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

时间:2024-09-09 18:44:10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

  近年来,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从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截止目前,县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农民合作社146家,注册资本26085万元,合作社成员2850人,带动农户3800余户。目前纳入我们示范社管理的合作社有21家,从总体情况来看,合作社的数量增长比较快,且合作社的类型也越来越多,经营的范围也了越来越广泛,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在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将发挥作用将越来越大。但应该看到,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在制度建设、内部管理、财务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发展,现阶段合作社在经营及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兴办合作社目的认识不到位,偏离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在成立的合作时,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个别人出资成立并运作,以专业合作社名义登记注册,村民名义上为合作社成员,但实际上并未出资,也并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分配,还有些合作社以村民、家庭成员组织成立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也没有组织成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成为“空壳合作社”,合作社没有发挥作用,个别人开办合作社认为可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且登记门槛又低,所以降低了合作社的公信力。

  (二)规模还比较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重发展轻规范,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目前我县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合作社的的负责人文化程度不高,管理经验较为缺乏,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合作社在营销、生产方面缺乏科技含量,对产业化经营中的促进作用还不大,合作社的龙头、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入会的兴趣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从而导致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会员偏少。

  (三)合作社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目前合作社在申请国家项目资金时多渠道申请,导致部分管理不规范的合作社也能享受国家的项目资金的支持,项目申请口径不一致不利于合作社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虽然都是种植多年的'种植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管理经验和新科技知识。

  (五)合作社设立及章程建设来看:相当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个别人出资成立,以专业合作社名义登记注册,村民名义上为合作社成员,但实际上并未出资,也并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分配;合作社的章程没有体现合作社的特点,千社一章,千孔一面,合作内容、合作办法合作规则等在章程中写的不是很清楚,产权不够明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壮大,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尽快加以完善。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般都是由农村的种植、养殖大户,大多数对财务核算和管理流程一知半解,,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重抓生产经营活动,对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的不够。

  (二)有的专业合作社认为配备会计、出纳需要花费一笔费用,合作社收入还不高,内部人员兼任比较方便,也节约费用。有些合作社负责人直接用银行个人银行卡来管理资金,没有财务公开的意识,认为自己的合作社,支出不愿意受过多的手续的约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由于合作社业务相对收入有限,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合作社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会计和出纳。

  (三)合作社理事长认为把所有的收入都入账,会要缴纳相关的税,思想上有顾虑。同时在经营过程中的开支,如果索要发票,价格会比较高,成本会相应提高,所以索要发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合作社发生经济业务时没有发票。有的合作社没有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财务理财的意识不强。

  (四)档案资料不完整。表现在会计档案不健全,许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会计档案资料无法集中管理,会计资料只好长期放在会计或出纳家中。有些会计没有把会计凭证装订成册,归档管理,这样会造成账簿和凭证丢失。

  三、加强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深入到乡、镇、村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动员会,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涵和相关规定,使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我国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充分认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及作用,促使其不断地克服小农意识、培养“民主”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二)积极引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首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之路,实现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巩固和延伸产业链。二是引导、支持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和能人带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农户多、管理较为规范、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对弱势群体帮助大的特点,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应,加快资本积累,形成干部、大户、“能人”与广大农民在共建合作社新优势中

  (三)正确促成合作社的发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鼓励农民申办合作社,又要坚持条件,规范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又要防止合作社没有规范而享受国家扶持资金现象,让农民自己在政府提供的优良环境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四)引导合作社合理设置会计机构与人员,专业合作社可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繁简需要,选择是否设置单独的会计机构;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可在专业合作社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要求选择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负责本社的会计工作;对于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委托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五)规范支出票据,完善财务核算

  凡能够取得正规发票的应当开具正规的发票,直接从农户手中购买材料或饲料等难以获取正规发表的,应当提供售货证明及售货方身份证明材料,数额较大的,还应附有会议记录、情况说明等附件,支付给合作社成员的款项,应提供领款人签字的花名册及身份证明资料,支付大额工程,设备款项,除取得正规票据外,还应附有合同协议、设备验收证明,和工程建设方出具的工程决算等附件。

  (六)在专业合作社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或者申请承担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相关部门接受申请并审批申请的前提条件应该要求合作社规范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提供合乎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会计信息规范。对未按照制度核算、会计信息不清楚的不予拨款支持,也不予申报项目,这样,才能充分促进合作社规范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提供真实正确的会计信息。

  (七)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会计档案柜,实行统一管理,转入负责,会计资料收集要齐全,会计凭证装订成册,做到完整无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同时要求示范合作社严格按照社员档案,会议记录、合作档案、项目档案等档案分类建档。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谋求共同利益开展专业合作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20xx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为全面了解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动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根据镇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8月8日—11日,我镇经管站、财所、农业办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实地走访、会议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镇合作社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和类型

  自20xx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镇按照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创办各类合作社75家。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事种植业的42家,从事养殖业的15家,从事林业的9家,从事农机服务业的4家,其它5家。从合作类型来看,从事综合服务型的9家,生产销售型的5家,生产合作型的59家,销售合作型的2家。从创办形式来看,基层组织主导型 家,龙头企业带动型2家,能人大户带动型 家,农户自发联合型 家。从20xx年开始,我镇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合作关系、服务功能、经营规模、增收效果等六大方面,大力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涌现出一批服务能力强、营运效益好的典型。通过规范引导,已创建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 2 家。

  (二)显著特点和作用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我镇20xx年新发展8家,20xx年新发展12家,20xx年新发展22家,到目前已达到75家。

  二是覆盖范围较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占56%,养殖业占20%,其他行业占24%。

  三是服务功能较强。合作社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20xx年,全镇合作社累计为社员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300人次,组织社员和农户改良品种750亩,统一配送农资0.8万吨,统一病虫害防治3700亩,统一销售(加工)产品1.45万吨,解决了一些单家独户"办不了"、村级组织"管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难题。

  四是带动作用较大。近年来,合作社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如水波村顺丰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包、租赁等方式从村内农户流转土地700亩种植优质蔬菜,金冠良种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从事小麦良种繁育.有力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合作社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带动了社员及周边农户产品销售和增收致富。

  二、问题和原因

  虽然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做大做强的瓶颈:

  (一)发展规模"小"。一是社员人数少。截止目前,我镇在市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社员为380户,仅占全市农民总户数的 4 %(绝大多数合作社注册成立后,新发展的社员没有到工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据最新统计,全镇合作社现实有社员1250户,也仅占全镇农民总户数的15.6 %),其中社员在10户以下的合作社有45家,社员在10-20户的13家,社员在30-100户的只有16家,社员在100户以上的仅有1家,大多数合作社是几个农户、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二是资产规模小。尽管全镇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 万元,但由于相当一部分社员是采取以土地经营权等实物作价入股,以现金方式入股的并不多,从而形成合作社账面资产数额庞大,而实际可营运的资金很少。据统计,目前全镇合作社以现金方式入股的资金不到注册资金总额的5%。三是基地规模小。绝大多数合作社在基地建设方面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加之自身条件所限,其数量、规模与规范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据调查,全镇种植类合作社拥有过100亩生产基地的仅有2家,拥有过200亩以上生产基地的只有1家,很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小而散,规模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二)合作层次"低"。一是服务范围窄。绝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乡镇,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本村、本组的几个户、几十个户,跨乡镇发展的合作社还非常少。二是合作环节少。多数合作社合作项目少、合作内容单一,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不能为社员及周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三是产业链条短。就合作社而言,其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少之又少。

  (三)内部管理"缺"。一是财务核算急需规范。合作社作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财务核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规范建账的合作社很少,有的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有的`没有建立内控系统,还有少数合作社根本没有开展财务核算工作。已建账核算的合作社,在票据使用、资金监管、物资收发、产品销售、项目建设、成员账户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各类人才相当紧缺。合作社要发展壮大,无疑需要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但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合作社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相当普遍。以合作社牵头人为例,全县合作社理事长大专以上学历的没有,高中(中专)学历的占10%,初中以下学历的达70%。因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等因素制约,很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专长,同时具有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并不多。三是民主管理有待加强。虽然我县合作社普遍建立了以"三会"(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架构,但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理想。有的合作社"一股独大",少数人说了算,有的合作社在财务收支、社务公开、经营决策等方面遮遮掩掩,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社员参与管理、加强合作的积极性。四是档案管理比较弱化。档案管理作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绝大多数合作社在档案管理上没有抓落实。据统计,目前已经购置必要的档案管理设施并收集整理档案的合作社仅有8家,很多合作社的财务、合同档案处于凌乱无序状态。

  (四)外部环境"差"。一是融资渠道极为不畅。作为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各金融机构在对合作社的融资问题上趋于慎重和保守。合作社基本无缘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一些经营业绩较好的合作社反映,在产品销售旺季,苦于无法筹措足够的流动资金,只能减少收购量。二是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文件中,都明确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就整体情况而言还相当不够,尤其是在合作社项目扶持、用电用地、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落实上还有很大难度。

  (五)造血功能"弱"。一是"空壳社"现象较为普遍,利益联结散。由于合作社创办时间不长,其经营状况具有不可预计性,很多社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与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有的合作社"两眼向上",仅仅盯着政府扶持的一点项目和资金,没有把心思用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上,成为只有一块牌子、一个章子、一张桌子的"空壳社"。二是合作社创办的经营实体少,创收能力弱。据调查,全镇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中,很多合作社基本不具备创收能力。三是市场运作化程度不高,营运效率低。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主导创办的合作社,把生产、服务作为工作重点,没有很好地与市场接轨,缺乏明确的办社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主要靠上级委托实施部分农业建设项目来维持运转。

  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在法规贯彻方面,宣传引导不够。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合作社发展是相当重视的,业务主管部门在合作社政策法规宣传培训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很不够。一些干部群众对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必须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合作社的内涵还很模糊,全社会关注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从而导致 "上热下冷"现象,少数村干部认为合作社发展了就会与村组织争阵地,一些农民群众因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思想浓厚,缺乏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合作意识,对发展专业合作有疑虑、不主动,制约了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在政策扶持方面,落实措施不够。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施行了,但在国家和省、市层面上,对合作社用地、用水、用电、融资、项目扶持等方面优惠政策仍然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近几年,我市每年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方面投入了一些扶持资金,但这些投入,仅仅是用于支持很少部分合作社开展上,对合作社整体发展而言没有多大帮助。在事关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一些扶持政策方面,诸如怎样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实施农业项目、如何化解合作社的融资难题等方面均还没有破题。

