多,边远农村较差的学校教师少。由于教育的发展不均衡,一些城区、乡镇基础较好的学校教师充足乃至富余,而一些边远农村较差的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如随北各乡镇缺编尤为严重,淮河、小林、万和3个乡镇缺编170人。
3、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我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还有不达标的问题。全市小学教师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678人,占小学教师的37.1%;初中教师中专以下学历的767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11%。二是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底蕴薄弱。由于年龄的老化,带来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底蕴薄弱,他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地植入老的、落伍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能力的有限导致学生培养的障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窄。特别是绝大部分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操作能力较差,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及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难以对学生进行优质教育,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三是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失范,不同程度地存在请吃、送礼,课堂上接打手机、酒后上课、课外打麻将等问题。
(三)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1、寄宿制学校条件简陋。寄宿制学校与省教委要求的“十有八配套”、“五改”、“五建”的标准仍有距离。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的宿舍、食堂、运动场地和卫生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吃水、吃饭、吃菜、洗澡、入厕”等“五难”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有的学校没有餐厅,学生只能在简易的饭棚或露天里就餐;有的学校学生住宿简陋、拥挤,“冬天挡不住风,夏天遮不住雨”,不到1米宽的床铺睡2个学生,4个学生一张床,一间不足20多平方米的房子居然要睡40多个学生;有的学校宿舍里没有卫生间,学生夜晚入厕十分不便,为了学生的安全,只得在每间宿舍里放个围桶,淮河中学全校1140多名学生共用一处24蹲位的厕所(男女各12人),下课10分钟,根本不能解决学生如厕问题;有的学校饮水难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2、校舍危房仍然存在。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市农村和部分城市中小学校舍建筑普遍存在“设计水平低、工程质量低、配置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等“五低”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尽管近三年每年争取项目资金,对部分学校进行改造、重建、新建,但目前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校舍亟待改造。全市仍有各级危房50.23万平方米,d级危房11。7万平方米。仅大洪山风景区d级危房就有8185平方米,其中土门中心小学8栋校舍建于70年代,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学生读书住宿环境极其恶劣,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教学技术装备建设滞后。我市传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劳技教学器材等)在“普九”之后,几乎没有财政专项经费投入,原有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陈旧、老化,得不到充实和补充,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如要做到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尚需资金1.5—2亿元。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1、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仍有缺口。
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共需5.2亿,地方财政只拨付5.1亿元,仍有缺口1570万元。
2、教师绩效工资尚有缺口或偏低。
曾都、随县财政预算中绩效工资部分普遍留有年人均1800元缺口,由学校自筹资金解决。随县4974名在职教职工,资金缺口达695万元;曾都3740名在职教职工,资金缺口达673万元。XX市教师绩效工资,年平均每人仅7000元,低于标准的部分由学校自筹解决,而学校没有经费筹措渠道。另外,曾都、随县的教师每年还负担养老保险金2000元左右。
3、市经济开发区与大洪山风景区学校项目经费落实有体制障碍。
由于体制原因,市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区教育管理的许多职能仍在XX区和随县,政策不能共享,国家对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项目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划拨到位。如“农村初中学校改造工程”实施以来,淅河镇至今未得到相应的资金。还有“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三改’工程”、技术装备等也没有经费到帐。大洪山风景区也不例外。
4、学校债务不减反增。
据统计,全市中小学校仍负债1624.09万元。学校当年公用经费只能维持基本运转,而必要的开支仍然必不可少,如小型维修、设备添置、临时人员工资等,在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部分学校不得不举债运转。随县仅学校按要求聘请的部分保安人员、寄宿生生活教师工资等这一块,因未列入财政预算,469人的经费缺口就高达468.4万元。另外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也给学校增添了新的债务。规模小的学校更是举步维艰,捉襟见肘。在某学校,教师领粉笔要一支一支地领。
(五)学校外部环境不优
虽然全市对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周边电子游戏室、网吧依然存在,仍有接受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二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无牌无证车辆、农用车辆接送学生现象十分突出,部分车主受利益驱使,超载营运,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三是城区学校治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学校晚上放学后成为社会小混混敲诈勒索的集中时间,危害学生的安全;四是有些学校周围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现象突出,造成学生上放学交通拥挤,过期、不卫生食品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三、意见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搞好义务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实施义务教育,责任在领导,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定不移地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强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承担统筹规划、经费保障、教育管理三大责任,办好义务教育,尽可能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一)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规划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调查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状况、地理特征、学校原有设置及办学质量等情况,反复比较论证,调整布局方案。在调整布局时,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时,要规划学校布局的发展用地。根据随州城区目前的现状,建议搞好“两扩两建”:扩建文峰塔、瓜园两所学校;在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各新建一所学校,鉴于城东新区有2所村小因学生数量不足已无存在必要的现实,建议用土地转换方式择址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此缓解XX区学校的入学压力。
