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时间:2020-10-23 15:29:08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深化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一、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深化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统筹城乡就业改革深入推进,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1、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全面落实积极的扩大就业和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城乡就业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城乡就业一体化。2008年—2011年,市本级就业政策性投入达10348万元(含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政策促进效应明显。实行全社会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援助、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探索建立农村劳务合作社。

  2、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效显现。围绕实现“5111”创建任务,全面实施以“五大创业行动计划”、“五大创业保障体系”为重点的“五五创业工程”,推进全民创业。到2012年6月,阶段性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两年内,全市促进创业资金投入11.2亿元,培育各类创业基地96家(其中认定市级创业基地58家),创业型镇(街道)创建实现全覆盖,全市净增创业企业13626家(累计企业数量78459家),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0.5万人。

  3、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2008年—2011年,全市举办各类公共就业招聘活动2106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6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46万人次。落实困难企业“五缓四减三补贴”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2008年-201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3万个;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8万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9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万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下降到12.9%,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率上升到86.7%(其中“两分两换”试点镇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97.6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36%。

  4、城乡劳动者技能素质逐步提高。统筹推进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再就业能力。重点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促进“两分两换”人员转移就业。2008年-2011年,全市组织职业培训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2万人,15个“两分两换”试点镇累计培训25.3万人,接受培训率达71.8%。开展外省来禾务工人员素质培训7.8万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3万人。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民社保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1、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衔接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调整并统一了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费率,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全覆盖。鼓励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鼓励“两分两换”人员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障,建立困难人群参加城乡居保补贴办法。到2012年6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184万人;城乡居保覆盖人数80万人;被征地居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数42.8万人;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达95.5%。到2011年底,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达1958元/月,城乡居保人均养老待遇水平达300元/月,被征地居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待遇达785元/月。

  2、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补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照顾、医疗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全市已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两大体系,2011年6月底,全市已有353.47万人参加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5.99万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97.4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同时,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4.5%和65%;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达到500元/人.年。全市工伤保险参保总人数达也到137.3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达到111.49万人。

  3、失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实施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实行参保人员同一比例缴费、同一标准享受、同一制度管理,基本形成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基本框架。目前,全市失业保险缴费人数已突破90.8万人。同时,在全市建立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现了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的可衔接。

  (三)基层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体系基本形成。2008年12月成立了嘉兴市社会保障事务局,同时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实现了镇(街道)社会保障所(劳动保障所)的全覆盖,并向村(社区)延伸,全市已建立社会保障工作平台1177个,专兼职工作人员达1674人。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建成社会保障市民卡信息系统,目前全市完成制发卡120万张。开发建设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平台,并与省平台实现了对接,实现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保“一卡通”。

  2、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不断加强。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了基金监管制度,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了基金安全。至2011年底,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结余分别为146.53亿元、35亿元、12.6亿元、2.7亿元和2.41亿元,比2007年底分别增加74.86亿元、19.75亿元、7.8亿元、1.37亿元和1.18亿元,基金支付能力不断增强。

  二、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和困难问题

  (一)统筹城乡就业面临新挑战。一是经济增长对就业规模制约增大。一方面,随着我市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将逐步减少,据预测,“十二五”时期GDP每增长1%,拉动就业约0.7万人,比“十一五”减少约0.1万人。另一方面,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任务艰巨。全市每年新增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需就业的群体达9万人。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存在着“招工难”与“求职难”并存局面。存在这种人力资源供求的“两难”现象。三是就业素质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技能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求职者整体素质还难以适应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素质就业面临较大困难。据全市15个试点镇监测数据显示,需转移安置就业5335人,这些人员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没有技能等级。四是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政策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新形势。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我市已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但各类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仍不强,市域社会保障统筹力度不够。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这几年,我市新居民务工人员参保积极性依旧不高,只有35%左右。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力度还需加大。同时,依法扩覆征缴,使劳动密集型企业感到压力增大,参保扩覆难度较大。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连续八年调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但相比事业机关单位养老待遇差距较大,而且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平均水平还低于城乡低保的水平。参保人员的看病贵的问题仍未根本缓解,医疗费用增长控制机制有待完善。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要求。一是基层工作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统筹城乡的发展需要。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相对滞后。应用系统建设尚未覆盖所有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尚未实现市域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社保经办服务未延伸到村(社区)。三是社保基金支付存在风险。在五大保险中,养老保险涉及的人员最多,且支付期最长,待遇保障支付刚性最强。到今年6月底,市本级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只有20个月。同时,随着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基金支付压力也在逐年增大,基金积余率逐年下降。

  三、深化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两富”目标和“三城一市”建设,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相适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主要措施

  1、深化统筹城乡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体系。对现有的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制定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并抓住国家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使用范围试点政策的机遇,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扶持力度和待遇标准。统一城乡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规范就业和失业登记行为,劳动者在市域范围内享受平等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创业扶持体系。以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形成创建长效机制。完善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人员基本情况清、培训志愿清、就业状况清、社会保障情况清。落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创业增收。深入 “五大创业行动计划”,健全完善 “五大创业保障体系”,形成 “三位一体”的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巩固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三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做好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指导,到2015年争取建设2所技师学院,基本建成覆盖全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争使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得到一次免费的职业培训。继续深入开展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每年组织创业骨干培训1500人以上。

  四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促进体系。继续实施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重点加强城乡零就业家庭和低保家庭的就业保障工作,确保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农村劳务合作社,促进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和就业增收。

  五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信息与保障体系。加强乡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广泛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发展职业中介机构、职业介绍经纪人,探索职业介绍项目化运作模式,提高职业介绍市场化程度。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体系,全面开展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双爱”活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市。

  2、深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惠及全民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结合贯彻省关于社保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三个政策性文件落实情况,研究制定被征地居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等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各类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整合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探索建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办法,强化工伤保险预防工伤、探索建立适应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生育保险模式。

  二是加快实现全民社保目标。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重点推进非公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居民务工人员的参保扩面工作,继续鼓励农村居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增加社会保障,完善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障补贴办法,力争在制度、单位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五费合征”措施,形成促进参保扩面的倒避机制。

  三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统筹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长与经济增长挂钩机制。实施医疗保险费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完善失业保险金随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失业人员价格临时补贴制度。扩大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四是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医疗商业保险,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3、深化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网格化建设。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在小城镇综改试点镇设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职能。同时,探索实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村(社区)为单位,以服务常住人口3000人为一个网格,将人才开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劳动监察、调解仲裁,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职能整合在一起,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一体化,

  二是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专业化建设。配足配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量。探索建立基层工作人员培养、使用机制,畅通人才成厂成长通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基层工作人员特定公益性岗位补贴办法,逐步提高工资待遇和保障水平,稳定人员队伍。

  三是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市域公共事务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金保工程”建设,实现应用系统的业务全覆盖,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实现市域信息数据的集中统一以及市域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普及推广社会保障市民卡,基本完成市民卡的发放任务。加快市民卡在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实现一卡通用。

【深化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城乡妇女居家就业调研报告02-10

坚持与时俱进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09-06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10-23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9-14

广西防城港实施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报告11-28

01-20

就地就近城镇化助推城乡统筹发展10-03

关于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情况的汇报参考09-29

下岗职工培训和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08-02

区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1-26