  (三)在指导服务方面,落实责任不够。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服务、指导和扶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部门、乡镇、村的职责分工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互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无法形成整体合力,加之缺乏必要的考核督办,导致一些部门、单位对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和扶持难以落实到位,作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两项工作制度。形成"领导统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快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建议建立合作社发展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和部门帮扶合作社制度,由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召集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及时研究解决合作社在发展、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部分产业基础牢、运行质量高、民主管理好、带动作用大、发展后劲强的合作社实行结对帮扶,从项目上给予倾斜,从资金上给予扶持,从技术上给予支持,从业务上加强指导。二是强化职责分工,制定并实施扶持、指导、服务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镇、村要根据各自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区域内合作社发展规划,着力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检查督办,建立健全合作社动态监测考核机制,对各级命名表彰的示范社、规范社进行跟踪复查,凡复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示范社、规范社称号。对于一般性合作社实行动态监测,凡无实际运作、无发展潜力、无创收能力、无带动作用的"空壳社",要依法取缔、注销。

  (二)提标扩面,规范发展。一是"提标",着力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等11部委《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指导和监管。在财务管理上,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要求,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提倡社员以货币方式入股,增加营运资本,缓解资金难题,适时组织开展合作社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在民主管理上,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健全内控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坚决杜绝"少数人说了算",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营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倡导"三化",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创建一批名头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扩面",扩大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带动面。通过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各类合作社,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力争到20xx年,全镇合作社社员达到农民总户数的30%以上,辐射带动农户数达到农民总户数的60%以上。

  (三)加强扶持,优化服务。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宣传培训、信息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示范奖励等工作。同时,要加快改进各类农业项目申报实施方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的主要实施主体,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向具备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倾斜,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支持合作社加强基地建设、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加大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组织开展银社对接活动,对合作社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和销售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尽快建立合作社财政担保贷款基金,加大合作社贷款财政担保力度,在贴息贷款项目上向合作社倾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创办农村资金互助社。为合作社开展农业保险服务。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已明确规定合作社应当享受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税收优惠政策,都要坚决落实。同时,还要结合我镇实际,研究制定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其它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的相关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合作社担任技术指导。每个社区要为辖区内合作社配备1-2名专职辅导员,具体指导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村组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为科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近日,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办公室对我县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农民合作社,树立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799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及供销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种植类合作社1065家,养殖类656家,农机化合作社60家,其它类型18家。有9家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家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22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19家合作社取得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89个。全县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15.6万人,带动农户2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70%;代销农产品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13亿元,社员增收3.67亿元。合作社运作模式(以林业为例)有:荒山、土地、资金、劳力、技术五种入股形式和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市场等形式。

  (二)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xx年底,全县工商注册合作社不足50家,自xx年至今,在工商注册合作社每年平均新增约240家。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是组织能力强。当前我县合作社组织已涵盖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全过程,涉及所有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是合作内容多。合作社自身不断创新,充实丰富合作内容,形成了生产型、流通型、服务型涵盖多种业务的合作社组织,由简单的生产合作、销售合作向信用合作拓展,在强化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农产品闯市场、树品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是辐射效应高。合作社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在信息、技术、投入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传统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经营收益是传统生产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从而极大地带动了群众入社的积极性。

  (三)工作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下发《关于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量化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将各乡镇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建设情况列入镇域经济考核重要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宣传培训。利用各种形式对农民合作社进行宣传。结合创业培训,累计组织近400个合作社负责人到青岛农大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了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理论水平,开阔了视野。同时县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业务人员也积极到合作社进行实地指导,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三是政策扶持。各职能部门树立发展合作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三农”,打造亮点的理念,在履行好指导、服务职责的同时,积极帮助合作社向上级申请政策、资金扶持。在加强协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解决贷款等方面提供了便利。通过引导扶持、强化服务,促进了我县合作社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在合作社组织的辐射带动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有序,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土地流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问题。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土地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集中,让更少农民种更多的地,找到了破解发展难题的'答案。截至目前,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互换等方式,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8.6%;流转出土地的农户5.5万户,占承包总户数的20.5%。

  (二)优化社会服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统一服务的能力,公益性服务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尚需健全。农民合作社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为农户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让农民轻轻松松种田”,成为破解“怎样务农”难题的发展之路。如向城镇双龙湾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的形式,统一流转周边12个村的10000亩土地,组织农户发展大棚西红柿,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服务、销售,形成规模种植优势,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三)促进农民增收。合作社实行农业规模开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效益,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双赢”效果。一是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流转收益大约600-1000元。二是农民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农民给业主打工每天获劳务费100元左右,足不出村,既可护家,也能挣钱。三是带动农民增收。部分合作社以新产业、新品种为主,价格高于传统农产品,采用订单等形式向农民推广,农户可从中受益。

  (四)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走规模经营之路。在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下,农业经营方式迅速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转变。二是走高效农业之路。不少合作社采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等高效立体农业模式,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三是走组织化营之路。农户家庭经营,多数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提高了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标准化生产。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合作社普遍重视质量安全,普遍有了“品牌”意识。他们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规程,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如凯华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蔬菜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会宝山生态产业合作社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注册的“沂蒙会宝山”和“会宝”两个品牌,13个品种已通过农业部有机绿色认证,全面实行品牌化经营。

  三、存在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县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的乡镇发展较快、数量较多,带动效果明显;有的乡镇则发展较慢,且有些不够规范,管理难度大。

  (二)大部分经营主体规模小。农民合作社虽数量多,涉及面广,但真正有规模、效果显著的不多。大部分农民合作社规模偏小、结构单一、实力较弱,市场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总的辐射面不广,连接农户能力不够强,部分合作社甚至没有办公服务场所、经营设施和生产基地。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4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和各有关部门具体帮助指导,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发展到目前的77家,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对全乡所有合作社进行了实地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8家,畜牧业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有7993户。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通过组织、协调和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状大。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二、我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乡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宣传发动、培训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解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使之充分认识入社的好处,办社的意义。分类指导,制定规划,建立各类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农民办社、入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内部运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乡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做到四个方面:即有一个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民主办社;坚持入社自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三是完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发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修学花生购销合作社、新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沙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和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种养品种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后,从品种的引进、生产、管理、包装和销售所有环节都要求统一进行,既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极大地降低了单个农户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其中,花生种植合作社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小户生产无法起到做大做强的效果,但农户组成合作社或协会后,通过示范引导,统一加工程序,极大的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乡特色优质产业。

  (三)推动了农民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否顺利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作为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农产品很难打通市场销路,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农户,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能在带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四)吸纳劳动力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大减少了由无业人员引发的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社会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解决。

  1、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会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出现合作社建设急在乡上、冷在户里的被动局面。大部分合作社是发起人为获得政府扶植资金或地方政府为合作社建设任务而成立的,它们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意义。作为专业合作社,应该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切实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但是我乡的一些专业合作社,受信息闭塞、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给会员提供的支持少,增产增收效果不太明显。合作社本身由于没有带来较好的作用,其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小,会员也相应减少,这样就导致不良循环,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没有制定章程和具体管理制度,有的合作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社员之间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份合作社只是挂名成立了实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发展资金不足。合作社唯一的资金来源便是入股农民自筹,但受农民保守思想的佐使,大都是见利后方愿出资,一个合作社全靠农民自发筹集实属很难。

  4、成员意识有待提高。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

  五、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几点措施和政策建议

  1、抓样板。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

  2、抓规范。在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社一旦建立起来,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订单农业等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实力,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3、要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给予扶持,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更有理由切实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建议积极推动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作用。

  4、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县政府有关部门把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促使相关部门、乡镇引起高度重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按照十八大要求,在新的形势推动下,旧城镇闫隆村利用内部的人才、技术、场地设备等各种优势和管理经验,整合农机资源,合理购置农业机械,成立了大亨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黄骅市大亨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位于旧城镇闫隆村,xx年开始与农业局合作进行大型机械播种、收割机深耕等作业,xx年3月注册成立。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配套机具42台(套),入社会员144户,年均耕作面积1万余亩。合作社的成员绝大多数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或村中的“能人”,对农机化操作技术、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等有极大的热情。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周边群众的耕作需求,而且为农机规模化作业和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新型路径。

  几点做法:一是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为加强管理,合作社在广泛征求社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实行理事长负责制,并明确了社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对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细致分工,组建了三个责任小组。业务组负责联系地块,签订作业合同;机务组负责机械的运行和维护保养;后勤组负责收取作业费,备品备件、油料的购进及帐目的核算。二是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合作社制定了《农机作业管理制度》、《驾驶员管理制度》、《油料配件供应制度》等基本制度,采取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结算的运营方式,实行“单车核算,分别记帐,节余归己,超支自负”的核算办法,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合作社作业、收支与财务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通报,接受会员监督,做到透明、阳光。三是搞好培训,强化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制定了内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农机部门紧密结合,严把入社关口,强化入社机械、人员的源头管理,入社机械必须牌证、手续齐全,按时年检,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诚信服务,健康发展。合作社始终坚持信誉第一的原则,如果农机作业质量达不到要求,必须无偿返工直至达到要求为止,同时合作社坚持照顾困难农户,对五保户、低保户实行耕收费减免政策,树立合作社的形象,维护合作社的信誉。xx年夏秋两季合同作业面积12000多亩,合作社社员收入比不入社提高了20%以上,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社由于起步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大、回报率低、经营季节性强,发展壮大靠个人投入远远达不到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业机械的购置、维修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农机作业的费用需要提前垫付,这些都给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加之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还需进一步了解和加深,必须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实力进一步增强,产生对农民的吸引力,进而保证合作社的健康规范发展。二是农机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合作社大中型机具与日俱增,但现有场库棚不能满足农业机械的存放需求,大量农机具只能露天存放。加之农机具存在使用周期短,存放时间长的特点,长期风吹日晒,冰霜雪冻,使很多机具锈迹斑斑,损坏严重,不但缩短了机具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维修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浪费,而且影响了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年限,进而影响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延缓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三是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影响合作社的发展。由于农村长期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大机械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难于开展连片作业,从而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严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四是农业机械维护保养不够。合作社的机具保养维修跟不上,存在维修设备单一,配件不全和维修人员缺乏等问题。