(二)建立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硬件只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的素质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创新机制,尽早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一是合理核定编制。要缩短教师编制核定周期,按标准根据需要采取师生比和班级数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定编,适当考虑增加教学辅助人员、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安保等编制。二是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根据实际情况,以乡镇或学校为单位,采取“退一进一”的原则,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毕业生,重点解决特色学科师资短缺和边远山区教师缺编问题;加大选调资教生的.力度,鼓励优秀资教生服务期满留用,并予以优先考虑转聘。三是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要实行和坚持一定行政区域内的教师流动制度,城镇学校每年要接受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进修培训,鼓励城镇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并把它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从而形成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四是建立教师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的考核、发放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绩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五是建立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对不敬业的在任教师,要坚决淘汰,对少数师德缺失,又不服从调动和管理的教师,要予以解聘,空出编制用于解决新进人员的编制问题。
(三)完善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站在“义务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这一高度,抓住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契机,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把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进程。要积极争取国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集中开展危房改造,实现城乡中小学校安全达标;改造中小学薄弱学校,尽快使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重点解决“五难”问题,使之基本满足需求。要鼓励倡导成功人士、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扶贫助学,结对帮校。
(四)落实政策,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经费保障的规定,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要加大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成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教育经费保障领导小组,为教育经费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确保在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时优先保证教育支出,确保上级拨付的专项教育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地方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同时,要切实加强教育费附加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教育费附加真正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费附加的使用效益。对随县、曾都教师养老保险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探讨妥善处理的办法,稳定教师思想。
(五)部门联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建议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组建工作专班,综合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四项整治。一是整治网吧。文化部门要加大学校周边网吧整治力度,采取安摄像头、零点断网等强有力措施,严加管理。二是整治校车。公安和交通部门要加强对校车的监管力度,摸清乘车对象,审核接送车辆,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监督。由学校与车主签订合约,明确责任,公安、交通突击检查,严管重罚。三是整治学校治安环境。公安部门要加强学生上放学尤其晚上放学后的人身安全保护,加大对敲诈勒索学生行为的打击力度,畅通学生上放学安全渠道。四是整治学校周边摊点。食品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饮食摊点的管理,对学校周边饮食摊点进行整顿,规范摊点,持证上岗,确保学生饮食健康。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10
针对目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外出务工,导致农村许多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教育与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现状,近期,宝应县黄塍镇妇联对全镇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6—14周岁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黄塍镇是一个不足三万人口的农村较小乡镇。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据调查,截止2019年底,全镇留守儿童有468人(不包括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约占在校生(1604人)的29.2%。在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照顾的有405人,由亲友照顾的有39人,寄宿学校的有22人,无人监护的有2人。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突问题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有利于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面临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很少沟通,过分溺爱,物质上给予多,精神上关注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由于监护人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意、放纵、随意的性格。
2、学习成绩普遍不高
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厌学、逃学等现象较为普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成绩普遍不好。
3、行为习惯普遍不良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上网玩游戏等现象较为普遍,初中留守儿童中少数学生甚至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4、性格发展很不健全
留守儿童上小学的占绝大多数,处于6—11周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性格、脾气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少数留守学生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影响、引诱、教唆,已有行为不良表现。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除了其自身的因素外,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神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
侧重在校时段教育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教,个别教育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
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针对黄塍镇留守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镇中小学汇同居委会、行政村、关工委创办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及家长学校,曾探索以下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建流动家庭学校,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黄塍镇尝试创办了“家长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让更多的家长学会“育儿经”,并创办各类不同形式的家长学校,授课、受询、听课、咨询家长达千人次。其具体做法是:一是开好以讲授、引导、建议为主的每学期1—2期的家长培训座谈会;二是跟踪学生,拜访“问题学生”家长;三是根据老师掌握的情况,结合家长的建议、意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并编印成册,作为帮扶资料。
2、转变教育理念,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中小学奉行“教而无类”的信条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对留守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心换心,用感情交融感情。在我镇中小学每位老师结对帮教两名留守儿童已坚持多年。老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做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校内设立心理咨询窗口
中小学均聘请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压力大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给在外打工父母汇报,同时给予记录。
五、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到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
政府及有关方面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一个单位牵头,多部门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对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学校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扰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镇、村(居)委会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
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庭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要重视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
建议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今后本地区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设想和打算
经过调查和反复思考后,做好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承担起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
1、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面对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的现状,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二是建立联系卡制度,用来沟通学校与留守学生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联系,以确保双方信息能及时沟通。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关注。四是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和学校的作用。通过开展讨论、座谈会、培训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节。加强对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
2、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贸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成长理念。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3、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解决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地方妇联组织要与教育部门配合默契好,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司法、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机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4、地方政府应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工作
要千方百计地引进项目,让本地的青壮年农民在自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毫无疑问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及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条共同关爱、呵护的桥梁。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11
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确保教育公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xx,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措施积极,成效初显。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不容低估。当前,务必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状
目前,全区有公立小学265所,1607个班,在校学生56898人。其中,农村小学234所,1068个班,在校生29266人,平均每校4.6个班,每班学生27人。在农村学校中,有村小176所,483个班,在校生8253人,平均每校2.6个班,每班学生17人,其中10人以下的小班占三分之一左右。有城区小学31所,539个班,在校生27632人,平均每校17.4个班,每班学生51.2人,其中55人以上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占37%。全区有初中学校49所,676个班,在校学生32030人。其中农村初中33所,401个班,在校生13585人,平均每校11.4个班,每班学生33.8人。有城区中学16所,275个班,在校生18445人,平均每校17个班,每班学生67人。
(二)近年来xx义务教育发展主要举措
1、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按照“三个增长”要求,财政对教育投入从2001年8087.4万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89亿元。区财政每年投入18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每年投入500万元,建立起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等。
2、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有效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全区撤销村小75所,迁建小学1所,合并初中3所小学1所,扩建初中16所小学156所。投资5300万元,对165所中小学的10万平方米危房进行了改造。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实施了学历跨越工程,定期开展岗位业务培训。对农村教师实施了地区补贴和工作补贴,财政为学校注入了医保经费。对269名农村代课教师按政策规定及时转为了公办教师。
4、建立强校带弱校的对口帮扶机制。有23所城区学校与46所农村中小学结为帮扶对子。
(三)xx义务教育发展基本评价
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为本、科教兴区战略,营造了义务教育发展必要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满意度逐步升高。但是,目前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等矛盾依然凸显,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xx当前热点问题。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
1、基本办学条件悬殊