  三、对合作社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各级组织,尤其是乡、村两级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统一规划、统一种植,以利于组织大机械统一耕种模式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使乡、村两级组织真正在落实十八大要求中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探索建立组建规范、统分结合的发展模式。农机合作社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组织产权关系明晰,责任、权力、义务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内部运行机制科学有效,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造血”机制。二是探索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在稳定现行土地政策基础上,实行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更好地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合法权益,解除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鼓励通过入股、租赁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使那些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而没有得到高效利用的土地资源向“农民专业户”集中,帮助“农民专业户”成长为“农业专业大户”。通过对土地的重组、规划,实行规模化种植,建立高产创建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很好的解决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

  (二)政策引导,培育典型。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壮大经营实力。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各级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综合运用税收、资金和项目等有效手段,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扩大合作社的实力和规模。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及省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加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数量,扩大现有合作社的规模。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信息,在切实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发展壮大经营实力。二是要强化扶持培育,突出抓好典型带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培育,认真总结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带动,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典型示范户,政府要特别加强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这一专项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优先补贴,实行多购多补,还可以累加多补,多渠道争取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资金,以强化合作社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完善合作社服务功能,壮大合作社经济实力。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保险政策,帮助他们增强抵御各种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保证生产经营的稳定。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切实加强对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领导,市、县、乡党政分管领导、涉农部门要领导到位、谋划到位、支持到位、督导到位,善于发现和总结培育典型,及时制定、完善各类政策措施,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真正把农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涉农部门强大的工作合力,从体制、机制、科技、政策运行各个方面,实实在在解决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制定规划,有序推进。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分析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以及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情况,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济体系。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新的更大解放。三是把握原则,规范发展。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要着重把握好发展原则:即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创建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务求实效,不断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方式;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以农机化推动产业化,以合作方式带动规模经营;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发展机制,鼓励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坚持示范带动、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保证农机服务组织健康发展。要扶植抓好合作社的典型,鼓励他们由点到面向外辐射,打破村与村、乡镇与乡镇、县与县的界限,向周边村镇覆盖,不断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耕作面积,提高机械化作业率,促进“家庭农场”发展,进而实现合作社的大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跨越。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6

  __是个农业大县,全县共有耕地面积78万亩,年粮食总产4.3亿公斤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广大妇女成为了种植、养殖业的主力军。20__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截止目前,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入社社员1413户,其中女社员2600人,社员股金2168.91万元,其中种植业61个,养殖业20个、其他产业3个,成立协会7个,带动农民1.3万人,为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体系,全县广大农民已逐渐认识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实现了由组织引导到自发组建的转变,全县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局面。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为广大妇女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增强了她们增收致富的信心。但是对于这个新兴的组织,广大妇女要在思想上认识、行动上统一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为此我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合作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逐步增强了她们的合作意识,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思想和群众基础。并与工商等部门协商,确定了登记的程序。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举办了关于填表登记的程序、章程设置、成员分配等方面的培训班7次,培训20__多人次。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为第一批成立的`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场颁发营业执照和铜牌,并决定为生产规模大、带动力强的11个专业合作社免费注册商标,并拍摄了专题片在县电视提台播放,在全县营造了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浓厚氛围。

  针对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薄弱的现状,县社与科研院校、农技部门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社员提供专业技能、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相关培训,并聘请专家开展了“三送”(送科学、送技术、送服务)工程和“科技入社,增收致富”活动,截止目前已举办培训班19期,培训专业社负责人、村干部、产业大户1900多人次。

  建立了“__合作经济”网站,打造为农民合作经济服务网络平台。在增强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的同时,我们在网站上开辟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科技传播等栏目,去年共发布专业社推广信息500多条,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170条,促成交易16宗,交易额58万元。

  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因此,我们采取了“规范内部、新建外部、内外结合”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网络、人才、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示范带动,一边让农民群众看得见专业合作社实实在在的好处,一边为每个专业合作社打造一个适合其发展的长期规划,引领其加快发展。

  (一)抓规划,上服务。为搞好农资供应,保障农业生产,农资协会通过整合农资经销大户开展“分购联销”和“联购分销”活动,围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建设了农资农家店50个,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150个,农资商品配送率达到了70%;去年还免费为30家农资店提供科技图书、科技光盘100套,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6期,涉及30个村,发放科技宣传材料2万余份;并联合河北省肥料协会、河北省全新服务网,实施了“测土配肥惠农工程”,为20__多户农民建立供肥档案,实行预约订货,送货上门,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至5%,为农民节省投资90多万元。再生资源回收协会,进一步整顿零散收购队伍和经营秩序,行业形象明显改观;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了税费统一收缴;引发了__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细则20__多份,分发到经营者手中,进一步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去年组织销售废钢铁近2700多吨、废纸3800多吨、废玻璃1300吨、废塑料和废编织袋300吨,价值达650万元。今年准备与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联合建设新南路废旧金属分拣中心项目,提高废品的综合利用率及附加值。

  (二)抓市场,建龙头。棉业协会与全国各地的棉业深加工企业开展了长期合作,先后与石家庄市棉一、棉二、棉棉七、棉九、常山集团等企业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带动群我县17家加工企业加入棉业协会,平均每年销售皮棉11000多吨,为企业会员和农民增收100多万元。截止到目前,发展个体籽棉贩运会员和企业会员累计393个,运输车达到550多台,人均创收2800多元。去年围绕全县獭兔养殖户的需求,成立了__獭兔协会,成立以后,针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协会积极筹集资金,建成了__喜发兔子股份加工厂,实行就地加工,收购价每只比市场价高出1——5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户积极性,全县獭兔存栏达到了四万多只,销售量提高近10%,提高了会员的收入,深受会员好评。

  (三)对于烟花爆竹、食盐等专营职能,狠抓两大专营网络建设,烟花爆竹协会针对近几年私炮泛滥,市场混乱的现象,联合公安、安监尽心过了多次市场秩序整顿活动。去年以来,共查处私炮113起300多件;联合安监局对100多名专职人员进行了培训;开展了“村村建网点、店店创平安”活动,实行了微机管理,建立了全县的经营网络体系,农村烟花爆竹的安全经营秩序明显改善。食盐流通协会重点抓了“一村一店”建设,共建食盐销售点326个,覆盖率达到了100%。同时,大力开展“食盐安全进万家工程”,共走访农户5万多家,已建成安全村15个。并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碘盐全覆盖。同时在三个乡镇开展了“盐校共建”活动,编印2万余份《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高了群众对食用碘盐的自觉性。协调相关部门,为专业合作社依法登记。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形成铺天盖地的氛围。二是建立起来的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专业社带头人的素质普遍不高,制约了专业社的快速发展。四是农民群众受小农意识较深,对专业社的认识不够。五是国家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下一步打算:

  一是把农合联建成服务全县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平台,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内部分配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重点帮扶等措施,实现专业合作社组织民主化、运作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是抓好三类先进典型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服务工作:第一类是龙头带动的典型,促进“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快速发展。第二类是联合互助、会员增收显著的典型,把“致富效应”转化成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动力。第三类是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典型。通过分类指导,继续引导登记一批,扶持提升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带动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四是搞好物资配送、教育培训、产品推销、信息技术四项服务;完善银社、企社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农合贷担保公司;包装好农产品优势区域、优势产业等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试办专业社农业保险,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7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实施五年来,四川省xx市xx区工商局围绕当地主导农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大力推动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解决农民增收、推广农村新技术、新成果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增长。XX年设立xx户,注册资本xx万,从业xx人;XX年设立xx户,注册资本xx万,从业xx人;XX年设立xx户,注册资本xx万,从业xx人;xx年至7月设立xx户,注册资本xx万,从业xx人。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广。全区15个乡镇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农、林、牧、副、渔业等多个领域,其中种植业xx家,占xx%,注册资本共计xx万;养殖业xx家,占xx%,注册资本xx万;其他类共xx家,约占x%。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导向性增强。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打造“xx豆腐干”、“xx”、“xx西瓜”、“xx”榨菜等独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如以xx区佳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xx区青绿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凭借“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产品质量优势与宜宾绿源、xx家园、xx家家乐、xx家乐福等超市签定了各类蔬菜的种植订单, XX年,合作社种植蔬菜6.1万亩,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其中直接进入超市销售达7000万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及方向

  一是农村能人带动型,主要由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群体,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等优势牵头兴办,然后带动其他农户参与。实行“合作社+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如目前,该社种植面积已达1200余亩,预计年产量8万斤,能为社员带来的人均年收入可达x万元左右。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由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批发市场等起龙头作用的企业,利用生产技术和市场销售等优势带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此类合作社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提高了社员的收入,同时可保证公司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可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如宜宾市xx区xx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社员签订书面合同,为社员提供优质品种、技术指导,由宜宾市娥xx食品有限公司按合同规定的统一收购,作为该公司稳定的货源。因为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且依靠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该社通过低价发放种鹅、高于市场均价收购,同时实行保护价等一系列的让利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

  三是“农民+协会+营销户”运作模式。xx县xx西瓜协会于XX年3月经县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现有会员486人,协以协会作为xx西瓜外销的主渠道,有效克服了瓜农自产自销、各自为政的无序状况,保证了上市西瓜的品质和售价。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员的不合理经济预期。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资金发展,一般情况是由牵头公司或技术能人进行前期资金的投入,鼓励农户加入,对于农户来说如果当年不能看到效益,那么将挫伤其积极性,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资金的回收、经济效益的体现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前期通常是牵头主体承受较大风险。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8

  在我局组织安排大下基层开展备春耕生产前调研活动中,利用10多天的时间,深入到我区三镇一乡相关村,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运行、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走访与村干部和部分农民座谈,初步掌握了我区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情况、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区三镇一乡共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6个,其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54个,产加销型合作社39个,服务作业型专业合作社13个。20xx年申报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个。

  1、农民专业合作社起点较低。全区10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都还是较低层次的。一是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强。一些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仅三、五万元,缺乏配套的场地、仓储、加工设备,服务手段有限。由于规模小、带动农户的覆盖面也小,服务范围窄,形不成大的产业带,基本上限于本乡、村,能提供跨乡镇经营服务,形成规模效应的屈指可数。二是一部分农民在产业规模小、成员户数少的情况下,为了获得上级资金扶持,盲目确定合作社产品、项目,缺乏根据地效仿其他已经成形合作社的制度、章程、机构,纷纷申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相当一批专业合作社缺乏优势产品或项目,运营稳定性较差,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一批专业合作社虽然已组建很长时间,但也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趋势,始终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