两路、龙溪地区的多数义务教育学校,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具有布局集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等特点,基本办学条件按照直辖市主城区要求,校园校舍建设高标准,设施设备高质量,功能齐全配套,学校处处散发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农村学校,散、小、弱是其主要特征,校园校舍陈旧简陋,设施设备不配套,与城区学校形成强烈反差。
2、师资素质差异明显
城区学校规模大,条件好,吸引了大量农村骨干教师“孔雀向南飞”,汇聚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据龙兴镇反映,2002年以来,该镇教师调入城区学校任领导和骨干教师已达85人。城区教师编制充裕,学科教师配套,专科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城区学校经费充足,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福利待遇好,专心教育,思想稳定。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农村教师编制少,学科教师不配套,在村小往往1师1班,在完小被迫多级多科上课,“万金油”教师是农村学校的常态。农村学校经费紧缺,进修提高机会极少,福利待遇微薄,农村教师不安心农村,不安心教育,不求进取,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一大障碍。
3、生源质量区别太大
在城区,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进校读书已成为城区儿童和少年成长的迫切要求,渴望学习,安心读书是学生中的主流,生源质量普遍较好。城区学校条件好,农村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量进城“择校”读书。据区教委统计,2006—2007学年中,全区农村学生转入城区学校达1419人。在农村,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农民所处环境局限,尤其在义务教育出口被堵和不畅的情况下,家长和子女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忽视子女教育,学生无心读书不在少数,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一般不高。古路镇中小学中,在校生有一半属单亲家庭、隔代亲教育、暴力型家庭教育、溺爱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洛碛镇中小学中,留守儿童达到40%,个别学校高达60%。
(二)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1、城区街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城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矛盾过于集中。在两路城区,16万人口的双凤桥街道,布局中小学15所,配备教师936人,xx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多所名校在这里荟萃,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处高度集中。按区政府规划,市级联招学校南华中学也即将入驻该地区,双凤桥街道义务教育届时将锦上添花。拥有12万人口的双龙湖街道,配备了3所完小、2所村小,“入学难”压力在转嫁给回兴和双凤桥两街道之后矛盾依旧凸显。21万人口的回兴街道,仅1所中学3所小学,招生已达极限,学校不堪重负,大量适龄儿童和少年不能就近就地入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早已亮起了“入学难”红灯。属在建城区的龙塔街道亟待增设规范的公立中小学,“入学难”矛盾也开始显现。
2、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围绕中心镇逐步递减
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中心镇的中学、中心小学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多,吸引的农村生源多,“入学难”现象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一般镇和被撤销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场镇的中小学校,集中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小,华蓥山等边远山区镇学校显得更少,村小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最薄弱的地方。这些地方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往往留不住教师和学生。
(三)校际差距两极化
强校更强,弱校更弱,是我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真实写照。城区重点中小学校,象强大的磁石一样吸纳了较多优质教育资源,一年上一个台阶,各自瞄准更高目标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地处两路城区的五星小学,10.8亩地上承载着1874名学生,全部办公室、功能室在强大的入学压力下改作了教室,教师被迫挤在走廊里办公,学生只能分两批轮流上课间操。回兴中心校1626名师生,挤在102平方米的食堂就餐,男女厕所共98平方米,分别10和14个蹲位,课间10分钟休息时间里,学校必须安排男女各4名教师维持厕所秩序。龙山街道工农小学,实属“都市里的村小”,70年代的乱石墙瓦屋盖教室,已成c级危房,常有垮塌危险,教室旁边废旧物品回收站噪声干扰教学,周边环境脏乱差目不忍睹。城区有这样薄弱的学校,农村学校差距更大。龙兴中心校地处禹王庙和龙藏寺两大寺庙之间,读书声、颂经声,声声相和,三分之二的校舍是瓦屋盖,只有校长办公室有1部电话机。普福完小的教师仍在清代建造的寺庙里办公。石船中学、梅溪小学、东山小学等一批学校因操场未硬化,师生体育活动长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功能室不配套,计算机老化不能用……,农村薄弱学校太多。
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导致工业化、城市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引导着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优先发展城区教育。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为了使现有资源效用最大化,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重点地区教育发展,加快重点学校建设,培育教育品牌,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一定历史阶段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面广人多,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扭转散小弱的被动局面,只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认识上的偏差
重经济效益轻教育投入的观念作祟。在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权决定学校建设命运的各级领导和开发商,往往经济效益至上,拆除学校雷厉风行决不手软,建设学校动作迟缓难上加难,致使部分城区义务教育发展长期陷入被动之中。单纯追求升学率的传统观念影响。有关部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法令不以为然,对本区域义务教育日益扩大的差距熟视无睹,对统筹城乡发展中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缺乏实际思考和具体规划,乐于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
(三)财政投入不足
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后,尽管区级财政坚持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标准一致,区级及以上政府制定的政策标准依法全部执行。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欠帐多,运行成本高,这种预算体制和政策,仍使农村学校发展举步维艰。近3年,按照“三个增长”要求,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尚差3642万元。
(四)管理体制不顺
城乡学校布局规划管理体制不顺。现行体制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布局,由区教委牵头,区教委和镇政府共同实施。城区在开发建设中,学校布局由区规划分局牵头、区教委和国土分局、所在街道配合;按照“谁开发,谁建校”的原则,由开发园区和开发商实施。由于不由区教委牵头,未建立监管督办和问责机制,在开发建设中,学校规划建设可随意调整和不建,无须经过区教委和所在街道同意。这种体制弊端是带来城区“入学难”的根本原因。
区教委与镇街、教管中心关系不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体制上划区教委管理后,区政府未出台文件具体明确区教委、镇街、教管中心各自具体的职责任务及权限,对各方工作配合缺乏界定。导致对教育投入和管理,由过去两个积极性变成了一个积极性,“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开始显山露水。镇街教管中心只负履行职能责任,未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这种责权不对应的体制是否科学,究竟能正常运行多久?