  2、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合作社法人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运行不规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财产和资金,开展共同经营活动的较少。多数合作社内部没有建立合作社成员档案及各类资金收支财务帐目,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

  3、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才缺乏,合作社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少。无论是专业合作社法人自身还是合作社广大成员都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文化结构就决定了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体素质还是较低的,再加之部分农户合作意识不强,“搭便车” 心态严重,就更淡化了对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整个合作社所有成员素质低下,难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冲击。

  4、三镇一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方式目前来看多数以法人的家庭成员运行方式为主,没有实现以合作社法人为引领,广大合作社成员积极融入,达到群策群力、合舟共济、管理民主、利益均沾的运行方式,没有真正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这种运行方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辐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必将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增收。

  围绕服务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机制体制,围绕全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专业合作社。将一些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弱、服务范围窄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形成具有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为一体产销联合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合作、服务、利益共享、实现共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加强规范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一是规范各类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章程和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社员为获取合作效益而组建的利益共同体,因而重点要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做到这一点,必须按照20xx年6月29日农业部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基本要求,严格制定、执行章程,坚持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量和按股份分配的原则。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运作制度。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按财政部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20xx年1月1日施行)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要实行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合作社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1998]32号)的规定,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实行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做到完整无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三是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理事会、监事会、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运作规范,按照合作社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合作社整体素质。一是通过深入基层举办涉农培训班、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班、印发宣传单、召开专题培训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宣传贯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合作社典型经验和合作理念,通过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合作经营、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支持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支持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二是按照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围绕农业主导产品和产业,通过深入基层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成员大户、市场营销管理人员、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等相关人员,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市场营销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用人才,增强农民从事主导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合作社社员的整体素质。

  典型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以合作社典型来吸引、激发更多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发展。一是对全区各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民主乡新立胡萝卜合作社、龙达生猪养殖合作社、东风苗木合作社)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比较规范和农户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作用比较好、辐射面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合作社法人现场说法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围绕种植、蔬菜、畜禽、水产、果品、林业和农机服务等七大农业主导专业合作社方向,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市各类科研院所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创建自主品牌、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三是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广泛动员全区各村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四是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力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组建各类独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各类有机、绿色、无公害等食品标识认证,加快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力帮助更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规定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确了四种扶持方式。一是产业政策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二是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三是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四是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通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专业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9

  根据市政协今年工作安排,市政协组织提案委、研究室、市农业局及部分委员组成调研组,于5月份深入我市部分乡镇(街道)、村庄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店下镇、硖门乡、点头镇、管阳镇的有关情况介绍,召开了12家合作社理事长座谈会,并实地走访了三友鹿业、前岐福昌蘑菇、天和茶叶、黄金鸡、柏柳白茶专业合作社等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赴浙江洞头、文成等地进行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20xx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月15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305家,其中:茶叶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食用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蔬菜瓜果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家禽养殖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农业综合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7家,渔业养殖类28家,以及花卉、经济林类21家,农机7家,累计注册资金达10.58万元,发起人2386人,涉及农民社员1.75万户,带动农户5.06万户。在2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2个,注册商标42个,确定为XX市的龙头企业1家。2015年12月22日我市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为促进我市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1、龙头企业依托型。如溪大洋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兴办的益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牛、羊由合作社农户饲养,公司提供种苗、防疫、养殖技术指导、销售等全程服务,合作社成员经公司销售产品后获利。

  2、农民合作创办型。如由6名农机大户自发组织成立的XX市绿野机耕专业合作社,每年有计划地开展跨区作业,与店下、秦屿周边农户及种植大户签订机耕作业订单,明确了服务项目与机耕时间,确保了农户及种植大户不误农时,因此,极大地调动了服务对象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与农户及种植大户双赢的目的。

  3、两委牵头引领型。如2015年10月15日成立的XX市柏柳白茶专业合作社,由柏柳村两委牵头, 213位农户自发入股,村委会成员兼任理事长,合作社注册资金8万元,其中:农户入股7万元,村集体入股1万元。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打造品牌。

  4、技术人员领办型。如XX市艺农花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合作社引领农民闯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关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1、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秦川果蔬专业合作社为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园区内建立了20亩的示范园;投入10多万元建立新品种引进风险基金,采取种苗无偿提供、试验适当补助、减产酌情补偿等办法减轻农户的生产风险;合作社注册“一线天”等商标,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志使用权,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如前岐福昌蘑菇专业合作社编发《福鼎食用菌》会刊、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菇农的科技水平。柏柳白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类合作社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茶叶加工企业规范整顿,推广无公害茶园专用肥和绿色植物杀虫剂,使全市茶叶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2015年茶叶抽检合格率达100%。目前,全市在有条件的合作社中建立各种“五新”技术示范片、生产基地、展示田等,示范效果显著,较好发挥农业“五新”技术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3、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如秦川果蔬专业合作社借助市、镇、村三级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将各类蔬菜品种、价格、数量在网上发布,拓宽客户联系渠道,落实订单,开辟市场。店下天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加强与北京、上海、广西等大中城市销区市场的横向联合,组织福鼎茶商在北京、天津等建立茶叶批发市场,开创了我市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名特优产品专业市场的先河。前岐蘑菇专业合作社,组织蘑菇营销队伍近1000人,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设立“福鼎蘑菇”营销窗口近100个,每年销售福鼎双孢蘑菇1万多吨。

  4、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与提高。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如:梅氏茶业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对外宣传、统一建立无公害基地、统一价格,打造福鼎白茶品牌;前岐蘑菇、秦川蔬菜等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基地和主导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双认证。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我市在引导和扶持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由于宣传普及不够到位,一些干部和多数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缺乏了解,不清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何物,更不清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与作用。多数农民群众也不清楚组建和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给自己能带来什么利益,即便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怎么一回事,也因受传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影响,认同度不够高,参加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是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合作社的会员大多是农民,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管理经验都还比较缺乏,导致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偏低。部分合作社虽然登记成立,但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理事会、监事会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二次分配”大部分没有实行;合作社与会员的联结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多数合作社都是由公司在操作,服务停留在生产或销售的个别环节上,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甚至“政社不分,村社不分,企社不分”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是发展水平和服务层次不高。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合作社规模小、档次低,总体经济实力不强,服务能力较弱。创办合作社的发起人少,参加合作社的农民社员数不到全市农民总数的15%。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限于产前的农资服务统一采购,产后农产品销售这些环节。多数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做到统购统销,农户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一些新的服务领域还未拓展。虽然我市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达279家,注册商标只有42家和无公害认证2 家,有数量,没质量,重发展,轻规范的现象存在。有的纯粹打政策擦边球,或由少数人操作,缺乏带动性,甚至名存实亡,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发展水平和层次较低。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融资困难是调研中合作社反映最多的问题。2015年初,中国银监会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省银监局和农业厅联合下发了《转发银监会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从调查情况看,虽然农业部门积极与银监局和农村信用社联系,并多次组织合作社贷款,但由于缺乏扶持合作社融资的具体措施,而商业性贷款利息偏高,多数合作社望而却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工作建议

  为推动我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快速发展,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干部和群众中还普遍存在模糊认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集中宣传造势,通过组织宣讲队伍、开展农村干部专题培训、与群众座谈面商等方式,做到干部重视,群众欢迎。重点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的作用、意义及典型经验,用事实教育群众,激发他们的入社热情。有计划地对市、乡镇驻村干部和各乡镇主管农业领导进行严格培训,赋予他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任务,组织精干有力的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员队伍,不断提高其服务指导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同时做好办社带头人和农民骨干的培训工作,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能人、涉农企业、村干部办社的积极性。

  关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各类报告

  2、健全领导体系,制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XX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规范管理领导小组作用,领导小组每年召开2次以上的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乡、村合作社领导体系和长效协作服务机制。建议市政府每年围绕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培育10家市级示范社,作为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对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供销、经贸、财政、质监、金融、国土、工商、税务等部门统一调度,建议涉农部门每位副科级以上的干部与示范合作社结成帮扶对子,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协调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规范内部运作,夯实发展基础。一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确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社员代表、理事会和监事会。二要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合作社组织不同于公司和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特点。应当尽快建立和健全符合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项目责任制度、奖励制度等,以保障其操作运行的规范化。三要健全利益分配制度。为了兼顾生产者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可分配盈余应当实行按交易量(额)和按资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分配,并以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为主。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规范内部运作,更好地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4、加强引导扶持,规范管理服务。作为新的经济组织在起始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市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示范社的指导、培训、服务和扶持工作,同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管,进行适当干预非常有必要,对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中,是否损害社员和农户利益进行了解监管,对政府补助给合作社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如发现违规经营的合作社,将列入“黑名单”,确保合作社建设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作用,成立服务中心,帮助合作社拓展服务领域,特别是要帮助合作社抓紧完善管理方式、财务制度、“二次返利”等制度。

  5、明确思路目标,制定实施意见。最近,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省政府《若干意见》,结合福鼎的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市级示范社评定的具体规定,积极开展示范社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明确包括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土地流转、用地、电力供应、技术人才、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等方面政策措施。同时,财税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市财政预算中每年应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各乡镇也要安排相应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等建设补贴和奖励基金等,形成一整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0

  近年来,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从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截止目前,县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农民合作社146家,注册资本26085万元,合作社成员2850人,带动农户3800余户。目前纳入我们示范社管理的合作社有21家,从总体情况来看,合作社的数量增长比较快,且合作社的类型也越来越多,经营的范围也了越来越广泛,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在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将发挥作用将越来越大。但应该看到,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在制度建设、内部管理、财务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发展,现阶段合作社在经营及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兴办合作社目的认识不到位,偏离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在成立的合作时,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个别人出资成立并运作,以专业合作社名义登记注册,村民名义上为合作社成员,但实际上并未出资,也并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分配,还有些合作社以村民、家庭成员组织成立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也没有组织成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成为“空壳合作社”,合作社没有发挥作用,个别人开办合作社认为可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且登记门槛又低,所以降低了合作社的公信力。

  规模还比较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重发展轻规范,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目前我县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合作社的的负责人文化程度不高,管理经验较为缺乏,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合作社在营销、生产方面缺乏科技含量,对产业化经营中的促进作用还不大,合作社的龙头、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入会的兴趣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从而导致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会员偏少。

  合作社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目前合作社在申请国家项目资金时多渠道申请,导致部分管理不规范的合作社也能享受国家的项目资金的支持,项目申请口径不一致不利于合作社的有序、健康发展。

  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虽然都是种植多年的种植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管理经验和新科技知识。

  合作社设立及章程建设来看:相当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个别人出资成立,以专业合作社名义登记注册,村民名义上为合作社成员,但实际上并未出资,也并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分配;合作社的章程没有体现合作社的特点,千社一章,千孔一面,合作内容、合作办法合作规则等在章程中写的不是很清楚,产权不够明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壮大,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尽快加以完善。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般都是由农村的种植、养殖大户,大多数对财务核算和管理流程一知半解,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重抓生产经营活动,对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的不够。

  有的专业合作社认为配备会计、出纳需要花费一笔费用,合作社收入还不高,内部人员兼任比较方便,也节约费用。有些合作社负责人直接用银行个人银行卡来管理资金,没有财务公开的意识,认为自己的合作社,支出不愿意受过多的手续的约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由于合作社业务相对收入有限,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合作社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会计和出纳。

  合作社理事长认为把所有的收入都入账,会要缴纳相关的.税,思想上有顾虑。同时在经营过程中的开支,如果索要发票,价格会比较高,成本会相应提高,所以索要发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合作社发生经济业务时没有发票。有的合作社没有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财务理财的意识不强。

  档案资料不完整。表现在会计档案不健全,许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会计档案资料无法集中管理,会计资料只好长期放在会计或出纳家中。有些会计没有把会计凭证装订成册,归档管理,这样会造成账簿和凭证丢失。

  三、加强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深入到乡、镇、村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动员会,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涵和相关规定,使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我国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充分认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及作用,促使其不断地克服小农意识、培养“民主”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首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之路,实现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巩固和延伸产业链。

  二是引导、支持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和能人带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农户多、管理较为规范、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对弱势群体帮助大的特点,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应,加快资本积累,形成干部、大户、“能人”与广大农民在共建合作社新优势中

  正确促成合作社的发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鼓励农民申办合作社,又要坚持条件,规范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又要防止合作社没有规范而享受国家扶持资金现象,让农民自己在政府提供的优良环境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引导合作社合理设置会计机构与人员,专业合作社可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繁简需要,选择是否设置单独的会计机构;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可在专业合作社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负责本社的会计工作;对于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委托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规范支出票据,完善财务核算。凡能够取得正规发票的应当开具正规的发票,直接从农户手中购买材料或饲料等难以获取正规发表的,应当提供售货证明及售货方身份证明材料,数额较大的,还应附有会议记录、情况说明等附件,支付给合作社成员的款项,应提供领款人签字的花名册及身份证明资料,支付大额工程,设备款项,除取得正规票据外,还应附有合同协议、设备验收证明,和工程建设方出具的工程决算等附件。

  在专业合作社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或者申请承担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相关部门接受申请并审批申请的前提条件应该要求合作社规范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提供合乎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会计信息规范。对未按照制度核算、会计信息不清楚的不予拨款支持,也不予申报项目,这样,才能充分促进合作社规范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提供真实正确的会计信息。

  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会计档案柜,实行统一管理,转入负责,会计资料收集要齐全,会计凭证装订成册,做到完整无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同时要求示范合作社严格按照社员档案,会议记录、合作档案、项目档案等档案分类建档。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1

  青州市谭坊诚信肉鸭产销服务合作社于20xx年6月23日成立,经青州市工商局注册,由谭坊10个村众多养鸭专业大户共同发起,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的。合作社以优质肉鸭产销为主,为社员提供肉鸭养殖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运营以来,合作社为广大肉鸭养殖户提供了一流的养加销服务,辐射面积进一步加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经营规模进一步膨胀,更好地满足了青州市肉鸭养殖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了广大肉鸭养殖户的需要。合作社成立后,形成了以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经营大户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经济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合作社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1、管理机构:

  青州市谭坊诚信肉鸭产销服务合作社是工商注册的合伙企业法人单位。建立了全体社员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并通过了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理事会有7人组成,设有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人,理事5人。监事会有5人组成,设监事长1人,副监事长1人,监事3人。服务处所辐射青州、寿光、临朐、昌乐等县市区。

  2、运行机制:

  合作社为全体社员养鸭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合作社实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六个统一”。一是统一购料。选择品牌饲料,并且因量大能享受价格优惠;二是统一购苗。选择信誉好、质量好的种鸭场的鸭苗;三是统一购药。选择名牌厂家的名优产品;四是统一饲养管理规程。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为社员养鸭户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并且定期对社员户的肉鸭养殖场进行巡回技术指导;五是统一销售。解决养殖户卖鸭难的问题;六是统一结算。彻底解决卖鸭结账难的问题。

  3、制度建设: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注重规范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结构,有力地增强了我镇养殖业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改变了过去肉鸭生产管理技术落后、疫病防治知识淡薄等问题,提高了谭坊镇肉鸭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合作社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在不断增长。为规范发展,合作社建立了《全体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社员大会通过了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合作社新章程》,对合作社宗旨、社员权利义务、组织结构、财务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实施了议事、决策、管理、监督程序,这是诚信肉鸭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印发了《肉鸭防疫技术操作规范》,积极推广使用低毒药品和绿色环保饲料,杜绝了高毒、高残留药品的使用,提高了产品质量。

  4、资金管理:

  合作社由谭坊10个村众多养鸭专业大户共同发起,现已有200余户加盟,每个社员户股金200元,团体社员户500元,现累计吸收社员股金5万余元。合作社专门成立理财小组,设有组长组员若干人,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合作社及时做好分红工作,加盟户均得到了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及时得到了分红受益。我们每个社员户现已分红多次,同时社员户最少的享受购物优惠达到3000多元。

  二、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

  1、组织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科学组织生产,专门印发了《肉鸭防疫技术操作规范》,积极推广使用低毒药品和绿色环保饲料,杜绝了高毒、高残留药品的使用。聘请防疫专家对高温鸭棚从防疫角度进行全面消毒,确保肉鸭生长在健康的环境中。

  大力发展基地建设,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展示谭坊诚信肉鸭品牌的窗口,在镇党委、政府和兽医站的支持和协调下,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和“一个龙头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原则,发展起高标准肉鸭棚100多个,建设规模化肉鸭基地2个,对基地内的肉鸭从鸭苗到上市完全按有机食品标准进行生产。

  为搞好销售工作,我们实行了龙头企业连接合作组织,合作组织连接农户的销售模式,依托各大冷藏厂、食品公司,养成后再返销给冷藏厂、食品公司,完善了销售链条,解决了广大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2、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技术培训情况:

  质量是通向市场的“身份证”,是信誉的“保证书”,有质量,才有市场竞争力。基于此,合作社围绕改善肉鸭品质做文章,着力打造谭坊诚信合作社肉鸭养殖的品牌影响力。为此,引进了纯正的樱桃谷鸭SM3,并切实加强技术培训。聘请省市畜禽养殖专家实地讲解肉鸭养殖技术和日常管理方法,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提高养殖技术。两年来,先后举办6期培训班,培训社员1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多份。

  3、提供质量检验、品种培育、互助保险、贷款担保、行业维权服务

  合作者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契约、入股的形式,为养殖户积极提供质量检验、品种培育、互助保险、贷款担保、行业维权等一系列服务。在龙头企业中和农户之间建立起来的中介组织,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主要依托潍坊美城食品公司华美冷藏厂、寿光康利佳食品有限公司、青州惠邦食品有限公司等。

  三、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当地畜牧这个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青州市谭坊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分别与昌乐、寿光两县市为邻,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肉鸭养殖一直是谭坊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产销量一直位列青州前列,但起初当地群众在肉鸭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差、饲料转化率低、饲养成本高、饲料品牌多乱、药品杂、劣质兽药充斥市场、鸭苗质量混乱、饲养管理不规范、卖鸭难、结帐难等诸多问题。合作社成立后,进一步提高了谭坊镇肉鸭养殖的规模,加快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实现并达到了国家“城市准入制”的要求。目前,畜牧业已经成为了谭坊镇的农业支柱产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2、有力地带动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合作社注重加强养殖户的管理和引导,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和分配机制,促进合作社自我服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合作社成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由合作社成立之初的27个社员户发展到现在养鸭社员户500多个。

  合作社成立之前养殖户普遍存在着赚钱少,钱难赚的现象,通过合作社的“六个统一”,社员养殖户赚钱多了,钱好赚了。据初步统计,诚信肉鸭合作社社员利润超过15万元的社员养殖户达20多户、10万元以上的40多个户、5万元以上的60多个户。年向社会提供400万只肉鸭,增加社会效益400万元。同时,市场越来越大,合作社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区域经济拓展到寿光、昌乐、临朐等县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受到了众多养殖业户的一致称赞。

  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小规模单一养殖的模式,真正成为集约化规模化的合作型养殖。统一供药统一供料等行为的实施,真正肉鸭产品成为绿色食品,成为名牌,为下一步的名扬全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合作社的进一步膨胀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养殖业户和周边县市群众加入合作社,并为社员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从而让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壮大的问题。

  2、合作社发展壮大中的技术支持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畜牧部门、科研单位联系,学习和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科技知识,并加大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肉鸭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

  3、基地建设问题。如何通过基地的建设、交易设施的改善,市场的交易额增加,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吞吐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

  4、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全面规范完善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有效强化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市场开拓能力,切实提升合作社的组织功能、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在最大限度上优化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降低农产品经营和交易成本,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

  20xx.8.26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2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年开始兴办以来,经历了从慢到快、从单一生产到多种生产经营的过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已凸显出来,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已达1738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个,省级示范合作社6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87个。国家级、省级合作社数量位居我省县级前列。

  一、主要做法及效果

  1、主要做法:一是强化领导,健全组织。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淮阳县农民合作社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领导。二是政策支持,项目带动。淮阳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等文件,从政策、技术、信贷、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为淮阳县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年起,对每年评选上的市级示范合作社给予2-3万元的项目支持。三是加强指导。县农业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帮助示范合作社建立和完善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以及生产技术规程等,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管理。