(五)师资管理政策不完善
教师编制政策重城轻乡。现行教师定编的标准是师生比,政策规定城区学校17个学生配备1名教师,农村学校22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学生班额也大,农村学校规模小学生班额也小,该政策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出现“超编缺员”这一普遍现象。现行人事政策只允许引进xx籍大学生,不允许面向全国全市公开选拔人才;每年下达教育系统新进教师人数少于教师自然减员人数,导致城区新建学校和城区缺编学校,面向全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公开选聘人才,引导骨干教师纷纷离开农村,这是农村学校骨干老师严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农村教师进修提高费用未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使农村教师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学校负担加重,进修机会减少,素质难以提高。农村学校缺少增收渠道,使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过大。
(六)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
面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状况,尤其是村小较多、学生太少、师资紧缺状况,对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挂钩的顾虑较多,调查研究和宣传解释不够,对盘活已撤销学校的土地资源缺少打算,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用未能实现最大化。
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防止两种倾向,校正思维航向
实现xx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防止不以为然和急于求成两种倾向。在区级机关和城区学校,往往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受益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紧迫性感受不深,普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以为然。镇村干部和农村学校师生,倍感城乡巨大差距,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承受到巨大压力,付出了一定代价,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之时,本能地涌现出急于求成的冲动情绪。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冷静应对,只有沿着正确的思维航向前进才能成功。
(二)财政重点倾斜,扶持农村学校
财政在认真执行教育投入和教育预算政策的同时,应坚持公共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倾斜。要确保区财政将新增教育经费的70%用于农村教育,落实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措施。学习借鉴区卫生系统财力向农村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成功做法,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力度。深化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建立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保底制度,全额预算农村学校建设和校舍维修、设施设备配置、教师进修培训等专项经费。
(三)强化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学校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要求,以及城乡人口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议由区教委牵头,区发改委、规划、国土、建委、财政及镇街配合,尽快制定xx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在规划建设中,要注意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盘活已撤学校土地资源挂钩。在城区开发建设中,对学校必须坚持“先建后撤”原则。区政府应尽快出台在开发建设中已规划应建的学校,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街道同意,擅自不建和久拖不建者的问责制度。国土部门应按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留足学校建设用地,凡教育规划用地使用的审批及教育用地功能的改变,必须事先征得区教委同意。
(四)完善管理机制,铸造教管合力
区政府应出台专门文件,细化新体制下区教委、镇街、教管中心和学校的工作责任、工作关系和相应权利,尽可能责权对应、权利义务对称,从而建立起以区为主,镇街、教管中心、学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工作主动,配合默契的教育管理网络。要坚决防止新的管理断层产生。
(五)实施“治薄”工程,缩小发展差距
对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进行有计划的治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实施“治薄”工程,应通过规范程序确定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区域和薄弱学校。凡义务教育“入学难”已危及地区社会稳定的,应确定为义务教育薄弱区域,必须优先治理。凡与标准化学校差距太大且师资、管理等问题突出的,可确定为薄弱学校,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治理。要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治薄”规划,落实“治薄”专项资金,明确“治薄”目标任务和责任,严格督办检查,使“治薄”工程收到实效。
(六)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和农村学校现状,建议城乡学校教师统一按照1:17定编,村小按每班2人配备教职工。要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向城区学校流动的条件和程序。大学生分配在农村学校3年以上,晋升中级和高级教师职务后分别工作3年以上,担任中小学校级领导5年以上,经所在学校同意,方可向城区学校流动。英语、计算机、音、体、美、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应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实行农村学校教师进修提高经费全额报销制度;继续执行有利于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稳定的补贴政策;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指标应向农村学校倾斜;修建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公寓,努力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针对农村教师实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作风。
(七)对口帮扶,以强带弱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强校带弱校制度。对口帮扶,务求实效,必须防止形式主义。区教委在总结过去帮扶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xx区强校带弱校对口帮扶工作管理规定,对帮扶工作目标任务、对口帮扶学校双方的权利义务、帮扶人员素质要求及待遇、督办检查、奖惩激励要有明确具体规定,要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事来抓。
(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畅通义务教育出口
义务教育出口主要来自升学与就业压力。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景气和职教学生就业供不应求的新形势下,畅通义务教育出口,关键在职业教育快发展大发展。xx应加快xx北部职教城建设,努力拓展职业教育新空间。要适应实施农民转移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我区职业教育制度。对未考入上一级学校就读的高、初中毕业生,一律纳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可根据财力变化状况,从给予一定补助逐步发展为免费义务教育,同时提供就业岗位。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01-15
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12-08
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0-15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12-0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