  2、取得的效果:一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初见成效。如,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专业合作社是我县的一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现拥有4层综合办公楼一幢、标准化培训教室400㎡、仓容1200㎡、各类农机具200多台(套)。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多亩,托管土地1.2万亩。通过规模经营,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每亩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亩增效益200多元。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淮阳县新陆春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30多户农民发起成立了淮阳县志翔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2500亩用于种植无公害蔬菜,安置附近农户100多人就业,入社社员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突出特色,积极发挥合作社带头作用。目前,全县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11家,获得产品认证的产品有6个,其中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合作社4家,拥有5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家。专业合作社积极流转、托管土地,提供技术、管理等各种服务,为外出打员解除了后顾之忧,带动了周边农业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来看,县级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发展规范阶段,在合作社的内部运行和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认识不到位,自愿主动加入农民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

  2、管理不规范。有的合作社内部运行经营管理不规范,产权不明晰,财务管理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等。

  3、品牌市场影响力弱。产品品牌数量少,市场认可度不高,很大一部分只注册不开发,既不注重对产品包装形象的改善,也缺乏广告宣传和营销策略。同时,品牌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

  4、土地流转价格逐步攀高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差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发展。近年来,土地流转价格逐年攀升,同时成方连片大规模流转土地牵涉的农户多,困难多,目前尚有一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尚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三、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农民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适时举办合作社负责人及社员培训班,将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到市县两级党校授课内容;

  大力宣传合作社的`成功典型以及带领农民致富的先进事迹,使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好处和政策家喻户晓,为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营造良好氛围。

  2、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一是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建立年度考核奖励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三是建立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其业务素质能力。四是进一步抓好示范引导。培育一批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农民合作社示范单位,引导农民合作社走上科学管理、规范发展、产业化经营之路。

  3、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一是继续加大示范效应好、带动范围广、促进农民增收效益显著的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二是充分发挥整合支农资金作用,考虑将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及扶贫项目,委托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改善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及生产条件。三是建议政府协调好金融部门,帮助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解决融资难问题。

  4、建立农民合作社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条件、不适应农业生产形势、组织结构涣散、无生产经营行为与能力的合作社,农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注销,防止其骗取、套取国家有关有关优惠政策。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3

  为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几年,市科协根据省、州、市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农作物种植、果蔬栽培、家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政策倾斜、政府引导方式,积极组织农产品经纪人、种养大户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后创建了xx优质梨协会、xx魔芋协会、xx草芥核桃协会、xx蔬菜协会等一批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农技协,为群众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xx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底,我市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23个,会员76343人(户)。其中:农民专业技术协会241个,会员3849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82个,社员37852人。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中实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互联网”模式的有15个;村“两委”带动农民合作组织的有58个;公司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32个;协会中建立党支部的有68个。至今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村(居)委会有4个,占全市168个村(社区)总数的2.3%。

  我市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后,通过制定章程,提供协调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户统一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带领群众走上了小康致富之路。如xx镇的樱桃协会成立后,通过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目前樱桃种植已辐射到毗邻8个乡镇115个村13825户,年总产量达150多吨,产值达300多万元;xx镇的干田优质梨协会通过多年的发展,现优质梨基地面积己达9000亩,年产量3000多吨,产值达650多万元,果农户均收入达3万多元,最高农户收入达23万元,在此基础上,xx优质梨协会还采取“协会+基地+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和部份乡镇积极发展优质梨种植,让干田优质梨真正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xx魔芋协会从最初1795户会员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户,依托“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现魔芋种植面积已达1.25万亩,总产值达1.53亿元,全乡95%以上的农户投入到了魔芋种植的行列,并且还带动了周边乡镇及州内外部分县魔芋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范围涉及水果、蔬菜、花卉、药材、家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门类。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技术交流型,主要是利用协会互帮互助这个平台,开展会员之间种植、养殖技术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致富的目的,绝大多数协会有此功能;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协会主要职责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为会员提供生产资料等,如xxx红梨种植协会筹建的种苗技术服务站,就承担着为会员统一引进良种、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果树嫁接等功能;三是技术兼经济和经营实体型,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帮助会员进行产品的统一加工和营销,如xxx优质梨协会利用协会优质梨深加工工厂,统一加工、销售;四是科技开发型,主要是根据生产需要,开展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如以xxx公司为主组建的xxx核桃产业协会;五是股份实体型,主要以会员入股的形式合作兴办股份制技术经济实体,如xxx养牛协会创办的经济实体养牛专业合作社。

  二、主要做法

  为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稳步发展,市科协发挥职能,立足各乡(镇)资源优势,抓实生态核桃、魔芋、云南红梨、xx冬桃、黑山羊、肉牛、肉兔、花椒、无公害蔬菜、中草药等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农技协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培育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群。

  (一)抓示范引导。按照有产业特色、有发展潜力、有组织活动、有创新思路的“四有”原则,市科协在年度工作计划及农函大培训计划中,重点优先考虑高原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农户的培训和协会的组建和扶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基础设施过硬、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合作组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开发,引导广大农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进程。

  (二)抓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科协科普惠农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及“协会+基地+农户+公司+互联网”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模式,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自20xx年以来,市科协每年安排80万元资金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主体参与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各级科普惠农(益民)奖补资金177.5万元。

  (三)抓品牌发展。围绕“三品一标”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特别是对品质好、规模大、有效益的产品,市科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协会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做好文章,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抓科技普及。一是建立农村致富能手、高原特色产业带头人、经纪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科技入户率和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充分利用农函大、科普e站、科普微信,广泛推广立体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标准化生产、农业机械化、设施栽培等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科技集成配套水平。三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层次,着力培养技术带头人,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四是每年开办农函大培训班30个,培训学员1500人以上。五是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着力在贫困乡、贫困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为帮助贫困乡、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当前,我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矛盾,亟待认真研究解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扶持。乡(镇)、村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农协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持。部分农协会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已名存实亡,成为“僵尸”协会,极大地影响了协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二)运行机制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形式上。大部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含量低,信息渠道狭小,融资渠道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差,综合实力普遍较弱,其作用难以显现;二是运行机制上。由于协会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组织化程度差,协会与会员之间没有经济利益捆绑,即使有实体牵头的协会,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抗御风险能力弱,部分会员民主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还不强,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偏低,会员之间联系较松散;三是在开展活动上。由于协会没有资金来源,时常处于力不从心,组织无力,从而缺乏号召力、战斗力,还有部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体制不明,产权不清,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

  (三)经营理念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产业化经营程度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处于初级阶段,结构单一,局限于初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发展空间小,竞争力较弱,且服务大都还处于无偿服务,市场观念淡薄,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利益协调机制不规范。协会与农户,农户与基地或龙头企业的关系大多停留在单纯的买卖关系上,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致使在守约履约上,合同双方受各自利益驱动,常常是市场价格高时,农民不愿意将产品交给企业,市场价格低时,企业又以种种理由不按保护价收购农民出售的产品,甚至压级压价。

  (五)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瓶颈,截止目前,金融机构尚未向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贷款服务,大多数协会未建立强有力经济实体,无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下步工作计划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合作组织在开展实用技术转化、农技推广和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重视和肯定,同时也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机遇。下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宣传,增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社会认知度

  加大宣传和请示汇报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研究制定出有利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与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自主自愿、因地制宜、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发展,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引导、扶持和管理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加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

  一方面利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会员没有入会条件限制的优势,组织未入会农户加入协会,扩大协会规模,提升社会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引导农户逐步入股入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发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上联科研单位、科技人员,下联农户和生产基地的优势,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能力较弱的缺点,通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服务农民提高产品竞争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规避市场风险,同时认真做好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在行业自律、维权、行业代表性和科技服务等方面优势,惠及更多农民提高科学生产经营水平,实现共同致富,推动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三)加强组织领导,精心指导服务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做到引导而不参与,扶持而不干预,促进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发挥xx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和xx市农民合作组织联合会的作用,建立合作组织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农技协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市农技协健康有序发展。

  (四)建章立制,规范协会运行

  通过开展省、州、市示范协会、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我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运行机制,完善章程,健全制度,促进协会规范发展。

  (五)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快速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州、市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科普惠农项目,加大中央、省、州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坚持每年安排不少于1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重点用于市级示范协会的奖励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申报无公害基地及产品、绿标、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商标等。三是加大协调服务工作力度,对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注册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简化程序,快捷办理。

  (六)重视人才培养,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坚持“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工作思路,引导协会在顺应农村发展趋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加大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队伍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大会长、理事长的培训力度,增强基层组织的发展活力,提高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队伍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能力,为做好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建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信息网,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将信息、技术、市场、资金、农户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信息技术的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4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掌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市农经站抽派有关业务人员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典型调查与面上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走访了全市10个县区86个乡(镇、办事处)1750个合作社,发放了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1165份,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毕节市抢抓“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机遇,紧紧围绕马铃薯、特色经果林、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中药材、烤烟等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多元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极大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了合作社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合作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了农业种植养殖、生产资料购销、农副产品加工、科技推广服务等各行业,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经全面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12个,注册资金共计90.17亿元,成员数达24.36万人。全市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71.69万亩,年经营收入34.87亿元,成员年均纯收入9543元;带动22.64万户农户,4.6万贫困人口就业。合作社共注册商标261个,共获53个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qs)认证,9个标准化生产认证。全市合作社按产业分类为:粮食种植类838个,水果类543个,蔬菜类722个,茶叶类201个,中药材类487个,养殖类2654个,水产类76个,林业类418个,农机类110个,加工类69个,休闲观光类91个,服务类241个,其他类580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特点

  从全市来看,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组建形式多样

  全市组建合作社的形式主要有七种:一是农民自发组建,这类合作社最多,占全市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村干部带头组建,主要是村支两委人员依托本村产业发展创办,如金沙县联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三是专业大户牵头组建,这类合作社基本属于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四是专业技术人员创办,如金沙县满山红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五是农村能人牵头组建,如纳雍县新房乡长沟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六是返乡青年创办,如黔西县金碧镇杨勇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七是依托龙头企业组建,这类合作社成员入股额度大,严格按照企业运作,按股分红和返利,如大方惠民辣椒专业合作社等。

  (二)辐射带动面宽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按照产业特色来组建的,一个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多个村甚至跨乡跨县农户的发展。如纳雍县新房乡长沟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范围从一个行政村地域扩大到新房、阳长、百兴、寨乐、老凹坝等乡镇,甚至在大方县、七星关区和水城县南开镇都建立了基地,已成为纳雍蔬菜产业的领头军和蔬菜生产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新房乡及周边乡镇蔬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威宁县玉龙乡在兴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方式,带动兴发、营寨、团结3个村农户,辐射玉龙、牛棚两个乡镇15个村,建成优质核桃种植基地10000亩、优质板栗基地500亩及占地50亩的规模化种养殖基地。

  (三)经营形式灵活

  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状况、群众经济基础及素质高低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式较为灵活。如威宁县玉龙乡祥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就是结合了当地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猪养殖习惯,群众基础好。合作社实行入股分红制,以现金入股的社员年终可以参与分红,未入股的社员也可以享受“五统一”服务,获取相应收入。

  (四)农户成为主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坚持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使农民成为合作社的主体,实行进退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全市已经发展的70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90%以上的合作社成员全部是农民,另有部分合作社虽有一定数量的非农民社员和社会团体社员,但成员的80%以上是农民。

  (五)产业步伐加快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涵盖蔬菜、粮食、马铃薯、精品果业、茶业、中药材、烟草、生态畜牧业、核桃、渔业、林业及特色种养业等各类产业,规模经营面积达165.6万亩,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已从单一的生产领域逐步向加工包装、品牌创建、流通销售、休闲农业、农旅结合等经营领域拓展延伸,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产地认证等统一服务。

  三、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做法及取得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转变,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都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农业板块经济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兴的市场经营主体,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切合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推动农业园区、“4321”工程建设及“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逐渐成为推动农业板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贵州举利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生产种植、产品开发、市场销售、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辣椒产业合作社,基地覆盖超过6个乡镇,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辣椒产业带,种植规模达到1.5万亩,年产干辣椒2000吨以上,带动农户8000余户,种植农户年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实现了“培育一个经营主体,振兴一项特色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发展,富裕一方农民群众”的目标,合作社生产的辣椒除供给全县外,还销往周边市县、贵阳市、四川省等地,初步形成了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实现精准脱贫

  中央明确提出,“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我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在产业带上,建在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带动贫困户获得收益,实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金沙县联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支书+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特惠贷”贷款5万元作为入股资金,参与合作社经营,三年分别按6%、7%、8%获得固定收益(每年每户平均3500元)。同时,贫困户可以在合作社领养能繁母牛,产仔半年可以出售,所得收益农户和合作社按五五分成;超过半年的,除了每头牛仔上交3000元外,剩余归农户自己;出售时是肉牛的`,所得收入按农户占60%,合作社占40%进行分成。这种经营模式解决了贫困户及合作社发展融资难问题的同时,降低了贫困户的投入风险,保证贫困户获得“固定收益+二次获利分红”,提高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步伐。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既能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响应,发挥传导市场信息、统一组织生产、运用新型科技的载体作用,又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产品,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黔西县腾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业从事食用菌种植销售,菌棒销售,供应生产原材料,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的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方面,合作社以工业化、标准化为理念,综合利用农、林业生产的下脚料木屑、边皮、枝丫材、玉米芯、秸杆等做为原料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开展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推进合作社向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建成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1200平方米、菌棒培养大棚5630平方米、出菇大棚33682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9台套,xx年发展香菇周年栽培85万袋,平菇42万袋,产保鲜香菇1378.5吨,全年完成销售额1350.9万元,创利税311.9万元,每亩每年可带动农户实现利润6.43万元。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山区特色现代农业日益迫切,“谁来种地”、“谁会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已成为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绕不过的“圈子”。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既能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解决劳动力不足、技术欠缺等难题和矛盾,又能为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在农村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宽广的平台,有力推进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如赫章县平山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中寨村流转荒山草坡4500余亩,建成高效蔬菜大棚1500个2500亩、大樱桃示范种植1000亩、观光示范采摘园500亩,一个具有山地特色高效的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已基本建成。由公司统一进行平整和土壤改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化大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被流转土地农户及农村致富能手到基地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合格后,农户以零租金返包大棚自行种植、自行管理;合作社统一提供苗木、肥料、技术指导及产品销售等服务,并与种植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产生效益后,采取“五五分成”,如中寨村农户陈淑琴和朱永琴各租种了两个大棚,到年底每人纯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通过合作经营、集约经营、规模经营、股份经营等形式,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把产加销、农工贸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突出了规模经济效益,既有利于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又有利于让农民从整个产业链中获得更高收益和更好回报,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如纳雍县过路沟村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方式,每亩土地租金按照400斤玉米折价,租用农户300亩土地种植蔬菜,租金一年一付,同时合作社长期反聘农户在地里务工,农户每天有60—80元经济收入,1年人均最少可以获得1.5万元收入。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大部分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时“买难”、“卖难”的尴尬,避免了市场波动给农民造成损失。如纳雍县阳长镇马店村果伟养殖专业合作社,把生猪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联合起来,实行“五统一”管理后,从养殖所需的仔猪、饲料购进到生猪出栏、销售都有专门的队伍来组织,直接面对市场,生猪在出栏前就已经有了“订单”,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社员不需要奔波于市场寻找销售渠道,专注抓好养殖管理,扩大养殖规模,加上推行统一防疫和“两全三保”技术服务措施,社员不担风险,收入稳定,生产发展快。

  (七)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利益联接机制

  经过合作社在生产发展中的长期探索实践,涌现出黔西县金碧镇杨勇种植专业合作社“五联五有”模式,金沙县联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村支书+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七星关区兴联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问需式”扶贫模式,黔西县腾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1+9”技术落实模式,织金县恩雄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模式,赫章县平山乡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反租倒包”经营模式,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三变”促“三同”体验式干部培训模式等大量先进典型经营模式,创新发展出二次返利、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利益共同体等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户实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

  四、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合作社还存在发展质量不高,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合作社对农户、特别是贫困人口的覆盖面和带动能力不够等问题。

  (一)内部管理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性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增加较快,但质量提升较慢。

  (二)带动农户能力有待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高,但是辐射带动能力仍然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012家,入社成员及带动农户数仅占全市农户数的15.4%,经营能力弱、运行不正常的合作社占比达到32%。

  (三)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优势产业发展布局不合理、规模经营不大、品牌意识淡薄、生产管理不够规范、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经常出现有生产、无规模,品质高、产量低等现象。

  (四)品牌建设比较滞后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意识不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宣传、打造力度不够,大多数商品杂牌多、名牌少,缺乏叫得响的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品牌,致使各类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竞争力不强。

  (五)融资贷款比较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现象,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及时获得急需发展资金,难以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抵御市场经营及自然灾害风险。

  (六)扶持力度较小

  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经营主体的专项资金较少,已经出台的扶持政策门槛也比较高,申报程序比较繁琐,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扶持较为困难。

  (七)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成员之间仍然是一种松散的、简单的买卖或合同方式,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缺乏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及村集体之间长期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结合全市实际,提出下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产业融合,培育壮大各类合作社

  1、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合作社。围绕全市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建设,积极引导培育一批马铃薯、商品蔬菜、特色经果林、生态畜牧业、林下经济、中药材、高山生态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水利、林业、旅游、金融、科研、供销社等部门结合,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

  2、扶持兴办合作社加工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服务,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档次,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适应国内大中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支持合作社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建设标准化车间,改造升级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提升合作社加工水平,重点在核桃、刺梨、天麻、荞麦、辣椒、民族工艺品、茶叶、肉牛、肉羊、可乐猪养殖、香肠、腊肉等特色养殖加工方面取得突破。

  3、鼓励发展服务型合作社。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大力发展生产资料供应、农机作业和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运销仓储、电子商务、技术指导、动物防疫、草产品收储供应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农村农贸市场、商店超市、旅馆饭店、家庭手工业、公共设施建设、物业管理、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交通运输、沼气建设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培育服务型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发展农家乐、农耕体验、采摘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旅结合的新型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引导合作社开展联合与合作。鼓励和引导马铃薯、辣椒、生态畜牧业、中药材、茶叶、林下经济等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开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方面联合和合作,引导合作社之间跨区域组建产业联盟和合作社联合社,推进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广黔西县“五联五有”(社团联盟、资金联手、产业联动、市场联通、村社联结)农民合作发展模式,为提升联合社综合实力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创造条件。

  (二)加强规范管理,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

  1、开展示范社创建。按照示范社合作社“六有”标准(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每年开展一次市级、县区级示范社认定,建立示范社名录和示范社动态监测及项目监管制度,增强示范社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2、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以各级示范社创建为抓手,引导合作社在登记注册、规范章程、明晰产权、完善机构、财务管理、利益联结、统一服务等方面开展规范化建设。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和成员账户设置、股金设置和盈余分配、年度报告和档案管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收益分配公平和社务公开等,真正把合作社建设成为产权清晰、运行规范、管理民主、服务有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3、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好“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合作社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鼓励合作社纳入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优先支持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

  4、建立合作社动态监管机制。工商部门应当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进行准入登记,严格审核合作社登记资料信息,防止套用国家政策资金合作社的产生。农业部门牵头、供销等部门参与,每年要开展摸底调查和实地巡查,对合作社特别是名录示范社进行动态监管,切实掌握合作社的运行情况。建立合作社监测年审退出机制,对运行不正常的合作社,及时进行淘汰、依法吊销,并及时公布合作社相关信息。

  5、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组织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和邀请有关专家到本地培训等方式,大规模开展合作社理事长、辅导员、经营管理者、财务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对成员的培训教育,培养广大成员遵守法律法规、商业道德和诚实守信的素质。

  6、提升合作社科技水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在合作社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项目方面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申报农业科研推广项目。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农村青年、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村支两委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参与、领办合作社。

  鼓励合作社科技人员参加职称评定,提升合作社科技水平。

  (三)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

  1、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结合“三变”改革,支持村两委班子、村委会牵头兴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民及村集体将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投入合作社经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发展类专项资金(除补贴、救济、应急类外)、项目优先安排到由村集体或村集体领办、创办或参股的合作社组织实施,通过合作社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创新户村社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农户+合作社+村委会”合作模式,发挥村级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把村级基层组织力量融入合作社生产经营链条,鼓励农户用土地和劳动力等入股,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及产品回收,村委会负责组织宣传发动和后续监督管理,产生收益按照“7:2:1”或“5:3:2”等比例进行分配,实行三方联管带动三方受益。

  3、建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新机制。按照农村“三变”改革要求,探索“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深化“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扶贫模式,支持和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将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集中折股量化到当地产业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经营,实行贫困户按股分红,既保证其产业扶贫资金的保值增值,又实现产业化精准扶贫。对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合作社,在项目资金安排、贷款融资、政策性保险上予以倾斜和优惠,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及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4、稳妥建立社员资金互助中心。鼓励合作社社员以产业收入及闲置资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社员资金互助中心,用于帮助社员及合作社解决产业或生产发展资金欠缺、周转困难等问题。资金互助中心须严格执行“社员制、封闭制”原则,确保不对外揽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不盲目扩大资金规模。入股资金实行独立核算,规范运作,并健全内控制度,做好风险防范,杜绝一切非法集资及开展非法金融业务活动。

  5、搭建农村电商和直销平台。采取政府资助与合作社、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合作社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培训、财务社务管理,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努力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社务管理数字化、产品营销网络化。鼓励农民合作社建立网站、短信平台,发布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公布重大事项和日常运行情况,探索运用短信、微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引导合作社在淘宝、京东商城、贵农网等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支持合作社建立“农批对接”、“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等营销网点,稳定畅通销售渠道。

  6、鼓励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土地流转价格稳定增长机制、土地流转信托机制、探索“以房产换股权”市场化运行机制,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户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分享收益红利,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四)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

  1、加大财政支持。市、县(区)要在本级财政预算或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中,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2、落实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取得的收入依法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3、强化金融支持。一是依托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允许合作社以自有动产、不动产及无形资产开展抵押贷款,市县农业、农村信用社及工商部门要联合开展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将评定结果作为抵押担保、融资贷款额度的重要依据。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经营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市级以上示范社,鼓励政府担保、涉农担保机构担保等方式向银行贷款,解决大额贷款资金需求。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对合作社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金融服务。

  4、落实用地用电用水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属于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等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国土资源部门应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养业的,其种植、养殖生产用电、水,执行农业生产用电、水价格标准。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20xx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我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xx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鄂发[×]×号);省人大出台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20xx年和20xx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从20xx年起,省财政每年专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经费;20xx年,省编办专门批准成立了“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从20xx年起,我省还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20xx年的×个发展到×个,同比增长×倍。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总体形势看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合作知识与合作能力。这与政府部门扶持指导和服务不够密切相关。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加强引导,从而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提高合作质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快

  截止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比20xx年增加×家,增幅×%。其中京山县、钟祥市、长阳县等×个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家,京山县达到×家。

  2、领办主体多

  一是能人大户领办型,占×.×%。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果品产销大户程国庆领办的。二是科技人员创办型,占×.×%。沙洋县曾集镇五洋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该县曾集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蔡代兵牵头组建的。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占×.×%。湖北长阳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省级龙头企业湖北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异地投资组建的。四是村级组织牵头型,占×.×%。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由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支部书记湛宏远牵头领办。

  3、覆盖产业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农村能源、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占×.×%,养殖业占×.×%,其他行业占×.×%。

  4、典型示范强

  各地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为成员服务、民主管理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性质。截至20xx年底,全省共培育典型合作社×家,其中省级指导扶持×家,各地指导扶持×家。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姚凤君同志,是当地果树行业的老专家,该合作社引进培育了×多个果树新品种,推广了×多项新技术,并有多个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国内领先。联合购买生产资料和联合销售达×%以上,统一培训、修剪、机防、嫁接率达到×%,还有冷藏保鲜、品牌经营,办公和培训大楼等,为成员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以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合作知识的宣传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虽然国家20xx年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发展原则、组织管理、设立登记等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够,又往往停留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领导讲话上,很多干部群众没有听到,也没看到,从而造成对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对合作社的性质与作用认识不够。近几年省里通过开现场会和培训会,解决了各级政府和农业(经管)部门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了一批合作知识辅导员,但还是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各地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但培训人数太少,合作社对成员的培训就更少了,往往只有一些技术性培训。由于缺乏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导致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利益驱动”现象,有些政府官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营主体,又不纳税,没有好处;有人还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要去管;有些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领办者,看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扶持,纷纷包装挂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专业大户领办者,以为办合作社等同于办公司,在盈利分配上完全按股金分配,在民主管理上,也是投资多的成员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完全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交易额(量)分配为主,成员有平等管理合作社的权利。有些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利,没有履行义务的意识,没有管理合作社建设合作社的主人翁意识。

  2、政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涉及到合作知识和组织管理,又涉及特色产业和技术、市场等问题,还涉及领办者带领成员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没有懂合作知识和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人去指导,很难做到依法办社,很难成为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抓手,也很难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过去政府部门指导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懂合作知识的辅导员太少。每个县(市)只有×-×人参加过培训,而且往往只有×个专职人员,有些还是兼职。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专职人员。村里基本没人管,指导服务很难到位。二是深入农村指导服务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现在的指导最多只能跑马观花,很难做到深入细致开展调研和指导。而这项工作唯有直接向群众宣传,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解放初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就是依靠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宣传指导的。三是典型示范不够。典型示范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但由于政府扶持和部门指导不够,导致典型示范太少,规范运作欠佳,服务效果有限。四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基层指导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强调“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合作社发展思路,缺乏“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县(市)、一个行业做几个盆景式的合作社,还不能做到规范运行,最后必然影响发展。老百姓看不到好处,影响加入的积极性,合作社也可能没有生命力,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很难加大力度。只要能办出一部分规范的合作社,让广大农民偿到甜头,夯实合作社服务基础,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就会加快发展,政府也就会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支持。

  3、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普遍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分配不合法等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关系不顺,核心是合作社能否给成员带来增值利润,这是合作经济的实质。实际上,国家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规定得既有原则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由于我们的领办者和指导者一般只有企业、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往往凭借经验管理和指导合作社,恰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特殊性质,不同于其他任何组织。只要合作社领办者和指导者都能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弄清了合作经济的实质和作用,就是使合作者都能享受通过合作带来的增值利润,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得到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增值利润的好处。就不难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不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在为成员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和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这种服务对农户成员确实有好处,但他只是一种盈利性服务的市场买卖行为,而合作社行为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让成员分享生产资料和购销产品带来的增值利润。二是行业协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将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社员联合起来,既为生产者社员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又以保护价收购生产者社员的产品,既为加工者社员带来稳定的货源,又为生产资料供应商带来薄利多销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运行机制看起来大家都能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得到好处,互利共赢,其实,还是“企业+农户”的翻版,核心问题是,往往生产资料和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没有分给生产者社员,只是生产资料供应商和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的一种营销策略,还可以减免税收,或争取政府资金扶持。三是核心成员运作型。有的合作社是以几个能人大户联合发起,作为核心成员,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当地一些小型生产者农户参加,作为“一般成员”,不在工商登记。“核心成员”完全按股份分红,“一般成员”则以购销合同结算。当然“一般成员”还是享受了进入市场、改进价格和技术服务的好处。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在运行中应当依法规范,合作社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应主要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要让合作社知识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利用各级行政组织资源,通过会议形式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结合业务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合作知识。三是通过各级党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涉农培训机构开设合作社专业课程。四是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合作知识和管理人员。五是通过合作社向成员以及农村青少年宣传合作知识。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它的领办者一般都是农村能人大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等,生产的都是优势特色农产品,而且是专业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发展既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提高农业效益,最大的好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好。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各级财政应当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板块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投入。目前,我省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主要是对示范性合作社给予补助,一般一个县(市)只有一个,而且资金额度只有×-×万元,只能用于规范化建设和一般性服务。对于发展生产和解决加工销售问题,资金是个重要瓶颈。一般农民社员资金都有限,贷款又没有什么抵押。要想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是争取金融部门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每年拿出×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从发展现代农业看,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才有能力运用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支点,它能把农民的组织化、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农民、农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三)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和总结推广力度

  20xx年中央×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为贯彻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都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写入了20xx年的×号文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作为合作社具体指导部门的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办公室以及各级经管部门更应该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试点示范工作。如何抓好这项工作,中央的要求是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示范社给予补助,这就意味着政府扶持合作社是有重点和具体要求的。另外,抓示范社建设,也是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工作方式,通过示范社建设,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让农民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合作社的作用和好处,让合作社的领办者知道规范的合作社应做好哪些工作。让我们的指导者知道如何总结推广合作社经验。示范社建设主要围绕提高服务功能、完善民主管理和利益机制做好具体工作,在此基础上,搞好总结推广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决定因素在人,只要我们的干部能够深入农村,深入合作社,针对不同合作社的特点,与合作社领办人沟通想法,帮助合作社建立和完善内部利益机制,在技术、市场和管理方面予以指导,示范社的作用就会充分体现。全省各地都有一些好典型,凡是指导有方,擅于总结的地方,典型合作社就多。凡是指导服务不够,即使有一定资金扶持,也很难培育出好典型。一个好的示范社要具备三个重要条件:一是产权明晰。要明晰成员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一个没有产权的合作社,或者是产权不清的合作社,不是利益关系有矛盾,就是合作成效不佳。二是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如果盈余全部或主要按股分红,就无法体现合作社性质,无法做到依法办社。三是在成本价基础上开展服务。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既不是无偿服务,也不是市场化的有偿服务,而是非盈利性服务。如果合作社仅仅把社员当成顾客,就无法帮助成员降低产销成本,也无法体现与公司制企业的本质区别。在政府部门指导合作社发展上,一定要以规范促发展,对于示范社而言,本身就有比较好的基础,只要有人指导一下就行了。只有规范发展的合作社才有生命力。为此,建议各级财政加大示范社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一是投入示范社服务功能建设;二是用于培训;三是用于指导服务的工作经费;四是用于表彰先进,包括优秀辅导员。另外,除了各级经管部门要抓示范社建设外,农业部门的种植、畜牧、水产、农机、农村能源等行业,农业综合开发、工商、税务、林业、水利、农垦质监等相关部门都要结合业务抓好示范社建设。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0-20

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5篇06-24

农民工调研报告11-21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04-07

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03-20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范文10-20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调研报告05-02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05-05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